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答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答案。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相关链接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回答者: 4848148 | 二级 | 2011-3-3 12:01
关心一下你们班成绩好的同学的作业进度,然后注意参考一下他们的!

上360学习网学习吧,我是360学习网的于箱老师!我们的网站上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课程的视频讲解免费看!并且还有试卷可以免费下载!每份试卷的每道题都有视频讲解可以免费看!
做好以下的内容就会进步的!
1 上课用心听,听懂多少就多少
2 作业独立完成, 坚决不抄袭别人的,哪怕做不玩也不要抄袭
3.每天订正好当天不会的和错的题目 问老师问同学都可以
4考前复习平时不会的和错的题目!
如果采纳我的答案为正确答案,百度知道就会显示我们的网址!我们是百度知道开放平台合作伙伴!
回答者: 视频学习网 网友 | 2011-3-3 12:25
强调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可怕的一天,指是哪一天

第十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1、含糊 尖锐 恐怖 魔鬼 苦刑 匪徒 拘留 书籍 2、蜂拥而至 严峻 心领神会 3、粗暴 残暴 严肃 严峻
4、时间 被捕前 被捕时 被捕后 遇害后 被捕时 面对敌人的穷凶极恶的态度, 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让我印象深刻。 首尾呼应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 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5、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6、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把对工作极度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
7、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 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8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 “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这个繁荣昌
6
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 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 的事业,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像你们 那样,做到永垂不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联翩。熊熊的烈火燃烧着,邱少云同志紧咬着嘴唇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滴在了泥地上,一会儿功夫,邱少云被吞没在了烈火之中;我又看到了李大钊同志为了党和革命的事业,任凭无情的鞭子一鞭一鞭抽打在血肉模糊的身上,不管疯狂的敌人如何叫嚣,他脸上的表情始终是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这样的镜头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这样的英雄人物一个个闪现在脑海之中。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啊!我们怎么能不把你们牢牢记住?我们又怎么能不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生活?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语数英科】团队为您答题。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如果有其他需要帮助的题目,您可以求助我。谢谢!
你可以随时加入我团队,我随时恭候。

1 含糊 尖锐 恐怖 魔鬼 苦刑 匪徒 拘留 书籍 2 蜂拥而至 严厉 心领神会 3 粗暴 残暴 严肃 严峻 4 时间 被捕前 被捕时 被捕后 遇害后 被捕时 面对敌人的穷凶极恶的态度,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让我印象深刻。 首尾呼应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5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6 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把对工作极度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 7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8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像你们那样,做到永垂不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自己琢磨...

自己写吧

自己写

不错呀,


17749534365六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第十课怎么写?
彭霍隶答:1、含糊 尖锐 恐怖 魔鬼 苦刑 匪徒 拘留 书籍 2、一拥而入 严峻 会意 3、粗暴 残暴 严肃 严峻 4、(1)时间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 影响最深的是法庭上发生的事,因为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然坚强;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

17749534365五年级语文课堂作业答案第10课的古文(下册)
彭霍隶答:答案:杨氏之子(以下答案为课文内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而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 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儿曰:“未闻是夫子家禽。”(本文注释):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分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土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17749534365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第十课答案
彭霍隶答:1 含糊 尖锐 恐怖 魔鬼 苦刑 匪徒 拘留 书籍 2 蜂拥而至 严厉 心领神会 3 粗暴 残暴 严肃 严峻 4 时间 被捕前 被捕时 被捕后 遇害后 被捕时 面对敌人的穷凶极恶的态度,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让我印象深刻。 首尾呼应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

17749534365七下语文课堂作业本第十课《木兰诗》答案
彭霍隶答:1.南北朝 宋 郭茂倩 乐府诗 2.文告 通“贴” 买 集市 3.(1)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2).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4.事情错综复杂,看不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剁。6.①句刻画了木兰不慕荣...

17749534365语文六下课堂作业本第10课答案
彭霍隶答:第十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1、含糊 尖锐 恐怖 魔鬼 苦刑 匪徒 拘留 书籍 2、蜂拥而至 严峻 心领神会 3、粗暴 残暴 严肃 严峻 4、时间 被捕前 被捕时 被捕后 遇害后 被捕时 面对敌人的穷凶极恶的态度 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让我印象深刻。 首尾呼应 这样写更加突出...

17749534365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0课小练笔
彭霍隶答:一名名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士兵,一支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来回奔忙,只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与尊严。为了祖国,他们不惜拿出自己的一切,为了祖国,他们甚至可以连命都不要!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都是先辈与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

17749534365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0课小练笔——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联...
彭霍隶答:面对你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和平的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富饶的今天,我们为革命战士献上几朵洁白的花,这象征着他们,他们那颗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心。

17749534365七年级下语文作业本第十课《木兰诗》中,阅读理解(2)《木兰从军》里...
彭霍隶答:更加 7、渲染了木兰代父从军环境的艰辛,与凄凉,表达了木兰的坚强,不屈的性格。8、运用排比的,写出了亲人对木兰的思念之情,更能说明木兰在外的时间之长。9、说明木兰在外的严谨细心,(连同伴都没有认出来,)

17749534365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第10课答案
彭霍隶答:1.南北 宋代 郭荣倩 《乐府诗集》2.(1)文书 (2)通“贴”,粘贴 (3)买 (4)集市 3.(1)将军和士兵们身经百战,大多数为国战死了,只有少部分转载胜利归来。(2)对着窗口梳理秀发,照着镜子贴着装饰物。4. 形容事情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5.万里/赴...

17749534365求八下语文作业本第十课答案
彭霍隶答:躁壑2 . ( 1 )匾馈(2 )粹悴(3 )燥躁3 ( 1 )海誓山4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的积极思考。5 , ( l )抓住雨线闪亮的特点,描写形象、贴切,表达了对纯洁、高尚、正直的“雨”的喜爱之情。(2 ) “清晨的女儿”、“偷”:...


(编辑:齐桂版)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