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人教孩子读经典,为什么要读百遍?康熙幼年读书竟也用此法!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在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的圈里,老师要求孩子能够熟读成诵,一部经典读上百遍。我们也常听到《论语》一百,《大学》一百等类似的经典诵读活动。

也许你内心会有疑问,经典为什么要读百遍?

对于成人读经典来说,难道也一定要恪守这样的方法吗?

有人说,我读10遍难道不行吗?当然没人管你。也有人说了,我读1000遍不更好吗?当然会更好。

既然读10遍也可以,读1000遍也可以,为什么不少人却选择了读100遍,他们的这个方法正确吗?

究竟是谁总结出了这条规律,让不少读经典的人都如此信奉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指经典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下文中所谈读书也多指这类书,并非杂书。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源于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原文是这样说的:“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有人想向董遇拜师求学,董遇不肯教别人,而是对别人说:读书必须先读百遍,书读了百遍后,书中的意思和道理自然能够明白。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朱子读书法》

大抵后生为学,须是严立课程,不可一日放慢。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不须多,只要令精熟。须静室危坐,读二三百遍,须令成诵,不可一日放过也。——《少仪外传》

日止读一书,自幼至长皆然。此朱子苦口教人之语。随日力、性资,自一二百字,渐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长,可近千字而已。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倍读百遍,又通倍读二三十遍。后凡读经书仿此。——《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其读生书,每首教以二三十遍,或一二十遍,敏捷者即一二遍亦可,教后必须令其面证一二遍,令无一字差错乃已。证后令其就座,每首生书必责其读至百遍,聪颖者五十遍亦可。——《教子良规》

唐彪曰:古人读书,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必须满遍数方己。故朱子云:读一百遍时,自然胜五十遍时;读五十遍时,自然胜三十遍时也。——《家塾教学法》

熟读:子弟读生书,须于清晨令其连读,自百遍至二百遍,熟如流水,乃及别事。盖今日之根本既深,嗣后永不遗忘,及理书时不烦多读,即通本一气滚下,何等省力。每见乡塾中不乘其朝气熟读生书,日午纠督,一句一格,先生挞之,而加怒子弟,愈久而气昏,究竟此书甫读,彼书又忘,及后竭力温理,徒苦难熟。

讲义:如今早读某书已熟矣,午刻认字完,下午写字完、理书完,仍令将生书及十日内书再读百遍,随把所读之书与之讲解。盖字义先已了然,此时贯讲,自然明白。随读随讲,较之多读不熟而又不解究者当何如。——清·石成金《课儿八法》

阎百诗先生为清代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康熙大帝,他在历代皇帝中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习狂人”。不仅少时好学,在位时参与“经筵日讲”,坚持长达15年,直到儒学经典和诸史已基本讲完,康熙帝才谕令停止日讲。

在《康熙起居注》,康熙曾言:“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

康熙《庭训格言》记录:“朕八岁登极,即只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其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

如此一位读书能累到痰中带血的康熙帝,对皇子教育方面,也是十分严苛。因为有自己的成功做前例,康熙帝坚信,‘一百二十遍读书法’是有效果的。所以,康熙帝对自己的皇子要求也是如此。

读书的方法为“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这种师傅讲一句,皇子跟一句,以及讲书之后还要背书的方法,一直到清末也未曾改变。

通过以上诸家言论及实例,我们就知道,今日大家所言:经典诵读百遍之法并非虚妄之言,或某人一家之言,确是中国自古以来教孩子读经典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诵读百遍的规律我们知道了,背后真正的原因和道理在哪呢?根据诸家言论,总结一下大致有三点:

《朱子读书法》:多诵遍数.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陆桴亭论小学》: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 地理. 史学. 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 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今人村塾中开蒙。多教子弟念诗句。直是无谓。

《父师善诱法》:每见先生教了学生一首生书.并不计其遍数. 惟期能背而已。今日教. 或今晚背. 或次早背。不知学生尽力一时强记. 茍且塞责。及过数日. 茫然不知. 读有何益。莫若教了一首生书. 即令读三十遍。令其写字. 以养其气。字毕. 令将昨日所教生书. 读二十读。又令少息. 再读前日所教者二十遍。仍少息. 再读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又读前二日者二十遍。总共一百十遍。连生书共读五首。凡学生清晨. 一到书房. 不许温读。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 连背至今早应背之书止. 共背五首。是一首书. 读过五日。又背带背五日. 然后歇。是在学生口中习熟十日. 可以永久不忘矣。万一背时有差讹字句. 即与他讲明. 这句书原是这样讲. 应该读某字。如此教法. 自然终身不忘。

尊众按:孩童在15岁之前,记性好。成人通常会有体会:等工作了,再想回头背书,往往前背后忘,事倍功半。所以古人很聪明,把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千年传承的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在孩子成人之前就让他们背熟了。即便工作后,不再背书,这些经典已经装在大脑中,不会轻易忘记,足够体悟一辈子。

《朱子读书法》: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康熙皇帝自言: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

笔者按:无论解读经典也好,还是现代学习,或许你总会发现某些人很厉害,他们讲课基本不用备课,旁征博引,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能将多本书,不同知识点融汇贯通,全方位解读一个问题,有深度,有广度。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为什么?差距往往就在于对书本内容、学问的精熟程度上,思考贯通上。熟练了,便能不假思索从大脑中调用;熟练了便容易贯通,进行聚合,为我所用。

理解经典并非当下把注解看一遍就弄明白了,往往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场景,会有另一种解读。如果不能熟读或成诵,或许就不易随时体悟解读。就好比没有诗词学习和记诵的底子,再美的景色,身临其境了,也无法吟诵出贴切应景的诗句来。

熟读背诵可以更好的随时随地玩味思考,体悟证道。

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 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覆. 我实能克己复礼. 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 方有益。其切己体察之说如此。

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先生亦尝曰. 读得一尺. 不如行得一寸。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距也。”

笔者按:有了经典在胸中,就好比有圣贤在身边随时谆谆教导。每行一事,脑中或闪现圣贤教诲。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教自己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只顾自己。

又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便是教自己不要总是抱怨环境,抱怨别人,要从自身找原因。

熟记熟背这些经典,就能于做事中,随时想起,更好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以上三条大概就是古人为什么要求孩童在读经典时一定要熟读成诵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可以使人内心静定,耐得住乏味,读经典即是修心的过程。

针对经典诵读百遍的方法,于当下,我们还需灵活运用。

一,遍数不是目的,是方法和过程,如果上述三条能做到,不用诵读百遍,亦无不可。如果上述三条做不到,千遍也无妨。

二,成人读经不同于儿童,对于大部分的成人来说,记忆力较之童年差,理解力较强,生活和社会经验较丰富,也未必要拘泥于读够多少遍数。相反能够正确的把握理解经典,经常读诵,并且在日用力行中做到,读诵经典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诵读百遍的精读法则,未必用于读所有的书,有些书可以快读、泛读,有些是可以择取其要浏览而读,象现代一些致用类书籍,小说等或许就没必要按照这个方法来读。

四,现代科技发展,很多知识或信息一方面可以随时检索查询,另一方面迭代更新很快。一些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许也没必要背诵装在大脑中。

这些也是我们需要灵活把握和辨别清楚的。

以上部分言论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3184714005俗话说,书多读几遍,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懂了?
石滢英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①每一遍读,都有新的发展、理解、体会和收获。多次累加后,就更容易得出最后最完整的解析。②随着读书人的年龄、阅历的增加,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历练,再读就会更容易理解书中所言。

13184714005为什么孩子在进行国学教育要进行大量的经典熟读!
石滢英答:1、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如一个月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奠定优美人格:小朋友通过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班风、校风明显好转;家长纷纷表示:孩子变得讲...

1318471400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什么
石滢英答:所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要告诉你,什么东西都在于思考,在于琢磨,当你思考和琢磨遍数更多了以后,你自然就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也就会达到一个更好的理解。

13184714005每天写50字。为什么要书读百遍?
石滢英答:读百遍经典,能升级大脑硬件。假如你的孩子能够背下《论语》。那你再听这样一个数据:一万五千多个字的《论语》从小开始背,读完100遍就是150万次舌头的运动,150万次神经网络运动的建立。所以从三岁开始背,三岁到五岁,进行150万次的这种运动,人的脑神经结构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个人的大脑“硬件”...

13184714005一个故事孩子要听一百遍,为什么呢?不会听腻吗?
石滢英答:所以,可以简单地认为,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是没有“腻”这个概念的。能孩子的大脑能够接受更多更繁杂的信息之后,可能才会觉得“腻”。因此,孩子要家长重复讲故事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特别有耐心的跟孩子互动,要帮助孩子发觉故事中的新知识。这样一来,孩子才会更健康的成长。

1318471400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也谈儿童经典解读 (转)
石滢英答:一是解释读经典的意义,二是解释经典中的道理。结果证明,我的尝试是有效果的。传统的私塾教育不给孩子讲解经典有他的道理。一是孩子小的时候,头脑中的概念太少,孩子很难理解一些话的真正意义,老师也很难向孩子直接解释经典的意义;二是老师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不能保证对经典的讲解正确到位,反而...

13184714005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底要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石滢英答:拔得头筹的学子们可以加官进爵,走上人生巅峰。而到了现代社会,书籍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越来越多的思想家们,文学家们和教育工作者们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从古至今都是一句至理名言。从功利一点的角度而言,不管是...

13184714005十三岁之前让孩子大量读经典,有哪些好处?
石滢英答:话还得说回来,在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外,年轻的孩子们阅读古典书籍时最好有大人做辅导。譬如说”读《水浒传》会让人造反”,那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们见义勇为。如说”读《三国演义》会使人诡计多端,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们不上当不受骗,善于识破阴谋诡计。对于《儒林...

13184714005孩子为什么要读经典
石滢英答:其一,经典质量高,相对于快餐文字而言,阅读经典不仅仅可以产生更多的阅读快感,尤其可以增长见识;其二,经典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活中运用得最多,读经典本身意味着掌握更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其三,对于正在求学的人而言,考试的题目往往要触及经典。其四,对于写作文的人而言,读经典则意味着可以从中汲取更多...


(编辑:童战很)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