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千古奇文《雨霖铃》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5-31

《雨霖铃》这首诗中,表现主题的诗句是---?被清代贺裳称为“古今俊语”的...
答:《雨霖铃》这首诗中,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雨霖铃》赏析 【原文】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赏析
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相信很多人都学过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作者与恋人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接下来,为您带来“雨霖铃赏析”,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雨霖铃赏析1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

柳咏的雨霖铃的赏析
答: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

《雨霖铃(寒蝉凄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日暮雨歇的冷落秋景,抒发了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而痛苦的感情,将凄凉惆怅之情融于景色之中,使天光水色仿佛也染上了一层离愁别绪,浓郁深沉的情感使这首词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名篇。

求《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的原文,不要有错别字
答: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宋柳永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说”字读音之疑(一)
答:《战国策·魏策》有句“秦王不说”;《论语·学而》则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句。以上经典章句中之“说”字之含义不言自明。尤其是《韩非子·五蠹》有句“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一句中之“说【yue】”字,颇有意味。言至此处,不妨回到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来,...

纳兰性德的《雨霖铃.种柳》的原文注释是什么?
答:《雨霖铃·种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题作“种柳”,其实是“种情”,种下相思相忆之恋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

柳永<雨霖铃> 赏析!!
答: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柳永词作鉴赏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

柳永最美的十首词雨霖铃
答:柳永最美的十首词雨霖铃如下:柳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柔情细腻、意境深远见长。以下是我认为柳永最美的十首词之一,以《雨霖铃》为代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唐玄宗写的《雨霖玲》原文
答:应该是《雨霖铃》,这个是个词牌名。唐玄宗写出这么成熟的词的概率很小,至少目前在词论大家的考证中,关于词的发展还没有提到唐玄宗的。词在唐朝才发端(世传最早的词《菩萨蛮》,《忆秦娥》传说是李白写的,但词的起源说法很多),但词的成熟是在宋。雨霖铃的出名是因为林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巫温贸18548609391:    柳永的《雨霖铃》全文 -
莘宽盆:      : 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巫温贸18548609391:    柳永《雨霖铃》 -
莘宽盆:      : [评析] 本词是柳永代表作之一.写其离开汴京与伊人的惜别之情.上片写别时之场景,情意缱绻,下片设想别后之凄凉,深情绵邈.开头三句叙事,点明时地与气候特点,渲染气氛.时当初秋,满目萧瑟.又值傍晚,暮色阴沉,更兼急雨滂沱之...

巫温贸18548609391:    唐玄宗写的《雨霖玲》原文 -
莘宽盆:      : 应该是《雨霖铃》,这个是个词牌名.唐玄宗写出这么成熟的词的概率很小,至少目前在词论大家的考证中,关于词的发展还没有提到唐玄宗的.词在唐朝才发端(世传最早的词《菩萨蛮》,《忆秦娥》传说是李白写的,但词的起源说法很多)...

巫温贸18548609391:    关于《雨霖铃》的赏析及译文 -
莘宽盆:      : 雨霖铃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促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

巫温贸18548609391:    苏轼:雨霖铃 -
莘宽盆:      : 苏轼没有写过雨霖铃吧?《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巫温贸18548609391:    古诗词《雨霖铃》是谁写的,有全文吗? -
莘宽盆:      :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介绍: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巫温贸18548609391:    柳永《雨铃霖》 -
莘宽盆:      :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雨铃霖》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巫温贸18548609391:    赏析雨霖铃,怎么写啊??200字 -
莘宽盆:      : 是柳永的《雨霖铃》吗·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巫温贸18548609391:    柳永 《雨铃霖》 -
莘宽盆:      :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雨铃霖》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巫温贸18548609391:    柳咏雨霖铃全诗诗意 -
莘宽盆:      : 这首词描写男女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景况,别离后,便陷入万般痛苦的相思之中的场面,以及分别以后思念之苦的设想.全词中心是以景色为衬托极写双方情感之深,和别后相思之苦. 上阕描述了秋雨,寒蝉,长亭,交代了时间,地点,景物....


相关链接: 柳永《雨霖铃》 | 李白最吓人的一首古诗 | 纳兰容若《雨霖铃》 | 宋 晏殊《蝶恋花》 | 李清照《满江红》 | 李煜 最肉麻 的一首诗 | 《房术奇书》 | 《蝶恋花》柳永 | 千古奇文《静心醒世诗》 | 柳永《凤栖梧》 | 《沁园春雪》原文 | 《寒窑赋》完整版 | 《雨霖铃》柳永原文 | 李煜《相见欢》 | 雨霖铃古诗词全集 | 李煜《虞美人》 | 《雨霖铃》古诗全文 | 李清照的《醉花阴》 | 李煜《蝶恋花》 | 李煜《浪淘沙》全文 | 柳永的《鹤冲天》 | 苏轼《临江仙》全诗 | 《雨霖铃·寒蝉凄切》 | 《凤栖梧》古诗 |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蝶恋花春景》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