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求佛教著名偈语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给一些著名佛教偈语!!!

佛说的: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开经偈
无量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而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回向偈(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回向偈(文殊菩萨发愿偈)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呵呵
法句经都上来了
其实当年佛陀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
当年佛陀针对每个弟子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情况,每个人教导了一句最符合他本身修行的一句话
这些话集合起来,就是法句经

当然,如果说佛教的名偈,那实在是数不胜数
个人比较偏爱语言比较平实易懂,又含义深远的偈

特恭录几个曾经深深触动我内心的偈

第一个,七佛共说之偈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真的是诸佛的言教都可以用这个偈来归纳总结了,个人觉得已经把如果开始入手修行,到最后成佛,如何一步步走都说得很明确了)

一人修行多人到
多人修行一人到
低处修行高处到
缓缓修行快快到
(呵呵,说了半天就是在说,修行必须要以无所住心,无所得心修,甚妙)

莲华生大士的名偈
明了智慧以为父
欢喜慈悲以为母
不生不灭以为地
内外莹彻以为心
空有不著以为食
降服妄念以为座
(修行的方面方面都在里面了,当初我听到这个偈的时候真的感觉,有这么一个偈就够了)

阿难尊者的付法偈
本来付有法
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
悟了无无法
(阿难尊者很慈悲,呵呵,都快把佛陀的不可说不可说的,都说出来了)

密教集大成者宗喀巴祖师,在他的两部旷世巨论中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开卷有一个偈
得少便足迷经意
不以净理观教义
或有多闻不勤行
彼等不能令佛喜
(呵呵,我觉得现在这么多佛教的修行者,大家不妨往自己头上套套,看看这些不该做的,我们都做了多少)

这五个算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五个了吧
呵呵
当然,好的偈实在太多了
真的是怎么说也是说不完的

十大佛教偈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理解:(可以这样解释,原子可再分,夸克还可以分.........或者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生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缘不是别的,是事物出现。存在所依靠的条件,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没有原因而生的。而当这种原因或者说条件失去时,一切又为空了。
)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理解:(当道悟到一定程度,用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一落言诠便为桎梏。)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理解:(色就是事物存在变化的形容,是我们能感觉到的实体。然而色最后会消失,万物皆是如此。所以是空。然而世界上的一种东西灭掉了,仍然会有其他事物生起,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并非无,空与色就是生生灭灭,有生有灭的关系.)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理解:(禅语:由爱生恨,由爱生嗔,世间一切善恶美丑,都是因为我们的念头一动。就成为善恶美丑了。要是我们念头不动,这善恶美丑在哪呢?这是禅!
)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理解:( 佛说:大千世界如恒河之沙,一花一人又是一个世界,如来即如去,不要老是想着寺庙上的泥陀陀是佛,要是你认为是,你错了,佛是悟出世间真理的觉者,不是那些泥陀陀,它影响不了我们的因果。
)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理解:( 物极必反)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理解:(所谓苦海,就是我们的迷惑。不迷就是回头了。迷是什么?迷就是,看一眼美女,就生出万般欲望和烦恼。没有看到,其实她也是一堆血肉,肉嘛,大家都有是不?一堆分子,分子嘛,世界上什么东西不是分子?大惊小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光是把手中的刀放下,心中的也放下,光放下手中的,刀还是会再拿起的。
)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理解:(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

经典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理解:(地狱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你的心和由心生出的欲望和痛苦。欲望越强烈,痛苦就越强烈。当内心宁静如一尘不染。地狱者,非地狱,是名地狱。 )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1年前选出
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神秀、惠能

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把衣钵传给了惠能,是为六祖

十大佛教偈语,哪一句与你有缘?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法句经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

无常品第一

睡眠解寤 宜欢喜思
听我所说 撰记佛言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𢄋䨍水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众生相克 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 自受殃福
老见苦痛 死则意去
乐家缚狱 贪世不断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
虽寿百岁 亦死过去
为老所厌 病条至际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自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跳-兆+参]扰 履践老死忧
知此能自净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教学品第二

咄哉何为寐 螉螺蚌蠹类
隐弊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创 心如婴疾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令增欲意
善修法行 学诵莫犯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慜学摄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非务勿学 是务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健行 是谓贤明
起觉义者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是向以强 是学得中
从是解义 宜忆念行
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戒闻俱善 二者孰贤
方戒称闻 宜谛学行
学先护戒 开闭必固
施而无受 仂行勿卧

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日 精进受正法
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不如须臾顷 事戒者福称
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学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受谛应诲彼 慧然不复惑
被发学邪道 草衣内贪浊
曚曚不识真 如聋听五音
学能舍三恶 以药消众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脱故皮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夫学有二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邪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学
耘除众恶 成收必多
虑而后言 辞不强梁
法说义说 言而莫违
善学无犯 畏法晓忌
见微知者 诫无后患
远舍罪福 务成梵行
终身自摄 是名善学

多闻品第三

多闻能持固 奉法为垣墙
精进难逾毁 从是戒慧成
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为能师现道 解疑令学明
亦兴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能摄为解义 解则义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夫求爵位财 尊贵升天福
辩慧世间悍 斯闻为第一
帝王聘礼闻 天上天亦然
闻为第一藏 最富旅力强
智者为闻屈 好道者亦乐
王者尽心事 虽释梵亦然
仙人常敬闻 况贵巨富人
是以慧为贵 可礼无过是
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人为命事医 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为谋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闻为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斫创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盲从是得眼 暗者从得烛
亦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笃信品第四

信惭戒意财 是法雅士誉
斯道明智说 如是升天世
愚不修天行 亦不誉布施
信施助善者 从是到彼安
信者真人长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寿寿中贤

信能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所到有明
信能度渊 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 从是脱渊
信使戒诚 亦受智慧
在在能行 处处见养
比方世利 慧信为明
是财上宝 家产非常
欲见诸真 乐听讲法
能舍悭垢 此之为信
信能度河 其福难夺
能禁止盗 野沙门乐
无信不习 好剥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扬泥
贤夫习智 乐仰清流
如善取水 思令不扰
信不染他 唯贤与人
可好则学 非好则远
信为我舆 莫知斯载
如大象调 自调最胜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利行 奉敬不忘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以不贫 贤者识真

戒慎品第五

人而常清 奉律至终
净修善行 如是戒成
慧人护戒 福致三宝
名闻得利 后上天乐
常见法处 护戒为明
得成真见 辈中吉祥
持戒者安 令身无恼
夜卧恬淡 寤则常欢
修戒布施 作福为福
从是适彼 常到安处
何终为善 何善安止
何为人宝 何盗不取
戒终老安 戒善安止
慧为人宝 福盗不取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 悟意令应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内学正观 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自清除苦
蠲除诸垢 尽慢勿生
终身求法 勿暂离圣
戒定慧解 是当善惟
都已离垢 无祸除有
着解则度 余不复生
越诸魔界 如日清明
狂惑自恣 已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满勿离
持戒清净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睹邪部
是往吉处 为无上道
亦舍非道 离诸魔界

惟念品第六

出息入息念 具满谛思惟
从初竟通利 安如佛所说
是则照世间 如云解月现
起止学思惟 坐卧不废忘
比丘立是念 前利后则胜
始得终必胜 逝不睹生死
若见身所住 六更以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已有是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终不得意行
是随本行者 如是度爱劳
若能悟意念 知解一心乐
应时等行法 是度老死恼
比丘悟意行 当令应是念
诸念生死弃 为能作苦际
常当听微妙 自觉悟其意
能觉者为贤 终始无所会
以觉意能应 日夜务学行
当解甘露要 令诸漏得尽
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己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僧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愿无相 昼夜当念是

慈仁品第七

为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彼乱已整 守以慈仁
见怒能忍 是为梵行
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嗔彼所 是谓梵行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 是应梵行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少欲好学 不惑于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称
仁寿无犯 不兴变快
人为诤扰 慧以嘿安
普忧贤友 哀加众生
常行慈心 所适者安
仁儒不邪 安止无忧
上天卫之 智者乐慈
昼夜念慈 心无克伐
不害众生 是行无仇
不慈则杀 违戒言妄
过不与他 不观众生
酒致失志 为放逸行
后堕恶道 无诚不真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人爱 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
若念慈心 无量不废
生死渐薄 得利度世
仁无乱志 慈最可行
愍伤众生 此福无量

假令尽寿命 勤事天下人
象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言语品第八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令意向恶

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好以口侩斗 是后皆无安
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苦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善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恼
解自抱损意 不躁言得中
义说如法说 是言柔软甘
是以言语者 必使己无患
亦不克众人 是为能善言
言使投意可 亦令得欢喜
不使至恶意 出言众悉可
至诚甘露说 如法而无过
谛如义如法 是为近道立
说如佛言者 是吉得灭度
为能作浩际 是谓言中上

双要品第九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随乱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无法 何解善言
随正意行 开解清明
不为妒嫉 敏达善言
愠于怨者 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 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灭无患
行见身净 不摄诸根
饮食不节 慢堕怯弱
为邪所制 如风靡草
观身不净 能摄诸根
食知节度 常乐精进
不为邪动 如风大山
不吐毒态 欲心驰骋
未能自调 不应法衣
能吐毒态 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 此应法衣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泆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如近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惟惧 见罪心懅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佑 受福悦豫
巧言多求 放荡无戒
怀淫怒痴 不惟止观
聚如群牛 非佛弟子
时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 觉正意解
见对不起 是佛弟子

放逸品第十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正念常兴起 行净恶易灭
自制以法寿 不犯善名增
发行不放逸 约以自调心
慧能作定明 不返冥渊中
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上智常重慎 护斯为宝尊
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放逸如自禁 能却之为贤
已升智慧阁 去危为即安
明智观于愚 譬如山与地
居乱而身正 彼为独觉悟
是力过师子 弃恶为大智
睡眠重若山 痴冥为所弊
安卧不计苦 是以常受胎
不为时自恣 能制漏得尽
自恣魔得便 如师子搏鹿
能不自恣者 是为戒比丘
彼思正净者 常当自护心
比丘谨慎乐 放逸多忧愆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焰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
少庄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生不施恼 死而不戚
是见道悍 应中勿忧
断浊黑法 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 弃猗行止
不复染乐 欲断无忧

心意品第十一

意使作狗 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
轻躁难持 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 自调则宁
意微难见 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 能守即安
独行远逝 覆藏无形
损意近道 魔系乃解
心无住息 亦不知法
迷于世事 无有正智
念无适止 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 觉者为贤
佛说心法 虽微非真
当觉逸意 莫随放心
见法最安 所愿得成
慧护微意 断苦因缘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恶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华香品第十二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睹生死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不睹生死
身病则萎 若华零落
死命来至 如水湍骤
贪欲无厌 消散人念
邪致之财 为自侵欺
如蜂集华 不娆色香
但取昧去 仁入聚然
不务观彼 作与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如可意华 色好无香
工语如是 不行无得
如可意华 色美且香
工语有行 必得其福
多作宝花 结步摇绮
广积德者 所生转好
奇草芳花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逼香
旃檀多香 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慧者乐出 为佛弟子

愚暗品第十三

不寐夜长 疲惓道长
愚生死长 莫知正法
痴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强 独而无偶
愚人着数 忧戚久长
与愚居苦 于我犹怨
有子有财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务虑 莫知来变
愚曚愚极 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 是谓极愚
顽暗近智 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 自致重殃
行为不善 退见悔吝
致涕流面 报由宿习
行为德善 进睹欢喜
应来受福 喜笑悦习
过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处 自受大罪
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厄地 乃知不善
愚蠢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燃
愚好美食 月月滋甚
于十六分 未一思法
愚生念虑 至终无利
自招刀杖 报有印章

观处知其愚 不施而广求
所堕无道智 往往有恶行
远道近欲者 为食在学名
贪猗家居故 多取供异姓
学莫堕二望 莫作家沙门
贪家违圣教 为后自匮乏
此行与愚同 但令欲慢增
利求之愿异 求道意亦异
是以有识者 出为佛弟子
弃爱舍世习 终不堕生死

明哲品第十四

深观善恶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终吉无忧
故世有福 念思绍行
善致其愿 福禄转胜
信善作福 积行不厌
信知阴德 久而必彰
常避无义 不亲愚人
思从贤友 押附上士
喜法卧安 心悦意清
圣人演法 慧常乐行
仁人智者 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间
弓工调角 水人调船
材匠调木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大人体无欲 在所照然明
虽或遭苦乐 不高现其智
大贤无世事 不愿子财国
常守戒慧道 不贪邪富贵
智人知动摇 譬如沙中树
朋友志未强 随色染其素

世皆没渊 鲜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诚贪道者 览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脱死为上
断五阴法 静思智慧
不反入渊 弃猗其明
抑制情欲 绝乐无为
能自拯济 使意为慧
学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谛 不起为乐
漏尽习除 是得度世

罗汉品第十五

去离忧患 脱于一切
缚结已解 冷而无暖
心净得念 无所贪乐
已度痴渊 如雁弃池
量腹而食 无所藏积
心空无想 度众行地
如空中鸟 远逝无碍
世间习尽 不复仰食
虚心无患 已到脱处
譬如飞鸟 暂下辄逝
制根从止 如马调御
舍憍慢习 为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动如山
真人无垢 生死世绝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正
从正解脱 寂然归灭
弃欲无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 是谓上人
在聚若野 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 莫不蒙佑
彼乐空闲 众人不能
快哉无望 无所欲求

述千品第十六

虽诵千言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千千为敌 一夫胜之
未若自胜 为战中上
自胜最贤 故曰人雄
护意调身 自损至终
虽曰尊天 神魔梵释
皆莫能胜 自胜之人
月千反祠 终身不辍
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
一念道福 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 奉事火祠
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
一供养福 胜彼百年

祭神以求福 从后观其报
四分未望一 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若人寿百岁 远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禅
若人寿百岁 邪伪无有智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学正智
若人寿百岁 懈怠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进
若人寿百岁 不知成败事
不如生一日 见微知所忌
若人寿百岁 不见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若人寿百岁 不知大道义
不如生一日 学推佛法要

恶行品第十七

见善不从 反随恶心
求福不正 反乐邪淫
凡人为恶 不能自觉
愚痴快意 令后郁毒
凶人行虐 沈渐数数
快欲为人 罪报自然
吉人行德 相随积增
甘心为之 福应自然
妖𦾨见福 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 自受罪虐
贞祥见祸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击人得击 行怨得怨
骂人得骂 施怒得怒
世人无闻 不知正法
生此寿少 何宜为恶
莫轻小恶 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 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 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 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福充满 从纤纤积
夫士为行 好之与恶
各自为身 终不败亡
好取之士 自以为可
没取彼者 人亦没之
恶不即时 如构牛乳
罪在阴祠 如灰覆火
戏笑为恶 以作身行
号泣受报 随行罪至
作恶不覆 如兵所截
牵往乃知 已堕恶行
后受苦报 如前所习
如毒摩疮 船入洄澓
恶行流衍 靡不伤克

加恶诬罔人 清白犹不污
愚殃反自及 如尘逆风坌
过失犯非恶 能追悔为善
是明照世间 如日无云曀
夫士所以行 然后身自见
为善则得善 为恶则得恶
有识堕胞胎 恶者入地狱
行善上升天 无为得泥洹
非空非海中 非隐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 避免宿恶殃
众生有苦恼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刀杖品第十八

一切皆惧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为譬 勿杀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 不加诸楚毒
现世不逢害 后世长安隐

不当粗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刀杖归躯
出言以善 如叩钟磬
身无论议 度世则易
欧杖良善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人所诬咎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虽裸剪发 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痴结何
不伐杀烧 亦不求胜
人爱天下 所适无怨
世党有人 能知惭愧
是名诱进 如策良马
如策善马 进道能远
人有信戒 定意精进
受道慧成 便灭众苦

自严以修法 灭损受净行
杖不加群生 是沙门道人
无害于天下 终身不遇害
常慈于一切 孰能与为怨

老耗品第十九

何喜何笑 命常炽然
深弊幽冥 如不求锭
见身形范 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非真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身死神徒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身为如城 骨干肉涂
生至老死 但藏恚慢
老则形变 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 宜以仂学
人之无闻 老若特牛
但长肌肥 无有福慧
生死无聊 往来艰难
意猗贪身 生苦无端
慧以见苦 是故弃身
灭意断行 爱尽无生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鹭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何秽鉴录
命疾脱至 亦用后悔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当学燃意灯 自练求智慧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道地

爱身品第二十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悕望欲解 学正不寐
为身第一 常自勉学
利乃诲人 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刚钻珠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 恶行日增
恶行危身 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 愚以为难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疾之 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自代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自利利人 益而不费
欲知利身 戒闻为最
如有自忧 欲生天上
敬乐闻法 当念佛教

凡用必豫虑 勿以损所务
如是意日修 事务不失时
夫治事之士 能至终成利
真见身应行 如是得所欲

世俗品第二十一

如车行道 舍平大途
从邪径败 生折轴忧
离法如是 从非法增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
顺行正道 勿随邪业
行住卧安 世世无患
万物如泡 意如野马
居世若幻 奈何乐此
若能断此 伐其树根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
一施如信 如乐之人
或从恼意 以饭食众
此辈日夜 不得定意
世俗无眼 莫见道真
如少见明 当养善意
如雁将群 避罗高翔
明人导世 度脱邪众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痴覆天下 贪令不见
邪疑却道 苦愚从是
一法脱过 谓妄语人
不免后世 靡恶不更

虽多积珍宝 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 狂夫为所厌

述佛品第二十二

己胜不受恶 一切胜世间
睿智廓无强 开曚令入道
决网无挂碍 爱尽无所积
佛意深无极 未践迹令践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灭
根断无欲意 学正念清明
见谛净无秽 已度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我既无归保 亦独无伴侣
积一行得佛 自然通圣道
船师能渡水 精进为桥梁
人以种姓系 度者为健雄
坏恶度为佛 止地为梵志
除馑为学法 断种为弟子
观行忍第一 佛说泥洹最
舍罪作沙门 无娆害于彼
不娆亦不恼 如戒一切持
少食舍身贪 有行幽隐处
意谛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佛为尊贵 断漏无淫
诸释中雄 一群从心
快哉福报 所愿皆成
敏于上寂 自致泥洹
或多自归 山川树神
庙立图像 祭祠求福
自归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 度我众苦
如有自归 佛法圣众
道德四谛 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 从谛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 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 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 志道不悭
利哉斯人 自归佛者
明人难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处 族亲蒙庆
诸佛兴快 说经道快
众聚和快 和则常安

安宁品第二十三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 我行无怨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众人有病 我行无病
我生已安 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 我行无忧
我生已安 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澹泊无事
弥薪国火 安能烧我
胜则生怨 负则自鄙
去胜负心 无争自安
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 长解无忧
正度三有 独降众魔
见圣人快 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 为善独快
守正道快 工说法快
与世无诤 戒具常快
依贤居快 如亲亲会
近仁智者 多闻高远
寿命鲜少 而弃世多
学当取要 令至老安

诸欲得甘露 弃欲灭谛快
欲度生死苦 当服甘露味

好喜品第二十四

违道则自顺 顺道则自违
舍义取所好 是为顺爱欲
不当趣所爱 亦莫有不爱
爱之不见忧 不爱见亦忧
是以莫造爱 爱憎恶所由
已除缚结者 无爱无所憎

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 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 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 必截流渡
譬人久行 从远吉还
亲厚普安 归来欢喜
好行福者 从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亲来喜
起从圣教 禁制不善
近道见爱 离道莫亲
近与不近 所住者异
近道升天 不近堕狱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诸法因缘生 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13187714791我需要110句佛教的偈
卞竹桑答:是诸佛教。 香偈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涅盘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13187714791有什么经典的佛家偈语
卞竹桑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是苦。世间一切皆为虚幻。不可说,不可说。(说既是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 宁可...

13187714791佛家经典禅语?
卞竹桑答:常见偈语(四句一首)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他,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

13187714791关于佛教的揭语
卞竹桑答:一些佛家偈语:六祖得法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缘起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香偈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

13187714791佛言偈语(一)1-4
卞竹桑答:(1)尘色之中见本性,离欲解脱性本该。一朝一夕莲花净,更待何时惹尘埃。(2)心山如不动,外尘任去来。身影浮云心不转,月照枯井水无痕。——定如金刚。(3)常以身见我,不得自在。常以心见佛,得大自在。(4)豪情壮志冲云霄,一生误认造灵霄。迷雾之中觉正定,寿尽方知听佛音。

13187714791佛教著名四句偈语是什么呢?
卞竹桑答:佛教里面著名的四句偈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金刚经》上的这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资料:《金刚经》

13187714791深刻的偈语送我一句。
卞竹桑答: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2、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3、我生已尽,所作已办。 梵行已立,不受后有。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6、不生也不灭,不常也不断。

13187714791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有哪些?
卞竹桑答:1、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莫追。——《涅槃经》释义:行善作恶皆有报应,这种报应如同人的影子一般追随自身,即使经历三世轮回也不可能逃脱,所以奉劝世人此生诸恶莫作,否则自尝苦果后悔莫及。2、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华严经》...

13187714791佛教有什么有名的偈语
卞竹桑答: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寒山、拾得的: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说:“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

1318771479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皆空;人间本无事...
卞竹桑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通过这首偈子,慧能确立了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禅宗确立了在中国佛教中的最终地位。 禅宗最初由达摩传入中国。是作为一个无名的小派别进入的。当时赫赫有名的,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律宗等派别。但禅宗在中国获得了巨大...


(编辑:俞钧变)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