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衣物的起源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衣服的由来?

1、环境适应说
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但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级的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
2、羞耻说
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末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3、吸引异性说
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也被说成是种族保存说和性欲说。
4、装饰说
想要别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开化民族的人们,在野兽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绣,就是这种表现。他们还从身体涂色开始,像耳环、首饰、腰饰、脚环等,这种想方设法装饰身体的心理欲求,与生存的本能同样强烈。同吸引异性说相结合,把装饰说作为衣服发生的动机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扩展资料:
古代文化“衣”在古代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人体上所有穿着,头上戴的叫头衣,鞋类叫足衣,身上穿的则叫体衣;狭义则专指上体所穿的服装。古代衣服上衣也有长短、内外、厚薄之分。短上衣称襦,辛延年《羽林郎》中说;“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襦也有长短,颜师古《急就篇注》上说:“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曰襦。”自膝以上的是长襦,类似今天的半截大衣。到腰间的才是短襦。
《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其中的“腰襦”、“小襦”都是短襦,可见短襦较常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衣服

中国古代服装,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在鉴定有关文物时,服装也是断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装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据实物外,古代雕塑、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ᔜ/p>

几乎所有的人类都有穿着衣物的文化。人类穿戴衣物除了有功能性的理由外,也有社会性的理由。衣物能够保护脆弱的人体免于天气与环境的伤害,而同时服装中的每个对象也带有某种文化与社会意义。
衣物(亦称为服装、衣服、衣着)是服装和服饰的代名词。指衣服与日用器物。最广义的定义,除了指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括了手部(手套)、脚部(鞋子、凉鞋、靴子)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和装饰物。 远古时用以遮体两片兽皮,原先是随意的掩蔽着身体的前后,后来人们把这蔽前与蔽后的两片用骨针缝合起来,对人体下肢进行围裹,这样就形成了下裳。
冕服。是周代的礼仪服装,由冕冠、玄衣、獯裳组成。 袍与深衣有着裙带关系。从上衣下裳到深衣的上下连衣裳,再到袍的上下不分衣裳,一步步由上下分离的二段式服装向上下连体的一段式服装演进。汉时有女袍,并可作外衣。既然不用罩衣了,便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缀以花边、重彩、绣纹,并升格为礼服。
衫。其形制与袍类似,不过无夹里,是一种单衣。汉代的衫也在夏季贴身穿,传说汉高祖刘邦常常汗透衣衫而嘻称为汗衫。 丝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而它与个人生活密切的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为其它发明所不及。
丝绸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美丽、最环保的衣料之一。自从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在几千年里就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精美的丝织品和工艺品。正是在丝绸传播的过程中,东西方第一次建立起了交流和沟通的欧亚大道“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从中国内地出发,经过中国西北地区,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路交通路线)”,打开了通向彼此的大门,拓展了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商业精神也得到了空前的激发,人类就此寻找到了通向未来的道路。
几千年里,桑蚕丝织与粮食生产一样重要,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而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古代政治家重点关注的产业经济和财税来源,中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种粮和养蚕,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也是与此有关的织丝和刺绣,它比制茶、制瓷都要普及得多。
在20世纪以前,养蚕织丝一直是中国农村妇女最主要的工作,养蚕、织丝、刺绣都是女人的事情,一般很少有男人插得上手,这都是些细致活儿,中国女人在男耕女织的分工中,很自然地担当了蚕丝生产的主角,养成了任劳任怨而又含蓄温顺的品性。一部丝绸史,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乡村的女人们写成的。也许只有丝绸的运输和贸易、销售,才让男人们有了用武之地。在女人们眼里,丝绸从来都是人间最美丽的云彩。
桑叶田田,最是农耕时代妩媚的风景,锦衣玉食,也是许多人的生活追求。沧海桑田的历史,那是一段曾经华丽而优雅的古典,那些因丝绸而繁华的都市依旧繁华,那些种桑养蚕的场景还在延续,只是,绣女仍在,绣技却濒临失传。古老的丝绸就这样渐渐飘舞成一段华丽的历史的背影。
阅读丝绸的历史就是追溯美的历史和探寻人类智慧的旅行,同时也是感知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快捷小道,中国每一段历史时空里都少不了丝绸的身影,所以,在探寻丝绸的历史小路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更深广的中国文化背景。中国人对丝绸的热爱与生俱来,这缘于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主观感觉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他们把自己的观念和智慧都化入身边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东西,做得精致、典雅、美轮美奂,丝绸就是这样一种象征物,那些锦缎绚烂如云霞,薄纱透亮如蝉翼,缂丝书画胜过原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丝绸花纹里,你也许能感觉到那些古代乡村工艺大师们的喜好和想法,以及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时尚,比如汉代(公元前206-220年)的云气纹,是由于汉代人喜好神仙,幻想升仙;唐代(公元618-907年)的瑞兽葡萄纹、团花,则是因为当时流行国外的花样,而且显得富贵。
在中国文明史的第一页,有蚕、丝,有练、染,在中国史前传说中,有黄帝(中国氏族社会时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元妃发明养蚕。美丽丝国的源头,尽可以朝着最遥远的过去追溯,而她的未来,一定会是不一样的锦绣。
远在公元前2世纪的先秦时代,从黄河到长江流域的广大村野,早已是一派桑叶田田、丝衣飘飘的景象。从那时候起,中国三千多年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便已确立,而自周代(前1046-前256年)开始,已有由周王后率领后妃们举行“亲蚕”和“亲缫”的礼仪,以每年新年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仪式为象征,中国大地几千年的社会基本图景就是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桑织。
从殷商(公元前1300年左右)到战国(公元前17世纪-前2世纪),桑树的种植面积和养蚕区域渐渐扩大,丝绸的生产也逐步发展、繁荣。因为丝绸,中华大地丝衣飘飘,霓裳艳影,日益流光溢彩,中国的广袤国土始被称为锦绣河山。 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在江苏苏州盛泽镇现仍存有一座建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的先蚕祠,是目前仅存的祭祀蚕桑文化的祠庙,但也说明至少在清代晚期都还有祭祀先蚕祠的遗风,一直到1949年以前,还能在很多养蚕区看到一些跟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但也供奉着“先蚕”嫘祖。
在苏州的祥符寺巷还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的地方。在苏州的民间传说中,嫘祖成了轩辕黄帝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被民间蚕农亲切地称为三姑娘。传说轩辕黄帝在天庭十二神兽帮助下,发明了织丝的织机,又从三姑娘梳头的篦子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筘篾,使经线在织造过程中不再被割断。这些传说正如其他农业的发明一样,将其归功于史前时期一两个英雄人物身上,虽然无据可查,但也保留了一部份史实。
《搜神记》(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晋代干宝著)中还有一则关于蚕桑起源的神话,颇为动人心魄:相传古时候蜀地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打工,留下女儿在家养马。久之,女儿思念父亲,对马戏言如能找回父亲,就嫁给它。那马听后竟挣脱缰绳而去,历经坎坷终于寻到父亲,并望着家的方向悲鸣不已,父亲大为惊奇,知家中有事便骑马回到家中。马回到家后就不肯吃食,每见女儿出入都要击蹄,父亲觉得奇怪,便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如实相告。父亲认为此事有辱家门,遂用箭将马射杀,并将马皮晒在院中。这故事慢慢传了开去,有一天,女儿和邻家女友又来到马皮前嘲笑:“你一个畜生为什么要娶一个女人呢?招此杀身之祸,何苦?”谁知话音刚落,马皮突然飞起,将女儿席卷而去。后父亲四处寻找,数天后才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了她们,女儿和马皮同时化为了蚕,生息于树上,其茧又厚又大。邻家女友便取下一些蚕来饲养。 人类也会用化妆品、香水与其它饰品来装饰自己的身体;会将自己的头、脸与体毛进行修剪、染色与改变,有时候也会动到皮肤(刺青、疤痕与穿洞)。所有这些装饰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服装造型感,但是却不会成为服装的一部分。
如果是携带而非穿戴在身上的物品(比如皮包、拐杖和雨伞),通常应该算是配件而非服装。至于珠宝和太阳眼镜,虽然在普通口语中我们会说「穿戴」而非「携带」,但是它们通常也被视为是配件。




13836905897世界万物是怎么来的
闻珊爱答:世界万物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到自然、宇宙、生物等多个领域。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科学研究,宇宙起源于一次巨大的爆炸,被称为“大爆炸”。大约138亿年前,宇宙从一个密度极高、温度极高的状态开始,然后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今天...

13836905897物质的起源是什么,是谁创造的?
闻珊爱答:物质的起源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中,没有任何物质只有能量。宇宙大爆炸后,随着宇宙的冷却,能量逐渐凝结成为物质。夸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粒子,它有两个个特点,即 1 夸克是不可分的最基本粒子,并非是完全的物质,而是能量。2 夸克有个奇异的特性,即三个单独的夸克,质量高于三个夸克组...

13836905897万物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闻珊爱答:简体:所有的物质都起源自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基本上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正”的物质与“负”的引力相抵消,于是在不抵触“物质守恒定律”的前提下,能源源不绝地产生出物质,形成宇宙。如果希望对这一个过程作进一步的研究,可参考史提芬霍金的著作 繁体:所有的物质都起源自宇宙大爆炸...

13836905897世间万物的起源是什么?
闻珊爱答:关于世间万物的来源,众说纷纭。根据最新的科学理论——量子物理学,世间万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论是看的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都是由能量构成的。能量是质量的时空分布可能变化程度的度量,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我们中学学物理时,学过的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光能等,都是...

13836905897动物是从哪里来的
闻珊爱答:动物界的历史,就是动物起源、分化和进化的漫长历程;是一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最早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逐渐出现了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13836905897物质的起源是什么?
闻珊爱答:物质是一切现象的起源,因此,物质是基本的物质,它本身是不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毁灭。物质是永恒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物质是永恒的吗?假新闻!物质是凝聚的能量,因此,物质可以降低波长和振动频率。物质是由99,9999和空组成的!物质本身并不存在!唯物主义的真正意图是“逆向工程”一个...

13836905897万物的起源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要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闻珊爱答:物质元素的起源 正如卡尔萨根(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同时也是非常成功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作家)的名言:“所谓人者,皆为星尘”。即身体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在宇宙恒星的核聚变熔炉与其死亡爆炸后所产生聚集形成的。而不仅是人,所有物质的组成元素都是如此。虽然结论如此简单,...

13836905897世界上第一个生物是怎么诞生的呢
闻珊爱答:最早的生物是古细菌,诞生于极端原始环境。古细菌(古核细胞),常生活于热泉水、缺氧湖底、盐水湖等极端环境中的细菌。具有一些独特的生化性质,如膜脂由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其营养方式亦不同于常规生物,如硫氧化等。古核细胞遗传的信息量较小,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物。诞生:古菌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

13836905897物种起源于什么?
闻珊爱答:1)全球生物起源于同一个细胞?在某一个地方、某一时刻,诞生了全球唯一的一个细胞,而后经分裂繁殖成群。再后因风雨、洪水、地震、火山及其它原因,逐渐扩散到各地。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因不同环境条件而发生不同进化,形成多样之物种。即,所有物种同源同宗。2)全球生物起源于同一群细胞?在某...

13836905897关于植物的起源问题
闻珊爱答:太阳光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并且出现了细胞核,如红藻,绿藻等新类型。藻类在地球上曾有过一个几万世纪的全盛时代,它们植物体的组织逐渐复杂起 来,达到了更完善的程度。由于气候变迁,生长在水里的一些藻类,被迫接触陆地,逐渐演化为蕨类植物,这一时代以后便出现了裸子植物。大约一千千百万年...


(编辑:乐闸汤)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