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求表示感恩同时恭贺新年的诗句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恭贺新年的诗句

1.除夜有怀(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还。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2.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3.守岁(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4.隋宫守岁(唐-李商隐)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似月,远闻暮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5.元日(王安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 —— 徐熙《劝孝歌》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 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元旦(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 日(作者:毛 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旦试笔(作者: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田家元旦(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同张将蓟门观灯(作者:孟浩然)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癸已除夕偶成(作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作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作者: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甲午元旦(作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感恩同时恭贺新年的语句,以庄重大方为宜,不适合用顺口溜之类的话,充满感激的话语发自肺腑:
向同学,挚友,老师发送祝福样板如下:
风雨有三年,
关怀记心间.
新年又来临,
祝福托鸿雁.
精神无限好,
如意身体健.
只盼再聚首,
叙旧平生愿.

风雨有三年, 关怀记心间。 新年又来临, 祝福托鸿雁。 精神无限好, 如意身体健。 只盼再聚首, 叙旧平生愿。

新年夜鞭炮声重重叠叠,在这里道一声感谢,祝你今年年行大运岁岁有今朝。

春节的故事
饺子的由来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的艺高的感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意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年年高” 的传说
“年年高” 的传说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门神是谁?
门神是谁?

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来的民俗之一。

年画来源程序于巾门神.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年画题才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茶郁垒.还有的画古勇士成庆的像于殿门,画虎于门.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暮途穷,绘二神巾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宝即秦琼,及尉迟恭即敬德和钟馗形象有门神.大都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墙,用意是消灾纳神,镇妖避祸.明.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继日里做梦听见鬼叫,无法安寝.第二天告诉群臣后,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在宫门把守了一通宵.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没有梦见鬼.唐太宗为了以后睡觉都能安宁,又是不忍心叫两位老将夜夜守在宫门侍立,就命画师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的像,悬挂在宫门两边,久而久之,上行下效,两人就成了门神.这是年画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门画。

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画,并分为着色套色两种,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省东潍县的年画,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版画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后传入日本和英,德等国.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画,畅销南洋,深受欢迎.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为内容,后来,上海郑曼陀把月历和年画合二而一,制成月历牌年画和挂历年画,至今风靡全国。
你会拜年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拜年源于怪兽?

柴萼在他著述的《〈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由此可见,在我国城 乡的汉族同胞中,很早就沿袭下来了传统的拜年习俗: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一起床,洗过脸,就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贺有的人家是同族长者带领后辈 逐户祝贺。到现在就发展为同一单位几个人一齐前去贺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总之。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人们相互走访,视贺春节,表 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年节假日,交流思想,不断增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同时蕴含着亲友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

那么,拜年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孽,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 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孽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下来。
年到底有多长?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 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年里有多少小节?

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都算过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时。开门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着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过来让仆人送飞贴,有点贺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癸辛杂识》中沈公子派人投飞帖,投到吴四丈家,吴叫其仆人喝酒,换贴。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联开始流行。

初二,继续拜年,媳妇回娘家,叫归宁,北方祭财神,吃元宝汤即混饨。

初三,老鼠娶亲 因此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照例还要吃饺子,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到此主要节日过完。

初七,人日 ,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河南省淮阳人祖庙有盛大庙会(人祖是伏羲)祖庙会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认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顺星,从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老北京一般到白云观的六神殿顺星。

初九,玉帝诞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十三在厨下点灯,一连点五夜,过十七,十八收灯,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的正日子,举行盛大的灯会,正月十五还是道教的上元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这一天还有很多祈子的习俗,江苏有打妇求子的习俗,广东有偷生菜的习俗,北京可到正阳门摸门钉。

正月十八收灯,年就过完了,一切活动恢复正常。
什么时候长一岁?

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寝,围坐炕头,叙旧迎新,互相鼓励,以待天明。

俗话说,除夕守岁,自古有之,古往今来,年年如此。守岁源于何时?据晋周处《〈周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唐诗中对守岁习俗也有不少描写。大诗人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地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摧画烛,守岁接长宴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北宋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也描述了守岁的情景。由此可见,守岁由来已久了。


17121055177元旦感恩祝福语 诗词
明竿卫答:1、《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2、《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

17121055177庆祝春节祝福家人们古诗
明竿卫答:春节祝福的诗句1、旧年钟声入新年,爆竹阵阵岁经添。 奈得华夏将抖擞,仓有余粮库有钱。——塞宾的左手《非绝体·新年》 2、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 3、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7121055177关于新年祝福的诗句古诗
明竿卫答:答:关于新年祝福的诗句古诗有~1、《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2、《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壤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

17121055177祝福新年快乐的古诗
明竿卫答:1、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3、新年作 唐代: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

17121055177描写过年祝福的诗句
明竿卫答:描写过年祝福的诗句 1、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江南流萤《新年》 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3、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4、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5、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遥望中原烽火...

17121055177新春祝福的诗句古诗
明竿卫答:1、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江南流萤《新年》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3、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4、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5、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

17121055177古代祝福新年的诗句
明竿卫答:1、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吩咐新春与垂柳。苏轼 《洞仙歌·咏柳》2、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于时新。晏殊《少年游》3、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赵长卿 《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4、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赵长卿 《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5、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17121055177祝福大家新年快乐的诗句
明竿卫答:1、《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宋代:吴文英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释义:剪一朵红花,载着春意。精美的花和叶...

17121055177表示感恩同时恭贺元旦的诗句,不必名句,顺口押韵吉祥即可,拜谢各位大侠...
明竿卫答:表示感恩的语句,以庄重大方为宜,不适合用顺口溜之类的话。【衷心感谢您(或恩师、师兄、兄长等)长期以来的关心爱护,新年来临之际,###在###地遥祝您节日快乐,万事顺意!】我又为你写了几句,供参考吧。风雨有三年,关怀记心间。新年又来临,祝福托鸿雁。精神无限好,如意身体健。只盼再聚首,...

17121055177有关恭贺新年的诗歌
明竿卫答: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


(编辑:董明巩)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