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元宵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元宵节好歹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怎么能够没有活动呢,它沉淀了那么久的时间,演化出来在每个地方的习俗也很不一样。但是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啥节日似乎一顿饭就能解决,还是怀念小时候那些有趣好玩的活动呢。

1.观花灯,舞龙灯
小时候每到元宵节的时候,公园里面或者一些大的广场都会有赏花灯,猜灯谜的活动,舞龙灯基本城市里已经很少能够看到了,最喜欢看五颜六色的灯笼,小时候还总想提一个回家放在家里当灯用,没没都被老妈制止。然而现在可以买的却不想买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没有小时候那种好奇了吧。与其说喜欢看灯,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外可能更喜欢一群人围在一起看灯的感觉。

2.猜灯谜
这个只要是古装剧,就一定会出现的一种脱单偶遇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我是真的真的没有体会过,猜灯谜在我的感官中似乎只出现在连续剧,电影里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说到元宵节就一定会想到的活动,说真,还是很想去感受下猜灯谜的感觉得,虽然说所谓的灯谜似乎只要晚上搜一搜就能够找到答案,让我真的去猜我觉得凭借我的智慧可能,大概也猜不出来,但是还是想体验一次。据说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想想都很热闹哟。

3、偷菜
你以为是QQ空间的那种偷菜那么简单,那么随意的吗?当然不是!这是流行于贵州省黄平苗族一带,在元宵节这一天,在家中的妹子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但是不能偷自己家和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意思意思一下就可以了。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毕竟这是一种寓意,那天估计就算看到也会装作没看到哒)。大家把愉来的白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说是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简而言之就是顶着拱白菜的名头,为脱单找理由。
元宵节过的也是一种氛围,那些形式、活动都是为了过节能够更加热闹,珍稀希望今年的元宵节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灯多一些,好玩的也多一些~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经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开之时,“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举办地——东郊梅花山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区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还有正月十六的“爬城头”、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初八“郊区庙会”、还有立夏、立秋、重阳、冬至及除夕都别有特色。能有幸在这里过上一个节日也是不错的享受!
金陵灯会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梅花节 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爬城头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
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
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上巳节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
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始于宋朝,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

2、闹龙灯

耍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各类花灯不一而足。闹花灯的习俗从汉代开始,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3、耍龙灯

耍龙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汉代张衡的《西京赋》就对舞龙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隋书·音乐志》中也记载了隋炀帝时期的龙灯舞表演。

4、猜灯谜

猜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5、舞龙、舞狮

舞狮和舞龙,每逢元宵节,或者开业、庆典都会舞狮或者舞龙来助兴,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狮子和龙都是中国的吉祥物,比如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舞狮和舞龙,其实也是一种祈福活动。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有的地方叫柳木腿,在腿上绑上很长的木棍,然后站立行走,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7、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

8、扭秧歌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每当正月十五,北方很多地方都会扭秧歌庆祝,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

9、放天灯

最早放天灯是用来互报平安的信号,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现在放天灯是一种民俗活动,用来祈福,在天灯上写上美好祝福,希望天灯上达天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

10、祭祖祈福

中国乃礼仪之邦,从古到今都对祖先非常尊重,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每到节日,比如比较重大的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都会祭祖,小节日就更多了,比如有些地方会在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三、大年三十也祭祖。



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正月里来闹元宵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习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
具体内容:
1、吃汤圆: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张灯结彩: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4、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5、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每逢元宵佳舞狮子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祭门、祭户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10、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送孩儿灯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11、迎紫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12、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18292483127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裴琴徐答:1、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得的一件事情,元宵也就是汤圆,汤圆有很多种馅,比如说芝麻馅,还有一些地方喜欢吃肉馅的汤圆。尤其有一种汤圆特别好吃,是以芝麻玫瑰白砂糖还有核桃仁枣泥为馅,吃起来特别香。2、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习俗之一,这个习俗到了唐代就发展起来了,唐代过元宵节就有...

18292483127元宵节的风俗有哪些?
裴琴徐答:fireworks and bright moon in the sky.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而在晚上,除了各种大型灯会,灿烂的焰火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很多家庭在春节时会留下一部分烟花等着元宵节放。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会组织焰火

18292483127元宵节都有哪些民间活动_元宵活动
裴琴徐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18292483127有关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裴琴徐答:1. 赏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在这一天观赏各种各样的彩灯,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东汉顺帝时期,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举办的“燃灯祭斗”仪式,可以看作是最早的灯会活动之一。2. 押舟,又称“压舟赶鬼”,是粤西地区,尤其是化县地区(今化州、吴川)民间流传的一项习俗。这项活动通常在正月十五...

18292483127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裴琴徐答: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说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

18292483127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裴琴徐答: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

18292483127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裴琴徐答:04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在过去,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在这天,人们不用顾忌,在户外扎堆狂欢。第二天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性需要平淡,也需要紧张,适度的狂欢也不是什么坏事。希望...

18292483127元宵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裴琴徐答:1、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2、踩高跷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3、吃元...

18292483127元宵节的习俗有什么?
裴琴徐答: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

18292483127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裴琴徐答:元宵节习俗有:1、吃元宵: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


(编辑:祝友剑)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