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家常说的“悟”了,到底悟出来的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佛到底悟到了什么?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悟到了什么?“奇哉!一切众生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简单地说,众生(一切生物)都是佛。每一个众生的本性澄清湛寂,悟到了这一点就叫觉,觉悟了就成了佛。那么,一般众生为什么不是佛呢?只因为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碍信,把自己虚妄不实的思想当成真的,紧抓着不放,所以不能证得佛的境界。佛性乃众生的本性。一方面,它是宇宙的真实相状或本来面目,真如本性,诸法实相,用现在的哲学用语,叫世界的本质,宇宙的本体。另一方面,它潜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是人的“本来面目”。一个人只要悟到了(印证了)这个真如本性,就是佛。佛性既指本体,又指一个人成佛的可能性。小乘佛教认为只有一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人乃至一切众生身上都蕴藏着成佛的“种子”,即“如来藏”。见性成佛,只要觉悟到了万事万物缘起性空的“空性”,即可成佛。那么,如何才能见性成佛呢?就是自肯自证。南怀瑾先生说:“见性成佛”,不是说看见了佛性,也不是明白了佛理即可成佛,而是“悬崖撒手,自肯承当”,要你自悟,自证,自肯。

有些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我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提了四个问题,说起“眼,耳,鼻,舌,身,意“ 和 ”见性“,一般有从两个角度切入:一个是性法,比如禅宗讲”五蕴皆是缘起性空“;一个是相法,比如唯识宗讲”八识心王“。我从相法谈起,再说到性法。

1、先说相法中的前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只是一种功能、感知,和自性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这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前六识功能丧失了,一样可以见自性。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修行都是从前六识入手的(比如你思考佛法的时候用了意识),从修行方法种类的角度讲:缺少前六识相对修行到见性就比较困难。
再讲第三个问题,如同前一段所讲,缺少前六识相对修行到见性就比较困难,尤其缺少意识就更难,几乎不能见性。但是上天有一线生机,比如:佛经中讲 无色界天 的众生,意识只有两霎那,几乎没有机会,但是世尊讲华严经的时候,就有无色界天众借此大因缘而得渡。
2、再说性法
第一个问题:开悟悟到了什么?一般都会回答,悟到的是 自性。那么何为 自性呢?这个问题就没法回答了,世尊讲经42年无时不刻不在讲 自性,又岂是我这样的小辈能回答的,我只能从某几个侧面 结合我个人的小体悟讲讲 悟到的 自性 是什么。
从声闻乘的角度悟,悟到的可以是 ”生、住、异、灭“的规律,即万事万物都经历着 产生、住世、变异、灭亡 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世事无常。
从大乘 性法 的角度悟,悟到的可以是:万事万物皆不是孤有的,而是有特定的因缘而产生的,即所谓”缘起“;万事万物脱离各种因缘而无法存在,是所谓”性空“。
楞严经里就讲到了各位 大菩萨 悟到的东西,各有不同,你可以仔细翻翻。
说起悟,其实都是要由某个细处切入的,由小及大。以前我师傅教我持咒,就先指点我观察咒音的 ”生、住、异、灭“,再让我观察咒音的缘起,接着观察自己的缘起,发现自己是众生因缘所合,由此培养菩提心。
3、说的太多了,差点忘记回答第四个问题,见性后如何?这之后就是修行。修什么?修六度菠萝蜜,即
布施:指把自身所拥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 财物的布施(财布施)外,还包括佛法的传扬(法布施)和信心的给予(无畏布施)。布施能除去贪悭。
持戒:恪守戒律(如五戒,十戒)等。另外舍己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恶业。
忍辱:不把任何对自己或教义的侮辱或攻击放在心上、坦然面对苦难,以及培养耐性。忍辱能除去瞋恚。
精进:简而言之,就是勤劳地修行。精进能除去懈怠。
禅定:心无杂念,不为俗物迷惑颠倒。禅定能除去散乱。
般若:增进对佛法的瞭解、增长智慧。般若能除去愚痴。
在行六度时,不能另有目的(例如布施不能以追求地位、福报、名誉为目的),作成的功德方能称为波罗蜜.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气脉变化:
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乃是开悟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浅表感觉体悟的一个根本关键。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轮脉结开散,第二个是业气进入中脉。

知觉变化:
开悟的知觉变化,包括知觉能力的变化与觉知范围的变化。

心态变化:
开悟过程中心间脉轮的打开,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碍清净到一定程度后,内在善根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气质变化:
开悟者的气质变化,准确地说是一种气质隐化。造成这种气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业气从打开的心轮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轮脉结开散后内心造作习惯的止息,其三是开悟者自性本觉能量的显现。

形相变化
开悟者的形相变化,是由内在的气脉变化与心态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相对小乘道的开悟者而言,大乘菩萨道的开悟者的相貌变化更加明显。

生命动力开发是以心理学巅峰体验制造技术和中国古代禅宗开悟技术为基本手段,以禅修方式激发个人原动力,使当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作用,让人的力量与智慧发生根本性升级的能力开发方式。开悟以身心合一、财智双用、家业共荣为目的,以求当事人达到开心智、增心能、平心气、善心计的效果。开悟过后修炼体系包含呈现真我、身心合一、自我驱动、树立人格、忘我境界五个层次。
  开悟后,当事人在获取事业成就过程中会更加精准高效与轻松快乐;小孩的天真快乐,老人的智慧充盈,壮年的精力旺盛将同时具备;无论在生意场、社交场还是在家庭生活、亲朋共处中都更加自在释然、游刃有余;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两个选择,完全可以做到兼得与贯通,而且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快乐。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佛的智慧和福德深浅大小,「无知即全知,无能即全能」。无知并不等于愚疑,无能并不等于无力。有和无是一体的两面,有存于无,无含容有;唯「无」能涵盖全体,「有」则不论是多么深广、远大,都是有限的,不能涵盖一切。

佛陀是福智圆满的人,既是圆满,便不能以形相来形容,也不能以有无来判断。从他本身说,他就是全体,以全体的法界为身,故称为法身。法界遍一切处,一切时,法身藏于法界的任何一个时空,已无自我中心的存在,而是以一切众生善根福德的感应,随处、随时, 以各种不同的形象、方式现前,那就成为化身。既然是化身,就是局部的,受时空限制的, 不能代表全体;既不是全知,也不是全能,只有具备善根福德因缘的众生能够接触并感受到 他的存在。

但这不是佛的本来面目,而是众生自己感应而得的结果。所以《法华经》说:「佛以一 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以此全娑婆世界的众生共同所有的善根,而感应到释迦世 尊的降世。

因此,《法华经》说:释迦是迹佛。所谓迹佛就是化身,本佛就是法身和报身;释迦世 尊既有生老病死和修道、成佛、入灭等等的现象,当然不是真佛。真佛无形、无相,而即一 切形相。他跟泛神论的「神」,相近而不相同:泛神论的神是弥漫于一切时空,能够被人 爱,而不能爱人;法身的佛,弥漫于一切时空,即一切时空而不属于任何一时空所限,具足 一切智慧和福德的力量,能够接受一切众生的需求,做恰如其分的因应,而又如如不动,未 有任何造作。所以,从法身及报身来讲,他就是全知、全能而即无知、无能,从化身来讲则 不是。 佛的全知、全能并不是等于神教所说的「万能上帝」、「万王之王」,因为对众生而言,佛不能改变众生的业力,只能够教化众生自己努力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也需要看众生 本身的条件。这在佛经中也有比喻,佛的慈悲如日光普照大地,不论众生的根机大小,他是普遍地照耀,众生所得的利益则千差万别。与生俱来的瞎子虽然得到阳光照射,但未见过阳光是什么。终生生于地下的昆虫和阴暗处的微生物,虽然也能直接或间接受到阳光的利益, 但它们也不能体会阳光为何物。又如释迦世尊在世的时候,在其游行的化区,尚有好多人不 知佛为何许人也。三世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之时,都发愿度脱一切众生;但诸佛已经成佛, 还有无量的众生未闻佛法,所以佛不是全能。

当佛住世期间,也说过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所以,在佛陀的祖国遭到邻国琉璃王灭族的大屠杀时,也无法用神通加以救济。但是佛能够以佛法开导众生,使众生自己来修善、积福、消灾、免难,因此,佛度众生,实际上还是众生自度,否则就违背自然的律则和因果的秩序。

以佛的全知来讲,他知道十法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及因缘的关系,因为佛不像众生有 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狭,他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点上,都知道全体的一切,因为他的 任何一点,对众生而言,都即是全体的时空和空间;对佛而言,则非任一时间和空间所属。

众生通过记忆而知道过去;神通乃凭感应而知道过去和未来;佛以全体的实证而知道一 切,但不能在同一时间用语言加以说明。佛所见的空间和时间是全面的、整体的,没有距离 远近和体积大小的,所以佛说任一众生的过去和未来,佛都知道;但是虽以无量无数恒河沙劫,也说不能尽,所以,除了少数的例子,在佛经里头,并未逐一加以追溯。

佛不多说过去和未来的事,只要掌握著当下的一念,实际上就是涵盖著从众生到成佛为止的历程,以及他活动空间的全部。因此,他以心为理体,掌握理体原则,开发心的智慧, 就能达到全知的目的。虽然全知,但不必说是万能,因为佛的境界叫做不可思、不可议,不可以用心意去思考、不可以用语言去议论。

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做人的道理,悟到了宇宙万物,看破红尘,总之是以“大肚难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为宗旨。不与世争,默默做人。

要看他当时想知道的是什么。每个人悟的东西都不同。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你也“悟”了。

同意“要看他当时想知道的是什么。每个人悟的东西都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人活着的意义”吧 名利钱财色相


18520788565佛家所说的开悟,是悟到什么?人没有了眼,耳,鼻,身,意是可以看到自性吗...
景例璧答:第一个问题:开悟悟到了什么?一般都会回答,悟到的是 自性。那么何为 自性呢?这个问题就没法回答了,世尊讲经42年无时不刻不在讲 自性,又岂是我这样的小辈能回答的,我只能从某几个侧面 结合我个人的小体悟讲讲 悟到的 自性 是什么。从声闻乘的角度悟,悟到的可以是 ”生、住、异、灭“...

18520788565佛教禅宗上所谓的“悟了”是指什么?
景例璧答:了(liǎo)悟了(le)五蕴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七大尽不可得,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身心即空,无我无我所,就在此时此刻呈现出 第一义大空,完整无瑕的真实生命。它...

18520788565很多人修行者所说的“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某某人闭关修行了几年...
景例璧答:“悟”这个字是一个吾一个心,也就是吾心为悟。找到自己的真心,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能表述清楚的。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他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18520788565从生活中你悟出来哪些道理?
景例璧答: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匆匆流逝,是一去不复返的,切不可碌碌无为,白白让时间从手中流逝。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宽度是可以人为改变的。时间是客观的,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一年都有365天,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有人积极进取,...

18520788565大道理是怎么悟出来的
景例璧答:悟是动词,有觉醒;觉悟之意……人生第一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现在大家受到疫情影响经济受到了一定影响,很多人处于慌乱之中,觉得疫情过去了,掉以轻心 ,放松了警惕,造成了现在的结果。人生第二悟:解决烦恼的最佳办法,就是忘掉烦恼。大家觉得经济压力大,企业 家庭都...

18520788565人开悟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景例璧答:作为普通人来说,对世间的各种事物,理解的能力,理解的程度,理解的层次,理解的速度。非常聪明的理性认知。这应该就是感悟。任何人对任何事物能够看开悟通了。就开悟了。执迷不悟的人就是没有开悟。不能够释怀,放下各种欲望。钻到了欲望的牛角尖儿。被贪嗔痴迷住了双眼。没有认清形势,就是没有开悟。就是执迷不悟...

18520788565佛祖开悟之前到底看到了、悟到了什么!
景例璧答:其一:这一句的意思很明显,佛悟到的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心。唯有此真心,是一切有情的“共同点”,区别于“无情物”(木石瓦砾)。若非如此,众生形态千差万别,有何共同之处?这个“真心”,又名心、如、佛、真如、法身、如来、涅磐、...

18520788565真正的悟道是一番怎样的感觉?
景例璧答:证悟到自我以及宇宙的空幻,看到一切都是业识的流转。如如不动 了了分明,头脑清醒 内心宁静。开悟就是无论浮云有多神奇或者坑爹,你都知道天空是如如不动的,而且浮云都源自于天空,这就像无论乌云是否遮蔽着太阳,抑或狂风暴雨,太阳永远在云层上面照耀着一切。开悟的第一步是从浮云中出来,时时刻刻...

18520788565请法师讲一下,什么是开悟,开悟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景例璧答:开悟,是指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氎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开悟...

18520788565开悟到底是怎么回事?
景例璧答:不等于选择了某个宗教。不信教的人,也有开悟的。钱财已经不是他们所看重的了,他们大多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不缺钱财。其中一位我接触过的,说,如果你开悟了,你这一辈子,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叫世人开悟。内容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走心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天清岛。


(编辑:能宝沈)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