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28
“引”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读音:yǐn
释义:
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2.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造句:
一、围绕着“追星”问题,老师引导大家展开议论,畅所欲言。
二、这节课,我们随着老师的引导鉴赏了诗歌艺术。
三、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日渐走向成熟。
四、导游小姐引导游客参观故宫博物院。
五、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积极引导。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1. 做名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

    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

    台阶

    出降一等。——《论语·乡党》

    类型;样子

    爻有等。——《易·系辞》。注:“类也”

    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元· 关汉卿《窦娥冤》

    又如:此等人;等侪,等俦(同类)

    戥子 。秤金银和珍贵物品的衡器。

    如:等子(戥子。小型的秤);等秤(戥子和秤)

  2. 做动词

    等同,使一样

    以等邦国。——《周礼·大宗伯》。注:“犹齐等也。”

    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注:“同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资治通鉴》

    又如:等作(等同;当作);相等;大小不等;等头(齐头,齐等);等伦(同辈;同类的人)

    等待,等候

    父母年年等驾回。——范成大《州桥诗》

    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水浒传》

    又如:等车(候车);等人(等候别人);等米下锅(比喻经济拮据而急需)

    推迟 。

    如:等几天再看

    区别等次

    以等其功。——《周礼·司勋》。注:“犹差也。”然后立乐等。——《礼记·乐记》。注:“差也。”

    又如:等列(分等级);等衰,等杀(等差);等务(不同的事务)

    衡量 。

    如:等量(衡量;比较)

  3. 做形容词

    程度、数量相等

    等,齐也。——《广雅·释诂四》

    示有等威。——《左传·文公十五年》

    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荀子·富国》

  4. 做助词

    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臣等不肖,请辞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我等;彼等;一干人等

    列举后煞尾 [etc.]

    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表示列举未尽(可叠用)

    关羽、 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购置笔、纸等

  5. 做副词

    一样,同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

    又如:等夷(等侪。同等地位的人)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婷11292011
为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几层?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2).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3).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4).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例如:
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5).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①.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②.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①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②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4.翻译手段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5.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词"长""短",就要译为名词"长处"和"短处"。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6.虚词的注意点: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7.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18465278509等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解肯向答:又如:等夷(等侪。同等地位的人) 2.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做名词: 会意。 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 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 ——《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

18465278509古汉语中的之也等字各有什么意思?
解肯向答:[1]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你去,我~去。[2]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一点儿~不错。[3]在复句中表转折意:虽然你不说,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4]文言语气助词。[5]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罢。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

18465278509那请问你们认为“等”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解肯向答:děng 五笔:tffu 编辑本段释义 ①品级;级别:头等|同等|三六九等。 ②相同;一样:相等|等价|等腰三角形。 ③等候;等待:等车|等机会|我在家里等你。 ④表示列举未尽:我们学习数学、语文等课程。 ⑤列举后煞尾: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城市。 更多解释 等 <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

18465278509等闲在古文中的意思
解肯向答:在古文中等闲的意思:1.寻常;平常。2.轻易;随便。3.无端;平白。例句:一 作“寻常;平常”讲时:1.唐 贾岛 《古意》诗:“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2.元 邓玉宾 《粉蝶儿》套曲:“翠巖前,青松下,把箇茅庵儿围抱,除了猿鹤,等闲间世无人到。”3.《好逑传...

18465278509等待在古文中用哪两个字?
解肯向答:亲,等待在古文中的表述方式有比较多,这边题主要求的是两个字的表述。等待的意思是等到,但有时多了一份期待和盼望的意思。古文中有用以下词字,都是表示等待,可供参考:恭候,翘首,久候,久等。

18465278509古汉语中哪一个字的表示为等候的意思.?
解肯向答:在古汉语中,表示“等候”的意思的常见字是“待”和“候”。这两个字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都是表示等待、等候的意思。其中,“待”字通常表示积极主动地等待,等待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到来,也可以表示在某个地点或时间等待。例如:“待会再见”表示稍后再次见面,“待命”表示等待命令。...

18465278509于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解肯向答: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1. 做名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

18465278509开字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解肯向答:2.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1. 做名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

18465278509在文言文中“等死”是什么意思?
解肯向答:(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

18465278509在高中课内文言文中,译为“等到”的字有哪些,例句又是什么?
解肯向答:1. 迨 -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2. 比 -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3. 俟 - 俟机进攻。4. 及 - 及下桥,又问之。5. 待 - 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补充:前面那位网友提到的“逮”,本意“赶上;及;到”。 和上面的“及”通。


(编辑:曹荆莫)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