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聚合种群理论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8
什么是种群?

种群
种群(population)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后在生物学中推广至一切物种,乃译为种群,另外还有居群、繁群等译名。当用population一词专指种群的数量时,则视具体物种的不同而有人口、兽口、虫口等名称。

种群一词与物种概念密切相关。根据生物学种定义同一物种的个体不仅因其同源共祖而表现出性状上的相似(包括形态、大分子结构及行为等各个方面),而且它们之间能相互交配并将其性状遗传给后代个体。但不同种之间则由于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差异而不能交配繁育,这称为生殖隔离。与此相应,广义的种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并繁育的同种个体的集群(该物种的全部个体)。例如世界上总人口。但在生物学上更关心的却是实际上进行交配繁育的局部集群,下面主要讨论的便是这种狭义的种群。

因此,同一物种可有许多种群分别存在不同地区。主要是地理的原因阻止了它们之间的交配。这地理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情况是存在着地理屏障,如岛屿上的兽群被海隔绝,绿洲中的兽群被沙漠包绕。这一类型的地理隔离是明显可见的。另有一种情况,如欧、亚、北美北部的广阔林带可绵延千里,其间环境条件连续渐变,无法找出明显界线可借以区分出个别种群。但林带中相距较远的同种个体仅因距离关系无法进行交配,这是另一类型的地理隔离。

种群是生态学所研究的最小的生态单位。我们通常用生态龛作为最小单位。种群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在生物组织层次结构中,种群代表由个体水平进入群体水平的第一个层次。因为有性生殖过程是一个基因重组过程,重组产生新的变异,可供自然选择,所以相互交配繁育的种群便构成了一个进化的单位,它可能成为分化新物种的起点。有的生物还环绕着繁育关系组成一定的社群结构。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个体共享同一资源,因而在对待资源的关系上又表现出种内竞争或合作的关系。

种群内部的遗传过程是种群遗传学(现通常译为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主题,种群成员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则为种群生态学的中心内容。这两者共同构成种群生物学。在理论上,种群研究与进化机制的探讨密切相关;在实用上,人口控制、生物资源利用、以及有害生物防治等问题实质上都是种群问题。因此,种群研究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种群特征及其变化 种群特征指同种生物结成群体之后才出现的特征,因此大部分是数量特征,正因如此,在种群研究中常需要借助统计学。

种群的大小及密度对界限明显的种群可以统计整体。但对一般种群则常常测定其密度,即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的物质代谢以及种群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时,主要便是从密度着眼。但在群体遗传学中研究各种遗传性状在种群中的分布及其变迁时,却必须考虑互相交配繁育的整个种群。

种群大小的测定。除极少数物种的种群小且个体大易于观察外,对大多数物种都不必完全计数。因此常采用抽样方法加以估计。对于静止的生物如植物、土壤生物昆虫和农作物病虫害等,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样方,计数一定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再根据样方在总面积或体积中的比例推算出总体数字。为了选取确具代表性的样方,还需要先初步了解该物种在空间中的分布类型:是均匀型、聚集型、还是随机型(见生物分布)。对于活动的生物,根据需要还可采用另一类抽样方法,例如标记重捕法。对第一次捕捉到的动物(第一次样本)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估计标记动物已在总体中均匀分布后,再次捕捉并计数其中标记动物所占比例,根据第一样本数目(原标记数)及第二次样本中的标记比例即可推出总体数字。上述这些方法得出的都是绝对数字,但有时绝对数字难以得到,则可以调查数量的相对变动(或增加或减少)。这时也可以只测计一些间接的指标,如听动物的鸣叫声、观察地面粪便量的变化据此可粗略估计某种动物的数量增减。

种群的组成同种生物虽具有相似性,但其具体遗传性状则个个不同。同种生物共有的大量基因决定了它们的相似性。此外还有很多基因在个体间是不同的,这些基因和每个生物面对的不同环境因子共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在种群内,这些不同的基因中每一个只出现于一定比例的个体中,这个比例即为基因的出现频率。不同基因的组合(基因型)更是多种多样,每一种基因型也只存在于一定比例的个体中,这个比例即为该基因型的出现频率。这两种频率值反映了种群的遗传组成,都是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得较多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组成。它们是决定种群兴衰(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性别组成指雌性和雄性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它是由性染色体的分布所决定的,因此也是二种遗传组成。一般说采,雌性生育子代,所以种群中雌性数量增多时,种群数量趋向上升。极端的例子见于营孤雌生殖的生物如蚜虫,它们在全年大部分时间中只有雌性存在,因而种群增长速度极快。年龄组成的意义在于,生物只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才具有繁殖能力,而到达一定年龄则趋向死亡。因此,繁育年龄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左右种群的出生率,老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影响种群的死亡率,而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则决定种群的兴衰。

种群的结构种群并非同种生物的简单聚合。在繁育关系上,在资源利用上,它们常形成一定的结构,这在较进化的动物类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在鸟兽中可以见到不同的交配体制:有乱交的、一夫多妻的、一夫一妻的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稳定的配偶制有利于保护幼体,有利于子代通过向双亲学习而增加适应环境的能力。社群结构常常是环绕着繁育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一定的社群同时也是一个互相协作共同利用资源的单位。资源常按一定的优势顺序在社群内分配。很多动物在进入繁育时期常占据一定的领域,这种划分资源的行为常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使不致因抢食而枯竭。

种群的变动种群的大小总在不断变动着,这决定于两组数字的消长:种群可以因出生或迁入新个体而增长,也可因死亡或迁出旧个体而减少。因生死造成的变化常称为自然增减;因迁入迁出造成的变化常称为机械增减。对于相对隔离的种群,其增减主要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主要参数。在理想环境中(理化条件适宜、资源丰富、空间无限,无天敌相扰),一个物种能达到的出生率称为最大出生率或生理出生率,其数值较为固定。在实际环境中达到的出生率则称为实际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其数值因具体条件而异。由于环境的限制,任何生物也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实现其最大出生率,而昆虫等小动物的种群常随天气的波动而发生大幅度的增减。但一些大动物的种群大小却可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存在着自动调节的机制。从理论上讲,当种群密度增加时,死亡率也相应增加或出生率相应降低,或两种情况同时出现,这都可以使种群密度维持稳定。这种因密度而变的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见生态因子)。已发现,死亡率常是密度制约的,例如食源有限,个体多时只有强者得食而存活,弱者则受饥而死,因而死亡率随密度增加。这时出生率的下降也可能是密度制约的,因当营养缺乏时,生育力也常随之下降。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和种群的进化进化意味着种群中有利性状的增加和不利性状的减少,这自然是相应基因频率变化的后果。如果由于进化某个种群与同种的其他种群间出现生殖隔离,这就意味着新种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进化代表种群的质变,而对种群进行遗传学和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正是探索进化机制的主要途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基因突变和重组提供了新的生物变异,另一方面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各种选择因子中,以生物因子最为活跃。捕食者必需捕获猎物才能生存,而猎物只有避开捕食者才能存活。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不断提高捕食能力,猎物则力求改善其避敌技巧。在寄生物-寄宿主系统中也有类似情况。总之,每一个种群是另一种群的选择因子,相互作用大大地促进了进化的速度,这种在相互作用下双方共同进化的情况称为协同进化。种群间相互作用也是种群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种群自然调节(natural regulation of population)指自然界控制生物种群规模的过程。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因为自然界存在多种控制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霍华德(Howard)和菲斯克(Fiske)1911年把造成昆虫种群死亡率增加的因素分为灾变性的(主要是气候因素,与种群密度无关)和选择性的(死亡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因素,如寄生等)。后来被改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还发现有逆密度制约因素。现已知控制种群的自然力量包括气候因素(影响物种本身、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环境条件等)、种间因素(寄生、捕食、竞争、疾病传染等)、食物因素(食物分布、食物资源更新速度、年景状况等)。此外还有种内调节因素,包括行动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等。因此,种群规模不仅决定于种自身繁殖和生存能力,还决定于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种群发展与消亡的调控因素是复杂的。
(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就小。又如,在密度大的种群中竞争强度比较大,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较大,反之就较小。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气候因素就是这样,刮风、下雨、降雪、气温都会对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也是无关的,这类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2)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和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当种群数量的增长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使死亡率增加,而把种群数量压到满载量以下。当种群数量在负载能力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减弱,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现举几例说明这种反馈调节。
A食物 旅鼠(Lemmas)过多时,它们在草原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B生殖力 生殖力也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多,高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这个效果也可能是由于密度高时食物缺少或某些其他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C抑制物的分泌 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D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 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种群: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聚合:顾名思义,分散的集中到一起。所以聚合种群就是把一定地理位置的所有物种集合,从而达到最有利的生存。

两个人结婚 生下一大群 就叫聚合种群

有经典型,大陆 岛屿型,斑块型,非平衡态型,混合型等 5 类具体解释见问答的第12条 http://wenku.baidu.com/view/d52faeeb172ded630b1cb6ed.html


18985499251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三)——集合种群
简荆解答:集合种群现象其实比较普遍,从岛屿生物地理学,到传染病学,这些都是集合种群的实例。集合种群动态帮助我们看清物种和其栖息地的关联性。其实如果把视角放大到整个 空间生态学(spatial ecology) 领域,那么提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的Macarthur和Wilson(1967)应该是先行者。随后才是 集合种群理论 (Levins...

18985499251复合种群理论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简荆解答: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复合种群理论关注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中,通过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可以保证公园内的生物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8985499251复合种群理论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简荆解答:复合种群理论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过程中的意义如下:1、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区域,其建设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复合种群理论关注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18985499251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简荆解答:复合种群理论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多个亚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复合种群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各亚种群系统频繁的绝灭;二是亚种群之间存在生物繁殖体的交流,使复合种群在景观水平上表现出复合稳定性。复合种群理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3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

18985499251生境破碎化三个重要理论是什么?
简荆解答:生境破碎化三个重要理论是景观生态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复合种群生物学理论。生境破碎化是指原来连续成片的生境,被分割、破碎,形成分散、孤立的岛状生境或生境碎片的现象。生境破碎化主要表现在斑块尺度和景观尺度。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生境变化的一个生态过程。生境破碎化是...

18985499251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简荆解答:1999年,Hanski提出异质生境下的集合种群理论。2001年,Hubbell成为随机性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中性理论,标志着第三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同时,Harte等人于1999年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的幂律提出解释,Plotkin等人(2002)则进一步对幂律作出拓展(详见 第八篇 读书笔记)。一条特殊的故事线,是有关合作的...

1898549925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流派
简荆解答:(一)、综合进化理论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18985499251种群密度相关理论对农业生态有什么启示?
简荆解答:1. 合理种植密度对农业生态有重要作用。根据种群密度相关理论,过低或过高的种植密度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非常重要。2. 种群密度相关理论提示我们要注重整合生态系统内部资源。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分配、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影响...

18985499251什么是玛他种群,及他的特点是什么
简荆解答:1. Meta种群的定义 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称为Meta种群,然而,关于. Metapopulation的中文翻译,却存在诸多争论,如复合种群,集合种群,联种群等。现在应用较多的是复合种群,本文也采用此译法。 2.Metapopulation ...

18985499251什么是牦牛的联合育种?
简荆解答:联合育种旨在育种,重在联合。联合育种是加快动物群体遗传改良、提高育种效益的根本途径,是现代动物育种理论的精髓,也是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其目的是:扩大育种群规模(从而增加遗传变异、提高选择强度);充分利用优秀遗传资源(尤其是种公畜);更有效地应用现代育种理论和方法;提高育种效益;有...


(编辑:贝周侍)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