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节干啥???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18
春节通常要干什么?

民俗二三事

民俗二三事

腊月廿三或廿四

灶王龛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系。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廿九或三十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正月初一

又叫“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叫贴画鸡,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回娘家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范蠡、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年画:财神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在北方还有吃饺子的习俗预兆招财进宝。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初五日是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在美丽的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2009年1月25号除夕,1月26号是春节(大年初一)。春节:1月25日至31日放假,共7天。其中,1月25日(星期日、农历除夕)、1月26日(星期一、农历正月初一)、1月27日(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二)为法定节假日,1月31日(星期六)照常公休;1月25日(星期日)公休日调至1月28日(星期三),1月24日(星期六)、2月1日(星期日)两个公休日调至1月29日(星期四)、1月30日(星期五)。1月24日(星期六)、2月1日(星期日)上班。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为了渡过金融危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增加合理消费(Oh ye) ---1.合理的安排你的饮食 春节期间当然免不了“胡吃海喝”的宴会了,其中的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更是少不了的,合理安排饮食应当放在首位,尤其是对女孩子们来说,毕竟大家都想有个好身材嘛~~~[PS:冬季是最容易长胖的季节,同时也是最适合减肥的时候。] 2.合理的安排你的饮食 像上面说的,春节期间的饮食对于我们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控制饮食的摄入量,尽量做到少、好、饱。[饱,主要指七、八分饱。] 3.合理的安排你的睡眠 不仅是在春节期间,就是在平时,充足的睡眠对于我们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年人每天最好睡7.5小时以上,16岁以下少年儿童则最好保持在9.5小时左右。 4.合理安排你的外出活动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当然属于常事,但是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初一一般是去亲戚们的长辈家,同龄或朋友家里;初二,要去拜访老师,或是打电话问候,还有问候一下年高长辈与年长同事;初三不用说,当然是‘回娘家’。 5.切记切记——注意安全! 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乘车外出的安全,家人共处的安全,使用工具的安全,合理用火用电的安全,这些统统都要注意,而且,春节时火灾的高发期,社区最好有民用灭火器,还有,不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打扫一下你的楼道!6. 去河南白云山,四川九寨沟、北京故宫、安徽黄山、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丽江、江苏苏州园林、新疆喀纳斯、西藏珠峰、上海外滩、湖北三峡、江西庐山、广东丹霞山玩!7.体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围绕春节主题:向娱乐致敬!参加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活动。祝您新年愉快!牛劲十足!牛年大发!!

今年的春节对从三峡库区四川省巫山县大昌龙兴村移民到博罗县义和镇的陈道林一家来说显得特别隆重而又不平常。这是他们移民后在异乡过的第一个春节,多年春节未团聚过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弟媳哥嫂们千里迢迢从湖北移民点和东莞等地赶到博罗过春节,一大家子20多口人团聚在博罗义和的移民村,显得特别热闹祥和。

四川人特有的“煮大菜”真是蛮香的。

陈道林早早就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垒起露天灶台煮大菜。他从大年廿六起便到市场上采购回大量的鸡、鸭、鱼肉,按照老家过年的风俗炸的炸、煮的煮,忙得不亦乐乎。陈妈妈按照博罗当地人的习俗,除贴上大红对联和放鞭炮外,还在门口挂起了大桔和新鲜的葱叶,她说这叫入乡随俗。

除夕中午,义和镇大小塘村的移民点家家门口都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红灯笼。中午12时一过,挂在家家户户门口的长串鞭炮依次响起,给这个小小的移民点增添了热烈的节日气氛。

陈道林家大大小小20多口人将两张大圆台围坐得满满的,满头白发的陈妈妈充当大厨师,她给儿孙们足足做了11道地道的家乡菜,除了一道干箩卜丝没放辣子外,其它菜色全带辣味。陈道林说这叫用广东肉菜做出家乡风味。言谈之间,他还对家乡特产烟熏肉流露出一脸的饿相,他说可惜广东天气太热了,做不了烟熏肉。

据了解,春节前当地政府给三峡移民每人发了300元现金,博罗县一位副县长还亲自带人给每家每户送上应节沙田柚、白糖和香肠;义和镇政府给每家送去1袋白米和5公斤花生油。

陈道林高兴地说,在广东过年年货比在老家充足多了,当地政府已于今年初给他们家划了3.6亩耕地,学习耕种的事主要由他妻子负责,他则会到工厂打工去。

客家游子妈妈擂茶特香

昨天一大早,揭西县棉湖镇的章晓晴家就热闹起来了。在揭阳、深圳工作的两个哥哥两家共6口人全在春节前赶了回来,两个侄儿一起床就乒乒乓乓放起了鞭炮,晓晴忙着和哥哥贴春联,妈妈和大嫂做起了擂茶。

客家人的团年饭不能没有鱼,鱼是“余”,年年有余,也不能没有豆腐,豆腐是“富”。“那就这两样吧。”调皮的晓晴道。看看妈妈备下的菜,鸡、鸭、鱼、肉俱全,晚上定是一桌丰盛的团年饭。可远道归来的大哥大嫂说,在外一年,就想吃妈做的擂茶。

妈妈搬出了那个颇有历史的老石臼,婆媳两人做起擂茶。花生、油麻、茶叶,倒进石臼里。擂茶是客家人逢年过节、迎宾待客喜吃的特色食品,有汤有水,可口开胃,别具风味。说笑间,石臼里的料已捣成了碎末,把它倒进淘好的大米里,一锅煮起来。这边二嫂已洗好各色新鲜菜蔬,。

妈妈便掌勺开炒。不多时,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小菜便上了桌。饭也好了,不用招呼,大哥、二哥咋着嘴就围上来了。大家都笑,一顿饭吃得热乎乎、香喷喷。

潮汕媳妇围炉食斋一定要

年廿九,记者走进揭阳市东山区的一徐姓人家。厨房中,徐太太正忙于准备晚上的“围炉”。“围炉”是指大年夜设炉于厅,家人围着炉吃晚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少个地方,“围炉”之前都必须赶回来。徐太太从年廿七就开始蒸制各种富有潮汕特色的米果品。

厨房中还有些准备年初一用的斋菜。潮汕民俗中,初一早饭忌吃荦,有几种说话,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记者看到,用来制作斋菜的材料有芋头、番薯、枣子。做斋菜的料应在除夕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把材料拌以粉浆往油锅放熟时,黄澄澄,香喷喷格外诱人。”

记者又看到储物室放了不少潮州柑与青橄榄。潮汕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进门时,主人以大吉(潮州柑)、槟榔(古称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敬之。客人接过后,把随身带的“大吉”、“槟榔”赠送。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拜年越早越好,须在上午。

乳源瑶胞喝水酒

记者在大年夜的前两个小时赶到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腊岭脚村,其时,位于腊岭南麓的新兴瑶寨的上空业已升起除夕的炊烟,瑶寨特有腊肉的香味四处飘逸,从深山走出不久的胞家少年正愉快地打成一团,高兴地制造着节日的喜气。

腊岭脚48户200多名瑶胞是从东坪镇瑶山里迁居出来的,由于山高路远,当地瑶胞一年都难得到乳源县城一次,买卖都很困难,要吃新鲜肉类很困难,为解决吃肉问题,瑶胞一般一年杀两头猪,杀好后做成黑乎乎的腊肉,一年吃到头。

90年代初,瑶胞开始搬出瑶山,到1999年,迁到腊岭的达到了48户200余人。腊岭离县城不到2公里,买卖很方便,瑶胞的饮食也就悄悄起了一些变化:腊味少了,鲜货多了;吃饭也不是一日两顿而是一日三餐了。记者走进瑶胞赵才美的家中,他告诉记者,他今年过年只准备了15公斤猪肉和4只鸡,其它的东西都到街上去买了,不像在山里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把一年的准备好,少营养又吃得不舒服。

瑶胞和汉族的生活方式已无多大区别,其中有明显印记的是两件事,一是“小年”请吃肉,另一是酿百年水酒过年。农历腊月廿四是瑶家“小年”,“小年”时瑶家人纷纷开宰,宰好猪后,瑶家人通常都会请一些近处的亲戚一起过来吃猪肉;另外一点也是他们和周边汉族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每家每户都有几大缸自酿水酒,少的有二三十公斤,多的有50多公斤。新年煮酒,是瑶家人常年不变的主题,听说一户瑶人一年少说也得喝掉150公斤水酒。

瑶胞赵良堂的家中有5大缸酒,他说这些酒有水酒,也有甜酒,家中的男人喝水酒,女人和孩子喝甜酒,过年时家里每一个人都要喝酒,也都能喝,家中有时没有茶水时就用酒解渴。另一个瑶胞赵良有家中3大坛酒摆在电视机两边做装饰,只要有人进屋,都可以走过去掀开酒坛盖痛饮。

水上人家大葱苹果马蹄少不了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在西江的羚羊峡口,记者来到渔民冼启平家里,与他共进年夜饭。冼启平性格豪爽,谈笑风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他从小跟随父亲在水面长大,后来一直在水上以打鱼为生,他说不希望两个儿子长大后再像他这样在水上飘泊。

年夜饭是四菜一汤,菜有酸梅鹅、红枣蒸鸡、白切鸡、佐料香菜,汤是鸡汤,喝的酒是湖北产的稻花香,还有两瓶啤酒。酒菜虽不算太丰盛,但大家举杯共饮,气氛热烈。饭后,冼启平的两个儿子要到岸上的同学家里看电视。当记者问他们冼启平饭后干什么时,他笑了笑说只随便活动一下,找人聊一聊天,然后七八点钟就要睡觉,因为明天一早还要和妻子撒网捕鱼。

白天串门看电视.上网.聊天.吃好吃的全家一起吃年夜饭~,晚上放烟花不错哦
大年三十看春晚 收压岁钱~
初一睡到下午 然后看春晚集锦 上上网 耍耍游戏
初二回老家O(∩_∩)O~
初三到初十在老家 探探亲戚 磕磕瓜子 杀猪 逗狗 骑马 和亲戚打扑克
还是回老家幸福阿~~ 回老家过年
兄弟姐妹们一起热闹热闹
现在过年不就是图个热闹啊
给孩子买点好吃好玩的
走亲访友
然后投入新一年的工作学习中2009年1月25号除夕,1月26号是春节(大年初一)。春节:1月25日至31日放假,共7天。其中,1月25日(星期日、农历除夕)、1月26日(星期一、农历正月初一)、1月27日(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二)为法定节假日,1月31日(星期六)照常公休;1月25日(星期日)公休日调至1月28日(星期三),1月24日(星期六)、2月1日(星期日)两个公休日调至1月29日(星期四)、1月30日(星期五)。1月24日(星期六)、2月1日(星期日)上班。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为了渡过金融危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增加合理消费(Oh ye) ---1.合理的安排你的饮食 春节期间当然免不了“胡吃海喝”的宴会了,其中的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更是少不了的,合理安排饮食应当放在首位,尤其是对女孩子们来说,毕竟大家都想有个好身材嘛~~~[PS:冬季是最容易长胖的季节,同时也是最适合减肥的时候。] 2.合理的安排你的饮食 像上面说的,春节期间的饮食对于我们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控制饮食的摄入量,尽量做到少、好、饱。[饱,主要指七、八分饱。] 3.合理的安排你的睡眠 不仅是在春节期间,就是在平时,充足的睡眠对于我们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年人每天最好睡7.5小时以上,16岁以下少年儿童则最好保持在9.5小时左右。 4.合理安排你的外出活动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当然属于常事,但是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初一一般是去亲戚们的长辈家,同龄或朋友家里;初二,要去拜访老师,或是打电话问候,还有问候一下年高长辈与年长同事;初三不用说,当然是‘回娘家’。 5.切记切记——注意安全! 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乘车外出的安全,家人共处的安全,使用工具的安全,合理用火用电的安全,这些统统都要注意,而且,春节时火灾的高发期,社区最好有民用灭火器,还有,不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打扫一下你的楼道!6. 去河南白云山,四川九寨沟、北京故宫、安徽黄山、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丽江、江苏苏州园林、新疆喀纳斯、西藏珠峰、上海外滩、湖北三峡、江西庐山、广东丹霞山玩!7.体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围绕春节主题:向娱乐致敬!参加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活动。祝您新年愉快!牛劲十足!牛年大发!!
全家不就图个团团圆圆吗?
祝你新年快乐……

壮族: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哈尼族: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而瑶族过春节时,青年们扮演耕作,以3人为一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户表演,预兆丰年。

高山族: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全家老纱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园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更多详情点击中国不同省份人民怎样过春节桂林: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

广州: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题街道上搭起彩楼,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福建: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

孝感: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


15319598584中国的所有节日过节都干什么?
阴成石答:五一劳动节:大多数会选择旅游,也是结婚的好日子。端午节:赛龙船,吃粽子,女儿回娘家看望亲人,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送礼物,中秋节:代表团圆,一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国庆节:不少人会去旅游,也有去参加喜宴,或看望亲人。元旦一号:新年到了,给亲朋好友问个好,祝新年快乐 ...

15319598584每个传统节日要干些什么?
阴成石答:每个传统节日要干些如下: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2、春节(正月初一)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

15319598584七夕节干什么?
阴成石答:1、七夕节人们会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等。2、七夕节这天,少女、妇女们三五成群约好了一起举行仪式,摆好瓜果祭品,沐浴斋戒,焚香礼拜。然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如嫁...

15319598584中国的所有节日过节都干什么?
阴成石答:吃团圆饭和年夜饭、拜年、赏花灯等。2. 清明节:清明节是缅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人们会到祖先的墓前祭祀和扫墓,还会植树或野餐。3. 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草等。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喝桂花 ...

15319598584七夕节是干什么的?
阴成石答: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传统习俗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等等等…… 坐...

15319598584过节都要做什么事啊?
阴成石答:3. 清明节:农历清明时期(通常在4月5日至7日之间),祭扫先人墓地和纪念逝去亲友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以纪念屈原而闻名。包粽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5.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在中国被视为情侣相会和表达爱意的特别日期。送礼物和写信给心仪对象都是这个假期...

15319598584中国的传统节日要干什么
阴成石答:1.元宵节是必须吃汤圆的,一家人一起吃,寓意团团圆圆,晚上还可以去放花灯,猜灯谜,很好玩的。2.重阳节一般人中老年人过,在这天人们都会登山,登到山顶,也寓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主要是祭祀和扫墓,在这天也可以插柳,气温也开始变暖。4.端午节是...

15319598584七夕节是干什么的?
阴成石答:七夕节,也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庆祝。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民间传说,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根据传说,牛郎和织女分别是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由于犯了神仙的忌讳而被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的七夕之夜,喜鹊桥会搭起,让牛郎和织女临时相会。这一天,人们...

15319598584七夕节可以干什么?
阴成石答:七夕节应该做巧果、酥糖、瓜果。巧果:是最有名的七夕应节食品,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糕点。巧果款式多样,主要材料是由、面、糖、和蜜等。酥糖:在我国的一些糕点铺,在七夕这一天会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或巧酥,民间认为吃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瓜果:在福建,七夕要让织女欣赏、品尝...

15319598584清明节要干什么
阴成石答:明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清明节要干什么呢?本文是懂视小编整理清明节要干什么的资料,仅供参考。清明节要干什么【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


(编辑:白罚友)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