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藏传佛教的经典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丹珠尔》。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大藏经《甘珠尔》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

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经》中开示说:“语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万语终归不二法。” 意思就是无论传授多少法门,多少了义法和不了义法,从所叙内容而言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我们的本性,除了本性别无佛,除了本性别无法,这就是不动摇的意思。

救度即是如果你学习它,了解它,就会帮你解决困惑、烦恼、自我和无明,因为它强调的是无我、无私的爱心,反对我执。“本性无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扩展资料: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

通称“旧译密咒派”。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经典是《甘珠尔》。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大藏经《甘珠尔》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

甘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藏经《甘珠尔》的分类:

西藏大藏经版本达十数种之多,而以德格藏、新奈塘藏、北京藏等最具代表性,此三种版本皆分为两部(甘珠尔、丹珠尔)。

其中德格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般若部、中观部、经疏部、唯识部、俱舍部、律部、佛传部、书翰部、因明部、声明部、医明部、工巧明部、西藏撰述部、补遗经论部及总目录,总计213函,3400余部。

新奈塘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经释部、声明等及目录,凡收224函。

北京藏之丹珠尔部分则有赞颂部、秘经疏部(分时轮部等24项)、经疏部(分般若部等12项),另附加补遗经、西藏撰述、愿文等,总收224函,5100余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传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珠尔



  藏传佛教的经典是《甘珠尔》。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甘珠尔 ,西藏名意译为教敕译典,为西藏所编有关佛陀所说教法之总集,包括经藏与律藏两大部门。“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经典总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别是:「经」「律」「论」统称为《大藏经》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
佛教三藏的分类,起源很早。相传佛灭不久,他的弟子们为了永久保存佛所说的教法,开始进行了遗教的结集,即通过会议的方式,把佛说的话加以统一固定下来。佛教的经藏是经过几次结集(编纂)会议才形成的。

 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18856686723佛教的三大经典是哪三部?
牛褚雪答:佛教的三大经典是《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1、《华严经》本经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个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2、《法华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

18856686723佛教的经典著作
牛褚雪答: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叫乔达摩。悉达多。经典著作:太多了大藏经,我算了一下,每天读一卷一小时。经部就要15~6年读完,还不算论部,律部。创始时间:公元前6~前5世纪。基本教义:因果理论,因缘理论,无我,无常,寂静涅槃理论(三法印)。创始地点: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

18856686723佛教的经典是什么经
牛褚雪答: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含了众多的佛教教义、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被视为佛教徒修行和研究佛教学问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全球佛教徒共同的精神财富。一、《大藏经》的内容和构成 《大藏经》包含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大部分。其中,“经”是佛陀...

18856686723佛教的经典是什么
牛褚雪答:《大藏经》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在释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只是口头传承,并为书于文字,佛陀圆寂后其弟子为了继承其传教事业,开始以集体忆诵和讨论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论(即结集),经过四次结集,形成了佛经。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

18856686723佛教有哪些经典书籍?
牛褚雪答:佛教的经典总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别是:「经」「律」「论」统称为《大藏经》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

18856686723佛教的三大经文指哪三大
牛褚雪答:《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

18856686723属于佛教经典著作的是
牛褚雪答:属于佛教经典著作的是《华严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大藏经》等。1、《华严经》《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18856686723佛教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代表性佛经是什么?
牛褚雪答:1. 南传佛教的经典包括:经藏(五部尼柯耶)、律藏、论藏(阿毗达摩藏);代表性的佛经有《梵网经》、《沙门果经》、《大笑咐念住经做颂》等。2. 藏传佛教的经典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代表性的佛经包括《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3. 汉传佛教的经典集合为大藏经;代表性的佛经...

18856686723佛教的经典是什么经
牛褚雪答:佛教的经典就是佛经。佛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文学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18856686723佛教的经典是什么
牛褚雪答:佛教的经典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所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经典分类为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大藏经》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结集。


(编辑:易所话)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