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求5道高中政治矛盾方面的选择题及答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政治。一共五道!选择题!哦!

正确选项是:1.A 2.D 3.C4.C 5.B
希望此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请到http://wx.jtyjy.com/Jty/main/index.shtm上选取并下载,注意在同步课堂政治栏目找.

1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2.(原创)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在汇率问题上制造紧张,贬值本币,同时压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有关“货币战”的言论甚嚣尘上。2010年10月23日,二十国集团(G20)财和和央行行长会议就汇率问题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达成广泛一致。只要G20成员立足大局,精诚合作,就能朝着克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方向继续迈进。这表明
①经济按部就班复苏,不会出现大幅度跃退 ②G20成员家的做是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国家间的依存与贯通 ④没有统一性,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一位外国摄影家说:“生活中的一切,无非是光和影,当你看到一束光线从窗户射进,你要立即想到其阴影,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位中国诗人说:“有人在阳光下,低着头只看见阴影,有人在阴影里,往远看全是阳光。”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不包括
A.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因此,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要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同
D.矛盾的对立双方都是在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5.2010年7月28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各地都在苦苦摸索破解之法,重庆的做法将为各地提供有益的代鉴和指导。这是因为
A.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密不可分

6.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是许多能源紧缺国家为应付能源价格高涨、抑制能源不合理消耗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10月9日正式公布了《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指导意见》指出,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制度是指将现行单一形式的居民电价,改为按照电力消费量分段定价,居民用电越多,支付的电价水平呈阶梯状逐级递增的一种电价定价机制
我国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是如何体现用矛盾的观点解决问题的?

1解析 “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答案为D
2.D ①说法错误;各国精诚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经济复苏,②当选;材料旨在强调国家间开展合作对经济复苏的重要,④当选;③与材料中心不符;答案为D。
3.B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普遍性,中国农村的改革通过小岗村的改革体现出来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
4.D 本题属于反向命题,题干体现了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的观点,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A 材料强调重庆的做法可以为各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即从特殊性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的转化问题,也没有强调两者密不可分,B和D不符题意。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项说法错误。
6.答案 ①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就是为了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这个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②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我国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就是借鉴了能源紧缺国家解决能源紧张问题的经验而采取的具体做法。③坚持具体问题分析的原则。按照电力消费分段定价,就是坚持这一原则的体现。
解析 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理解设问中“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其次,要阅读材料,理清材料内容并运用相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碘是人体必须的元素,但是“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碘中毒。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碘摄取量。体现哲理
1做事情要把握度 2.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做事要突出重点
A123 B124 C234 D124 选a

什么问题


17885826936高二政治必修四试题含答案
祖享帝答:34、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5分) 三、分析说明题(共2题,每题5分,满分20分) 35、答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从本地的...

17885826936高中政治哲学选择题(求具体的解答)
祖享帝答:第1题,樊纲的话就是强调要从本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①③是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题意要求相抵触,故不能选。而④与题无关,不选。第2题,选A①②③ 主、次矛盾是对事物发展而言的,是根据不同矛盾(有很多个)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大小来划分的,我们要想推动事物...

17885826936一道高中政治选择 关于矛盾的 求解析
祖享帝答:B A选项说的是相互的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因为材质不同,炉火的作用不一样:使花瓶加固,让蜡像融化。C只说说事物的性质,材料强调的是内因。不选 D 说了进程,又忽视了事物的内因。不选 只有B,看到了内因的作用,(材质不同),这就是最佳选择。祝学习进步!

17885826936高中政治选择题又一道,谢谢啦
祖享帝答:喜或悲两相忘,体现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原理。那么四个选项中,只要找出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就可以了。“方生方死”是庄子的观念,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否认相对静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认为事物的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1、2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因此选择A ...

17885826936高一政治易错题选择题及答案
祖享帝答:A、消除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B、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C、优化和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 D、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易错选择题答案 1-5 ADDDD 6-10 BCBAB 11-15 DCACC 16-20 BCCAD 21-25BBDBD 26---30 CBBAA 31-35 ACCBB 36-40 CBABB 41-45 ACCCA 46-50 ACAD...

1788582693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方法及选择题训练
祖享帝答: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方法及选择题训练 一、二者的区别方法 1. 抓关键词法 主要矛盾:重点、核心、中心、关键、第一、首要、重要、根本、以。。。为主(重)、突破口等,牛蛇马贼刀、荷花好汉篱笆琴等俗语。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方向、大局、本质、性质、九个指头、占优势、用于判...

17885826936政治哲学的矛盾的主观题怎么答,比如说矛
祖享帝答:常用的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参照高中政治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必修4)1.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具有特殊性....

17885826936高中政治:一道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选择题
祖享帝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2错 选D

17885826936怎样用“社会基本矛盾”知识点回答高中政治大题?
祖享帝答:(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2)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为: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17885826936高中政治难题!求解答!我采纳!
祖享帝答:(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3)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4)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5)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


(编辑:衡研容)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