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德经十句最高境界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道德经最高境界十句如下: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解悟:最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四、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15212686364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胡仪宗答: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

15212686364道德经必背10句
胡仪宗答:道德经必背10句如下: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15212686364《老子》中的十句人生箴言,感悟道家大智慧
胡仪宗答:7.少则得,多则惑。出自先秦《老子》。学习的时候,少一点的知识,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如果学的多了,反而会让人产生疑惑。这句话说明学习应该专精,不应庞杂。8.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出...

15212686364“上善若水,虚怀若谷”是什么意思?
胡仪宗答:该句解释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天即是我,上善若水,不以争为争。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

15212686364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胡仪宗答:解释: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15212686364身体与灵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胡仪宗答:身体与灵魂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合一。出自《道德经》的观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即指身体与灵魂合一,即让灵魂待在身体之中,好集中精神。这是老子在说“道”融于人类的生存之中,人类的形态和精神是相互依存、合抱成一体的。在“道”的作用下,人体功能在“道”的不断动变中也在不断动变,...

15212686364“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的上一句是什么?
胡仪宗答:一、全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该句解释为:1、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我即是天天即是我,上善若水,不以争为争。2、人道里谨慎、迂回的策略,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以不争争。二,此诗的出处为:老子——《道德经》老子 1、...

15212686364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你有什么启迪?
胡仪宗答:一、句子的启迪: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

15212686364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胡仪宗答: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2、“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15212686364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此句出于何处?
胡仪宗答:该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具体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编辑:戈荷莲)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