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望诊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中医望诊包括哪些内容

  望诊为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对患者的精神、面色、形体、动态以及舌象、排泄物等进行观察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在的各种病理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体表上来,所以应注意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  1.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通过眼神、呼吸、语言等方面反映出来。神来源于人的精气,因此,一个人有神还是无神,可以反映精气的盛衰,精气充足则有神,精气不足则无神。  2.色,指面色。面部的色泽,是五脏气血盛衰的表现,若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为气血充足,表示健康,或即使患病,其病情也轻,预后也多良好;若面部的色泽呈现苍白,或铁青,或晦暗、枯槁不润,为气血不足,多为疾病严重,病程迁延,预后多不良。  3.形,指形体。形体强弱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如骨骼坚大、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胸廓宽阔,多为体质强壮,表示脏腑功能强盛;而骨骼脆小、皮肤枯槁、肌肉瘦削、胸廓狭窄,多为体质虚弱,表示脏腑功能不足。  4.态,指姿态。动态矫健灵活,是健康的表现,若四肢关节不利或半身不遂等,则为疾病的状态。  5.望舌,是中医大夫重要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可测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6.望排泄物,主要包括大小便、痰液等,也可反映人体的寒热虚实。如大便稀溏为寒,小便黄浊为热。  望舌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舌诊的内容,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观察舌质,可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审辨舌苔,可测知其病位的浅深、疾病的性质、病邪的进退及胃气的存亡。因此,舌诊在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与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辨脏腑气血之盛衰:舌为心之苗窍,心的气血上通于舌,其他脏腑通过经络也和舌联系,因此,脏腑气血之盛衰,可以通过舌质和舌苔的异常变化而反映出来。如舌质淡红荣润的,是为正常之色,多表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弱;舌质紫暗,为气血瘀阻;舌苔薄白而润,为胃气旺盛,津液充足;舌光无苔的多为胃气衰败及胃阴大伤之证。  辨疾病之性质:舌苔黄燥的,多是邪热炽盛,苔深黄而焦黑的则为热极。白苔多为寒,苔白而黏腻的多为有湿。腐腻之苔多属食积或痰浊。舌质紫暗或夹有瘀点、瘀斑的多为血瘀之证。  辨病位之深浅:观察舌苔的厚与薄,能帮助了解病位的深浅。如在外感病中,舌苔薄的,多为病在初期,邪尚在表,病位较浅;苔厚的多系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薄苔往往随病邪的发展而逐渐增厚,相反,厚苔往往随病邪的减退、外达而逐渐变薄。  辨病势之进退:舌苔由白转黄,或由黄转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是病势向前进展的象征,如舌苔由润转燥,或由燥而变为干焦,或舌苔出现剥脱的,这是热极伤津的现象,多表示病情危重;若舌苔由燥转润,为邪去津复之象,表明正能胜邪,津液渐充,病情转愈之兆。  辨病之转归与预后:凡舌色荣润、舌体柔和而有血色的多为吉象,预后多良好;凡舌色枯暗、舌体强硬而无血色的,或舌有裂纹,或无苔而胖嫩的,多为气血衰败之征,预后多不良。  总之,舌诊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诊法,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必须结合其他诊法,互相参照,全面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仲义居)

  望诊为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对患者的精神、面色、形体、动态以及舌象、排泄物等进行观察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在的各种病理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体表上来,所以应注意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
  1.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通过眼神、呼吸、语言等方面反映出来。神来源于人的精气,因此,一个人有神还是无神,可以反映精气的盛衰,精气充足则有神,精气不足则无神。
  2.色,指面色。面部的色泽,是五脏气血盛衰的表现,若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为气血充足,表示健康,或即使患病,其病情也轻,预后也多良好;若面部的色泽呈现苍白,或铁青,或晦暗、枯槁不润,为气血不足,多为疾病严重,病程迁延,预后多不良。
  3.形,指形体。形体强弱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如骨骼坚大、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胸廓宽阔,多为体质强壮,表示脏腑功能强盛;而骨骼脆小、皮肤枯槁、肌肉瘦削、胸廓狭窄,多为体质虚弱,表示脏腑功能不足。
  4.态,指姿态。动态矫健灵活,是健康的表现,若四肢关节不利或半身不遂等,则为疾病的状态。
  5.望舌,是中医大夫重要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可测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6.望排泄物,主要包括大小便、痰液等,也可反映人体的寒热虚实。如大便稀溏为寒,小便黄浊为热。

中医非常重视望诊,《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在四诊中以望而知之为上工。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排泄物、机体局部等的异常变化,进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态两个方面。

一、望神色

神色指的是病人的精神和气色。望神色包括对病人进行精神状态、面部色泽、形体动作姿态等方面的整体观察。

(一)望神

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比较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体的生命活力,因此望神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整体上望神,就要从病人的举止、动作、语言、表情、目光等方面仔细观察。

1.望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说“目者,心使也”,所以,两目的功能状态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整体生命现象的状态。两目黑白分明,有光彩,目光灵活,视物清晰为有神,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两目目光呆滞,没有光彩,视物不清,运动不灵活,或浮光外露为无神,是脏腑精气不足或虚衰的表现。

两睛不转而上视,称为“戴眼”,多因正气耗竭,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2.望神情所谓的神情是指人的面部表情,面部的表情是心神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之一。神情舒适安逸、轻松愉快是正气充足健康的表现;神情呆板,反应迟钝,表情沉闷是心神受损的表现。总之,人的神志清楚,思维有序,情绪正常,行为正当,是神的功能状态正常的表现;心神被扰或失养,人可表现为或神识不清,或思维混乱,或情绪偏激,或行为怪异等。

3.得神与失神

(1)得神:又叫做“有神”。临床表现为神智清楚,两眼灵活,明亮有神,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动作自如,反应灵敏。说明人体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健康,如若有病,也属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的轻证。

(2)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说明正气不足,精气受损,机体功能较弱。可见于轻病或疾病的恢复期或体质虚弱者。

(3)失神:又叫做“无神”。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无光,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至神识不清。说明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退。多见于久病重病的病人。

假神:是指危重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各种虚假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久病或重病之人本已失神,却突然出现神识清醒,精神变好,言语增多,食欲增加,想见亲人,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其身体的整体情况与其突然的表现变化不相符合,说明病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临床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病人,常是病人临终的表现。

精神错乱:神志失常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或狂躁不安,或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大多为反复发作,缓解期神志失常表现不明显。

(二)望气色

望气色是观察病人皮肤表面的色泽,在临床上主要是观察面部的色泽。这种诊断方法又称为“五色诊”。中医认为五脏主色,青主肝、赤主心、黄主脾、白主肺、黑主肾;而五脏又在一年中分别主旺一季,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在一年四季中,五脏五色各按其旺时而呈现,不为病色。

1.常色人体正常的气色应该是含蓄有光泽,不能全然外露。《黄帝内经》说:“赤欲如白裹朱……白欲如鹅羽……青欲如苍璧之泽……黄欲如罗裹雄黄……黑欲如重漆色”,说明五色应该是隐含在内的,如赤色应该是白里透红,黄色应该是白里透黄等。由于肤色上的差异及个体特征,如稍白或稍黑等,也属于正常范围。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五脏之色,随五行之人所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由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人的肤色也会随着自然界季节、气温的变化而略有改变,如春季面色可变得稍青,夏季可变得稍红,秋季可变得稍白,冬季可变得稍黑等等,但这并不是很明显的,需要仔细观察才能鉴别出来。

2.病色因为疾病,人常有气色的改变。一般说来,青色主痛,白色主寒,黄赤色主热等。如果气色全然外露,则是久病、重病的表现。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病人表现为面色发白,是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使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面色淡白无华,口唇色淡者,多属于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者,多属阳虚证,兼有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黄色:主脾虚证、湿证。病人面色发黄,是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证;面黄虚浮者,多属于脾虚蕴湿证;面目一身皆黄者,黄色鲜明多属黄疸的阳黄,黄色晦暗多属黄疸的阴黄。

赤色:主热证,也可见戴阳证。病人表现为面色红赤,是阳热致使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或虚阳上浮所致。满面通红者,多属邪热亢盛的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的阴虚火旺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者,属于阴不敛阳,虚阳上浮的戴阳证。

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病人表现为面色发青,是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挛急使面部脉络瘀阻所致。面色淡青或黑青者,多属于寒盛、痛剧;面色和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的心血瘀阻证;面色灰青,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属于心阳暴脱的真心痛证;面色青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证;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邪热亢盛的惊风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血瘀证。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血行不畅所致。

面色发黑而暗淡者,多属于阳虚火衰,水寒不化,失于温煦的肾阳虚证;面色发黑而焦干者,多属阴虚火旺,机体失养的肾阴虚证;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的水饮证,或寒湿的带下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病程较长的血瘀证。

(三)望光泽

肤色、面色荣润光泽,是脏腑精气未衰的表现;面色皮肤枯槁发暗、没有光泽,说明人体脏腑精气不足,胃气不能上荣。一般说来,新病、轻病、阳证多光明润泽,为“善色”;久病、重病、阴证多枯槁晦暗,为“恶色”。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二、望形态

望形态主要包括望形体和望姿态两个方面。

(一)望形体

1.五体五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五脏光华外露的部位,从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

胖瘦:正常形体应该胖瘦适中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是疾病状态。形体肥胖,肤色无华,精神不振者,属于“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胸廓狭窄,皮肤干枯,多见于阴血不足;大肉已消,气弱声怯,多见于精气衰竭。

筋膜:筋强有力,耐受疲劳,关节活动灵活体现了肝血充盛;相反,筋软无力,易于疲劳,关节屈伸不利是肝血不足,血不荣筋的表现。

皮毛:皮毛荣润光泽,肌腠紧密体现了肺气充足;皮毛干枯憔悴,肌腠疏松是肺气不足的表现。

骨和头发:骨骼健壮有力,身形挺拔反映了肾的精气充足,精能充髓,髓能养骨;如骨骼脆弱,或骨软无力,或身体畸形是肾精不足,失于养骨的表现。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从头发的荣枯可以反映肾气的盛衰,头发干枯无华、易折是肾精失养;头发稀疏,易于脱落,或发质干枯不荣,多为精血不足之证;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并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多属肾虚;头皮发痒,多屑、多脂,多属血热化燥;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发育,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见于疳积证。“齿为骨之余”,牙齿干枯、脱落也是肾气不足、肾精失养的表现。

2.望体质体质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个性素质,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身个体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以及禀赋的差异,有助于对疾病的诊察。

体形偏于矮胖,肩宽胸厚,头圆颈粗,喜热恶凉,大便多溏。其特点是阳较弱阴偏旺,患病后易于从阴化寒。

体形偏于瘦长,肩窄胸平,头长颈细,喜凉恶热,大便多燥。其特点是阴较亏阳偏旺,患病后易于从阳化热。

体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二)望姿态

望姿态就是观察病人在行为动作方面的表现特点,如病人的坐姿、卧姿的喜恶等,病人的动静状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在疾病状态时,若病人卧位,身轻转动自如,面常向外,其证多属阳、热、实;病人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其证多属阴、寒、虚;病人躺卧之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多属于热证;病人躺卧之时,蜷缩成团,喜加衣被,多属寒证;病人坐而不得卧,卧则气喘,多为水气上凌;病人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于肺;病人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是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病人坐而不得卧,卧则气喘,多为水气上凌。

在疾病发生时,病人常常会有一些异常动作。病人口唇、眼睑、手指、脚趾颤动,多见于外感热性病热极动风的前期或内伤病的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常见于热极生风的肝风内动;猝然跌倒,不醒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属中风证;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为癫痫病;肢体软弱,行动不灵,多属痿证;循衣摸床,两手撮空,多为危重证候。

三、望头面部

(一)头部

头为精明之府,中藏脑髓,脑为髓之海,髓由精所化,肾藏精,因而,头形的变化能够反映五脏精气,尤其是肾藏精气的状况。头形的大小异常,或头形畸形多见于正值发育期的婴幼儿。小儿头顶有前后两个囟门,前囟门呈菱形状,约在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呈三角形状,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

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多属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多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成方颅状,多属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囟门突起多属实证,或为温病火毒上攻,或为颅内水液停聚;囟门凹陷多属虚证病理改变的反映,如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等;囟门迟闭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佝偻病。

(二)颜面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常为痄腮;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部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鼻唇沟变浅,多为风邪中络;若口眼歪斜,伴有半身不遂,属于肝阳上亢,风痰阻络的中风证;病人面部表情呈惊恐状,多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病人表情呈苦笑状,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的面肌痉挛。

(三)五官

1.眼部

(1)眼的外形

①眼胞浮肿:眼胞如卧蚕之状,是风水证的表现,为水湿过盛所致。

②眼窝凹陷:多见于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的病人,如吐泻较重的伤津病人,久病或重病气血虚衰的病人等。

③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为瘿病。

④眼胞红肿:多属肝经风热,目眦赤烂多属肝脾湿热。

(2)眼的颜色①目赤红肿: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火上攻。

②白睛发黄:白睛发黄多为黄疸,因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③目眦淡白:此多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的表现。

④目胞色黑晦暗:多是肾精亏虚,或水寒内盛所致。

(3)眼的动态①两目直视:病人两眼固定前视、神志不清,多为脏腑精气将绝的危证。

②戴眼反折: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并有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为太阳经绝证。

③睡眼露睛: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慢脾风的脾虚患儿。

④眼睑下垂:双眼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眼睑下垂,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2.耳部(1)色泽改变①耳轮淡白,多属于气血亏虚。

②耳轮红肿,多属于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③耳轮青黑,可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

④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耗的重证。

⑤耳背发红,耳根发凉,多是麻疹先兆。

(2)耳内改变:耳内流脓水为脓耳,多为肝胆湿热所致。

3.鼻部(1)鼻头或周围充血,有红色丘疹,名酒糟鼻,多属肺胃有热。

(2)鼻柱溃烂塌陷,常见于麻风病或梅毒。

(3)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炽盛喘息。

(4)鼻部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

4.口唇若唇色淡白,多表明病人血虚或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口唇所致;若唇色深红,多表明热盛于营血;若唇色青紫,多表明内有瘀血或寒凝血瘀;若口唇红肿而干,多表明体内热盛;口唇干枯皱裂,为津液已伤,多见于外感燥邪,或热炽津伤;口角流涎,多见于小儿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见于成人中风口歪斜者;口唇糜烂,多由于脾胃蕴热上蒸。

口开不闭,多属虚证;若口张气直,只出不入,多属肺气将绝的病危表现;口闭难开,牙关紧急为口噤,多属实证,多见于肝风内动,筋脉拘急的痉病、惊风、破伤风等;上下口唇紧聚为口撮,多见于破伤风(新生儿脐风)等;口角向一侧歪斜为口僻,多见于中风病人;战栗鼓颌,口唇振动为口振,多见于正邪交争的战汗或疟疾发作等;口角抽动不止为口角掣动,多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5.齿龈齿龈色淡白者,多是血虚不荣;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齿龈出血红肿者,多属胃火伤络;齿龈出血微肿者,或为气虚,或为虚火伤络。

牙齿干燥,多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多是肾精枯涸,肾水不能上承所致;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睡中咬牙或啮齿,常见于胃中有热或有虫积。

6.咽喉咽喉红肿而痛,多属肺胃积热;红肿溃烂,有黄白腐点,为肺胃热毒壅盛;色鲜红娇嫩,疼痛不甚,多为阴虚火旺;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之又生,为肺热阴伤的白喉。

四、望排泄物

(一)痰

主要从痰涎的稀稠、颜色、咳出是否爽利等方面进行观察。

1.痰色白而清稀者,多为寒痰。

2.痰色黄而黏稠或白而黏稠者,多为热痰。

3.痰少而黏,难于排出者,多属燥痰。

4.痰白易咯量多者,多属湿痰。

5.咳吐脓血如米粥状者,多为热毒蕴肺的肺痈证。

6.痰中带血,多为热伤肺络。

(二)口水

涎为脾液,口流清涎量多者,多属脾胃虚寒;口中时吐黏涎者,多属脾胃湿热;小儿口角流涎,涎渍颐下,称为“滞颐”,多由脾虚不能摄津所致。

(三)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夹有食物,无酸臭味者,多为胃气虚寒;呕吐物色黄味苦,多属肝胆有热,胃失和降;呕吐物秽浊酸臭,多因胃热或食积所致;呕吐物为痰涎者,多为胃寒;吐血色红或色暗红,夹有食物,多由肝火犯胃,或瘀血内停。

(四)大便

主要观察大便是否成形,大便的气味、颜色及其他的夹杂物。

大便稀薄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大便色黄稀溏,糜烂而黏,多为肠中有湿热;大便如冻,夹有脓血,为痢疾;大便先为鲜血后为粪便,属近血;大便先为粪便后为黑褐色血,属远血。

(五)小便小便清澈而量多者,多为虚寒证;小便黄赤而量少者,多为热证;小便浑浊不清,或属湿浊下注,或属脾肾气虚;尿血者,多是热伤血络;尿如膏脂者为膏淋;尿中夹有砂石者为石淋。

五、望舌

望舌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又称为“舌诊”,与脉诊一样同属于中医的特色诊法。望舌主要包括望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舌体是指舌的本体,舌苔则是舌体上的一层附着物。在诊断时,要求病人尽量把舌头吐出,以便观察。医生在望舌之时应注意光线是否充足,病人是否刚吃过有色食物以至染舌,伸舌姿势是否正确等,以保证对舌象判断的正确性。

中医学根据经络学说和“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把舌面分为舌尖、舌边、舌中和舌根等部位,并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心候脾胃,舌根候肾,观察五脏的病变。

(一)望舌质

望舌质主要是观察舌体的颜色和形态。

1.舌色正常的舌色应该是淡红、湿润、鲜活。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红色浅淡,主阳气虚弱的虚寒证、气血不足之证。

红舌:舌色较正常舌色为深,主里实热证、阴虚内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主内热深重的热入营血证、久病的阴虚火旺证。

紫舌:舌色绛紫,干枯少津,多属邪热炽盛,阴液已伤;舌色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属阴寒内盛,血脉瘀滞。舌上有紫色斑点,多为瘀血之证。

2.舌形正常的舌形应该是不胖不瘦,形体适中,转动灵活。

胖大舌:比正常舌体胖大。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者,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之证;舌体肿胀深红,多由心脾热盛所致。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阴血亏虚;瘦薄而色淡,多属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多属阴虚火旺,津液耗伤证。

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多属阴液亏损;舌裂而红绛,多属热盛伤津;舌裂而色淡白,多属血虚不荣。

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形成。舌胖大并有齿痕,多是脾虚证;舌淡白湿润有齿痕,多属脾虚而寒湿壅盛。

舌生芒刺:舌乳头增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舌有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3.舌态在正常情况下,舌头应该转动灵活。

强硬: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这种舌象见于外感病,多属热入心包或邪热炽盛;见于杂病,多属中风先兆。

痿软:舌体痿软,伸卷无力,转动不便。久病舌淡痿软,是气血俱虚;舌绛而痿,是热灼阴伤。

颤动:舌体颤抖不定,不能自主。久病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外感病舌颤,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歪斜:舌体偏向一侧,多是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多属危重证候。

(二)望舌苔舌苔是舌体上的一层附着物,中医认为是胃气上蒸而成。正常情况下,舌体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苔,干湿适中,不滑不躁,是有胃气的表现。临床上主要从舌苔的厚薄,舌苔的颜色、润燥来判断疾病。

1.苔色

(1)白苔:表证、里证均可见白苔。薄白苔可见于外感病表证,邪未传里之时;舌淡苔白,常见于里寒证;苔白如白粉堆积于舌面,扪之不燥,为积粉苔,多为感受秽浊之气的瘟疫。

(2)黄苔:主热证、里证。黄苔是由于热邪熏灼所致,故主热证。一般苔色越黄,热邪越重,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为热结。黄苔常与绛舌并见,主里热证。

(3)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灰苔可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并见,灰苔常可发展为黑苔。灰苔而润,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灰苔干燥,多属热炽津伤,或阴伤火旺。

(4)黑苔:主里证,主热极,主寒盛。黑苔常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苔黑燥裂,甚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多属阳虚寒盛。

2.舌苔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属薄苔,见不到舌体的为厚苔。舌苔的厚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邪的轻重和病情的进退。病情较轻者,舌苔多薄;病邪传里,病情由轻转重,或内有饮食痰湿积滞者,舌苔多厚。舌苔由薄转厚,表示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表示病邪由内达外,病情由重转轻,为病退。

3.舌苔润燥正常的舌苔是润泽的,不湿不燥。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扪之无津,多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的病证,也可见于气虚不能行津上荣的燥证。苔面水分过多,扪之滑利而湿为滑苔。舌苔由燥转润是病退好转的表现;若由润转燥,是津液被伤,热势加重的表现。

4.舌苔腐腻腻苔是舌面上覆盖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致密,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腐苔是舌面覆盖的苔垢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渣,刮之易去,多见于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的食积、痰浊。

5.舌苔剥落舌苔的有无和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舌苔骤然褪去,舌面光洁如镜,称“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若舌苔剥落不全,称“花剥苔”,也属胃的气阴两伤。

6.舌苔有根无根舌苔紧贴舌面,坚敛着实,刮之难去,为有根的舌苔;相反舌苔不着实,如浮涂在舌面之上,刮之即去,则为无根的舌苔。舌苔有根,多为实证、热证,表示有胃气;舌苔无根,多为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

舌诊的综合观察:在临床上,望舌应该结合舌质和舌苔的综合情况进行观察,一般说来,察舌质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察舌苔应重在辨病邪的深浅和胃气的有无。

例如,同是薄白舌苔,若舌质淡红或舌尖红,多为外感表证;舌质白且胖大,多为虚寒证。

同是黑苔,若是舌质淡白而且湿润,多为阳虚寒盛之证;舌质苍老而干燥,多为热极津枯之证。在实际运用时需要综合观察,不可偏废。

六、望小儿指纹

这里所讲的指纹是指小儿浮露在食指掌侧前缘的络脉。医生在诊察时,用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的末端,以右手拇指从指端向根部推几次,用力要适中,可以使指纹更为明显。在临床上主要用于3岁以内小儿的诊断。

(一)三关定轻重

指纹在食指上的显现与分布,可分“风”、“气”、“命”三关,由指根向指尖的第一节部位是“风关”,第二节部位是“气关”,第三节部位是“命关”。指纹在风关者病轻邪浅,透气关者邪气已深入,达命关者病情更重,一直到达指甲端的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尤为重笃。

(二)浮沉分表里

从指纹的浮沉辨别疾病的表里,浮现明显者多为病在表,沉隐不显者多属病在里。

(三)红紫辨寒热

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紫者,多属虚证;色滞暗者,多属实证;色青者,多见于惊风,或多种痛证。



这个,你可以在深圳问止中医上进行了解

话很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如果有视疲劳的现象,最主要的还是多注意休息,尽量


18794429846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强堂面答: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

18794429846中医诊断的方式方法是什么?
强堂面答: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1、诊法 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

18794429846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断是诊什么?断什么?
强堂面答:《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

18794429846问诊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强堂面答:问诊内容主要包括:①患者一般情况;②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③现病史:此次患病后的全过程;④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⑤...

18794429846问诊的内容包括哪些
强堂面答:目前来说在临床上问诊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病程,程度,评度,诱因等。2、有无胃寒、寒战、大汗或盗汗等。3、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提振、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4、患病以来的一般...

18794429846问诊的定义及内容
强堂面答:一般来说,问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饮食 俗话说「病从口入」,问饮食对于了解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病因十分重要。问饮食包括询问患者的口味、饮水和食欲,这三方面和患者的病情都是息息相关的。 问口味。如果口中清淡或无味属于脾胃气虚,口中有甜味或有粘腻的感觉属于脾胃湿热,口...

18794429846问诊的内容都有哪些呢?
强堂面答:焦虑与愤怒,抑郁,儿童与老人,临终病人等都会影响问诊的步骤及方式。问诊是指中医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西医的内容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

18794429846详细叙述问诊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强堂面答: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全过程,是问诊中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起病情况(缓急)与患病的时间(生病多久?)。2.主要症状的特点,包括所在的部位、放射区域、性质、发作频度、持续时间、强度、加重或缓解的因素。3.发作原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按时间...

18794429846问诊的主要内容及顺序
强堂面答:问诊的主要内容及顺序如下:问诊是医生在诊断病人时的重要步骤,它包括了对病人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性、既往病史等信息。问诊的主要内容和顺序通常如下:一、问候和自我介绍 医生首先要向病人问候,并自我介绍,让病人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这有助于建立...

18794429846问诊的主要内容
强堂面答:最后,系统回顾是医生按照身体系统对患者进行全面询问,以了解患者各系统是否存在异常症状或体征。系统回顾有助于医生发现患者可能忽略的重要信息,避免漏诊。通过以上问诊内容,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为制定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问诊也是医生与患者建立信任和沟通的重要过程,有...


(编辑:应何帖)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