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求关于深入人心灵的研究著作 &心理病态患者从内心的治疗医生看到了什么(述说形式也好)最好心理禁忌的书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3
求关于深入人心灵的研究著作 &心理病态患者从内心的治疗医生看到了什么(述说形式也好)最好心理禁忌的书

正统的心理学研究你肯定是看不上眼了,你想要的超自然的东西,这样的研究在国内是不会允许出版的,只能通过网络找一些国外的相关研究。

另外,易经不知道你看了吗,当然不是作为迷信来看。不过其高深浩如烟海,很多人学周易一辈子也只能得其皮毛。研究深了也许可以深入到现代科学边沿的地方。感兴趣可以先看南怀谨的书入门。



·灵魂出窍体验
OBE 可为肉体死后精神继续存在提供证据。怀疑者认为 OBE 只是幻觉,而另一些人认为有足够证据表明我们可从肉体以外获得更多信息。
小知识
科学家们相信,每10人中有1人会经历灵魂出窍体验,他们中的5% 将因这种体验获得超感官知觉 (ESP)。
大部分灵魂出窍体验发生在实际或可能的濒死之时。常有病人报告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自己从手术台上升起,并可看到整个手术室。突然之间他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通道中,通道前方有明亮的光线。到达亮光所在之处后,报告者常会见到自己已死的亲戚和朋友,然后返回自己的身体。
许多机构在当地医院的协助下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英国科学家萨姆.帕尼亚医师 (Dr Sam Parnia) 近期公布了他关于 OBE 的研究结果。他在报告中声称自己坚信病人在大脑停止工作、确已临床死亡之后,其意识继续存在。这意味着,我们的意识确实在肉体死亡以后继续存在。
·意念移物
有时,恶作剧鬼的活动可归因于意念移物 (PK),即通过意念力移动物体。恶作剧鬼的案例大多涉及青少年,因此研究者认为意念的能量可能与青春期有关。但这种解释并不适用于其他一些案例。
小知识
空中悬浮是指物体在不借助任何物理手段的情况下升入空中。这一现象与通灵术和巫术有关。
俄罗斯的家庭主妇妮娜.库拉吉娜在20世纪60年代曾因意念移物的力量而闻名。库拉吉娜曾在餐桌上移动过一些小物体,包括婚戒和瓶子。人们采取了预防措施以保证妮娜没有偷偷使用磁铁或丝线,科学家们承认无法用任何作用力来解释这些运动。
其他 PK 案例包括令金属弯曲以及确定事情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 (Israeli)
特异功能者尤里.盖勒在电视上作了令金属弯曲的表演,让观众大感惊讶。他还声称可让观众的手表停止走动。遗憾的是,盖勒未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再现其特异功能,因此批评家很快就对他提出了置疑。
PK 是通过磁场或电场等能量场实现的,这一理论在1934年由研究者提出,至今仍被广为接受。大部分 PK 体验通常是偶发性的,并被误认为是其他现象。
·死而复生
转世说认为,人在物理死亡之后其灵魂或精神回归物质世界,并在新躯体中获得重生。詹妮.考克尔是个有名案例。她想起了自己的前世生活,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玛丽.萨顿 (Mary Sutton) 的爱尔兰 (Irish) 妇女。她的记忆将她带到了玛丽曾生活过的村庄,随后她与玛丽的孩子们“重逢”。
小知识
从古埃及人 (Ancient Egyptians) 开始,人们就相信有转世了。古墓中盛放着供来生使用的财产。
所有宗教都提到了重生。印度教 (Hinduism) 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会进入另一躯体,正如身体脱去旧衣服一样。这种不断转换躯体的循环没有尽头,直到打破转换过程、到达极乐世界。
如今人们的转世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强。尽管难以获得这方面的准确数据,不过1991年的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 (Gallup Poll) 显示,25% 的美国人相信灵魂会从新躯体中获得重生,现在已有更多探索前世的方法,包括回归疗法.这种方法的假设前提是,患者的问题可能由前世经历的创伤所致。
·凯斯特勒研究会
凯斯特勒超心理现象研究会 (Koestler Parapsychological Unit) 成立于爱丁堡 (Edinburgh),是按著名作家亚瑟.凯斯特勒 (Arthur Koestler) 及其妻子辛西娅 (Cynthia) 的遗愿创办的。在他们于1983年去世后,人们创办了该研究会,旨在将客观科学研究扩展至超自然现象。
小知识
凯斯特勒超心理现象研究会曾对位于爱丁堡 (Edinburgh) 的传言闹鬼的玛丽.金小巷 (Mary King’s Close) 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之一甚至亲眼见到了一个鬼魂。
该会研究的诸多课题通常遭到主流科学的轻视,但它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心理学家的重视。它的明确宗旨是让超心理学成为一门严肃的学科,并开展非同寻常的实验。
成立初期,该研究会曾在科学界内备受嘲弄,但如今在英国 (Britain) 境内已有五所类似的大学研究中心,还有许多类似机构分布在世界各地。
凯斯特勒研究会现在仍处在超自然现象研究前沿,并已取得一些有趣的成果和结论。1999年,该会发表论文断言心灵感应或意念移物的存在。关于这些论文和该研究会工作的激烈争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超自然现象分析
人类的
一些梦具有超感知能力,也许这已经是个事实,并在对梦的研究中不断发现客观实际性。科学对意识的关注其实少之又少,从而忽视了它的微妙,如果用硬直的科学理论已经不在能够解释了,就连佛咯依德也不能够完全释义心灵感应现象是否存在,他曾对梦的超感知能力做过解释,但由于为了保守科学的权威性不得不引入精神分析与潜意识理论去讨论这一类现象。我们真的不该用“巧合”“暗示”这些语句去形容这类现象。现代心理学对意识的认识充其量也不过象在牛顿前时代的物理学。科学家只是对生命起源与生命体的工作原理更重视,而把精神与意识归为人脑的直接产物了事了,梦也只不过是大脑对白天所经历的事件整合的结果,在一系列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人在睡眠状态中做梦时会出现部分大脑仍在活动,并初步认为大脑利用夜间对信息的整合,而无其它特殊因素等等。心理学本起源于哲学,它的发展历史也极短,本来就是一个小娃娃,其实我们也对意识一无所知,它们逐渐变成了一门科学,也随着科学理论进一步的发展,也具有了科学分析的一些特质,从一些现象中寻求科学的解释,他们的解释总是与传统观念为依据,用科学教条来显示他们的权威。相对论被认为是爱因斯坦最伟大的理论,它原先也是推论出来的,然而最初是却有许多人反对,直到被实际证明与证实实验结果数次才被公认,并且实验被证明在连续进行后毫无差错。在这一过程中,相对论推论到被证实后而被承认为科学理论。但在意识与灵性这一并非完全物理的领域中,这一套程序是否还真的适用呢?关于人类的超感知是否每时每刻都不断地进行呢?可证性在哪?我们可以推断也可以例证,但却不可重复的被再证,我们不得去不用统计学来估计结果,从而用数学方法来证实它的存在,但这并没有对科学界带来什么影响,一门科学理论被确定下来后。科学便不会去再考虑它,因此同样不可被确定的超心理领域也被科学确定了下来,并甩在一边不再理睬。其实在我们的梦类型中超感知梦少之又少,之所以人们总是会保持着一种怀疑态度,其实人们在根深蒂固的观念中仍然排斥着一些不可解释或现在暂不能理解的事物,即使它们出现,仍然要用最精确最严谨可靠的东西来论证它

cabbabdadbcddadc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现代心理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取向。对心理学来说,由于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人们开始自觉地去认识它的时候,想要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括出心理现象的本质,难免具有局限性,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争论中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自然就结束了。学派之争的结束反而为心理学研究的发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新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现分别介绍如下: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加之冷战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罗杰斯(Rogers,e.R.)和马斯洛(Maslow,A.H.)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因此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也就是说,他们既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有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2、说明梦的几种代表性的理论解释。?多年来梦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精神病学家、生理学家及心理学取向的精神分析学家的强烈兴趣,人们就梦的性质、来源、内容以及解释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人类对于梦的认识,但对梦的性质及意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当推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一、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原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医生,他通过对多年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精神分析理论,而梦的理论又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最独特、最具开创性的部分。弗洛伊德指出,“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1]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理论中把梦作为一种精神过程而划分了显意和隐意的界限,他将真实的梦的内容称为显意,将通过梦用力挤入意识、使梦发生的思想称为隐意,并把梦的隐意和无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要把梦的显意“还原”为它的隐意,进而从隐意中去发现梦者无意识的动机和欲望。??弗洛伊德梦说体系的核心是他创立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或称潜意识)的精神结构理论。按他的说法,由于无意识的欲望受到超我(即社会上的风俗习惯和法律、道德观念)的压制,它不能以自己本来面目出现,为了通过超我的检查,它不能不化装以寻找自己的代替物,由无意识的欲望到它以化装了的面目出现,就是“梦的变形”,如何变形则取决于如何通过超我的检查。化装和变形的过程则属于“梦的运作”。[2]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层次,叫前意识。?前意识虽也在意识的阈限之后或之下,但可以通过记忆而随时进入意识。而无意识由于检查机制,却一直被排挤、被压抑,不允许进入意识,即使经过化装,也只能在梦中表现自己。??弗洛伊德认为,梦的运作过程十分复杂,它首先要将各种不同的元素,即各种记忆的内容结合起来,这些元素之一是个体新近的体验,通常是发生于梦之前二十四小时之内的事情。梦的运作将这种体验挑选出来,与其它相关题材相联系,并表明无意识的想法。这些题材可能是新近的想法,也可能是来于过去的,以至可追溯到个体的早期、童年期。梦的运作就将这些形形色色的想法组合成一种戏剧性的或伪装了的产品。??梦的运作过程使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⑴浓缩。即用隐意的个别元素代表全体,或把几种隐意的元素合而为一,如用胡须代替父亲,用乳房代替母亲等等。⑵转移。即用暗喻、谐音、仿同、近似等形式,通过由此及彼来表示隐意。如一个女人经常牵着狗,即用狗的形象代表这个女子等。⑶象征。即某些代表其它事物的东西。弗洛伊德对此特别注意,举出了很多例证,如用国王和王后象征父母,用小动物或害虫象征弟妹,以及用手杖、伞等等征男性生殖器,用坑穴、房间等象征女性生殖器等。此外,梦的运作还有润饰、校正等手法。??如何才能发现梦的隐意呢?怎样才能从梦的显意即被梦的运作歪曲了的内容中揭示出导致梦的真实的思想呢?弗洛伊德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自由联想。在这种方法中,将梦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让被试去细想,每次只能针对某一个部分,让他的思想自由地漫游,思绪便会慢慢地走向过去的体验和想法上。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被试必须报告脑海中所想到的任何东西,不能因为某一理由而隐瞒任何事情。弗洛伊德深信这种自由联想的过程将产生一个联结思想的链条,它将与梦的隐意相联接。??这些表现在梦中的隐意到底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实现,当自由联想与解释工作已经完成的时候,这一梦的隐意最终将追溯到某一种愿望。他认为各种内容的梦都是愿望的满足。他还认为,梦的愿望无一例外地来于无意识,在他所分析的案例中,这些愿望常常被证明与性有关。尽管弗洛伊德不承认这一点,但他的著作中,对于梦的解释总是与性有关,比如,他将各种物体都用来代表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事实上弗洛伊德将性作为梦背后的一种控制力,他阐述道,通常梦的下面有着一个以上的愿望,他相信在梦的分析中,可以揭示出叠加着的层层愿望,而最下面的是来于童年早期的愿望,在此可以找到本能冲动的证据。??弗洛伊德在释梦理论中的泛性主义倾向遭到了强烈的抨击,既使在他的追随者中也有人对之表示怀疑。除此之外,在他的学说中还存在着以下严重的不足:1、把梦归于病态这一范畴,是精神病症状,认为“精神病和正常人的区别只是在白天,到了梦里,这种区别使消失了。”[3]完全抹杀了健康与精神病之间的区别;2、这一欲望实现说难以对大多数梦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如创伤梦、焦虑梦以及创造性的梦,等等。它只认为梦具有表现作用和发泄作用,却根本忽视了它们具有的协调和交流作用;3、认为象征是由于冲突和压抑造成的病态,这种看法不尽合理,他认为象征关系是固定不变的,某种梦的元素只能代表某种意义,且找到了100多种性的固定象征,这未免过分机械。??尽管如此,弗洛伊德在理论上对梦的研究仍是功不可设,他对梦所做的如此系统、深入的探讨,令他的后来者自叹不如,尤其是他提出了人脑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的思想,认为一种方式是以做梦的代表,一种是以清醒的思维为代表,对后来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启发。二、荣格的梦的理论??荣格(Gustav?Card?Jung?1875—1961?)曾是弗洛伊德的门徒及密友,但后来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并在批判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心理学。??虽然荣格与弗洛伊德一样,对无意识的存在都深信不疑,但二人对无意识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在荣格看来,无意识尽管也是受抑制的,但所受到禁忌的内容要远远小于弗洛伊德的限定。荣格理论中的无意识不仅包括受压抑的本能冲动,同时也包括建设性的潜能,并且,这些成分并不是被遮蔽住的,并不是个体的难言之隐,而是未被利用的和被遗忘的观念的蓄水池,如果它们进入意识,很可能成为一个创造性灵感的来源。??荣格在承认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概念的同时,又特别提出了一个“集体无意识”概念,认为这是一个非个人的精神层面,即不能由个体得到,而来于所继承的脑结构的功能,来于一种我们祖先生活的记忆痕迹。荣格认为,反映着个人体验的个人无意识以及继承而来的集体无意识都能反映在人们的梦中,尽管集体无意识的活动是非常稀少的,然而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负责那位奇怪的、生动的、富有想像的梦,那些使我们醒来后惊叹不已的梦。??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他指出,梦虽有象征作用,但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在他看来,“象征”是人格原型寻求和谐平衡的一种尝试,就是说,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因此,荣格提出了梦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们总是强调另一方面以维持心理平衡,”“梦的一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4]譬如,一个人工作了很长时间,?整个大脑里充塞着工作,他就会在睡眠中梦到参加某种体育运动或他所熟悉的某种消闲活动,可见,在荣格看来,梦是试图告诉梦者一些重要事情——他必须处理以改进生活质量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梦所告诉我们的内容呢???荣格认为,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近来所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真实的生活信息提供了临床描述的一个方面。为了获得另一方面的信息,即来于梦者的无意识资料,荣格仿效弗洛伊德对梦的各个部分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他的联想技术比弗洛伊德所规定的更加严格,他希望联想直接地与梦的意象相连,而不是一条无限的思想链,这样,所收集到的梦的不同部分的联想就可以加以比较,并与梦者所意识到的情境相对照。??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荣格认为,这是一种如医生诊断或外科手术一样的技艺,并且没有成功的保证。有些梦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难一可做的只能是妄猜一下了。荣格对此指出,这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秘诀,对特殊梦的解释,还没有出现一个切实可靠的方法或绝对令人满意的理论。??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荣格的理论所产生的影响绝不亚于弗洛伊德,但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1、他把梦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由某个主体传递出来的信息,但他却无法回答这个造梦的主体究竟为何;2、他认为梦无显意与隐意之分,只是朴实地宣告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但对梦为何使用象征手法却又避而不谈;3、他认为梦是持续不断的,甚至清醒的时候也在做梦,只不过是在清醒的时候,意识的呼声如此之大,梦的低语便被淹没无闻罢了。”[5]现代研究已经表明,梦的确是一种特殊的经历,而且我们的梦也并不是连续的,是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三、阿德勒的梦的理论??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的一个精神病学家,也曾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徒,后与弗洛伊德分手,之后在对弗洛伊德加以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个人心理学”学派。阿德勒重视对梦的功能的研究,他将梦看成是一种解决问题、设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的尝试。这一思想的前提是,如果你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你将很少需要做梦。??阿德勒虽认为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问题,但并没有认为梦中呈现的解决方法必定是好的。他指出,在梦中我们可能仅仅是欺骗自己,梦所给出的解答可能暂时是令人满意的,但可能并不会切实地将个体向目标推进,也就是说,有时梦中所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仅仅是对梦者的安慰,但却不能有助于问题的实际解决。阿德勒还认为,如果重复做同一个梦,那么它是对同种问题的重复回答,如果这一解决方法是错误的,即意味着一个人将反复欺骗自己。??阿德勒反对把意识与无意识截然分割开,反对把梦的背景完全归诸与于性,并认为弗洛伊德的“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命题也没有普遍意义。他指出,假如一个梦是扑朔迷离的,便使梦者忘掉了他的梦,不了解他的梦,那这种梦还有什么满足可言呢?每个人都会做梦,但几乎没有人其正了解他的梦,那么梦者从梦中会得到什么快乐呢???阿德勒提出了一些特别的观点:??其一,你可以编造一个梦,它完全与真实的梦一样好地反映你的生活方式及所面临的问题。这种想像的理论已用于心理测验,叫做投射技术。??其二,强调梦同生活的联系,他说:“梦必定是生活样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6]同时,他还认为,在梦中所表达的情绪将充斥到清醒以后的生活中。他举例说:一天晚上,这个男子做了一个梦,梦到因为他妻子的过失而丢失了一个孩子(实际上没有这样的孩子),早晨他怒气冲冲地醒来,继续指责他的妻子。??其三,阿德勒强调梦的个体性,认为梦是个人生活样式的产品,是从他个人对他所处的特殊环境的解释中得来的,而每个人是各不相同的,释梦必须联系梦者的问题、行为以及早期生活。因此,他反对用固定的规则释梦,认为梦的解释是属于个人的,既使是符号或隐喻,也不能用一般的公式去解释。??阿德勒还很重视比喻,面临一场考试的学生,梦到的可能不是考试,而可能是一场战斗或体育比赛,或者面临其他类型的挑战。??阿德勒的主要观点得到了研究者们的认同,人们现已普遍认为梦状态就其本质而言是入睡前思维的延续,而不是一种根本不同的状态,并且,梦具有适应的价值,它将帮助个体妥善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此外,他反对用固定的规则来释梦,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释梦必须联系其个人的问题、行为及其早期生活,这是对弗洛伊德过于机械的象征关系的一种反动。但阿德勒的理论表面化了一些,较少触及梦的内涵,或许是有意地迥避?此外,他认为梦是解决面临问题的一种尝试,如果你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你将很少需要做梦,因此,你的梦将很少,这一推论已为现代研究所否定。研究表明,人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平均要做4次梦,一些人很少做梦是因为他没有记住梦,而不是没有做梦。四、弗罗姆的梦的理论??弗罗姆(E、Fromm,1900—)与其他精神分析家不同,他在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成为一位精神治疗家之前,学习了社会学与心理学。因此,尽管弗罗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员,而在他的梦心理学理论中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哲学色彩。??弗罗姆对梦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梦中象征的广泛意义,阐明了梦中象征性语言的内涵。弗罗姆认为,所有的神话和所有的梦境都有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以相同的语言和象征的语言“写成”的。??弗罗姆将象征定义为“是某些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他认为存在有三种形式的象征:其一是惯例的象征,如文字、图画与图案等的象征性;其二是偶发的象征,这种象征与象征的经验之间的关联是完全偶然的,如房屋、街道、服装等由于个体的某种特殊的情绪体验在其梦中出现,则成为该个体某种特殊的体验的象征;其三是普遍的象征,这是一种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内在关系的象征,弗罗姆认为,普遍的象征是所有人共有的,它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感觉及我们的心理特性上,是人人共有的象征。例如,以火所表现的象征。它能代表权力、能量、荣耀、光明、跳动以及愉悦的心情等。??弗罗姆反对一个象征代表一种意义的说法,认为同一对象可能含有两个以上的意义。同时,他又提出“象征的辩证法”,认为与同一自然现象有关联的经验,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例如,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人,把太阳视为温暖的、孕育万物的、可爱的能源;而在赤道地区生活的人则必须防备它,以免受伤害,因而太阳被视为危险的可怕的力量,等等。因此任何地方的象征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只能从出现象征的全部脉络来决定,以及由使用该象征的个人最主要经验所决定。??弗罗姆梦理论的第二方面是主张梦既有非理性的性质,也有理性的性质。他说:“我把做梦定义为在睡眠状态下任何种类的心智活动,……。我的假设是梦可以是吾人心灵之最低下,最无理性及最高尚、最有价值作用的表现。”[7]“我们在梦中不只是缺乏理论与庄重,我们还更有智慧、更聪明,并且能比清醒时更好地做出判断,我们的梦不仅是表示非理性的欲望,而且还显示着深邃的洞察力。”[8]。??弗罗姆梦理论的第三方面是重视梦的预示作用。他认为,“毫无疑问,重复的梦有特殊意义。……人反复梦见的梦,是他的生命最主要主题的表现,只要一个人重复地依照这种‘主调’而行动,这种重复的梦可以说是往往也预言了这人生命的未来际遇。”[9]。??弗罗姆对梦的解释的社会化、哲学化倾向代表着现代西方梦学研究的某种趋势:重视人性的思考,重视社会关系的分析。他认为梦是任何形式的心智活动,既含有非理性的成分,又含有理性的成分,既表达了我们不合理的需求,也表达了我们的理性与道德,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另外,他对梦中象征性语言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示和分析,认为它是人类所产生的唯一共同语言,是由热情与联想所支配的、含有本身的语法与结构的语言,并在发展为普遍的惯用语以前就为人所忘记;明确提出人类存在着二种语言系统,一种是白天清醒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另一种是夜晚做梦时所使用的语言,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常常不能理解自己的梦。不过他仍未对梦中为何要使用另一种语言作出解释。此外,他在象征关系上的辩证思想也极为可贵,能辩证地解释象征关系。弗洛姆很重视梦的预兆作用,这在现代科学上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论题,只有在人类更深刻地了解了自身的奥秘之后才能得到答案。五、莱格夫特的梦的理论??莱格夫特(C、Rycroft)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对自己三十年来行医的经验和感受加以总结,试图对已有梦学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作出回答,力求博取众长,创立一种比较完善的梦学理论。??首先,他认为梦是一种客观现象,但这种现象只能百闻而不能一见,它是主观的,不同于科学家们通常所研究的客观现象;它是一种行为,但它是一种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的行为。其次,他认为做梦是一种想像活动,是想像活动在睡眠中的一种形式,但又与平常自发的想像活动又有所区别,它使用的是意向、象征和非开放性系统,这是我们睡眠时的思维形式,而不是清醒时所使用的开放性语言系统。最后,他认为所有的思维活动和想像活动都有一个主体,人不仅仅观察到、“感受”到心理活动,而且还主动地“创造”着心理活动,因此,梦的存在不仅有一个接受它、记住它的自我,也说明有一个创造它、传递它的自我。由此,他提出,梦中的自我一分为二:造梦的自我和受梦的自我。基于此,莱格夫特了自己对于梦的理论阐述,他认为梦是一个人的两个自我之间的交流,这时候自我一分为二,一半在传递某种思想,情绪和念头,另一半则在观察、反驳、赞同或否认这些思想、情绪和念头。梦是沉思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1、睡眠时身体是静止的,因而做梦者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各种意念和情境展现在脑海里,不必担心自己会身体力行;2、睡眠时仅仅是表面外部的功能沉睡了,但是他仍能传递信息,只不过他使用的是非开放性的象征系统,而不是平时所用的开放性语言系统。??莱格夫特认为,做梦是自我交流,所以做梦时所采用的意向只要自己懂就行了,不必寻求他人的同感,他可以随心所欲地给某种意向添上某种只有他自己才懂得的意义,并用这种意向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意向的意义是暂时的,是由个人赋予的,这些单位意向是什么意思要看它在整个梦结构中的作用。??莱格夫特还认为梦是有意义的,大部分的梦之所以不能被人理解,这是因为造梦的自我是站在永恒、无限、全面的位置上看问题,对整个自我有更深刻的认识,它所传递的信息是来于真正的自我的,还保留着被清醒的自我已经抛弃和压抑的某些真实品质,而受梦的自我只是站在一个有限的、局部的、处于特定阶段的位置上来接受这个信息的,它不愿去听取造梦的自我的意见,因为这些意见是不受其欢迎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它生怕把造梦者的话太当真会影响到自己的存在。?1、论述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Adler、A., & Jahn, E., 宗教和心理学法兰克福1933年。
  Allport, G.W。 &罗斯, J.M., 个人宗教取向和偏见个性学报和社会心理学1967年。
  Allport, G。 W., 个体和他的宗教纽约,麦克米伦1950年。
  Atran, S., 在神我们信任: 宗教演变风景 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Batson, C.D., Schoenrade, P。 & Ventis, L., 宗教和个体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Erikson, E., 年轻人Luther : 一项研究在精神分析和历史纽约, W。 W. norton 1958年。
  捕野禽者, J。 信念阶段 Harper和Row,旧金山1971年。
  Francis, L.J。 & Louden, S.H., Francis-Louden神秘取向标度: 一项研究在马累国教徒教士之中研究在宗教的科学研究中2000年。
  弗洛伊德, S., 幻觉的未来由W.D.翻译。 Robson斯科特,纽约, Liveright 1928年。
  弗洛伊德, S., 图腾和禁忌: 相似在野人精神生活和神经病患者之间纽约, Dodd 1928年。
  弗洛伊德, S., Moses和一神教伦敦、Hogarth新闻和Psychoanalysis学院1939年。
  Fromm, E., 精神分析和宗教纽黑文,耶鲁大学1950年。
  Genia, V., 精神经验索引: 修正和再形成回顾宗教研究, 38, 344-361 1997年。
  Glock, C.Y。 &纯然, R., 宗教和社会在紧张芝加哥,田埂McNally 1965年。
  Gorsuch, R。 & Venable, 一个年龄普遍I-E标度的发展学报为Religion的科学研究1983年。
  Haber, J., Jacob, R。 & Spangler, J.D.C。 (2007)维度宗教和他们的关系到健康。 国际定期刊物为心理学宗教, 17 (4) 265-288
  小山, P。 C. &敞篷, R., 过分笃信宗教措施 伯明翰,阿拉巴马,宗教教育新闻1999年。
  小山, P。 C. & Pargament, K., 前进在灵性的概念化和测量。 美国心理学家, 58, p64-74 2003年。
  敞篷, R。 W., 报告的神秘体验措施的建筑和初步检验 学报为Religion的科学研究1975年。
  詹姆斯, W., 宗教经验品种 剑桥, Ma。,哈佛大学1985年。
  Jung, C。 G., 时髦人士寻找灵魂纽约, Harcourt括号1933年。
  Jung, C。 G., 心理学和宗教耶鲁大学出版社1962年。
  Jung, C。 G., 心理学和宗教耶鲁大学。 按, 1992年。
  Jung, C。 G., 心理学和西部宗教普林斯顿大学。 按, 1984年。
  敞篷, R。 W., 报告的神秘体验措施的建筑和初步检验 学报为Religion的科学研究1975年。
  Leuba, J。 H., 宗教玄妙心理学 纽约, Harcourt,括号1925年。
  Leuba, J。 H., 心理起源和宗教的本质Folcroft, Pa, Folcroft图书馆版1978年。
  Levin, J。 (2001). 上帝、信念和灵性: 探索灵性健康连接。 纽约: 威里
  Paloutzian, C。 &公园, R。 (1996)。宗教和灵性手册。
  米勒& Thoresen (2003)美国心理学家
  Powell, L.H., Shahabi, L。 & Thoresen, C。 (2003). 宗教和灵性。
  身体健康的链接。 美国心理学家。 58 pp36-52
  Wulff, D。 M., 宗教心理学: 经典之作和当代 (第2编辑),纽约,威里1997年。

  深层读取
  Fontana, D., 心理学、宗教和灵性牛津, Blackwell 2003年。
  更加充分, A。 R. (1994). 心理学&宗教: 八个观点(第3编辑。)。 Lanham, MD : Littlefield亚当斯。 国际标准书号0822630362.
  敞篷, R。 W. Jr.、Spilka、B.、Hunsberger、B., & Gorsuch, R。 (1996). 宗教心理学: 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 纽约: Guilford。 国际标准书号1572301163
  Levin, J., 上帝、信念和健康: 探索灵性健康连接纽约,威里2001年。
  Loewenthal, K。 M., 宗教心理学: 短的介绍牛津, Oneworld 2000年。
  Meissner, W., 精神分析和宗教经验伦敦和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4年。
  Paloutzian, R。 (1996). 邀请到宗教心理学 第2爱德。 纽约: Allyn和烟肉。 国际标准书号0205148409.
  罗伯特, T。 B. (编辑) (2001)。 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天主教之类似圣典礼仪: 关于Entheogens和宗教的杂文。 圣Francosco : 委员会在精神实践。

  罗伯特, T。 B.和Hruby, P。 J. (1995-2002)。 宗教和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圣礼Entheogen Chrestomathy。 网上档案。 [1]

  罗伯特, T。 B. “化工输入宗教产品: Entheogens。“第10章寸 那里上帝和科学见面: 卷. 3: 宗教经验心理学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编辑) (2006)。 Westport, CT : PRAEGER或绿树林。

  Wulff, D。 M. (1997). 宗教心理学: 经典之作和当代 (第2编辑。)。 纽约: 约翰・威里。 国际标准书号0471037060.

  参见

  ~~~~~~~~~~~~~~~~~~~~~~~~~~~~~~~~~
  Adler, A., & Jahn, E., Religion and Psychology, Frankfurt, 1933.
  Allport, G.W. & Ross, J.M., Personal Religious Orientation and Prejud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7.
  Allport, G. W., The in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Atran, S., In Gods We Trust: The Evolutionary Landscape of Relig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Batson, C.D., Schoenrade, P. & Ventis, L., Religion and the Individua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Erikson, E.,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1958.
  Dykstra, C. (1986). Youth and language of faith. Religious Education, 81, 164–184.
  Fowler, J. Stages of Faith, Harper and Row, San Francisco, 1971.
  Francis, L.J. & Louden, S.H., The Francis-Louden Mystical Orientation Scale: A Study Among Male Anglican Priests, Research i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00.
  Freud, S.,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translated by W.D. Robson-Scott, New York, Liveright, 1928.
  Freud, S., Totem and Taboo: Resemblances Between the Psychic Lives of Savages and Neurotics, New-York, Dodd, 1928.
  Freud, S., Moses and Monotheism,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39.
  Fromm, E., 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50.
  Genia, V., The Spiritual Experience Index: Revision and Reformulation,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38, 344–361, 1997.
  Glock, C.Y. & Stark, R.,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ens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5.
  Gorsuch, R. & Venable, Development of an Age-Universal I-E Scal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1983.
  Haber J., Jacob R., Spangler J.D.C. (2007). "Dimensions of relig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healt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17 (4): 265–288.
  Hill, P. C. & Hood, R., Measures of Religiosity, Birmingham, Alabama,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1999.
  Hill, P. C. & Pargament, K., Advances in the Conceptualis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pirit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 p64–74, 2003.
  Hood, R. W., The Construction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ported Mystical Experienc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1975.
  James, W.,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Jung, C. G.,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33.
  Jung, C. G.,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Jung, C. G.,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Yale Univ. Press, 1992.
  Jung, C. G., Psychology and Western Religi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84.
  Hood, R. W., The Construction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ported Mystical Experienc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1975.
  Leuba, J. H.,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us Mystic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5.
  Leuba, J. H., The Psychological Origin and the Nature of Religion. Wikisource text
  Levin, J. (2001). God, Faith and Spirituality: Exploring the Spirituality-Health Connection. New York: Wiley
  Paloutzian, C. & Park, R. (1996).Handbook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Miller & Thoresen (2003) American Psychologist
  Powell, L.H., Shahabi, L. & Thoresen, C. (2003).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Links to physic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 pp36–52 Wulff, D. M., Psychology of Religion: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2nd ed), New York, Wiley, 1997

你想要的那种书其实国内不多,因为涉及到病人的隐私所以一般不会轻易著书出版。
我推荐《旷野无人》这本,是作者自述自己曾经患有抑郁症的故事,很不错,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有 只要是你亲身经历 (记住一定是你自己亲身经历和深入的体会包括 眼睛看的 耳朵听到的 手和身体触碰到的 和你能记录下来哪怕是模糊的视频片段或者是录音 都可以)就一定真实 。这一切都是专属于 你自己的心灵感悟 切记 只有你一个人经历着你自己的过程 经历过这些类似的人大有所在 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你不用问 我只能说不要再问了 现在的你害怕邪门的事 这就等于你害怕人跟自己的病魔作斗争一样 ,朋友放下这些莫须有的异事 回到现实中来好吗

我只想说的是心理医生本身就是有心理问题的,不要太过偏激。



(编辑:郎连泡)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