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关“亭(长亭)”意象的诗句及评析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1、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1)原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翻译: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极为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的是短亭。

(3)评析:

主人公此刻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哪里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主人公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2、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杜甫《曲江对雨》

(1)原文: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2)翻译:

春天的云彩倦卧在芙蓉苑的墙上,苍茫暮色下江亭矗立,春景寂静。

林中的花朵附着雨珠颜色更浓,水荇挥舞着翠带,牵引着阵阵微风。

龙武禁军簇拥龙辇盛大出行的景象不再如今已是龙辇深藏,殿门深锁,无人焚香。

什么时候皇帝才能下诏重现金钱会的盛况?即便短暂,也让我重拾沉醉于锦瑟丽音的好时光。

(3)评析:

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俞陛云说此二句隐“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之慨叹,颇有见地。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势。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3、孤山寺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3)评析: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1)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一阵急雨刚停住。

(3)评析: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5、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原文: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翻译: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3)评析:

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扩展资料: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独向沧浪亭外路,六曲栏干,曲曲垂杨树。——王国维《蝶恋花·独向沧浪亭外路》

3、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晏几道《减字木兰花·长亭晚送》

4、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百度百科——曲江对雨

百度百科——钱塘湖春行

百度百科——雨霖铃·寒蝉凄切

百度百科——淮上与友人别




19629639615长亭的意象
俞淑永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上述是原文,其他版本如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里后提到面两句“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又如朴树的改编版里的“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等等。此词抒发离愁...

19629639615关于长亭的诗句及意思
俞淑永答: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 诗歌中关于“亭(长亭)”的诗句及评析,至少10个诗句和...

19629639615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长亭”“短亭”寓意着什么?
俞淑永答: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最后一句“长亭连短亭”,是整首词的结局,这首词显而易见是一种伤感的意境,词中意向有寒山有高楼有宿鸟,直抒胸臆“伤心”“空伫立”“有人愁”,以长亭与短...

19629639615长亭在古诗词象征意义
俞淑永答: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望采纳和点赞,谢谢~...

19629639615关于长亭短亭的诗句(有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
俞淑永答: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诗歌中关于“亭(长亭)”的诗句及评析,至少10个诗句和它...

19629639615有关于长亭的诗句
俞淑永答:1.关于长亭的诗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竹亭阴合偏宜夏,水槛风凉不待秋。 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962963961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为何古人善于用长亭表示送别?
俞淑永答: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唐诗当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亦或是宋词当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更或是元曲之中的“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即便是近代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古人送别必在长亭。长亭...

19629639615古诗词中栏杆 窗轩 的意象
俞淑永答:"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

19629639615长亭的诗句
俞淑永答:长亭的诗句汇总如下 1、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唐·李白 2、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3、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4、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苏溪亭》 唐·戴叔伦 5、老子犹堪...

19629639615古诗词里有哪些诗词中有写到“亭”?
俞淑永答:写有“亭”离别意象的诗词有: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淮上与...


(编辑:解和奖)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