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描写景物特点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景物描写的特点

2. 环境 / 景物描写 环境/景物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的环境、气氛和背景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性格以及一切人类活动。故凡写人都少不了要描写环境和景物。 i. 社会环境 描写人物活动的场所: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 描写社会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社会制度和时代地域会有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所以社会风俗常常成为描写典型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鲁迅的《祝福》就特别多风俗描写,这些风俗强调了祥林嫂所受到的生活压迫。 描写家庭设备:家庭设备往往能反映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嗜好,还可衬托人物性格特征,例如《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作者特别透过林黛玉肉眼所见去描写贾府数个厅堂的摆设,衬托贾府几房人的不同性格和地位。 描写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细节:生活细节是习惯、内心愿望、生活历史等的投影,故描写人物时可以描绘人物的典型形象,例如一个人喜欢在办公室的书橱内放满小巧的家具模型,每逢新年总到元宵市场买一棵大桃花回家摆放,反映其内心十分渴望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 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的反映,其中包含了不少矛盾与斗争,是描写社会环境的上好素材。 ii. 自然景物 景物可分为:时间季节、天气气象、山林原野、江河湖海、动植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 描写景物可以: 藉描写景物来象征人物性格; 用景物烘托人物内心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才是一篇好作品; 作侧面渲染、烘托,达到加强或深化主题的效果。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景和静景可分叙、可合叙,通常先分后合,若能做到动静交错则更佳; 除描写实景外,也可写虚景 (想像之景),高手往往是虚实相生; 要注意空间的排列次序,如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等; 要注意景物因不同时段、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所产生的变化。 若描写的景物太多,可用「分类记叙法」,简称「类叙法」,即把各事、各物、各景,依其性质、形象等,分为若干类,使所要写的事或物、景,各归某类之中,然后依类叙述。使用「类叙法」有三个原则: 所分的类别,必须包括该事物的全部; 所分的各类事物,性质要相似; 所分的种类要有性质上的差异,这样就不容易教读者混淆。

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如南方与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如:

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令人惊叹的,而这座城市则是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不但有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更有凝聚人们智慧的现代化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

这段话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的景物来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动静搭配。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活动变化的,因此在写景时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第8课《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自然段是动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除动静的变化之外,还有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如:

湖水清澈见底,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这是,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湖上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再如《桂林山水》中对山水的描写:我攀登过峰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4.注意景物形状、颜色的变化。除动静的变化之外,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写出动静变化,还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发生的变化.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5.注意运用修辞手法。要想抓住景物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注意观察,学会积累之外,还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说《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时一块无暇的翡翠。”这就是一个比喻句。虽然我从没见过漓江的水,但我在商场里见过碧绿的翡翠,就能想象出漓江水的颜色。还有《观潮》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梆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每当我读到这儿,就好像真的看到潮水向我猛冲过来似的。

写景时,我们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等方面抓住特征来描写,这几方面的描写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能形象生动,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注意对象的色彩、形忕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的像写成了象!

一二二


17686033399景物描写的特点
云倪品答:景物描写的特点: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3、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17686033399怎样写景物的特点
云倪品答:1、花园里盛开着许多的花。有红彤彤的牡丹花,有粉粉的桃花,有雪白的梨花。2、春天是绿色的世界。草是嫩绿色的,树是新绿色的。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所有的绿色都在 颤动,都在含着晶莹的绿光。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幽静而有诗情画意。3、夏天是红色的世界。花儿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小姑娘头上的...

17686033399怎样写景物的特点?
云倪品答:3、啊,含羞草。它的身上有着那么清新的绿那么鲜嫩的绿那么耀眼的绿。绿得仿佛可以用手捻出绿汁来似的。4、他唱起来嗓子像是纯银做就,那么清亮,那么悦耳,那么动听。5、我的母亲是最爱微笑的,她的微笑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地灿烂,那么地甜蜜,那么地温馨!6、春风,不像夏天那么猛烈,不像秋天那么...

17686033399景物的特点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云倪品答:景物的特点体现在一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二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 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游鱼跃水。三是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

17686033399写景物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云倪品答:2、仰首望上去,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地做着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悬崖峭壁奇石怪垒的身架,更是把人们所有的崇敬和赞叹都写在了高处。3、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

17686033399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云倪品答:1、许多五颜六色的小蝴蝶在美丽的花头上站着,好象在赞美花朵的美丽。鲜艳的花引来的许许多多的蜜蜂,他们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上向大地展示着他们优美的舞姿,花儿陶醉了,也轻轻地舞动着。2、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

17686033399怎样写景物特点?
云倪品答:5、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6、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7、沙沙的小雨轻柔地飘洒在我的脸上、身上,如同妈妈轻柔的安慰、细腻的叮咛。8、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9、歌声像极了天上的星星...

17686033399如何写好景物的特点?
云倪品答:1、天上的白云,像一群快乐奔跑的绵羊,像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鸟,又像一条条在水里的小鱼。2、天上的月亮,像弯弓,像香蕉,又像玉盘。3、天上的云像高山,像马儿,又像骆驼。4、十五的月亮,像一个黄澄澄的橙子,像一个圆形的盘子,又像一个美味的月饼。5、人群喊声四起,像山崩,像海潮,又像...

17686033399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云倪品答: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小鹿,最上边是波浪形的曲线。护栏用白色的油漆涂色,在绿草的衬托下分外爽眼。草丛中几十盆鲜花沿护栏里侧摆放着,盆与盆之间距离不到一米,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圈。月季花居多,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都非常惹人喜爱。还有那红得像燃烧的火苗的一串红,香得沁人...

17686033399怎样写景物的特点
云倪品答:如下: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


(编辑:堵永砍)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