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你的意识就是别人的潜意识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你的意识就是别人的潜意识

  你的意识就是别人的潜意识,意识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不仅能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还可以影响他人的,变成他人的潜意识,意思就是你的意识同样变成了他人的潜意识,下面就是你的意识就是别人的潜意识。

  你的意识就是别人的潜意识1

   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的潜意识

   你的配偶就是你的潜意识

  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你的配偶就是你的潜意识”,意思是说,人本来是一个整体,但是为什么适应环境,发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动,压抑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动,结果变成了半个人。而找对象的时候,人们会被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心理活动(其实不是没有,而是被压抑了)的人所吸引。这样两个人结合,又变成了一个整体。

  有的夫妻一开始比较相似,但是在一起久了,也会发生分化,一个人发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动,另一个人发展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动。

  人们对压抑的部分,也就是配偶所拥有的部分,可能是接纳的,也可能是不接纳的。如果是接纳的,两个人在一起就会非常和谐;如果是不接纳的,就会冲突不断。尽管冲突不断,但怎么也分不开。换句话说,人们不是跟配偶冲突,而是跟自己的潜意识冲突。

  用人格面具理论来解释,一部分心理活动形成一个面具,剩下的部分就是另一个面具,前者是A,后者就是-A。由于A和-A是相反的,容易发生冲突,所以只能二选一。如果选择了A面具,-A面具就会受到压抑。

  面具有两种作用,一是自己用,这样的面具叫主体面具,二是用在别人身上,叫客体面具。压抑意味着自己不用,说明它不是主体面具,那就只能是客体面具了。客体面具被投射到别人身上,那个人就成了被压抑的面具的“替身”。

   你的子女也是你的潜意识

  其实,除了配偶,“你的子女也是你的潜意识”。

  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的替身,把自己的某个表现不充分(即压抑或半压抑)的面具投射给子女,让子女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使命。

  有些家长这样做是有意识的,有些家长是无意识的,后者就叫“你的子女是你的潜意识”。

  还有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以对孩子非常失望,竭力改造孩子,自己改造不了就求助于心理医生。这也叫“你的子女是你的潜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位家长,自己很优秀,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很优秀,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开始胎教,坐完月子就带孩子去学早教。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孩子就非常优秀,可是到了中班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不遵守纪律,经常抢别人的东西,跟小朋友吵架,爱哭闹,有时候还尿裤子。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都说跟家庭教育有关,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没有问题。

  家长自己很优秀,说明她有一个“优秀分子”面具(A)。人并不是天生就优秀,或不优秀的,而是既有优秀的一面又有不优秀的一面,家长“发挥”了优秀分子面具,意味着压抑了“落后分子”面具。

  她对落后分子面具肯定是非常排斥的,她讨厌落后分子,害怕自己变成落后分子,所以努力进取,争做优秀分子。她越优秀,落后分子面具被压抑得越深,最后连她自己都被骗了,以为自己没有落后分子面具。

  但从她争当优秀、害怕落后的表现来看,落后分子面具在她身上是存在的。现在,被压抑的落后分子面具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也许孩子本来并没那么落后,跟其他孩子差不多,但是,妈妈有一个很强的落后分子面具,对落后分子是很敏感的,一下子就识别出了孩子的落后分子特质,给孩子戴上落后分子面具。如果她接纳落后分子面具,她就会允许孩子落后,然后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问题是,她不接纳落后分子面具,她要“消灭”孩子的落后分子面具,于是她就跟孩子的落后分子面具(同时也是跟孩子)进入敌对状态。在敌对状态中,孩子是非常受伤的,他肯定会反抗,结果表现越来越糟糕。

  反过来,“你的父母也是你的潜意识”。许多人很讨厌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看不惯,试图改造父母,结果跟父母关系很紧张,经常冲突。

  当一个人觉得父母什么都不对时,说明他把“错误分子”面具投射给了父母。认为自己是对的,父母不对,才会试图改造父母,说明自己用了“正确分子”面具。

  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自认为一直正确的人压抑了错误分子面具,然后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对别人的错误神经过敏。

  “你的兄弟姐妹也是你的潜意识”。都是遗传父母的基因,兄弟姐妹的性格差异却可以非常大,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只“继承”了一部分,而压抑了另一部分。

  如果把兄弟姐妹合在一起,就会比较接近“家族性格”。由于每个人都只继承了一部分,压抑的部分就体现在别人身上,所以兄弟姐妹互为潜意识。

  如果兄弟姐妹关系和睦,说明每个人都接纳自己没有(其实是压抑)而对方有的部分,接纳差异。如果兄弟姐妹水火不容,说明每个人都不接纳自己的潜意识。

   你的同事,你的敌人

  也是你的潜意识

  “你的同事也是你的潜意识”,除非你对他没有感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如果有,他很可能就是你的潜意识。如果他令你爱恨交加,那他肯定是你的潜意识。

  最后,“你的敌人也是你的潜意识”。人们把自己不接纳的面具投射到别人身上,很自然地就会像不接纳自己的面具那样不接纳那个人,然后排斥他,讨厌他,打击他。如果对方也把自己不接纳的面具投射到你的身上,两个人就对上了。

  综上所述,“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的潜意识”。他们是你的替身,是你的投射,是你的镜子,他们把你的面具外化,让你看清自己。你喜欢他们,或者讨厌他们,都跟他们没关系,只说明你喜欢自己,或者讨厌自己,也就是接纳自己,或者不接纳自己。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行为学告诉你,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法则一:

  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

  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分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

  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

  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

  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

  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

  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

  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

  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

  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

  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

  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诸如愤怒、恐惧、失控、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你的意识就是别人的潜意识2

   潜意识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自主地帮助我们适应环境。

  就像开头讲过方言口音的例子,我们潜意识里总会模仿他人,而且这也被证明“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帮助”。

  一项实验发现,当人们在讨论某件事的时候,如果这个讨论组里有一个人抖腿,而其他组员抖腿的行为也会更多。但是当实验结束后,询问这些组员,他们都说没有意识到其他人抖腿的行为。

  而且另一项实验发现,如果实验人员不经意地去模仿被试,被试在没有注意到实验人员的模仿行为的前提下,会报告对实验人员有更多的好感。

  这说明,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是能够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的,而我们的潜意识经常在指导我们的行为做这件事。

  既然如此,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主动利用潜意识,去影响、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教你几招!往下看

   “模仿”+“复述”

  在一个约会的研究中,一些女性被要求去“不经意地模仿约会对象的口头言语和肢体言语”。

  比如当对方说“你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吗”,你最好回答“是的,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的”或者“对”;当对方摸自己的耳朵的时候,过几秒你也不经意地摸一下自己的耳朵……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询问那些被蒙在鼓里的约会对象,看他们的评价。

  结果,对象们纷纷评价那些存在模仿行为的女性更性感,而且更愿意与她们再次约会。

  所以说,模仿+复述真是个提升好感度的好办法啊,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只会说“哦”的话题终结行为以及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但你也要当心,可能你身边的人正在通过这些小窍门影响你的决策,比如,你永远不知道那些推销员们为何总是让你无力拒绝。

   寻找共同点

  如果你刚到一个新工作单位,认识了两个异性,通过交谈你发现其中一个异性住得和你非常近,另一位则相对远一些。

  那么,不出意外的话,你对住得更近的异性的好感度,要比另一位高一些。

  这就是物理距离导致的心理距离的拉近。

  不只距离有这样的作用,其他共同点也有相同作用。

  比如在一群陌生人中,你发现有人和你来自同一个地方,或者你们上过同一所学校,或者你们曾经参加过同一个活动……那么你们组建起小团体或者熟络起来的机会会更高。

  就像几乎每个人都更喜欢自己妈妈做的饭一样,这并不是因为妈妈真的厨艺超群,只是因为熟悉了妈妈做菜的味道而已。

  而这些偏好,其实并不受我们意识的主观控制——但效果的确会出现,就是潜意识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所以,要想和一个人更亲密一些,也许可以试着适当增加你们的共同点。

   恐惧的场景

  著名的吊桥实验发现:在危险、摇晃的吊桥上相遇的男女,更加可能对对方产生心动的感觉。

  另外一项研究也发现,当一个人长时间运动后,他们更容易对异性产生爱慕或浪漫的感觉。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我们在运动或者恐惧的时候,我们会心跳加快、呼吸变得急促,这与恋爱时的“小鹿乱撞”的感觉很相似。

  但你的意识不会以为这是吊桥引发的恐惧造成的,而会认为这是对面那个人引起的心动的感觉,所以两个人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爱慕之情。

  所以,如果你和约会对象一起去做一些刺激的事情,比如看恐怖电影、去鬼屋、坐过山车等等,那么你们之间也算是“生死之交”了,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也更大。

  人的大脑会将因为刺激的事件导致的心跳加快,当成心动的感觉,而你也变成了能够给对方提供依靠和安全感的来源。

  但如果你是男性,请记住,在一起冒险的时候,你最好成为那个“英雄”的角色——你可别在过山车上哇哇大哭。

  当然,潜意识的影响力不止于此。

  著名的冰山模型,可以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人类心理内容的全貌:绝大部分都是淹没在水下的潜意识内容,而我们的意识只不过是心理内容的冰山一角。

  绝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绪、行为,本质上都是潜意识在操控。我能用意识控制的部分其实少之又少。

  正如弗洛伊德曾经说过:

   “历史上,人类的自恋曾经遭受过三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人类意识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茫茫宇宙无数尘埃中的一颗;

  第二次是生物进化论剥夺了神给予人的特殊优越性,而发现人类和动物有着同样的祖先;

  第三次则是潜意识的发现,人类并不像自以为的那样理性,可以主宰自我,事实上人类还有着动物性的一面,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

  人总是自信的以为,“我”为“我自己”做出了选择。

  但在潜意识面前,你也许才会发现,那个“我”毫无力量。




15717489243人的潜意识是什么意思?
周谦芳答:潜意识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微细的意识,它才是人最真实和自然的思想意识,在平时我们清醒的时候很难感觉到潜意识,但是它却左右着我们清醒时的一切行为、思想,我们平时所做的事情,在表层意识是能够觉察和控制的,一般都受表层意识的作用,比如要去做一件事情,自己的人生经历等等可能让我们对这件事情有感觉,潜意识中的...

15717489243潜意识和意识的区别
周谦芳答:2、分类不一样:潜意识是意识的一种。根据意识的高低层次(自觉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意识区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而潜意识则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由此可见,潜意识只是意识的一种。3、特点不一样:潜意识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等特点,因而潜意识主要归属于非理...

15717489243人的潜意识是什么?怎么更好的利用潜意识?
周谦芳答:人有所谓的意识和潜意识,一般人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然而,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经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 所以,任何的潜能开发,任何的希望要实现,都是依靠你的潜意识。 运用潜意识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不断地想像,改变自我内在的一个影像和图片;第二个影响潜意识的方法,也就是...

15717489243人的潜意识是怎么形成的?
周谦芳答:二、潜意识是一种特殊能力正是因为潜意识才支撑着人们去进行工作以及学习,还有社交活动。潜意识也代表了人类思维上的主体观念,从暗处发挥作用,并不会被人们深刻的意识到,但是就是间接的支配着人类的思想。这种潜意识对于我们的意识行为所产生的作用,也是起到一定干扰和节制作用的。并且潜意识还会对我们...

15717489243请问人的潜意识为什么不受人为的意识控制 那么潜意识是另一个人控制吗...
周谦芳答:潜意识的定义 潜意识指的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

15717489243人的潜意识
周谦芳答:1、潜意识具有记忆储蓄功能。潜意识象个巨大无比的仓库或银行,它可以储存人生所有的认知和思想感情。人从出生到老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一切意识到的东西,都会进入潜意识并储存起来。一些熟悉的事物,如长期生活环境中的习俗、观念、人物景象、他人的某些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等等,常常不经过明显的意识...

15717489243潜意识是什么,怎么感觉不到,人不就是一种意识吗,为什么还有潜意识...
周谦芳答:潜意识是你另外一面的“我”的思想。这个才是真正的“我”。潜意识在地球人身上通常是以影响力为表现。你无法得知你自己的本来意识,那是因为你在身体醒着时,是在运用记录于身体内的记忆与身体的构造在作为主要模式。而潜意识内的记忆信息,并不存在于身体内。所以,以身体为主的运作模式,可以说就...

15717489243潜意识是什么意思?
周谦芳答: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的心灵即意识组成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由意识掌握...

15717489243什么是大脑的意识和潜意识?
周谦芳答:大脑的意识和潜意识按照以下定义区分: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的。此种辨识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

15717489243潜意识、下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周谦芳答:三、作用不同 1、下意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2、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下意识“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意识、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关系:三者之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充满矛盾和...


(编辑:柳贞辰)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