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电影《1942》的声音设计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电影《1942》的声音设计

  影片《1942》讲述的是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发生的灾难性历史事件。1942年河南发生了灾荒,千万民众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在逃荒的漫漫路途中,国民政府政府对灾民置若罔闻,日本人接二连三对其轰炸。灾民们在干粮早已吃完,连树皮、毒草都吃完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凄惨事件,有的一家老小几口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相继饿死却无能为力。灾民们逐渐变得麻木,似乎回归到了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生活方式,为了填饱肚子,可以变卖妻儿换取三斗小米,甚至放弃一切为人的尊严。这场灾难最终造成了300万人被饿死的空前惨况。

  一、影片背景和声音设计的基调

  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来吸引观众已经是当今国内外商业电影大片的重要制作手段,因此,声音在影片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根据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模式,一个专业的声音制作团队需要多人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这主要包括:声音设计师、同期录音师、音乐录音师、拟音师、声音剪辑师以及混音师等,其中声音设计师在影片拍摄之前就开始进行影片声音的整体构思,把握和决策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并且指导和参与到后期的整部电影声音的剪辑和混录过程。[1,2]目前,国内的电影声音制作团队也逐渐意识到了声音设计的重要性,[3-5]这一点从近年来涌现的多部叫座的影片中都有体现。

  不同类型的影片,其舞美、灯光、摄影技巧以及声音设计的思路并不同。例如,歌舞片在声音方面主要通过唯美动听的音乐感染观众;动作片则重点构思各种动作音响的拟音设计;西部片在声音上主要通过音乐和音响相结合营造气势恢宏的场景感,等等。影片《1942》兼具历史片和灾难片两种类型,按照惯例,在声音表现方面往往会利用贯穿影片始终的气势恢宏或感人至深的音乐和精心设计的夸张效果的音响来震撼观众,例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2012》等。然而,影片《1942》无论从演员的表演到摄影镜头的运用还是电影声音的设计都给人以自然、真实,虽然绝望但却不煽情的感觉,叙事的方式更像是纪录片风格。回顾整部影片的声音表现,不禁让人感叹导演和制作人员的良苦用心,不夸张、不煽情、看似纪录片的风格,但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感人至深。整部影片在声音和画面的表现技巧上与目前利用强烈的视听刺激和各种炫技来吸引观众的主流趋势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但却赢得了更多的观众,打动了更多的人心。这种看似纪实性的表现方式,实则处处精心设计的声音表现方式值得我们仔细品读。下面,本文将按照目前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将影视声音分为语言、音乐和音响三大类,[6]对影片《1942》的声音设计进行分析。

  二、着重运用语言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内心转变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影,语言、音乐和音响三大类声音的偏重不同。通常情况下,灾难片着重通过大动静、刺激、震撼的音响拟音来震慑观众;历史传记片则通过大量原创的或田园式舒缓流畅或江河流水、平原峡谷般雄伟壮观的交响乐来表现大场面,让观众被景色或场景所折服。然而,影片《1942》则重点刻画语言。

  该片的语言不仅起到基本的释义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营造影片的真实感。根据影视语言的艺术属性,语言又分为客观语言和主观语言两类。[6]客观语言就是画面上演员表演时同步表达出来的语言,它和演员的口型一致,是观众看到影片当中某个人在说话同时听到的这个人的声音,主要表现场景和人物的真实性,有独白、对白和群声三种形式;主观语言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听到了一段语言但是画面上并没有看见这个演员在说话,声音和演员的口型不同步情况下的语言,常被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在专题纪录影片中担任叙事的任务,有内心独白和旁白(或解说)两种形式。

  影片《1942》片头就采用了一段第三人称的旁白,它可以有效交代整部影片的背景和人物关系,将观众快速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这在《我的父亲母亲》和《泰坦尼克号》等影片中都得到过较好的运用。除此之外,影片中并没有跟随目前主流电影中采用新奇的构思,设计主观语言去吸引观众,而是完全采用了客观语言平铺直叙。这与影片的整体基调是一致的,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那个时期的事实真相。当然,该影片在客观语言的设计上其实是煞费苦心、精心构思过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所有逃荒的人物都采用河南方言表演;(2)几位主要演员的语言风格特点鲜明,几句简短的台词就将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冯远征饰演的佃户瞎鹿,家境贫穷,他的一切举动都是围绕着吃,作为社会底层最普通的农民,木讷迟钝,但为了生存想法非常实际。女儿问他啥叫逃荒,他回答“出门寻吃的就叫逃荒”;在老东家拿出一小盆小米为他家救急之后,他又追上去开口想多要几升;他跟栓柱一起找走失的驴,发现驴已经被几个士兵给炖了,他也敢凑上前去跟对方讨要驴肉吃,结果为此丧了命。再如,王子文饰演的地主女儿星星,从小养尊处优,起初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带着大家逃荒,跳下板车一句“我不和你们逃荒了”表现出一位清高、自信的少女形象;然而逃荒多天后粮食早已吃光,靠吃树皮为生,全家人饥饿难忍,再加上嫂子快要生孩子需要营养补给的时候,她默认了将自己一路上一直保护的家猫给杀了,一句“我也要喝猫汤”,将她内心的转变——为了填饱肚子可以放弃清高和骄傲赤裸裸表现出来;再到后来为了吃自愿将自己卖身,拒绝父亲的挽留,说:“你让我讨个活命吧,把我卖了吧……”至此,星星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所有情爱和尊严。电影《1942》平实的语言表现风格、特点鲜明的台词设计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生动感人。

  三、刻意不利用音乐煽情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可以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提示时代背景、刻画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渲染影片的情绪氛围等作用。现在,音乐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在很多商业大片中,音乐几乎贯穿影片始终。这是因为,利用音乐煽情引起观众的共鸣是最有效的方法,有时片中的角色无需多言,音乐响起,观众的情绪就马上被带到故事的情境之中,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欣喜若狂。然而,影片《1942》除了片尾曲之外,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一两处出现片段音乐,而这仅有的几处片段音乐也未刻意煽动观众的情绪,只是淡淡地铺垫为背景。这也是我观影后的一处疑问。但是,随着影片的上映和观众的反应来看这并没有影响观众被感染的程度,而是所有观看过电影的人都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通过音乐来丰富影片的听觉感受固然是好,但是这部影片刻意地不用音乐煽情是由影片的整体创作思路和意图决定的:不刻意加入创作者的观点,让观众自己体会。因此,影片缺少音乐应该正是创作者刻意设计过的。

  影片片尾曲《生命的河》歌词来自一位农村妇女创作的一首基督教赞美诗歌,由赵季平老师重新谱曲。“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头上的乌云,心中的忧伤,全都洒落……”这首歌的原曲在基督教徒中广为传唱,旋律中的喜悦之情犹如歌词中所描述的头上的乌云、心中的忧伤全都洒落。然而,重新谱曲后的这首片尾曲从旋律上来说虽然更加优美动听,但是忧伤、沉重的心情无法释然,就如同片中的灾民面对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内心深处仍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四、客观细致的音响表现

  音响一般指影片中除语言和音乐外其他一切声音的统称。音响在影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画面叙事内容的生活气息、烘托剧情气氛、扩大观众视野、赋予画面环境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动作片等多种类型片中利用夸张的音响营造恢弘的场面或者紧张的.气氛来吸引观众的影片数不胜数,例如《侏罗纪公园》《金刚》《唐山大地震》《2012》《珍珠港》《英雄》《十面埋伏》等。此外,对单调、机械的音响进行设计也可以用于营造影片的特殊氛围。例如,影片《十月围城》中用钟表指针走动的声音,起初是夸张放大,然后由慢到快,强调时间的紧迫,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

  电影《1942》的题材很容易让观众在观影前联想到以往的观影经历,就如同上述列举的多部电影中的场景。然而,实际观影中才发现影片并没有在音响设计上刻意夸张放大或者突出表现,而是完全跟随画面,画面上看到了什么,就听到相应的音响声,客观同步地再现当年所发生的事件。影片的音响设计看似平淡,但要做到如此真实、和画面场景环境基本一致地去表现那些客观音响也并非易事。电影中的音响声多数是在拟音棚中通过道具模拟完成的。影片中小到小猫舔食,大到日本人的轰炸,每一处画面场景中应该有的音响声都表现了出来,并且不刻意夸张,始终配合着画面的表现,不喧宾夺主。这与影片整体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不刻意添加导演或者编剧等创作者的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再现事件,让观众去看、去体会吧!

  五、结 语

  影片《1942》的声音设计没有走现在主流商业大片的模式,而是以语言为主刻画人物的内心;不动用大量的音乐煽情;细致的音响制作但又不夸张、不突出,与画面相配合客观地反映场景中的内容。影片虽然没有刻意营造听觉上的刺激和震撼,但却足以动人。目前,在大量的主流影片将重点放在追求形式上的视听刺激,利用音乐和音响处处煽情的整体大趋势下,影片《1942》看似平铺直叙,实则精心设计的做法非常难得。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去思考,电影究竟应该依靠什么来吸引观众?电影的内涵究竟体现在哪里?电影带给观众的只是那影院里一两个小时的感动还是走出影院后内心更深层的思考?

;


15630206888电影《1942》的声音设计
通裕仇答:影片《1942》兼具历史片和灾难片两种类型,按照惯例,在声音表现方面往往会利用贯穿影片始终的气势恢宏或感人至深的音乐和精心设计的夸张效果的音响来震撼观众,例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2012》等。然而,影片《1942》无论从演员的表演到摄影镜头的运用还是电影声音的设计都给人以自然、真实,虽然绝望但却不...

15630206888电影一九四二里面开头的广播是真实原话吗? 那个应该是蒋公的声音,请问...
通裕仇答:这反应的1942年真实的情况!

15630206888电影的声音设计是什么意思
通裕仇答:电影声音设计是指电影加工过程中,对影片声音的处理、加工、编辑以及混音等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高品质的视听体验,从而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观影体验。声音设计不仅仅是声音效果,还包括音乐、配音、对白、自然音效和环境音效等各种元素的综合处理。通过声音设计,导演可以留下自己的印记,使电影更...

15630206888《1942》观后感5篇范文
通裕仇答:《1942》观后感一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

15630206888《一九四二》编导影评
通裕仇答:《一九四二》编导影评 暗夜里的火车呜鸣着一路驶来,在人与人攒动的拥挤中,人们带着微弱的希望苟延残喘支撑着生命,游荡的灵魂已赶不上那摇摆的希望,走下去,活下去。片长近两个半小时的《一九四二》看完后一点不觉得拖沓冗长,每个演员的台词短小经典又不失悲剧里的冯氏幽默,影片结尾时,影院里几乎没...

15630206888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_百度...
通裕仇答: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

156302068881942剧情详细介绍
通裕仇答:《1942》电影以1942年河南大旱为背景,讲述了千百万百姓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所发生的故事。影片分两条线来展开,一个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个就是国民党政府对灾情的蔑视不作为促进了灾情的发展。《1942》是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集结...

15630206888观《1942》有感
通裕仇答:观《1942》有感1 1、弱国没有外交权。2、国家的强大需要经济和军事的支撑。3、高层永远看不到真相,因为真相过于残酷。4、要有责任心,更要有民族气节。5、生存是第一位的。6、无论何时都要有经济学的头脑。(花枝让我有感,活在当下,她就是个银行家,总是能想出多赢的招。)7、留得青山...

156302068881942电影剧情介绍
通裕仇答:《一九四二》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所发生的故事。《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重庆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人主演的灾难、...

15630206888《1942》安西满对神父提出的几点问题,谁能给答案?
通裕仇答:看1942,很多人从电影院出来后就一个感觉---憋屈!一瞬间的深刻、无奈、恐惧、悲哀、叹息,总之各种不舒畅。让人如此百感交集,但导演却把自己的思想用电影表达的酣畅淋漓。传教士安西满,虽是剧中的小角色,但在整部影片表达精神领域的分量十分重要。开始,小安认为自己是神的使者,“起初,摩西带领以...


(编辑:戎琰关)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