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检测题答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初二上语文评价试卷第6单元答案 苏教版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5分)

1.你能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吗?(0.5×8=4分)

峨冠( ) 多髯( ) 黄发垂髫( ) 矜( )寡孤独

岱( )宗 决眦( ) 蕃( ) 鲜( )有闻

2.作家作品,文学常识。(0.5×10=5分)

①陶渊明是 朝诗人,又名 ,字元亮。

②《礼记》是儒家经典,它与《 》、《 》、《周易》《 》合称为“五经”。

③《望岳》是唐朝诗人 所著,他被后人尊为“ ”。

④《核舟记》出自清朝 (人名)所编的《 》,作者 ,明末嘉善人。

3.理解填空。(1×7=7分)

①《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②《爱莲说》中写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③《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④写出《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 ”。

⑤《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对“大同”社会纲领性说明的话是“ ”。

⑥孔子曾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与杜甫诗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⑦《核舟记》中引用了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 ”。

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 通 ②左手倚一衡木 通

③诎右臂支船 通 ④荡胸生曾云 通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司的古义和今义。(3分)

①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②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③老翁逾墙走 古义: 今义:

6.完成下面的对偶句的创作。(2分)

上句:阳春故燕归

下句:

二、课内阅读 (23分)

(一)(13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护,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2分,3处)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8.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高可二黍许: ②雕栏相望:

③两膝相比: ④矫首昂视:

9.本文按 顺序来介绍核舟,可从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2分)

10.翻译下面句子。(2×2=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1.选文中哪些说明可看出雕刻家技艺精巧?请任选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二)石壕吏(10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恕!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4分)

①老翁逾墙走( ) ②三男邺城戍( )

③老妪力虽衰( ) ④如闻泣幽咽( )

13.《石壕吏》与《 》、《 》合称《三吏》。(2分)

14.《石壕吏》中确能证明老妪被抓走的句子是哪一句?(1分)



15.作者对老妪的感情如何?《石壕吏》反映了怎样的主题?(3分)

三、拓展阅读(22分)

(三)良桐(13分)

《郁离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①,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②。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③,作古窾焉④,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释】

①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②太常: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的官署。

③篆(zhuàn)工:刻字工匠。

④古窾(kuǎn):古代的款识。窾,通“款”。

16.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斫而为琴 ②弦而鼓之

③匣而埋诸土 ④抱以适市

1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②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18.工之侨“自以(琴)为天下之美”的根据是什么?最后,百官又是根据什么说(琴)“希世之珍也”?



19.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四)过零丁洋 (9分)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在诗中找出对偶、比喻、借代的诗句。(3分)

写在下面:

①对偶句:

②比喻句:

③借代句:

21.请找出诗中的千古名句,试翻译。(3分)



2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后有何感想?(3分)



四、写作(30分)

现在正值金秋十月。秋天是最能引发文人墨客情思的季节,他们或抒离情别绪,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或写豪情壮志,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你在这样的季节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请以“感受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600字左右,体裁不限。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5分)

1. (0.5×8=4分)guān rán tiáo guān dài zì fán xiăn

2. (0.5×10=5分)①东晋,陶潜;②诗经,尚书,春秋;③杜甫,诗圣;④张潮,虞初新志,魏学伊。

3. (1×7=7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出淤泥而不染。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4分)①简通拣,②衡通横,③诎通屈,④曾通层。

5.(3分)①交错相通,交通运输;②妻子儿女,成年男子的配偶;③逃走,慢步行走。

6.(2分)如:腊冬老友返。

二、课内阅读 (23分)

(一)(13分)

7. (2分)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8. (2分)①大约,②对,③靠近, ④抬,举。

9. (2分)空间,船头、舟尾、船背。

10. (2×2=4分)①佛印和尚极像弥勒佛,敞开衣裳露出前胸,抬起头仰望上空。

②那个人眼睛平视,神情平静,似乎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1. (3分)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等,分析略。

(二) (10分)

12. (4分)①yú,越过;②shù,防守;③yù,老年妇女;④yè,低声抽嗒地哭。

13. (2分)新安吏,潼关吏。

14. (1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5. (3分)既赞美又同情,本诗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的矛盾性,他既同情老妇一家,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悲愤;又支持唐王朝的反叛战争,希望战争能获胜。

三、拓展阅读(22分)

(三)(13分)

16. (4分)①砍削,②装上弦,名词活用作动词,③用盒子装,状语,④到,往。

17.(4分)①他认为这是天下最美妙珍贵的乐器,就把它献给主管礼乐的太常官。

②一个有权势的人经过集市看到这把琴,用一百金买下了它,并把它献给朝廷。

18.材料是“良桐”,且制成琴后“金声而玉应”,所以工之侨“自以为天下之美”。百官是根据琴上有“断纹”和“古窾”而说琴是“希世之珍”。

19.看待事物不能只注重外表、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在。

(四)(9分)

20. (3分)①“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或“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干戈寥落四周星。”

21. (3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生谁无一死,应该要留下一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22. (3分)爱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四、写作(30分)略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部分

1、请给下面加点多音多义字注音。

①翘首( ) 翘起( ) ②观测( ) 玄妙观( )

③落叶( ) 丢三落四( ) ④差异( ) 参差(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激动不已 相安无事

悲喜交集 率先

3、在下面句子的方框中,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4、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



5、判断:

①写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解说事物或阐释事理,因而不允许运用记叙和描写等表达方式。( )

②“她性格和蔼”与“她的性格和蔼”两句话结构相同。 ( )

③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可分为平实的说明和生动的说明。《大自然的语言》采用的是平实的说明语言,《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生动的说明语言。 ( )



阅读答题

(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6、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

7、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

8、文中划“ ”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9、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

10、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1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二)



布封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2.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莺的哪些特点?



13.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哪些地方能看到莺的身影呢?



14.把第③段最后一句改为“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它们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行吗?为什么?



15.读了第④段和第⑤段文章,你觉得莺的哪些地方显得可爱呢?



1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莺,第①段却没有写莺,是否离题?为什么?



写作实践

17.题目:有趣的

要求:1可以介绍一种物品、一种生物,还可以介绍一种自然现象。

2语言要生动。 3600字左右。

【语文活动】

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网络在向人类传播文明的时候,也将灵魂的渣滓抛给了人们。上网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再如克隆技术,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帮助人类逢凶化吉,又可能招致人类对自我的遗弃,对人类生命伦理、尊严的践踏,它是一把双刃剑。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搜集资料,活跃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你的智慧火花。

辩题推荐:

网络使人与人的关系更亲切/更疏远;电脑必将/不会取代书本;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人类将毁于/不会毁于科技

辩论建议:

全班分两个或四个小组,每两组确定一个辩论题目,分正、反方辩论。

【学习盘点】

学完了这个单元,你一定会被科学家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感动,在阅读中,你的说明文阅读能力一定得到了提升,静下心来盘点一下,把你的主要收获或启示写下来。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1、①qiáo qiào ②ɡuān guan ③luò là ④chā cī

2. 停止;相处没有冲突;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带头,首先。

3、; 。 :“ 。”

4、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只要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感悟合情合理,语言优美、工整即可。)

5、①× ②× ③×

6.“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8、举例子 作比较

9、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10.不能。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

11.略

12.围绕“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喜欢唱歌”作答。

13.“花园、林阴大道、树丛、大森林、芦苇荡、菜田里”等。

14.不行。这样一改,就把所有的莺说成是一样的,其中还有两三种是特例,改后不符合客观事实,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叽叽喳喳相互追逐,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快乐无忧,充满活力,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危险一旦过去,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

16.第①段写季节的变化,春天的回归,虽没写莺,但是为莺的出现造声势,使文章有波澜,富有文学性

http://wenku.baidu.com/view/b183a0d376eeaeaad1f3307b.html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
【基础知识及实践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拼音 (8分) ( )

喧 哗 羡 慕 枯萎 花卉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 (8分)

哄鸣 折叠 梦昧以求 如火如茶 热泪盈框 相安无事

错字

正字

1、 默写填空 (6分)

①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②已知泉路近, 。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 。

2、 按要求修改文章。 (12分)

①葡萄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悠久、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树种之一。在正常条件下,能收到一年壮苗,二年结果,三年丰产。成熟的葡萄味美可口,汁液多,色泽鲜艳,富有营养,与柑桔、苹果、香蕉并列世界四大水果。

②葡萄与其他树木相比,萌芽较晚,4月中旬发芽,但芽儿长得很快,当长到30~50厘米长时就要进行相互交叉攀绕,目的是枝条均匀地分布,还能防止大风刮断。

③剪枝对葡萄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来可以均衡调节树枝;二来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获得高产、优质。剪下的枝条,还可以用来“育苗”。剪枝的葡萄最好把底部埋起来,否则冬天容易冻坏;再者,埋在土里的枝条含的水分多,开春发芽早。

④6月初,葡萄开花,花期大约持续一周。花一谢,就要修理葡萄串了。一小枝至少能挂三串,再多就要剪下来。另外,对大穗品种还要掐尖,因为掐尖后能使养分集中,果粒增大,果穗紧密。

⑤再过一个月,葡萄果子丰满,大部分品种基本上定型了。8月中旬,当葡萄由硬变软,果皮呈现透明状,果粉明显增厚时,就表明它已经成熟了。

(1)第①段中画线句有语病,修改:

(2)第②段中画线句有语病,修改:

(3)第③段中画线句语义不明确,依据前后意思,修改:

(4)第④段中有一个词使用不当,造成前后矛盾,这个词是 ,

应改为

【语段阅读】(17+49=66分)

(一)

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人的耐力与休内的一种基因有很大关系。①如果人体内的这种基因按某些特定形式分布,就更容易在需要耐力的体育运动中取得好成绩。该学院心血管遗传学中心蒙哥马利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是对征服了高海拔山峰的登山运动员和在军训中表现出色的新征入伍士兵进行DNA测试后提出上述结论的。②据介绍,所有这些登山者都是在没有携带氧气瓶等呼吸设备的情况下,顺利地登上了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③而75名接受调查的新兵都是在为期10周的大强度军事训练中成功地坚持下来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体能素质超群者的ACE(血管紧张肽转换酶)基因分布存在有某种共同特征。这种基因在人体内存在有I和D两种形式,形式I能使全体血液中的ACE较少,形式D能使这种酶较多。每个人体内有两个这种基因,或是两个I,或一个I一个D。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拥有至少一个I基因的人,其耐力比拥有两个D基因的人更强。研究人员推测说,I基因能增加肌肉细胞吸收氧或其他营养成分的能力,因而有助于增强人的耐力。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运动能力还与敏捷性、手眼协调等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这一成果不一定能有助于选拔和培养运动员。但如果进一步研究证明I基因确实可提高细胞的工作效率,那么有可能为中风或心脏病患者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5、 I基因、D基因和ACE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分)

6、 画线句①中“按某些特定形式分布”是指什么? (4分)

7、句②③中画线词语都强调了什么? (4分)

8、如果你是蒙哥马利这一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你说出这一成果的获和得经过了哪几个步骤:

(6分)

(二)

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差异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时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算5000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 脑是人类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化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⑤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9、从第①段中提取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揭示“第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不超过18个字) (4分)

10、第②段中加点的“基本上”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4分)

11、第②段画线句除了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这一问题外,还说明了什么?请系上下文扼要回答(不超过20字) (5分)

12、第④段中“取之不尽”的“之”指代 (4分)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A、 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人的大脑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人工智能不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B、 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没有差别,这是考古家和人类学家的共识。

C、 人的大脑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永远开发和利用的自然智能。

D、文章要告诉人们的主要意思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4、读了本文后,你对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有了怎样的认识,将你的感受;写出来。 (3分)

15、在第六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你一定感到了科技世界的奇妙无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与科学知识密不可分,那么,你对科学世界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就用100字写出你眼中的科学世界。 (25分)

第六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1、xuān xiàn wěi huì 2、轰 寐 荼 眶 3、①黑去压城城欲摧 ②欲别故乡难 ③各领风骚数百年 4、(1)去掉“收到” (2)目的后加“使” (3) “剪枝”后加“后” (4)将“至少”改为“至多” 5、I基因,D基因是ACE基因 基因的两种形式 6、人体内至少有一个I基因 7、这些人耐力强 8、挑选测试对象,进行DNA测试,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9、人类建造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 10、“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删去后变成了“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不符合事实 11、人工智能的发展比自然智能进化快 12、大脑 14、3 14、只要有个人的见解,不必强求答案的统一 15、科技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现代科技已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题就是要求选择一个恰当的视角表现现代科技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切入点要小,能联系实际,表现现代科技带给生活的方便。也可以一反传统,反映现代科技在带给人们方便、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如环境的污染、生活秩序的变动,此类表达,如立意新、观点正确,就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


15910687296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第六单元《满井游记》答案
薛程省答:【答案】: 1、膏;堕;峦;鬟;曝;倩 2、 yān;zhāo;cù;xié;huì;léi;jiǎn;xiā 3、(1)还 (2)就 (3)起 (4)才;初,始 (5)美好;擦 4、略 5、略 6、(1)比喻 (2)比喻 (3)排比 (4)拟人、借代 7、(1)A;(2)D;(3)B;(4)C ...

15910687296语文人教版《基础训练》八年级上册笫六单元检测
薛程省答: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D 6.(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A--b B--c C--d D—a 8.(1)冷寂 (2)动词,连接 (3)延长 (4)通“缺” ...

1591068729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答案...
薛程省答:【答案】: 一、辨识与记忆 (一)1.gēng;cuì;sōng;hàng;dàng;dī;zhān 2.都;白气弥漫的样子;酒杯;客居;船夫;还 (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15910687296初二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试卷附答案
薛程省答: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 (1)肃: (2)属: (3)引: (4)阙: 9.第二段中写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后来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处的意思相近,李白的两句诗是: 10.文中”清荣峻茂”一句写了 ___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___ 、 ___、 ___、___。 1...

1591068729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及答案
薛程省答:【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一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8分,每空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为坻(chí) 隐曜(yào) 淫雨(yín) 环滁(chú) B、林霏(fēi) 悄怆(qiǎo) 廿二日(niàn) 浅鬣(liè) C、呷浪(jiā) 金樽(zūn) 挂罥(juàn) 红装而蹇者(ji...

15910687296人教版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卷的答案
薛程省答: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卷 人教版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5分)1.你能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吗?(0.5×8=4分)峨冠( ) 多髯( ) 黄发垂髫( ) 矜( )寡孤独岱( )宗 决眦( ) 蕃( ) 鲜( )有闻2.作家作品,文学常识。(0.5×10=5分)①陶渊明是 朝诗人,又名 ,字元亮。②《礼记》是儒家经典,它与《...

1591068729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及答案
薛程省答:【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及答案】 一、明察秋毫(16分) 1.选择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 )(3分) A.蔚然(wèi) 山肴(yáo) 土膏(gāo) 环滁(chú) B.林霏(fēi) 伛偻(lǚ) 廿二日(niàn) 浅鬣(liè) C.突兀(wù) 呷浪(xiā) 金樽(zūn) 挂罥(juàn) D.风掣(chè) 大庇(bì) 倩女(qiàn...

15910687296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薛程省答:参考答案 一、 1.(1)C (2) D (3) B (4) B 2.(1)B恼(2)D采(3)B篮(4)C博 3.A 4.C 5.A 6.(1)“你们好”前面要空两格。 (2)从报纸上了解到你们的事迹,我们非常感动。 (3)略 7.两个分句中的第一个横线处可填“遇到挫折”等方面内容,第三个横线则应填写与之相反的,中间的书名(...

15910687296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
薛程省答: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1.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分)B、上下一白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4分)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分)D、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分)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15910687296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卷(人教版)答案
薛程省答: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班级: 姓名: 座号: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水尤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 觥筹交错(gōng) 脱笼之鹄(hú) B.为坻为屿(chí) 悄怆幽邃(cuàng) 淫雨霏霏(fēi) 曝沙之鸟(pù) C.怡然不动(yí) 浩浩汤汤(tāng) 林壑尤美(hè) 呷...


(编辑:通庞勉)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