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姑田大龙福建连城姑田游大龙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1、关于姑田大龙的历史作文400字2、这个被纸造出的“游龙”,竟还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3、你们有看过姑田大龙吗?关于姑田大龙的历史作文400字
中华儿女从来就视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由此被称为“龙的传人”。在闽西连城县姑田镇的游大龙,闻名遐迩,有“天下第一龙”之称。
正月十五元宵节,客家人都有游大龙的习俗。大龙是用纸、竹篾和木板做成的。从傍晚三四点开始,有游龙的家庭便把一节节的龙灯抬出来,到指定的地点拼接起来,整条龙约有40~100节不等。龙尾是单独擎立的举着,距离龙身数十米外。表示着“神龙见首不见尾”。
游龙拼接好后,点上蜡烛。各家各户的青壮年身上都捆着一个牛皮做的碗状小兜用来抬撑杆。大龙头前点着火铳,还有抬灯照明队,锣鼓队游龙所到之处,每家每户都要燃松香迎接大龙,以求龙的保佑。游行直到夜里十一点才快要结束。年轻人们在此时异常兴奋,手持大龙,忽左忽右,忽快忽慢,使那大龙表现出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天性。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使得大龙遍体鳞伤,但快乐无穷
第二天一早,人们抬着大龙四处游行给大家带去好运。正午,大龙直奔指定空旷田野处,预备焚烧。在那儿要堆一堆五百平方米左右的干稻草,并摆上贡品。之后游龙要绕稻草堆走三圈,人们又一次兴奋、快速地奔跑起来。龙灯因互相挤压而破烂不堪。有趣的是大龙出游的时候人们是比谁家制作的龙身最漂亮,游龙结束时却是比谁家制作的龙身最破烂,才意味着谁家最吉利。最后人们把龙身与稻草堆一起焚烧干净,这象征着真龙火化升天,能保一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姑田游大龙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曾被列入过吉尼斯纪录,当时的大龙有两百三十七节,远看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山间。它真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同样的我也期待这2012年的元宵盛宴,相信这又是一次视觉的享受!
这个被纸造出的“游龙”,竟还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姑田游大龙记忆中的年味
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12年,姑田游大龙打破最长游行花车吉尼斯世界纪录。
姑田游大龙多使用”连史纸“制作,福建省连史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表示,姑田人就特别喜欢游龙,春节如果没龙的话,就觉得很冷清,这个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习惯。
一到正月十五元宵夜,姑田乡村,大龙翔游,看客云集。二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前后左右相随,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热闹非常。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
“连史纸”制作工艺迄今已传承400多年
姑田游大龙所用到的“连史纸”,又称连四纸,原产福建、江西,是一种高级竹制手工纸。连史纸的纸质洁白,薄而均匀,防热耐久,也因其耐久性的优良品质,素有“寿纸千年”之称。
福建省连史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表示,连史纸竹料纤维比宣纸更加短,所以它的耐久性变化值能够达到2.8%。他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连史纸的魅力,于是成了制作工艺人。
邓师傅说,在古时就是利用毛竹把竹纸销到海外,于是竹纸就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出口货物,这样换了大量银子,所以制造竹纸的姑田镇也称为“金姑田”,莒溪叫“银”莒溪。
但现在“连史纸”的传承却面临着难题。
福建省连史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
因为纤维短难度高,所以吓退了很多年轻人来学习,所以培养传承人,变得非常重要。我有个想法是借助智能化,把难的工艺拆交给流水线,让这个工艺简单一点,这样子我觉得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
最后,邓师傅也在自己制作的连史纸上写下了对大家的新年祝福,祝大家虎年吉祥万事如意,虎虎生威,虎奋雄威。
你们有看过姑田大龙吗?
姑田游大龙龙头(一游大龙的来历与分布
姑田镇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明代人,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明万历年间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当时的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0.4米左右,长度只有20多节。以后经过多次改进至清乾隆年间,龙的高度、宽度已定型,龙的制作式样业臻完美,相承沿袭至今。龙头的高度为2.4米,长7米,大直径0.8米,眼圈直径0.7米,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6~0.7米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龙腰每节高度2.2米,大直径为0.7米,长4.3米。龙尾高度为2.4米,长6米,大直径0.8米。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班要8个人,1个人看路,看前方有无障碍物,3个人擎,4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衡,并减轻擎龙者的负重。龙尾与龙身脱节,由3个人抬着跟在其后。据说,龙尾接上用来擎,与真龙相似,会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故而不与龙身接上。每节(又称“桥”龙的龙板两头各凿一个6厘米的洞,节与节之间用小竹做的长2米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将龙擎起出游。每桥龙至少要2个后生,方能胜任。
清代至民国年间,姑田有12条大龙,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华垅、城兜、长较、上余、下余、东华、白莲、洋地等11个村。其中,有9条龙是由两三个姓合擎1条的,如上堡陈、赖、桑3姓合擎1条;下堡村邓屋与万堂(邓、蒋两姓合1条,周屋与黄屋(周、黄两姓合1条;小洋地邓、詹、钱、3姓合1条。长较村童、陈、林3姓合1条。
新中国成立后,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近10多年来只剩中堡、下堡的邓屋、万堂、城兜等3条龙。
(二出龙、烧龙日期
十三出龙、十四烧龙:小洋地1条;
十四出龙,十五烧龙:华坑1条,邓、蒋(邓屋、万堂1条;
十五出龙,十六烧龙:上堡、中堡、元甲、湖头、下余、洋地、城兜、长较等8条;
十六出龙,十七烧龙:周、黄2姓1条。
(三姑田大龙的特色
姑田12条大龙中,形体大同小异,其中5条龙最有特色,现介绍如下:
邓屋的龙“老得好”。姑田下堡邓屋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游龙,若干年后,邓屋十五代的弘才公与邻居万堂的蒋志贤认同年,尔后邓屋与万堂(邓姓与蒋姓合擎,其头尾照轮流一姓擎一年。这条龙的“桥”数一般是五、六十节左右。
中堡的龙“长得好”。清代中堡江、华2姓合擎龙,随着人口的增长,龙也逐渐增长。从清乾隆年间起始分开擎,一姓游一年。为了保持“长得好”,当时两姓立条规定,不论江姓或华姓出龙,均需100桥以上,若确有困难不能凑足100桥时,也应用龙蛋凑足。每两桥龙蛋抵一桥大龙,从此两姓至今都按这一条例执行,保持了“长得好”的特色。
游龙史上有两次世界之最,且都是华姓出龙。一次是1946年,长173节,700余米。另一次在2002年,多达230节,900余米。
华坑的龙“高得好”。华坑的龙每节大小、长度与其他村一样,但它起游时的高度是别具一格的,高得惊人。龙头的第一竿龙棍是一丈二尺长,第二竿是一丈一尺九,第三竿是一丈一尺八,由此类推每桥矮一寸。但桥数不多,一般只有三四十桥,故最后的一竿龙棍也有八尺高,与其他村的龙棍还高出两尺多。“驳龙”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平路不行,要选择在斜坡处,桥与桥之间用短绳子互系着,发一声喊“起脚!”霎时全部举起,动作不能快慢不齐。他们用的龙棍没有上栅的装置,顶端呈十字,喊“落脚”时全部放下来御掉。华坑人擎龙特别有功夫,一股蛮劲令人叹服。龙头不用绳索牵引,龙腰不用插袋,起脚时靠双手硬擎,擎龙人只在腰间系条腰带,擎得疲劳时可将龙棍插在腰带上稍作休息。一路上昂首阔步游来,实在壮观。华坑的龙不仅“高得好”,而且“游得好”。
下堡周、黄两姓的龙“画得好”。周、黄屋原来是游花灯的,后改为游龙。他们的龙画,好似举办农民画展一样,观众喜爱看。龙身上画少量的龙鳞和云彩外,大部画的是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牡丹芍药、八仙献宝、仙姬送子、雄鸡白鹤、奇花异卉、鲤鱼跳龙门等等。他们的龙不仅画得好,就是两头裁口上的诗词、句子也题得很好,字体真草隶篆今古书体集于一龙,画工技术代代相传,久经不败。所以自古至今他们的龙都被誉为“画得好”。游于田源之间
城兜陈、江、杨、李4姓大龙“抬得好”。城兜的龙要游于河旁,走许多田间道路,但秩序井然,观众叫好。
(四游大龙的意义
1、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
姑田擎龙都是两姓、三姓合擎一条龙。这些合擎龙的姓氏之间的关系都很好,如同兄弟一般,从未发生过宗派械斗。如华、江二姓,几百年来聚居在一起,双方相处非常融洽。逐年游龙上交下接,正月十五那天,若江姓出龙,游龙头、龙尾一行人必须持几把铳、香、纸、炮,两对大龙烛,到华姓总祠去烧香、放铳,、放炮,表示敬意;若华姓出龙,礼尚往来照例回敬,已传十多代,于今还是沿袭遵行,两姓历代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2、培养制龙艺术人才
姑田扎制大龙的技术是历代相传的。父亲扎龙儿子相帮,帮上两年无形中就学会了。大龙制作包括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备龙棍、备插袋、备插袋布等15道工序。龙的骨架用竹篾制扎,外糊裱宣纸和画上龙鳞和云彩。制作时间为初三到十四,每节龙腰至少要4天以上。
1991年正月初八日,龙岩茶花节。姑田大龙要在茶花节期间在龙岩踩街出游。十二月下旬组织30人到龙岩扎龙,仅用了十天时间便扎好一条108节的大龙和一条12节的小龙,并裱背好。年初二组织20人去画龙,做到每节龙的画面不一样,每节龙两头裁口的诗词、句子、对联也不重复。姑田农民诗社选派3个既会写、又会画、又会作诗题句的人才去参加。这些人不负重望,在年初七这天就完成绘画和题写诗、词的任务。龙头上题的一副对联是:“天下大龙称第一;岩城花节属头回。”把“龙岩”二字轻轻松松地嵌在里面,题得很是确切。这次游于龙岩茶花节大龙的字、画得到文艺界的好评。
在庆祝龙岩建市十周年大型民俗踩街活动中,连城县展现姑田大龙的雄姿。展现在岩城市民眼里的是一条79节、近300米长的大龙。
3、寓炼于乐,增加体质
擎龙时两只手,两只脚以及双眼双肩和头,一身都要活动。迈开桩步,气沉丹田,双腿稳健下蹲,是擎龙的基本功。当龙入角(90度急转弯时,你惹不懂决窍,肯定你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遇上刮风,是最费力的事。一节龙上百斤,此时你得用头朝逆风抵着龙棍,双脚用力,叉开八字步,双手紧扶龙棍,使龙不致被风吹倒,一身的力气都会自然而然的地发挥出来。擎龙是一项极好的体育锻炼活动。
1991年,大龙游于龙岩茶花节。“一夜龙游天下晓;三声铳响九州知”。姑田大龙轰动龙岩城,在龙岩的外宾亲眼目睹姑田大龙的雄姿,赞不绝口。还有拍成录像带到马来西亚及祖国宝岛台湾等地播放,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放了姑田大龙的实况。1992年省画报社的记者和摄影师,将姑田游大龙的镜头拍下来,刊登在福建画报上。省、地报刊多次刊登过有关姑田大龙的文章。1996年年初八,四川电视台转播了姑田游大龙。真是姑田大龙甲天下,闻名海内外。
姑田人爱龙,把龙看成是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游龙这一传统活动,必将更加健康地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光添彩。
4、体现姑田独特物质
4.1扎制大龙的竹林资源
姑田的水利、矿藏、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林地面积43.5万亩,林木蓄积量200多万立方米,是连城的重要林区之一。竹林面积6万多亩,毛竹立竹720万株。而制作大龙骨架、龙棍等重要部分都出自于这竹林中。
4.2糊裱大龙的宣纸
连城宣纸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连城县一带就有生产竹料纸和皮料纸,明天启年间,姑田镇的制纸师傅到邵武一带学习当地的制纸工艺,回来后,结合本地工艺进行改进,形成了连城宣纸特有的制作工艺。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城宣纸竹丝天然漂白制作工艺的繁琐,其工序达72道。主要工艺流程分备料和制纸两大部分,总耗时8个月左右。备料主要在山上,先是砍青,即上山砍嫩竹,将嫩竹下竹塘,费时2个月沤烂;然后将沤烂的嫩竹洗成竹丝、坯吹,先在石灰水里浸渍,洗净进行炊料蒸煮,后用纯碱浸渍,再次进行炊料蒸煮;竹丝洗净后上竹竿晒干做成竹丝饼,在山上漂白3个月后,送到碓料房进行碓料,到此,造纸的原料方才备好。制纸首先是在纸寮进行手工捞纸,捞到300张左右、15厘米厚的湿纸层后将其水分榨干;然后,送至焙纸房进行焙干;焙干后在经过老师傅精心的整纸、选纸,将不合要求的纸张剔除,确保宣纸的质量;最后,用60厘米长的裁纸弯刀按规格进行切纸,包装好后就可以销售。
正是特有的制作工艺,造就了连城宣纸的高品质。该纸厚度适中,抗拉性强,质地柔软、纤密耐用,白净吸墨,能经受风吹雨打,太阳暴晒,强光照射而不变色,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而且,姑田质量上乘的漂料宣纸,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产业用来印刷较为重要书籍纸张的材料,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国初期,连城宣纸业达到高峰,拥有1000余户手工纸槽,工人一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纸庄商号50多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宣纸产地之一。
连城县主动作为,部门、企业协同配合,积极开展连城宣纸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7年9月,该工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一过,姑田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于抬竹、备龙板、扎龙。大龙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有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等十五道之多。龙板每节长四米,两头凿有一圆洞用以相互连接。龙头高达二米四、长七米,龙口内含一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龙腰每节高二米二、长四米三;龙尾高二米四、长六米。
大龙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方可平平稳稳前行。看着肩挂插袋、手擎龙棍的小伙子一步一趋,擎着大龙摇摇晃晃出游,还要应付前后的挤压,不禁为之捏一把汗。但对于当地的年轻人来说,擎龙很累,却很有趣,这是过年最热闹的场面。



17253933186姑田大龙福建连城姑田游大龙
庄储学答:姑田大龙是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姑田大龙多使用”连史纸“制作,福建省连史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表示,姑田人就特别喜欢游龙,春节如果没龙的话,就觉得很冷清,这个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习惯。正月十五元宵节,客家人都有游大龙的习俗。大...

17253933186姑田游大龙的介绍
庄储学答: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

17253933186你们有看过姑田大龙吗?
庄储学答:回答:姑田游大龙 龙头(一) 游大龙的来历与分布 姑田镇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明代人,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明万历年间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

17253933186连城县的文化
庄储学答:姑田游大龙: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每年元宵节,连城县姑田镇民间都要举行游大龙的民俗活动,祈福人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规模和神龙的形象,历史上最长的大龙为二百三十六节共计一千余米长,创吉尼斯世界记录。2002年元宵节的大龙,龙身有237节,加上龙头、龙尾,整条龙长达950米,被誉称为“姑田大...

17253933186姑田游大龙的大龙的分类
庄储学答:新中国成立后,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近10多年来只剩中堡、下堡的邓屋、万堂、城兜等3条龙。姑田12条大龙中,形体大同小异,其中5条龙最有特色,现介绍如下: 清代中堡江、华2姓合擎龙,随着人口的增长,龙也逐渐增长。从清乾隆年间起始分开擎,一姓游一年。为了保持“长得好”,当时两姓立...

17253933186关于姑田大龙的历史作文400字
庄储学答:中华儿女从来就视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由此被称为“龙的传人”。在闽西连城县姑田镇的游大龙,闻名遐迩,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正月十五元宵节,客家人都有游大龙的习俗。大龙是用纸、竹篾和木板做成的。从傍晚三四点开始,有游龙的家庭便把一节节的龙灯抬出来,到指定的地点拼接起来,整条龙约...

17253933186姑田游大龙日记30字
庄储学答: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

17253933186龙岩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龙岩传统文化特色
庄储学答: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7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分...

17253933186龙岩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龙岩传统文化特色
庄储学答:一、龙岩的传统文化元素 1. 客家风俗习惯 - 娶亲:闽西客家的婚礼独具特色,新娘在过“米筛”以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跨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婚礼程序丰富。- 客家凉帽:具有千年历史的客家凉帽,不仅是遮阳、防雨、防尘的头饰,也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姑田游大龙:元宵佳节,连城...

17253933186龙岩风俗或者土特产作文 800字左右
庄储学答: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历史久远、以大取胜的姑田游大龙,已经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大龙”,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的...


(编辑:舒甄湛)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