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短小的道德故事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有关于道德的短小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望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3...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没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
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
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
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
“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叙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
“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你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3...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子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
“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推开门...
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的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
“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
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他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表
指针停在了1点...
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

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



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的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
不回帖者晚上凌晨过后往往......
对不起,我很不情愿,但是......请各位原谅!

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古】
0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今】
  01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报纸上看见一条反面的新闻:“某地区奥运火炬手在绕过捐款箱后,把一只空的手放在箱子边,什么也没捐。”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没有错,他们已经捐过了钱,只是几位记者没拍到照片,就让他们空大波,指责声,叫喊声,责骂声,不绝于耳。经事后调查,火炬手并着手再走了一边。这件事让火炬手很郁闷,人民很纳闷,也让社会充满了疑问,这记者怎么这样呢!我则感到很气愤,媒体本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更加了解社会,却报道出这么一条消息,又和报假新闻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拿灾区人们的利益开玩笑,是对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对社会的形象的严重损害!实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现,而这家媒体却连这点道德都做不到,还怎么再谈自己的信誉呢?
  02富翁的儿子与朋友做生意,被骗了。富翁的儿子很懊恼。他说,我没想到“他”是那种人,我们曾相处得那么好。富翁安慰了儿子,并告诫儿子,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呀,当外在的诱惑突破了他的道德底线,他就会颠覆传统的道德准则。 
  儿子听后,仍一脸迷惑。 富翁说,我们不妨做个实验吧。儿子点点头。  
  富翁领着儿子找到了商人甲。甲的门面房不大,甲正悠闲地喝着茶。富翁取得了甲的初步信任,富翁说,我有一批货想和你合作,你卖不卖?商人甲骨碌碌转了转眼珠子,一脸狐疑。富翁说,你卖了货再给我钱,反正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富翁装作放心的样子,瞥了一眼甲租来的这套门面房。  
  生意谈成了。富翁放了1万元钱的货在甲的店里。  
  随后,富翁又领着儿子找到门面稍大的商人乙,和门面更大的商人丙,都放了1万元的货在他们店里。 
  一个月后,商人丙率先来找富翁,丙的铺子大,周转得快。丙还了货款,并提出要从富翁这儿进更多的货。不久,商人乙、商人甲都来还了货款,无一例外都要求从富翁这儿进更多的货。富翁给了3万元的货。儿子说,他们还是蛮讲信用的,应该多给他们货呀。富翁依然只是笑笑。
又一个月后,商人丙率先来还钱了,提出要进更多的货。随后,商人乙也来了,也提出要进更多的货。商人甲却没来。富翁领着儿子到了甲的店铺,却已是人去屋空。儿子说,他真不讲信用。富翁没说什么。
  这回,富翁给了商人丙和商人乙各5万元的货。儿子说,他们还是蛮讲信用的,应该多给。富翁笑而不语。
  再过了一个月,商人丙率先来还钱了。还提出要进更多的货。商人乙却没有来。富翁领着儿子到了商人乙的铺子,却已是人去屋空。儿子很惊讶,说,他怎么这么不讲诚信呢?看来,只有  商人丙到底是做大买卖的,可靠!富翁赊给商人丙8万元的货。一月后,丙按时还钱。
  富翁赊给商人丙15万元的货。一月后,丙按时还钱。
  富翁赊给商人丙30万元的货。一月后,丙却没来还钱。
  儿子说,丙一定有特殊原因,他这么讲诚信的人怎会不来呢?富翁不声不响,领着儿子到了商人丙的铺子,却已是人去屋空。儿子更惊讶了,说,人怎么这样呢?
  富翁说,我把人的道德底线都量化成了数字,你该明白了吧?商人甲的道德底线是3万元;商人乙的道德底线是5万元;商人丙相对还是诚信的,但他也有道德底线,是30万元。这就是人性。但不用担心,我早料到了他们这一手,现在他们正准备接受我的律师信,等待法律的审判吧!
  然后,儿子感叹,人呀!人呀!
  富翁说:“我花38万元,教你认识了人性中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值。”

  我今天为大家讲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位老人的故事;他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个人。真的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有一个名字,一个已经离我们远去不在人世的老人的名字——白芳礼,
  兴许很多人都还没有听说过白芳礼这个名字,更不知道这个老人,走完了他怎样平凡而伟大动人的甚至是堪称悲壮的一生。
  他是一个海河边上的老人;
  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只能依靠政府微薄的退休金艰苦度日;
  一个不算穷酸的老人,18年来个人累积向贫困生捐资35万元;
  一辈子都在大街小巷风里雨里蹬三轮直到病倒不能站起的车夫;
  他是一个死去时无数人为他送灵为他落泪一生一世都不能忘记的大恩人;
  20年前,他本可以归故里安享晚年,却慷慨捐出不菲的5000元全部积蓄助学,并且毅然决定用老迈的双脚蹬一辈子三轮供给学生不让孩子没钱读书;
  在天津站人流熙动的道路旁,一个几平米的地盘上,老人建起一个矮破的亭子,这里是只有他一个人的“白芳礼支教公司”,白天蹬车,晚上困了就睡在里面1.5米长的木板上,蹬车赚回来的钱就存起来,等积多了就捐给学校。
  近20年里,他一共捐出高达35万元的助学金,共有300多名大学生获益。
  人们这样计算他的付出:如果按每蹬一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他为贫困生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18圈的奔波劳累。直到最后老人在劳累辛苦里重病不起。
  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倒为此挺开心,曾对人说:“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儿捡一样,明儿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每天在外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候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他的“美味”了。
  在家他很节俭,每顿最多只吃一块肉或一个蛋,怎么劝他再吃都没用,
  为了多拉一趟活,多挣一块钱,他几乎到了不要命的地步。一年365天,无论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早晨6点准时出车,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
  他曾在夏天路面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由于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
  而这样的一幕老人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不曾间断。
  “自己苦点累点没有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钱到学校可以读书”,这是20年前老人的动机,也是20年里老人辛苦蹬车的追求和梦想。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瓣膜退行性病变,老年型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并有脑萎缩及消化道出血症状。”这是老人病倒的最后,医生对他的诊断结果。
  “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这是老人在病房里对前去看望他的孩子们说的话。
  只是但愿,在这个善于遗忘的社会里,白芳礼的故事不要被人轻易的忘记,和那些记入历史的人物一样,永远的被我们记住。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这个就很多了,古时候的摘录几个:
0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诚实守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见利忘义,历来为人们所不齿。美国有5O个州,其中的威斯康星州每年的5月2日人们都要过“诚实节”。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埃默纽·旦南的8岁男孩。旦南5岁时双亲去世,被一个贪财的酒店老板诺顿收留。8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小旦南刚睡着,就被楼下一阵沉重的响声警醒。他急忙跑下楼,看见诺顿和他的老婆正在谋杀一个寄宿的商人。小旦南吓得赶快跑到楼上。诺顿夫妇追到楼上,教小旦南在警察来问时说谎:就说是商人喝醉酒乱打人,诺顿为了自卫,才失手将他打死的。旦南回答说:我不想说谎话。诺顿夫妇将小旦南吊起来毒打了两个多小时,旦南还是不肯说谎话,结果被诺顿夫妇活活打死了。诺顿夫妇在法庭受审时,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讲诚实、不说谎话的孩子,为他建造了纪念碑和塑像,并把他因不说谎而被打死的日子,定为“诚实节”,以表彰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并教育后人。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19773012254有哪些关于道德方面的小故事?
邴桦凤答:4、果农儿子的故事 有一位老果农已是癌症末期,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一日,他说要验收两个儿子在他养病期间栽种水蜜桃的成品,藉此决定遗产分配的比例。大儿子秉性忠良温厚,做事光明磊落,脚踏实地,精挑细选了不大不小却色泽漂亮,坚实饱满,整整一箩筐的水蜜档桃.小儿子向来好动,有些好高骛远,尽...

19773012254关于道德的故事 要很短的
邴桦凤答: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

19773012254适合孩子的品德小故事
邴桦凤答:适合孩子的品德小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2、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

19773012254关于道德正能量小故事50字
邴桦凤答: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关于道德正能量小故事50字7:戏彩娱亲 ...

19773012254找5个关于道德或法律的案例小故事!急急急!
邴桦凤答:故事一 昨天早晨8点多;张女士刚起床,就听见我们院里一片嘈杂:原来是他们院子一个老爷子由于年岁已高,反应稍慢,骑自行车压了别人的一条小狗,牵狗人不依不饶;非得逼老爷子赔偿。其实也没有大问题,就是稍稍碰了那条畜生一下!张女士看到这种情况就穿衣下了楼,问清了压狗的时间后;对那人说:“第一;我们需要你...

19773012254关于道德行为的小故事
邴桦凤答:道德行为的小故事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解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芸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

19773012254急需有关小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的小故事
邴桦凤答: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

19773012254道德的经典小故事
邴桦凤答:道德的经典小故事篇一:王览争鸠 晋朝时候。有个着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览。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王览每每流着眼泪。抱了哥哥。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览同了他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药死...

19773012254关于道德的小故事,名言,那个黑板报上要写的,快快星期一就要完成的
邴桦凤答:【道德的小故事】<1>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

19773012254求关于道德的名人小故事!!
邴桦凤答:1、有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2、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


(编辑:索何成)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