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硬盘不识别是什么原因?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一,先确认BIOS选项设置

1.  尝试更新官网最新的BIOS版本

2.  在计算机开机后,立刻按压键盘上的''delete''键,在BIOS [EZ Mode]页面的[Storage Information]字段,确认是否可以显示所接的硬盘或SSD信息

如下图举例主板:PRIME B550-PLUS

(若开机后,按压键盘上的’delete’键后进入的是BIOS Advance Mode,可以再次按压键盘F7键进入EZ Mode页面)

注意:旧型号主板(举例:TUF B360M-PLUS GAMING)使用PCIE Mode M.2 SSD(包括:NVME M.2 SSD),因旧BIOS架构的原因,在BIOS EZ Mode的Storage Information字段不显示SSD信息,此为正常现象。

3.  尝试打开BIOS的[CSM]选项

CSM Enabled:可开启兼容性支持模块以提高向下兼容性,藉此完全支持非UEFI扩充卡与Windows UEFI模式

CSM Disabled:关闭兼容性支持模块藉此完全支持Windows安全更新与安全启动

a.  同上述步骤2,计算机开机,立刻按压键盘上的’delete’键进入BIOS EZ Mode后, 再按压键盘F7键,进入Advance Mode如下图所示:

b.  鼠标点击[Boot]页面,并点击[Launch CSM],将此选项设置为 [Enabled],如下图:

c.  按键盘F10键保存BIOS选项,点击 [Ok] 后重启,确认是否有识别到硬盘或SSD

4  若您有设置CPU超频或内存超频,可能会因超频不稳定导致计算机无法识别硬盘或SSD,尝试将BIOS恢复设置:

a.  计算机开机后,按键盘''delete''键,进入BIOS EZ Mode设定页面(可参考步骤2图片)

b.  按键盘F5键,点击[Ok],对BIOS进行恢复设置,如下图所示:

c.  再按压键盘F10键保存已恢复的BIOS选项,点选[OK]后重启,确认是否可以识别到硬盘或SSD启动装置

5.  若按照以上1~4步骤依旧无法识别到硬盘或SSD,可以再按照如下步骤确认硬盘或SSD的部分

二,确认硬盘或SSD

1.  尝试重新插拔主板端的SATA线,确认SATA线是否连接正确,如下图所示:

2.  尝试重新插拔硬盘或SSD端的SATA线或电源线,确认SATA线或电源线连接是否正确,如下图所示:

3.  确认电源供应器的另一个SATA电源连接线接口

4.  换一根已知没有问题SATA线

5.  尝试更换电源供应器,确认是否为电源供应器的SATA电源线问题

6.  若您所接为M.2 SSD,则尝试重新插拔M.2 SSD,确认M.2 SSD有正确插入,M.2螺丝有锁紧,如下图所示:

7.   查看官网[产品规格]页面,确认M.2 SSD所接M.2端口是否支持所接M.2类型,并确认是否与其它端口共享

如下举例主板PRIME Z490-A:

a. 在[产品规格]页面中的[Storage]栏位确认M.2存储设备所支持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M.2_1插槽支持SATA 和PCIE模式存储设备

M.2_2插槽只支持PCIE模式存储设备,故不支持SATA模式M.2 SSD,所以若是在M.2_2插槽上接入SATA模式M.2 SSD,则主板无法识别

b.  确认[产品规格]表中[Note]栏位M.2插槽是否有跟SATA端口共享

M.2_1插槽与SATA_2共享带宽,所以若M.2_1插槽接M.2存储设备时,SATA端口2(SATA6G_2)会关闭,无法识别SATA硬盘

若需要计算机识别SATA6G_2上的硬盘,则需将此端口上的SATA线插到其他端口,建议接SATA6G_3或SATA6G_4

8.  以上若都无法解决问题,可能是硬盘出现物理坏道或SSD已损坏,尝试更换已知没有问题的硬盘或SSD。



硬盘无法访问,出现“由于I/O设备错误,无法运行此项请求”的提示,通常意味着硬盘存在硬件故障或数据损坏问题。
1. 硬件故障:硬盘驱动器是一个复杂的机械设备,由许多移动部件(如磁头、马达等)组成。长时间使用或不当使用(如突然断电、物理冲击等)可能导致部件磨损或损坏。当这些硬件部件出现故障时,操作系统可能无法正确读取硬盘上的数据,从而导致I/O设备错误。
例如,硬盘的读写磁头可能出现偏移,导致它无法准确读取数据轨道。或者,硬盘的马达可能老化,导致磁盘旋转速度不均匀,影响到数据的读取。
2. 数据损坏:除了硬件故障外,软件或系统问题也可能导致数据损坏。例如,文件系统错误、病毒攻击或意外删除都可能导致存储在硬盘上的数据损坏或不可访问。当操作系统试图读取这些损坏的数据时,就可能出现I/O设备错误。
例如,如果一个文件的元数据(如文件大小、创建日期等)由于某种原因被修改或损坏,操作系统可能无法正确解析这个文件,从而导致访问错误。
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需要一些技术性的操作,如使用数据恢复软件尝试修复损坏的数据,或者使用硬盘检测工具检查硬盘的健康状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换硬盘或寻求专业的数据恢复服务。


15696487324移动硬盘无法识别是什么原因?
文储是答:2.电源给USB供电不足:由于USB硬盘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消耗一定的电能,如果直接通过USB接口来取电,很有可能出现供电不足。可能是USB接口连接的外设太多造成供电不足。还有可能是系统默认开启了节电模式,致使USB接口供电不足,使 USB接口间歇性失灵。3.USB延长线故障:除去上述两方面原因之外还有可能是USB...

15696487324电脑无法检测到硬盘: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文储是答:IDE线质量不佳或未插紧如果IDE线质量不佳或未插紧,也会导致电脑无法检测到硬盘。解决方案:更换IDE线或将其插在主板另一个IDE槽中,确保硬盘线与其他IDE设备分开连接,正确设置主/从盘。硬盘故障如果硬盘本身出现故障,就需要更换硬盘。建议备份重要数据,以免数据丢失。硬盘格式化如果电脑能检测到硬盘但无法...

15696487324硬盘无法识别怎么办
文储是答:硬盘电源没有加上或者连接不好,或者是硬盘的数据线没有连接好。请你检查上述连线是否连好,也可以交换一个IDE插座试试。硬盘接口电路问题硬盘接口电路有问题,把这个硬盘安装到其他机器上试试。硬盘分区和格式化问题如果在BIOS中能够看到硬盘,但不能成功启动系统,则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硬盘是一个“白”盘,即没...

15696487324请问一下电脑的u盘不能读取,出现空灰色盘符。
文储是答:请问一下电脑的u盘不能读取,出现空灰色盘符。?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1.电脑USB口故障或者灰尘过多导致接触不良。2.U盘本身故障,导致无法被识别。如果数据不慎丢失,可借助嗨格式数据恢复大师进行数据恢复,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电脑端免费下载:嗨格式数据恢复大师 1、点击免费下载嗨格式数据恢复大师,安装...

15696487324移动硬盘无法正常识别是什么原因?
文储是答:一、在确保没问题的USB接口上,插上移动硬盘,听一下音箱有没有叮咚一声的响声。如果什么声音也没有,说明移动硬盘盒、数据线、接口这三者必然有一个有问题。二、如果有声音,可能是系统的问题导致没识别移动硬盘。按如下方法操作即可:1、右键点计算机,属性,设备管理器,磁盘管理器,如有黄色叹号的...

15696487324电脑硬盘读不出来
文储是答:一、电脑不认硬盘的原因:开机之后系统没有找到或者是不能识别出硬盘 解决办法:这种问题出现通常都会导致系统无法有硬盘启动,即使是使用别的方法启动电脑之后也很难让电脑识别硬盘,现在的硬盘一般都不会存在主板兼容性方面的问题,而这类故障的原因在硬盘和主板之间的连线上面,大家可以将硬盘与主板之间的...

15696487324移动硬盘无法识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储是答:一、从声音上判断是供电不足。造成这个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数据线有问题,二是数据线与硬盘接口的电路板有问题。二、解决办法 1、可以采用更换数据线 2、更换接口电路板的方法来测试。或者不用U盘数据线连接,而是使用转接的方式,将硬盘直接挂成从盘使用。

15696487324电脑识别不到U盘是怎么回事?
文储是答:插入USB设备后电脑不显示盘符先确认插入USB设备(如U盘)时是否有提示音,若无任何反应也无提示音,建议放到其它电脑上测试,以排除USB设备本身的故障。如果插入USB设备(如U盘)时有提示音,而且在别的机器上也能使用。请尝试以下操作:1. 右击开始菜单选择【设备管理器】,找到【通用串行总线控制器】下...

15696487324电脑固态硬盘不被识别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文储是答:电脑固态硬盘在使用过程中突然不被识别或消失,常见的原因有连接问题固态硬盘与主板的连接可能松动或损坏,需要检查电源和数据线是否牢固可靠连接在主板和硬盘接口上。如果连接正常,可以尝试重插连接线或更换线缆进行测试。主板故障主板上的固态硬盘控制器或电源接口可能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供电和识别硬盘。如果排除连接...

15696487324硬盘无法识别(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文储是答:一、硬盘无法识别的可能原因 1.连接问题: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可能松动或不正确。这可能是导致硬盘无法被识别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检查连接线是否牢固连接,确保连接正确。2.电源问题:硬盘需要足够的电源供应才能正常工作。如果电源供应不足或出现故障,硬盘可能无法被识别。检查电源线是否连接正确,并尝试...


(编辑:茹尝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