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衣的三衣详解及由来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衣物的起源

几乎所有的人类都有穿着衣物的文化。人类穿戴衣物除了有功能性的理由外,也有社会性的理由。衣物能够保护脆弱的人体免于天气与环境的伤害,而同时服装中的每个对象也带有某种文化与社会意义。衣物(亦称为服装、衣服、衣着)是服装和服饰的代名词。指衣服与日用器物。最广义的定义,除了指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括了手部(手套)、脚部(鞋子、凉鞋、靴子)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和装饰物。 远古时用以遮体两片兽皮,原先是随意的掩蔽着身体的前后,后来人们把这蔽前与蔽后的两片用骨针缝合起来,对人体下肢进行围裹,这样就形成了下裳。冕服。是周代的礼仪服装,由冕冠、玄衣、獯裳组成。 袍与深衣有着裙带关系。从上衣下裳到深衣的上下连衣裳,再到袍的上下不分衣裳,一步步由上下分离的二段式服装向上下连体的一段式服装演进。汉时有女袍,并可作外衣。既然不用罩衣了,便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缀以花边、重彩、绣纹,并升格为礼服。衫。其形制与袍类似,不过无夹里,是一种单衣。汉代的衫也在夏季贴身穿,传说汉高祖刘邦常常汗透衣衫而嘻称为汗衫。 丝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而它与个人生活密切的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为其它发明所不及。丝绸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美丽、最环保的衣料之一。自从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在几千年里就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精美的丝织品和工艺品。正是在丝绸传播的过程中,东西方第一次建立起了交流和沟通的欧亚大道“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从中国内地出发,经过中国西北地区,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路交通路线)”,打开了通向彼此的大门,拓展了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商业精神也得到了空前的激发,人类就此寻找到了通向未来的道路。几千年里,桑蚕丝织与粮食生产一样重要,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而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古代政治家重点关注的产业经济和财税来源,中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种粮和养蚕,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也是与此有关的织丝和刺绣,它比制茶、制瓷都要普及得多。在20世纪以前,养蚕织丝一直是中国农村妇女最主要的工作,养蚕、织丝、刺绣都是女人的事情,一般很少有男人插得上手,这都是些细致活儿,中国女人在男耕女织的分工中,很自然地担当了蚕丝生产的主角,养成了任劳任怨而又含蓄温顺的品性。一部丝绸史,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乡村的女人们写成的。也许只有丝绸的运输和贸易、销售,才让男人们有了用武之地。在女人们眼里,丝绸从来都是人间最美丽的云彩。桑叶田田,最是农耕时代妩媚的风景,锦衣玉食,也是许多人的生活追求。沧海桑田的历史,那是一段曾经华丽而优雅的古典,那些因丝绸而繁华的都市依旧繁华,那些种桑养蚕的场景还在延续,只是,绣女仍在,绣技却濒临失传。古老的丝绸就这样渐渐飘舞成一段华丽的历史的背影。阅读丝绸的历史就是追溯美的历史和探寻人类智慧的旅行,同时也是感知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快捷小道,中国每一段历史时空里都少不了丝绸的身影,所以,在探寻丝绸的历史小路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更深广的中国文化背景。中国人对丝绸的热爱与生俱来,这缘于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主观感觉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他们把自己的观念和智慧都化入身边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东西,做得精致、典雅、美轮美奂,丝绸就是这样一种象征物,那些锦缎绚烂如云霞,薄纱透亮如蝉翼,缂丝书画胜过原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丝绸花纹里,你也许能感觉到那些古代乡村工艺大师们的喜好和想法,以及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时尚,比如汉代(公元前206-220年)的云气纹,是由于汉代人喜好神仙,幻想升仙;唐代(公元618-907年)的瑞兽葡萄纹、团花,则是因为当时流行国外的花样,而且显得富贵。在中国文明史的第一页,有蚕、丝,有练、染,在中国史前传说中,有黄帝(中国氏族社会时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元妃发明养蚕。美丽丝国的源头,尽可以朝着最遥远的过去追溯,而她的未来,一定会是不一样的锦绣。远在公元前2世纪的先秦时代,从黄河到长江流域的广大村野,早已是一派桑叶田田、丝衣飘飘的景象。从那时候起,中国三千多年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便已确立,而自周代(前1046-前256年)开始,已有由周王后率领后妃们举行“亲蚕”和“亲缫”的礼仪,以每年新年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仪式为象征,中国大地几千年的社会基本图景就是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桑织。从殷商(公元前1300年左右)到战国(公元前17世纪-前2世纪),桑树的种植面积和养蚕区域渐渐扩大,丝绸的生产也逐步发展、繁荣。因为丝绸,中华大地丝衣飘飘,霓裳艳影,日益流光溢彩,中国的广袤国土始被称为锦绣河山。 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在江苏苏州盛泽镇现仍存有一座建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的先蚕祠,是目前仅存的祭祀蚕桑文化的祠庙,但也说明至少在清代晚期都还有祭祀先蚕祠的遗风,一直到1949年以前,还能在很多养蚕区看到一些跟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但也供奉着“先蚕”嫘祖。在苏州的祥符寺巷还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的地方。在苏州的民间传说中,嫘祖成了轩辕黄帝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被民间蚕农亲切地称为三姑娘。传说轩辕黄帝在天庭十二神兽帮助下,发明了织丝的织机,又从三姑娘梳头的篦子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筘篾,使经线在织造过程中不再被割断。这些传说正如其他农业的发明一样,将其归功于史前时期一两个英雄人物身上,虽然无据可查,但也保留了一部份史实。《搜神记》(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晋代干宝著)中还有一则关于蚕桑起源的神话,颇为动人心魄:相传古时候蜀地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打工,留下女儿在家养马。久之,女儿思念父亲,对马戏言如能找回父亲,就嫁给它。那马听后竟挣脱缰绳而去,历经坎坷终于寻到父亲,并望着家的方向悲鸣不已,父亲大为惊奇,知家中有事便骑马回到家中。马回到家后就不肯吃食,每见女儿出入都要击蹄,父亲觉得奇怪,便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如实相告。父亲认为此事有辱家门,遂用箭将马射杀,并将马皮晒在院中。这故事慢慢传了开去,有一天,女儿和邻家女友又来到马皮前嘲笑:“你一个畜生为什么要娶一个女人呢?招此杀身之祸,何苦?”谁知话音刚落,马皮突然飞起,将女儿席卷而去。后父亲四处寻找,数天后才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了她们,女儿和马皮同时化为了蚕,生息于树上,其茧又厚又大。邻家女友便取下一些蚕来饲养。 人类也会用化妆品、香水与其它饰品来装饰自己的身体;会将自己的头、脸与体毛进行修剪、染色与改变,有时候也会动到皮肤(刺青、疤痕与穿洞)。所有这些装饰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服装造型感,但是却不会成为服装的一部分。如果是携带而非穿戴在身上的物品(比如皮包、拐杖和雨伞),通常应该算是配件而非服装。至于珠宝和太阳眼镜,虽然在普通口语中我们会说「穿戴」而非「携带」,但是它们通常也被视为是配件。

人类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但为什么到了后期要穿衣服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都不尽相同,说法不一。归结起来,主要有适应环境说、装饰美化说、遮掩羞涩说、吸引异性说、宗教信仰说等几种。
一、适应环境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身体的需要,是人类起码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祖先历经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衣着,并逐步完善起来。穿衣是为了能够抵御寒冷和潮湿的天气,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距今约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山顶洞人开始使用磨制和钻孔技术。
学会用骨头做成的针和兽筋或皮条做成的线,将一块块兽皮缝合起来,制成衣服,可以有效地防抵御寒风雨雪的侵袭,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止爬虫或蚊子的叮咬,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二、装饰美化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装饰美化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需要用衣服来保护身体。因为至今还有一些民族过着原始生活,他们不穿衣服,但懂得装饰自己。
他们通过涂粉、纹身、披挂兽皮、兽骨、树叶等来装饰自己。对原始人来说,装饰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保护是第二需要,是开化以后的事情。
人类起源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猿人、古人、新人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是不穿衣服的。后来在气候潮湿严寒地区也出现了人类,他们同样不穿衣服。达尔文曾经对不畏严寒融雪于皮肤的土著民族进行观察,对其自身的抗寒能力表示异常惊讶。
然而,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绝对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年幼的孩子对装饰的快感比展露的羞涩之感发展得更早些。小孩子对于装饰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往往是自发的、先天的,而对于遮羞的需要却是在成人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是被动的、后天的。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懂得用各种方法来装饰自己。装饰形式分为肉体和外表两种。肉体装饰包括对人体的各种“体塑”,外表的装饰包括服装或其他各种装饰物。这两种装饰形式有着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耳环或鼻环就是体塑和饰物附贴两者的结合,现代女子使用腰带紧束腰部使其纤细,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我国古代女子的缠足则属于改形装饰。
常用的肉体装饰主要有结疤、纹身、涂粉、残毁、改形等几种。
三、遮掩羞涩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一样,全身毛发甚长,足以御寒。因此,人类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不穿衣服。后因人类的智能不断发达,逐渐开化文明,懂得了礼仪和羞涩,于是产生了用以遮身的服装。
在炎热的非洲,人们根本不必穿衣,但因男女有别,故均用纱笼、围布或裤衩等遮盖下身。纵观人类服装的形成,也是从下身开始向上身发展的,首先是以树叶或兽皮围住腹、臀等部位,后来有了裙类服装,然后才发展成衣和袍。
四、吸引异性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起源的。他们认为,人们所以要穿衣服,并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身体、遮掩羞涩或装饰。实际上,由于原始人对性、性感以及性爱有追求,为了吸引异性才产生服装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除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获取生活必需品,还要通过性爱活动来繁衍后代。在远古人类看来,性爱是神圣的活动,并且具有神秘化。而且对性爱的神化,还表现在对生殖器的崇拜上。
特别是在人类进入直立行走阶段之后,一览无余的将生殖器暴露出来,势必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或形式来显示其神圣和崇高,如最初的树叶、鲜花,继而使用兽皮来遮掩或装饰生殖器官,以后又扩展到其他的性感部分。这些就是今天
的服装的雏形。因此也有人认为,对性的崇尚是服饰产生的直接原因,要获得性的刺激和吸引异性的好感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
五、宗教信仰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满足宗教信仰需要而形成的。他们认为原始人在很长时期里,一直是不穿衣服的,后来在原始氏族公社中出现图腾崇拜或偶像供人崇拜。所以,服装最初出现在部族的首领身上,后来发展到巫师、传教者或者教徒们身上。直到今天,服装依然有明显的标志功能,这说明服装的起源与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密切相关。

扩展资料
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闹米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
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
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阅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服装

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裟。
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Uttara san 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Antarva saka,译言中著衣。衬体而著之。三衣皆为方形。缝缀数多之小片者,故随其条数而分三衣。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已上为僧伽梨,特称僧伽梨为大衣。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着,及聚落乞食时着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着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一、安陀会衣 为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平常着之。 二、郁多罗僧衣 为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内之众中为礼诵斋讲着之。 三、僧伽梨衣 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着之。
僧衣的形成与发展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一环,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一些阐述。
一、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在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但是出家人究竟应该有几种衣?这就必须考察衣制的来源。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的条文,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衣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著的方法及其式样,跟俗人和外道不同以外,并没有限制比丘应该有多少件衣服。后来,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而且十分累赘,于是佛陀便计划衣的限制了。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其实所谓衣,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最初的三衣并没有规定条数与块数,也不是割截以后再拼凑而成的,所以也没有五条、七条、九条衣的名称。佛陀仅仅规定有三种衣,三种衣的区别,并不在条数的多少,而在其层数的厚薄。如果是做新衣,“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一重,“僧伽黎”则为二重;如用旧衣拼凑,“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二重,“僧伽黎”则为四重;如果用粪扫衣做衣,重数多少,则可随意。
至于割截而成的“福田衣”,是在阿难随佛出家以后的事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治安不是很好,比丘们披了新衣,在人间游化,往往会遭到土匪与小偷。因为三衣是整块的布料,比丘固然可以制衣披着,俗人稍微加以修改,照样可以披着。因此,僧衣被抢劫一空,只剩下光条条的人放回僧团的事,时常发生。即使住在僧团之中,或住阿兰若处,衣服失窃的事,也屡见不鲜。佛陀为此,颇为担心。
有一天,佛往南方游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田亩齐整,心里很高兴,便指着田野,对阿难说:“你能教比丘僧制作这样形式的衣服吗?”阿难很聪明,他一口答应了。“福田衣”于是便这样作成了。后来,佛陀告诉大家,过去一切如来及弟子都是这样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着可由信徒来供养种福;第二,割截分裂,盗贼窃之无用,可以减少比丘的损失。
所以,安陀会,译为“作务衣”,是用五条布料缝制而成的,又称为“五条衣”,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安陀会是在劳作、行路乃至就寝时穿用的,因此又称为“内衣”、“中宿衣”、“中衣”。安陀会的长度是佛的四肘(约为常人的三倍),宽度是佛的二肘,所以较为短小,而且行动灵活。
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凡是诵戒听法,随众之时,都在安陀会外,加披郁多罗僧。郁多罗僧是用七条布料缝制而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所以称为“七条衣”;在三衣中它居中位,所以称为“中价衣”,又称为“上衣”。
僧伽黎,译为“重衣”或“杂碎衣”,唯有行化乞食、进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披它。僧伽黎共分为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所以,僧伽黎又称为“大衣”。
僧伽黎在中国佛教,是最为严正而又神圣的衣,尤其将二十五条的镶金的大衣,称为“祖衣”,以为只有传祖接法的人,才够资格披它。其实,僧伽黎的本义的确有其神圣性,但是与中国的观念,稍微有出入。在佛陀时代,比丘行化人间,往往露宿野外,或在临时的旅舍借宿,夜间气候较凉,必须有御寒的东西,这就是僧伽黎的主要用途了。正因为僧伽黎要当做被褥来用,所以其制作的重数,要比其他两种衣厚些。所以,戒律规定比丘外出行化,不得无故离衣而宿。
二、三衣布料的来源
关于三衣布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檀越施衣”,二是“粪扫衣”。所谓“檀越施衣”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衬施”,二是“单施”。在佛陀时代,斋主请僧供养,斋供完毕之后,并且请僧说法。有钱的斋主,除了以饮食供养斋僧,并且在供斋的同时,一人供献一块布,这便是“衬”了。布的质料和布的大小多少,只能看斋主财力及其发心的程度而言。所以出家人得到衬施之后,不一定能够做成一件衣服,有时积聚了好多家斋主的衬施,才能凑成一件衣服。至于“单施”是一次便能布施做成衣服的布料,这样的机会当然也有,但是并不常有。
粪扫衣,是普通俗人的弃物,常常散落在垃圾场及墓地等处,比丘拣来这些破衣碎布片后,经过洗涤缝制而成的僧衣。粪扫衣是早期佛教比丘真实生活的写照,是四依止之一,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陈弃药。
《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粪扫衣:一、牛嚼衣,二、鼠齿衣,三、烧衣,四、月水衣(月经布),五、产妇衣(血污布),六、神庙中衣,七、冢间衣,八、求愿衣,九、受王职衣,十、往还衣。《十诵律》卷二十七列举了四种粪扫衣:一、冢间衣,指用来缠裹死尸而丢弃在坟间的衣料;二、出来衣,指缠裹死尸的衣料而又用来布施比丘;三、土衣,指被丢弃在坟间、巷陌及垃圾场所的衣料;四、无主衣,指散落在村落或空地的无主衣料。但是,粪扫衣的最重要来源,应该是冢间衣,因为在印度,人死后不必埋葬,死人的身体烂掉后,衣服还可以捡起来给出家人派上用场。但是,冢间衣更多的是指死人的家属为死人留下或抛弃的生前衣物,就有一些依止粪扫衣的比丘,前去拾取死人及送葬者的衣服,比丘拾回去洗染香熏之后,就可以改制使用了。
比丘穿粪扫衣的根本目的在于断除贪欲,远离对物质生活的执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说,穿粪扫衣有十种利益:(1)惭愧;(2)障寒热毒虫;(3)表示沙门仪法;(4)一切天人见法衣,尊敬如塔;(5)非贪好;(6)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7)有恶易见;(8)更不须余物,庄严故;(9)随顺八圣道;(10)精进行道,无染污心。
佛陀常常赞叹粪扫衣的功德,固然有很多比丘是终身披着粪扫衣,但也有很多弟子们是不披粪扫衣的。尤其是比丘尼弟子们,佛陀并不鼓励她们披着粪扫衣。特别到了我们中国,根本不可能有粪扫衣让出家人穿,最多是老修行穿得破烂一些的衲衣罢了。
三、三衣以外的衣服
佛陀制定三衣以后,关于衣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全部解决。年纪大的老比丘睡觉时需要垫的,于是佛听许有卧褥;坐时要软些,佛许有坐褥;睡时要枕头,佛陀也允许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洗脸要面巾,洗澡要用拭身巾,洗脚要用揩脚布,头上怕冷的可以戴帽子,脚上不习惯赤脚的可以穿鞋;比丘雨天在露地脱光了身子洗澡,有碍观瞻,于是准许有雨浴衣;比丘身上生了脓疮,把衣服弄脏了,因此佛陀准许有覆疮衣。
另外,如阿难出家了,因为阿难是佛弟子中的美男子,阿难穿起比丘的三衣,偏袒右肩,露出右边的胸脯,使得妇女们看了,往往为阿难招来许多“爱”的烦恼,因此佛陀允许阿难着覆肩衣。有的比丘因为没有内衣,到聚落乞食时,被风吹起外衣,暴露了下体(当时的印度民族皆不穿裤子),于是佛陀又允许比丘们入聚落乞食时穿着内衣(或叫下裙)。
后来,有女人出家,比丘尼只穿三衣,盖不住肩部和胸部,有时被人调戏耻笑,佛陀便干脆在三衣之外,规定为她们加上覆肩衣和内衣。但是,女性的出家人,仅此五衣还是不够。她们不得在雨天于外面露浴,于河池之中,也有许多不便,所以允许有浴衣;另外,为免月经来潮,将衣服弄污,佛陀又准许她们蓄有病(月水)衣。所以,《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中,规定有十三种衣:僧伽胝(僧伽黎)、温怛罗僧伽(郁多罗僧)、安怛婆娑(安陀会)、尼师但那、裙(内衣)、副裙、僧脚欹(覆肩衣)、副僧脚欹、拭面巾、拭身巾、覆疮衣、剃发衣、药直衣(备为病时换取医药)。
还有一种“缦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是给出家还未受具足戒的沙弥(尼)和受用“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着用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着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沙弥与在家弟子所不同的是,沙弥一经出家,终年披着缦条衣,在家弟子则限于佛事堂中披着缦条衣。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种服具是“尼师坛”,在有关的典籍中,义译为“坐具”或“卧具”,也有译作“敷具”或“随坐衣”,简称为“具”。原意凡是敷设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尼师坛”,所以床褥、床单、坐垫、坐褥等都可以称为尼师坛了,所以译为“敷具”较为恰当。
在戒律中记载,佛陀的时代,一些年轻初出家的比丘,因为未证四果阿罗汉位,所以未能断欲(初果断邪淫,三果断淫欲),所以在睡眠之中,尚有遗精的现象,因此把卧具弄污了。佛陀发现此一事实之后,首先将比丘们呵责了一顿,随即开示离欲之道,并且准许比丘们作尼师坛,用来“障身、障衣、障卧具”。由此可见,尼师坛既非坐具,亦非卧具,而是敷设在坐具或卧具之上的衬单。同时,戒律规定尼师坛的长度约佛的两磔手半,宽度约佛的一磔手半(佛陀一磔手,约为两尺长),所以尼师坛是一块四五尺长、两三尺宽的衬身布。尼师坛是比丘们所必须随身携带的用具,使用时应该自己敷设、自己收起,不应假手于人。
按照律制规定,尼师坛固然可以用两重新布料复叠一起,但须将旧具撕裂,贴于新具的四缘四角,一则废物利用,第二使之坚牢,第三表示坏色。后来,中国佛教的出家人作新具,也在四缘四角贴四块颜色不同的新布。中国佛教的出家人后来便用尼师坛作为礼佛拜僧时的用具,称为“展具”,这是中国佛教自己的发展。
所以,衣总共可以分为三类:一、制衣,即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二、非衣,亦名小小衣,梵语称为波利伽罗衣,便是除去制衣之外的种种小衣;三、听衣,由于地理环境及其气候与风俗的关系,随缘增加的衣服。中国出家人平常所穿的衣服即是听衣,三件制衣成为了庄严用品,而一般的比丘,僧伽黎与安陀会则很少用。
四、僧衣的颜色
佛教的僧衣,特别是三衣,在使用颜色方面有两项主要规定:一则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如纯青、黄、赤、白、黑和黄蓝、郁金、落沙、青黛等颜色;二则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点上一块别的颜色,称为“坏色”。
真正的坏色衣,佛陀教导弟子们用树皮煮汁,或用污泥渍污;且在新衣之上,必定另加旧衣的“贴净”,就是用旧衣的旧布,在新衣上加贴一块,以示坏“式”。所以,后来中国佛教的比丘制衣,在新衣搭肩处,用一小块同色同质的新布贴上,就是象征贴净与用作障污。
还有一种坏色的方法,叫做“点净”,就是在新衣的任一已染的颜色之上,另外用其他颜色将纯一染色的新衣,点上一块色渍。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允许有青、黑、木兰(近似熟桑椹色或咖啡色)的三种颜色,仍非旧色,必须以本色之外的两种颜色点净之后,方始算是坏色,如果是青色衣,须以黑与木兰色点净;如果是木兰色衣,须以青与黑色点净。
坏色在梵文中称为ka2qyq,音译为“袈裟”,译成“不正、坏、浊、染、杂”等等,所以凡是不正的、染坏的,都可以称为袈裟。袈裟本义是一种草,引申为由这种草取汁染色而成的“赤褐色”,再进一步才引申出“不正色”。佛陀规定弟子们应该穿坏色衣,不得穿正色或显色衣,所以僧衣名为“袈裟”。其实,袈裟不但可以称呼僧衣,也可以称呼其他东西,如食物的五味之外的杂味或坏味,便可称为“袈裟”。可见,袈裟一词,不仅是佛教的僧衣所专用,也不一定即是衣。
后来,不同部派便开始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如《舍利弗问经》说,萨婆多部着皂色衣,摩诃僧祇僧着黄色衣,弥沙塞部着青色衣,昙无德部着赤衣,迦叶维部着木兰衣。这是通过三衣的颜色不同,来表示自己的宗派。虽然五部的衣色不同,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却在五部中通用。




13412699386佛教三衣、七衣、九衣、祖衣的区分
祝贤路答:三衣: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总称为架缓。“三衣”分别为五条衣、七条衣和大衣。五衣,称为僧伽梨;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当著此衣,五衣的制法,共分五条,每条一长一短,故名五条衣 七衣,称为郁多罗,由七条布缝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

13412699386三衣是什么?三衣简介
祝贤路答:「三衣」,梵文为Trīni Cīvarāni,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出家僧人所能拥有并属于最基本最正规的三种穿着衣饰,分别为「僧伽梨」(梵文为Sajghāti)、「郁多罗僧」(梵文为Uttarāsavga)、「安陀会」(梵文为Antarvāsa),亦被称为「袈裟」;因「三衣」为佛教经典记载是释迦牟尼所制定,又被称为「制衣」...

13412699386三衣的介绍
祝贤路答:三衣(梵文trinl civarani)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梵antarvasa)。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civara)。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kasaya)。

13412699386什么是三衣
祝贤路答:三衣泛指僧衣。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

13412699386出家人的袈裟为何如此殊胜
祝贤路答:二、佛教三衣的由来 依照佛典,僧侣最初只穿一件粪扫衣,即从垃圾堆或坟墓地上捡来的破旧衣服再缝好来穿。这样是为了表示一者可以惜福,二者驱除自已的贪爱之心,有益于增长道心。后来僧侣逐渐增加,佛制允许僧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包括衣物等,于是也就规定了佛教的服装有三衣:安陀会:五条衣,...

13412699386和尚衣服有几种区别?分别是什么颜色?又分别代表什么?
祝贤路答: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

13412699386衣姓,是怎么的由来
祝贤路答:2出自马姓:东北吉林一支衣氏原为马姓,相传先祖为清廷汉族官吏,暗中反清复明,光复河山。被发现,逃亡关外一无所有,仅有一衣,故隐姓埋名为衣氏。3出自殷姓:《康熙字典》上记载得十分清楚说:“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是由于读音相近而从...

13412699386佛教三衣、七衣、九衣、祖衣的区分祖衣和九衣?
祝贤路答:佛教中的三衣、七衣、九衣、祖衣并没有直接的区分,因为这些名词在佛教中并不是专有名词。佛教中的袈裟(音译为“迦特”,意译为“坏色”、“不正染”等)是出家人的衣服,由许多块布缝缀而成,其颜色和质料依戒律而定,如和尚穿灰色僧伽梨(音译为“达磨施黎”,意为“常服”),沙弥则穿黑色...

13412699386三衣的简介
祝贤路答: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称衣钵。至后世,比丘临入灭时,常将此衣钵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称呼主要弟子为“衣钵传人”的称谓。

13412699386三衣的比丘尼五衣
祝贤路答:依《四分律》所载,佛鉴于比丘众渡恺河时现杂乱相,遂制三衣之数。《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则载,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讥嫌,故佛制比丘须著三种坏色衣。三衣之色相,以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为非法,应破坏之,染成茜、泥、木兰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数...


(编辑:暨泰程)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