首页 >>  正文

佛戒哪几戒+贪+嗔+痴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6-01

于无上菩提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如果发了成佛的心,要从心上修行,清净自己的内心,熄灭贪嗔痴,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烦恼,使心达到纯净纯善,证得究竟圆满福慧具足的佛果,如此,才堪受供养,作为无上的清净的福田,给众生培福。 问题九:速疾成就无上菩提是什么意思 就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成佛的概念就是这样定的。速疾成就无上...

佛教故事
答: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四)妇诈称死喻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无直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傍夫舍离己婿。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

杀生及其类似的行为有哪些
答:根据佛经的定义,杀生包含自作(亲自做)、或教人做(唆使人去杀生)、或见杀随喜(看到别人杀生,自己很欢喜、幸灾乐祸)。这些都属于直接杀生,果报很严重的。另外还有间接杀生的事情,譬如养殖业等属于间接杀生的行业,能够不做,就尽量不做。佛经上早就说过,如果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要杀生(譬如屠夫...

人投胎和动物投胎会乱吗?比如猪八戒
答:若心中又兼谤大乘,破坏佛之禁戒,诳妄说法,冒充善知识欺骗众生,虚贪信众的供养,滥受他人恭敬,甚至犯了五逆: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或兼犯十重戒:即杀、盗、淫、妄、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吝、故嗔及谤三宝等,都会堕到阿鼻地狱。这个地狱坏了,还要辗转生至...

佛戒中的贪嗔还有什么?
答:佛经教理中说,人有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心灵的迷惑所致,所以,又称“烦恼”为“惑”,其中“贪、嗔、痴、慢、疑”五大烦恼属于“思惑”,也叫“修惑”,必须通过人的修行才能断除。在这五个烦恼中,“贪、嗔、痴”是最为根本的,称为“三毒”,他是人生痛苦的根本。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

拜佛烧香是经常点九只红色的蜡烛,请问是什么寓意啊?听说是代表对神佛...
答:佛戒淤痴拜师行礼。得顶上肉髻圆满姝好。顶珠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柩就是你心头 人身无缝玲珑塔 极乐世界神在修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耻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行 一切我今皆忏悔 正念上西天 邪念下地狱 看见真神为开光 看见假神为闭光 真神像需要烧香上供 假神像需要砸毁烧掉 佛教根本不存在给物体...

学佛人 要怎样才能精尽持戒
答:持戒就是教你们要精神统一,因为我不犯错了,因为我注意自己的修养了,我的精神才会统一。因为你不能戒贪、戒色,戒所有的一切,你才会精神混乱。一个人整天地精神分散,思想不容易集中,就是因为他在人间的杂念四起,精神混乱的时间长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精神分裂,所以,思想不能集中的人,时间长...

佛教中戒除贪嗔痴有什么用?
答:如果去除了这三种会怎样?会得到戒定慧 初学者会得到安乐 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

五戒十善具体是什么
答:“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善”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善”侧重于修善。由“五戒”而来的“十善”...

佛教中贪,嗔,痴中的贪如何戒除?
答:慢慢体会到那种施比受更有福的乐趣,自然心里就很泰然了。真正的布施就是“舍”而已,除了财物的布施之外,我们还要学习佛菩萨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菩萨舍时间、精力、才华、我见,把自己全身心地舍出去,就是慈悲难舍,为的是让众生能够离苦得乐。简单来说,只要把心中的自私自利放下,贪就能戒除了。

方柿洋13432142939:    七戒是哪七戒
邹伊涛:      : 七戒就是佛门中的戒贪、戒嗔、戒痴、戒恨、戒爱、戒恶、戒欲.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方柿洋13432142939:    谁来回答下哪三戒哪四律! -
邹伊涛:      : 君子有三戒孔子,在生活上主张,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清楚地指出了人...

方柿洋13432142939:    佛教的七戒是指哪七戒? -
邹伊涛:      : 佛教没有七戒. 佛教的基础戒律有三皈五戒,八戒. 再高一点的有十戒、比丘戒、菩萨戒. 佛教有七众,分别是:近事女、近事男、沙弥尼、沙弥、学戒女、比丘尼、比丘.七众最为尊贵者是比丘.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

方柿洋13432142939:    佛家三分斋戒指的是什么 -
邹伊涛:      : 哪有三分斋戒,佛教 只有八分斋戒.就是八关斋戒. 八分斋戒,分者,支也,就是说有下列八条戒: 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七不坐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

方柿洋13432142939:    佛教三戒具体含义是什么 -
邹伊涛:      :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

方柿洋13432142939:    佛门都有什么戒条? -
邹伊涛:      : 真实学佛的人,一定要心心念佛,坚持五戒,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 、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修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并且根据自己的力量,随时随地多行善事.

方柿洋13432142939:    僧人戒律中的八戒是指哪八戒? -
邹伊涛:      : 贪、嗔,痴、色、欲、恨、憎、酒

方柿洋13432142939:    佛门中的“贪、嗔、痴、恨”四大戒中的“嗔”指的是什么? -
邹伊涛:      : 嗔,怒、发脾气......,佛教把“嗔心”比作“火烧功德林”,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在“贪嗔痴”三毒中,嗔恚(hui)其咎最深,因此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面上无嗔是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谛”

方柿洋13432142939:    嗔 贪 痴三戒是什么意思? -
邹伊涛:      : 贪我就不说了,贪婪 嗔,指的是生气,愤怒,还有嫉妒 痴,指的是昏昏噩噩,不明是非 贪对应饿鬼道 嗔对应地狱道 痴对应畜生道

方柿洋13432142939:    佛门中的“贪、嗔、痴、恨”四大戒中的“嗔”指的是什么? -
邹伊涛:      : 嗔,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怒,生气:~怒,~喝(hè ㄏㄜˋ),~诟,~斥,~睨.第二种对人不满,怪罪:~着,~怪,~责.通俗的说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较深的见解.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


相关链接: 心里害怕紧张恐惧是什么症状 | 七种别解脱戒内容 | 佛家六字真言贪嗔痴 | 修持戒定慧 去除贪嗔痴 | 戒燥戒怒的古训 | 佛教贪嗔痴七大戒 | 佛说人有八苦七难 | 受菩萨戒有多少条戒律 | 贪嗔痴慢疑的下一句 | 佛教七大戒六欲 | 佛教戒掉贪嗔痴的方法 | 佛门戒律是戒贪嗔痴吗 | 佛家戒嗔戒贪戒痴 | 佛门六戒 贪嗔痴 | 佛家六戒是哪六戒 | 戒贪戒嗔戒痴的佛语 | 佛教贪嗔痴七大戒六欲 | 佛教五大戒嗔戒 | 佛家七罪贪嗔痴恨爱恶欲 | 戒定慧与贪嗔痴的关系 | 7情6欲分别是什么 | 佛说人有六欲六贪 | 佛家贪嗔痴慢疑道家 | 佛门八大戒 | 贪嗔痴哪个最可怕 | 佛说怎样消除贪嗔痴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