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文中一些常见字的解释,要准确,越多越好!谢了!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高中文言文重点、常用字词解释。多点的,不要那一点点。谢谢了,各位

《烛之武退秦师》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8.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9.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10.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11.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荆轲刺秦王》
1.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2.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4.教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5.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鸿门宴》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兰亭集序》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 若合一契(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赤壁赋》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游褒禅山记》
1.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寡人之于国也》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劝学》
1.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 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过秦论》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既、已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有利于
《师说》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侥幸)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相当于“而” )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
《苏武传》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4.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张衡传》
1公
连辟公府不就 (名词,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名词,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此指鲁庄公。 )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
便可白公姥 (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公车特征拜郎中 (形容词,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副词,公开。)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
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
2 辟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唇吻翕辟(开,打开)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辟邪说(排除,驳斥)
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3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名词,证据,征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动词,表现。)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动词,出征。)
旁征博引 (动词,寻求,搜集。)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动词,征收,征取。)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岁征民间(征收)
4 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归去来兮辞》
1.行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肴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肴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滕王阁序》
1. 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 胜:
①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 穷:
①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 舍:
①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逍遥游》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陈情表》
1.以
①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③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④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⑤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⑥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2.于
① 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②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之
①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②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少
① 少多疾病 年岁小
②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③ 少仕伪朝 年青时
④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用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我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成四种: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这里的“单义词”,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等作时间副词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记住。

多义词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然鲜活的词,是文言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初中花功夫梳理并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组词,给此单音节词组成现汉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此意是否讲得通。如“过”在现汉中有“经/路过”“超过” “过错/失”等,在 “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 均符合句义,但“过错/失”义放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说不通,“过错/失”是名词,此处意为“有过错/失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动词,故须运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释义放入句中不通顺,要变通才能符合现汉的表达习惯。如“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 释为“狗的牙齿”,句意为“那溪流两岸的地势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通!进而猜想可能是说“那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以此来形容那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绕开这个常用规律不讲,中考又要考,光叫学生死记肯定不行。

方法三:总结多义项并辨析。如,“许”在文言中乃常用多义词,“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作动词“答应”解,而后者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诚意所动而出山,故“答应”中有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郑重,译为“许诺”更恰当,2004年上海毕业考“遂许先帝以驱驰”之“许”的标准答案是“答应”和“同意”,我认为此处“同意”极不恰当,写《出师表》时诸葛亮已做了蜀汉之相,且刘备已逝,诸葛亮尊称其为“先帝”,前文历陈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于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此处如果译为“我于是同意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这是否符合诸葛亮此时的身份和说话的环境?;“杂然相许”之“许”译为“答应”就不如“同意”恰当,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持,“杂然”表明发表言论的家人多而踊跃,若在“同意”与“赞同”“赞许”之间选,我认为后者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怎样辨析在不同语境中恰当选择多义项是教学难点。

辨析近义词须对原文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坚信方法三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汉语言优越性之一即“灵活”。近年来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过初中和高中对“灵活”释词的能力要求应有区别,初中可规定必须掌握的常用词,高中再扩大常用词量。目前没有考纲,教师也可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归纳。

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学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课下均有注释,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故掌握了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学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种情形:一、通假的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先秦典籍常用,后世亦习用;二、不常见,课外文言尤少见。如“便要还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之“徧”同“遍”,“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则属个别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古文默写要求学生尊重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照原文默写,但按照现汉较成熟的词语标准衡量,通假字即错别字。初中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正确书写现汉词语的能力较差,强化通假字极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因此我认为初中学生了解古汉语发展过程中曾存在通假现象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作为考点,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见的几个。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

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儿女”,“无论”即“不要说”;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不拆开解释;如“牺牲”专指祭祀之猪牛羊,别于今义;“白丁”指无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转义,如古指眼泪的“涕”现指鼻涕,“走”古义为“跑”等。初中学习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在于了解汉语演变规律,不一定熟记,高中都可不列为考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语文卷中凡考查课内文言释义,不标明出处。若说考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写题已经考查了,释词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考查?何况有些课文不要求背诵,如“明烛天南”之“烛”,“不能名其一处”之“名”,“王即购之千金”之“购”,分别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清代林嗣环《口技》和晋代干宝辑录的《搜神记》,均不背诵,且此处释义均非现汉中的常用义,或是词类活用,或是词义引申。学生若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无上下句判断语境,准确释义很难。这有违学古代汉语“积累词语,活学活用”的目的。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学习文言文就在于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打通,背诵名篇是必要的,但词语教学一定给学生方法,教学生去总结认识一些古汉语规律,现在最起码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学大纲的细致化,避免教师“大海捞针”的盲目式教学。

哀: 1、悲伤;伤心。《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2、怜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将哀而生之乎?。”3、爱。《汉书•鲍宣传》:“诚欲哀贤,宜为谢过天地,解雠海内。”4、哀鸿:用来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百三十二:“三更忽轸哀鸿恩,九月无襦淮水湄。”

爱: 1、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施及庄公。”2、特指男女间的情爱。3、怜惜;怜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4、吝惜;舍不得。《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

安:1、安稳。杜甫《毛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2、安定;安全。《论语•季氏》:“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安乐;安逸。《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4、安心。《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郊境之内,发不安业。”5、安放;设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杨叛儿》:“欢欲现莲时,移湖安屋里。”6、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行将安傅?”7、怎么;哪里。《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按:1、摁;用手向下压。《汉书•霸言》:“按强助弱。”2、压抑;止住。《管子•霸言》:“按强助弱。”成语有“按兵不动”。3、考察;查办。汉贾谊《治案策》:“按之当今之务。”4、巡视;巡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5、依照;按照。《汉书•扬雄传》:“各按行伍。”6、于是;就。《荀子•富国》:“人皆失丧之,我按起而治之。 ”

注意:“按”在古代常常写作“案”。

奥:1、屋子的西南角。《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屋里西南角的神。灶:灶神。)2、深。晋陆机《塘上行》诗:“沾润既已渥,结根奥且坚。”3、深奥。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此处何奥义?。”4、奥区:腹地;深处。汉班固《西都赋》:“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5、奥援:靠山;内部的帮助者。《先拨志始》卷下:“大慝臣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鄙”字在古文中常有3种用法:
①鄙野、鄙俗
②浅陋
③边境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引自《出师表》 (出身鄙野)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引自《曹刿论战》 (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引自《为学》 (边境)


①并列、挨着
②等到
③比较
例:
1、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 《晏子春秋•杂下》 并列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史记.陈涉世家》 等到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三国志•诸葛亮传》 比较
4、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比较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挨着

拔:1、拔起来;拉出来。《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2、提拔;选拔。晋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3、突出;超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4、攻取;攻克。秦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5、突然;急速。《后汉书•耿纯传》:“奋迅拔起。”

病 :
①生病、得病
②大病、重病
③耻辱、倒霉
例: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生病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疾病
3、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诗并序》 生病,得病
4、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 耻辱,倒霉
5、人病,立坛场。--《越巫》 病重

白:1、白色。《诗经•秦风•蒹葭》:“白露为霜。”2、纯洁。《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明亮;光明。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清楚;明白。《荀子•天论》:“功名不白。”5、显著;显赫。《荀子•荣辱》:“身死而名弥白。”6、上奏;告白。《汉书•霍光传》:“光即与群臣俱风白太后。”7、白丁;平民。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8、白鸟,即蚊虫(此意较少用)。范成大《次韵温伯苦蚊》?“白鸟营营夜苦饥,不堪薰燎出窗扉。”

败:1、毁坏;败坏。《左传•僖公十五年》:“涉河,侯车败。”2、(食物)腐败变味。《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3、凋残;凋零。李商隐《五月六日夜忆往岁与彻师同宿》:“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4、打败仗;输。《商君书•战法》:“胜而不骄,败而不怨。”5、把对方打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数败赵军。”6、败北;战败;败走。《史记•项羽本纪》:“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7、败绩:A、军队溃败。《左传•庄公十年》:“齐师败绩。”B、事业失利。《离骚》:“恐皇舆之败绩。”

报:1、判决罪人。《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2、回报;报答;报复。《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报告;告知。《战国策•齐策》:“庙成,还报孟尝君曰。”4、回信;答复。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北:1、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2、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3、打败。《战国策•齐策》:“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也。”4、通“背”。背离;相背。。《战国策•齐策》:“士无所北之心。”

本:1、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伐木不扑克其本,必复生。”2、根本;根源。《吕氏春秋•骄恣》:“此得失之本也。”3、本业;农业。《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4、本金;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俾。”5、本来;原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6、底本;版本。左思《魏都赋》注:“一人持本,一人读书。”7、奏本。臣子给皇帝的奏章。8、量词。株;棵。《荀子•富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9、量词。册;部。此意今常用。

比:(一)BI三声,音彼。1、并列;挨着。《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2、副词。接连;连续。《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3、比比:屡屡;每每。《汉书•哀帝纪》:“郡国比地动。”4、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5、比照;相当于。《韩非子•内储说左上》:“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6、诗歌的表现方法之一,用另一事物来比喻所咏事物。
(二)BI四声,音毙。1、勾结。《荀子•不苟》:“交,亲而不比。”2、比周:结党营私。《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3、及;等到。《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兵:1兵器;武器。《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2、战士;士兵。《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余万。”3、军队。《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军事;战争。《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

薄:1、草木茂密的地方。《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2、薄,与“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少。《韩非子•五蠹》:“事力劳而供奉薄。”4、稀薄;淡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使作薄粥,分众歠之。”5、不厚道。《南史•明山宾传》:“此方是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6、(土地)贫瘠。《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7、轻视;鄙薄。晋左思《咏史》:“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8、迫近。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9、能“箔”。(竹)帘子。《庄子•达生》:“高门悬薄。”10、又指养蚕的器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11、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部:1、统率;总领。《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2、部勒:指挥。《史记•项羽本纪》:“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3、部署:布置;安排。《史记•淮阴侯列传》:“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4、部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为前部大督。”5、类别;门类。《说文解字•序》:“分别部居。”6、官署;衙署。《孔雀东南飞》:“还部白府君。”7、量词。用于书籍等。

布:1、麻布或葛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2、布衣:平民。《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3、古代货币。《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4、展开;陈列。《左传•昭公元年》:“子皙盛饰入,布币而出。”5、公布;宣布。《韩非子•难三》:“法者,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裁:1、裁制衣服。《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引申为裁减;削减。《国语•吴语》:“救其不足,裁其有余。”3、裁定;判决。《韩非子•初见秦》:“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4、自裁:自杀。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能引决自裁。”5、样式;风格。汉张衡《西京赋》:“取殊裁于八部。”6、通“才”。仅仅。《汉书•功臣表》:“裁什二三。”7、通“才”。刚刚。《聊斋志异•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财:1、财物;财富。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临财廉。”2、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财政若一也,加务善之。”3、通“裁”。裁决。《大戴礼记•少间》:“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4、通“才”。仅仅。《汉书•霍光传》:“长财七尺三寸。”

蔡:1、野草。《楚辞•王襄〈九怀•尊嘉〉》:“水跃兮余旌,继以兮兮微蔡。”2、占卜用的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3、周代诸侯国,初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迁至今新蔡一带。

参:(一)CAN一声。1、参加;参与。《荀子•强国》:“与之参国政正是非。”2、参乘(SHENG):车右。在车子的右边陪乘的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参乘。”3、检验;考察。《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4、下级进见上级。《晋书•艺术传•王嘉》:“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
(二)CEN一声。参差(CI):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三)SHEN一声。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召南•小星》:“嚖彼小星,维参与昴。”
(四)SAN一声。通“三”。1、指配合成三的。《汉书•杨敞传》:“敞、夫人与延年参语。”2、又指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憯:1、通“惨”。惨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2、通“残”。凶残。汉晁错《贤良文学对策》:“法令烦憯。”3、副词。相当于“竟然”。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诗经•小雅•节南山》:“民方无嘉,憯莫惩嗟。”

苍:(一)CANG一声。1、深蓝色或暗绿色。《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2、苍苍:A、深蓝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色正邪?”B、茂盛的样子。《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C、灰白色。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3、天;苍天。《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
(二)CANG三声。苍莽:郊野或天空一碧无际的样子。宋苏辙《黄楼赋》:“山川开阖,苍莽千里。”

大:(一)音DA 1、大。与“小”相对。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2、大大地;很;非常。《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长(ZHANG)。排行第一。《玉台新咏•古乐府六首•相逢狭路间》:“大妇织罗绮,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作,挟瑟上高堂。”4、粗;厚实。《庄子•山木》:“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二)音TAI 1、通“太”。《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出奔共。”2、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

恶: (一)E 1、罪恶。与善相对。《左传•隐公六年》:“恶不可长。”2、恶人,坏人。《晋书•傅咸传》:“疾恶如仇。”3、丑。与“美”相对。《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于纣。纣以为恶。”4、引申为坏;不好。《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污秽。《左传•成公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恶。”6、特指粪便。《隋书•田翼传》:“母患暴痢,翼谓中毒,遂亲尝恶。”7、疾病。《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二)WU一声 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史记•春申君列传》:“且王攻楚,将恶出兵?”2、恶乎:A、在哪里;从哪里。《公羊传•定公八年》:“恶乎得国宝而窃之?”B、怎样;怎么样。《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叹词。相当于“唉”。《孟子•公孙丑下》:“恶!是何言也?”
(三)WU四声 1、讨厌;不喜欢。《左传•隐公元年》:“故名曰寐生,遂恶之。”2、说人坏话;中伤。《汉书•张禹传》:“数毁恶之。”

法: 1、法律;制度;法令。《周易•蒙卦》:“利用刑人,以正法也。”2、特指刑法。《报任安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3、标准;规范。《盐铁论•相刺》:“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4、效法。《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5、方法。汉王充《论衡•问孔》:“凡学问之法,不畏无才。”6、法家。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兼儒、墨,合名、法。”

该: 1、具备;完备。这个意义又写作“赅”。《楚辞•招魂》:“招具该备。”2、当;应当。白居易《洛下卜居》:“该知是劳费,其奈心爱惜。”
注:上古时,该没有“应当”、“应该”的意义,只表示“具备”、“完备”。

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2、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呢”。《史记•吴起列传》:“美哉乎!山河之固!”3、介词,相当于“于”。唐韩愈《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形容词词尾,表示情态。《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迹: 1、脚印。《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2、痕迹;遗迹。《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3、事迹;业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 4、追踪;追寻。《汉书·季布传》:“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5、推究。汉贾谊《治安策》:“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凯:1、军队得胜后所奏的乐曲。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2、通“恺”。和乐;欢乐。晋陆机《演连珠》:“是以万邦凯乐。”3、凯风:和暖的风,即南风。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凯风因时来,回飇开我襟。”

睐:1、斜视。《南史•梁简文帝纪》:“眄睐则目光烛人。”2、眺望。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蛮 : 1、荒野遥远的地方。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流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尚书•禹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 2、南;南方。曹植《朔风》:“思彼蛮方。”

注意:在古代,“蛮”没有“野蛮”、“蛮横”之义。

每: 1、每一;每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2、每次;每逢。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常常。唐杜甫《秋兴》诗:“每依南斗望京华。”4、每每:常常。晋陶渊明《杂诗》:“每每多忧虑。”

乃: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副词。于是;这才。《史记•孟尝君列传》:“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3、副词。竟然;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4、副词。仅仅;只。《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5、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史记•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语气词。《汉书•扬雄传下》:“昔人之辞,乃玉乃金。”7、姓。元代有乃贤。见《元诗别裁集》。

讴:1、齐声歌唱;唱歌。《汉书•高帝纪》:“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2、歌曲。曹植《赠丁廙(音YI)》:“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

排:1、推;推开。《史记•樊哙列传》:“哙乃排闼直入。”2、排解;排除。《战国策•赵策四》:“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3、排挤;排斥。《后汉书•贾逵传》:“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4、排空:凌空。白居易《长恨歌》:“排云驭气奔如电。”5、排偶;对偶(后起义)。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戚:1、古代的一种兵器,像大斧。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2、亲;亲属。《庄子•盗跖》:“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3、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攘:1、排除;排斥。《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2、窃取;盗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3、夺;侵夺。《庄子•渔父》:“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贱民人。“。”4、撩起;挽起。晋刘伶《酒德颂》:“奋袂攘襟。”

是:1、对;正确。《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2、代词。这;这个;这些。《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3、判断动词。《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

说:(一)SHUO 1、讲述。《周易•咸卦》:“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2、陈述;解释。《论衡•正说》:“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3、道理;主张,学说。《周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二)SHUI 1、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孟子•万章上》:“(伊尹)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2、通“税”。止息。《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左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
(三)YUE 喜悦。《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沓:1、繁杂;纷乱。常“杂沓”连用。《文选•枚乘〈七发〉》:“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2、会合;重叠。《楚辞•天问》:“天何所沓。”3、松懈;松弛。《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

完:1、完整;完好。《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修缮;修葺。《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注意:上古汉语中,“完”没有“完了”]“完毕”之义。

行:(一)HANG(二声)。1、道路。《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2、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戒行,无所逃隐。”3、辈;班辈。《史记•匈奴列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二)XING(二声)。1、走,走路。《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走掉了,离开。《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3、做,从事。如:身体力行。《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4、品行。做此意时,旧读XING(四声),今读XING(二声)。《楚辞•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5、副词。将要,快。《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雅:1、正;合乎规范的。《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2、高雅;不俗气。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3、《诗经》中的一种体裁。《论语•子罕》:“雅颂各得其所。”4、平素的交情。《汉书•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5、副词。很;甚;十分。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1、到……去。《战国策•齐策四》:“齐闵王将之鲁。”2、指示代词。此;这。《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言秣其马。”3、人称代词。他;她;它。《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孟子•梁惠王上》:“王道之始也。”5、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缓冲语气。《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6、句中助词。用在前置宾词和动词之间。《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注意:“之”和其他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一样,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

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辄: 1、专擅;独断专行。《晋书•刘弘传》:“甘受专辄之罪。”2、就。唐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咎。”3、总是。《史记•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走:1、跑。《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逃跑。《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3、奔向;前往。旧读ZOU(四声)。如:走投无路。《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行与走的区别:古代的“行”,现在叫“走”;古代的“走”,现在叫“跑”。


18614902982文言文常用字及其解释,用法! 越多越好!
郑桦芬答: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18614902982汉字“越”如何解释?越字笔画是多少
郑桦芬答:越yuè度过,超出:越过。越冬。越级。越轨。越权。越境。越位。越狱。越俎代庖声音、情感扬起,昂扬:激越。声音清越表示程度加深:越发。越加。越快越好消散:“精神劳则越”失坠,坠落:陨越。“射其左。越于车下”中国古民族名:百越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越剧。越凫楚乙姓笔...

18614902982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郑桦芬答: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

18614902982高中文言文重点、常用字词解释。多点的,不要那一点点。谢谢了,各位
郑桦芬答: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18614902982文言文经常用到的字
郑桦芬答:3.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实词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养)2、卑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4、被被于来世( 影响)皆被绮绣(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18614902982有些字的文言文意思,跪求!
郑桦芬答:1、易 (1)换,交换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2)改变,更改 狱词无易。——清·方苞《狱中杂记》(3)容易。与“难”相对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2、难 (1)困难;艰难;不容易...

18614902982文言文所有常见字翻译
郑桦芬答:1. 初中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初中的文言文都是一些基础简单的知识。 不要求你弄清太多句式,关键是要多积累一些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比如说:以(把,用来,来,认为,按照)、之(助词的,取独不译,代词,音节助词)、于(对于,在,比,和)、其(大概,难道,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人称代词)、所以(用来。 的方法,。 的缘故...

18614902982古文中的“易”字有哪些解释,越具体越好
郑桦芬答:易(1)交换,换.贾谊《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之而咬其骨”.《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交易.《周易·系辞下》:“聚天下之财,交易而退.”(3)改变,更换.《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18614902982谁知道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知道多少说多少。要全 越全越好(比如,之其...
郑桦芬答:(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不译.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者,……也】或【者也】……是…….乎.(1)【助】吗,呢,哪,吧;啊,呀,哇.(2)【通】“于”。“在,从,向,给,对”.不亦乐乎?(《论语...

18614902982古文中的“易”字有哪些解释,越具体越好
郑桦芬答:易 (1)交换,换。贾谊《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之而咬其骨”。《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交易。《周易·系辞下》:“聚天下之财,交易而退。”(3)改变,更换。《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编辑:聂虹筠)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