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6-14

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为晋朝选拔了大量人才,为何却饱受诟病
答:九品中正制度的利处的确是可以很快地给国家选拔出一大批人才,这个也是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毕竟按照州郡范围内选拔人才,人才的基数就大。同时,这恰恰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因为选拔人才所需要的官员队伍太过庞大,庞大到朝廷已经不可能直接进行插手管理,因此,这才造成了诸多乱象。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度败就败...

九品中正制,为何却成了魏晋士族和庶族的一道鸿沟?
答:这个制度造成了许多阶级矛盾,在后世中被隋文帝所停用。在曹丕取代大汉后,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孝廉制,曹丕听取陈群的意见,开始拉拢当地的世家大族,来支持国家的走向。在当时虽然有积极的作用,国家得到门阀和当地的豪族支持后,国家日益强大。但是时间一长,弊端就暴露出来,朝廷颁布的政令对于世家大族没有...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优劣
答:一、察举制的优势 察举制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掘人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避免形式主义的人才被启用。其方式和途径相对自由,对录用的人才有更精细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二、九品中正制的优势 九品中正制对人才的评估更为细致,能够持续地发掘和培养人才,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拔...

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利弊?并非做到绝对的公平
答:正因为当官十分容易,所以他们并不珍惜,肆意挥霍、享受生活,职位就是他们敛财得势的跳板。虽然当时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可底层的平头百姓想要施展才华还是门槛颇高。他们不是不能当官,而是高级职位都被门阀士族的后代垄断了,只剩下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留给他们。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一直持续了将近六百年,这...

九品中正制什么时候废除的
答: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一种等级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缺陷。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在明朝时期被废除。今天,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科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弊端是什么为此隋文帝采取了什么重大...
答:在许多寒门及庶族地主想要参与政治的同时,统治者也迫切需要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为它的统治服务。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公元598年,隋文帝设立志行修谨(有德行)和清平干济(有才能)二科,他下诏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史按这二科推荐人才,这被看作是科举制的开始。隋...

为什么说“九品中正制”到了后期,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答: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国家设立大中正、小中正一职,负责对所选官员进行评级。初期,中正一职由各郡推举,两晋时期,中正由朝廷任用,选拔官吏大权逐渐由地方转移至中央。但中正一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贿赂偏袒现象层出不穷。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起初,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主要依靠家世、行状,进而定...

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的缺陷是什么
答:B、九品中正制: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亦因此遭到极大的破坏.汉时期对被举者年龄的限制,普遍偏高,这并不一定是...

从十六国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动朝代发展,走向衰败的呢?
答: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度带给了人才选拔负责官员太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也是朝廷无法左右的,毕竟天下这么大,各州各郡都有负责选拔的官员,君王和朝廷根本就管不过来,因而九品中正制存在一些弊端,弊端的来源就是人。那么为何这种制度并不科学细致,为何还会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历史呢?这种制度...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答:此时魏国也逐渐失去统治力,大权落入贵族手中,而入仕和升职都需要通过中正之手,那么掌握了中正,便有官可做,于是九品中正制开始变得贵族化。因此后来发展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 虽然从现今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有许多的弊端,但在当时可能是优的,且最为先进的选拔制度,而各朝各代的选官制度也是...

阎宰萧19335492643: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徐通高:      : 主要是加强了门阀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压制的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阎宰萧19335492643:    九品中正制有何弊端?
徐通高:      :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阎宰萧19335492643:    魏晋以来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用什么弊病? -
徐通高:      :[答案]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阎宰萧19335492643:    魏晋以来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有什么弊病?科举制与这种选官制度相比 有哪些进步 -
徐通高:      : 弊病:九品中正制盛以门阀制度为基础,以门第作为选官任官的标准.进步: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阎宰萧19335492643:    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到底是好还是坏)
徐通高:      :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采纳大臣陈群的建议而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制度的确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它让豪门大族得到了更多的资源,最终形...

阎宰萧19335492643:    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何弊端?科举制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
徐通高:      : 实施九品中正制,使官僚机构臃肿,不仅国库开支巨大,而且办事效率低下. 科举制的实施,可以选拔有才华的人当官,避免了机构的臃肿情况.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阎宰萧19335492643: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徐通高:      : 汉朝察举制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察举制流弊百出. 九品中正制则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利于寒门入仕.

阎宰萧19335492643:    中国古代的两种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 -
徐通高:      :九品中正制的最大缺点在于做官要依靠个人的名望,要得到当朝大臣的肯定.而名望是个比较虚的东西,获得名望的最可依赖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出身于高门之家.一统天下的晋代,...

阎宰萧19335492643:    为什么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成了阶级固化的代名词?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弊端? -
徐通高:      : “九品中正制”导致阶级愈加固化,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相最大的弊端是在于中央难以防止地方把持权利.

阎宰萧19335492643:    三国到南北朝的选拔官制度主要弊端是什么?
徐通高:      : 三国到南北朝的选拔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优点不说了, 九品中正制很快就蜕化为门阀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中正之职通常把持在士族官僚的手中,而中正评定品第则只问门第,不看才能.门第高的子弟品第就高,门第低的子弟品第就低,故至西晋时,经中正评定的九品人士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只有门阀子弟才能经过中正品第获得较高的官职.


相关链接: 一到九品官员排名 | 九品中正制注重什么 | 一至九品官职一览表 | 九品中正制利与弊 | 九品中正制的评判标准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 九品中正制的优缺点 |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 | 察举制的弊端 | 古代官职一品到九品 | 九品中正制通俗解释 | 九品中正制的倡导者是 | 九品中正制被谁废除的 | 九品中正制创始人是谁 | 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 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 | 九品中正制是谁废除的 | 察举制的优缺点及影响 | 九品中正制持续了多久 | 科举制的弊端 |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是自上而下吗 | 九品中正制特点概括 | 科举制的利与弊 | 九品中正制选官权在中央还是地方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