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6-08

黄帝内经二则原文及译文
答:《黄帝内经》的背景:《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学典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医学著作。这部经典作品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

《伤寒论》一:辩脉法
答:[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shuò)、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xiàn)阳脉者生,阳病见(xiàn)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shuò),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

《伤寒论》三:伤寒例
答: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zhòng)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

伤寒论第54条原文解释及译文
答:《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 规律 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词语分解 伤的解释 伤 (伤) ā 受损坏的地方:工伤。伤痕。 损害:伤了筋骨。伤脑筋。伤神。劳民伤财。 因 某种 致病因素而得病:伤风。伤寒。 因过度而感到厌烦:伤食。 妨碍 :...

桂枝汤方的仲景原文
答:仲景原书条文:《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原文及译文
答:辨痉湿暍脉证 原文 作者:张仲景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答:大凡发汗,最好须让病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并当微微汗出,维持2个小时左右。不能让病人像流水一样大汗淋漓。如果服药后病不解除的,应当再发汗。如果汗出太多,势必伤阳,阳虚病人虽有表邪,也不能再发汗。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服完一剂药。凡是论中说可以发汗的,如果没有...

《伤寒杂病论》中三菽、六菽指的是什么
答: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因此,必须审察病在表,还是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察推断脏腑的盛衰。若掌握了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为此,分条记述如下,以此传给那些有知识的人。此文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答: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凡是可以...

寻《伤寒论》序中的几句翻译
答:原文:“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发数息,不满五十。”译文:观看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经文的含义,用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是各自秉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

焦郭转13096121841: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创作的医学典籍) - 搜狗百科
靳泼友:      : 《伤寒论》,大致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各家都无法比拟.从前晋朝的皇甫谧写的《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大圣人的才能,根据《神农本草》,记载了汤液配方.汉朝的张仲景又增加了汤液药方,写成几十卷,大多都很灵验.近代的太医令王叔...

焦郭转13096121841:    《伤寒杂病论》第十七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译文 -
靳泼友:      :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译 .少阳是一种病状.口感到苦,咽喉感到干涩,研眼睛晕眩是属于缺少阳气的原因.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译.似乎有东西闷或憋在胸口不能下去也不能吐出.吐出或吞下人会突然感受受到不适(惊吓). 往来寒热,脉沉弦者, 译.突然冷突然又热,脉象强弱沉浮不定.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译.把一斗二升水煮成刘升水.虑去药渣,再将六升煎成三升.乘热喝每次一升 ,每日三次.

焦郭转13096121841:    中医,文言文,医古文,伤寒杂病论第五条,求翻译 -
靳泼友:      : 假如腹泻,寸关尺中口、,全部不见脉,然而尺中时一个小见,脉再次抬起头的,肾气的.如果要到脉来,是难治.谢谢,望采纳

焦郭转13096121841: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是什么?
靳泼友:      :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作,这部书不仅总结了东汉前我国人民同疾病做 斗争的经验,而且在临床实践方面进一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医...

焦郭转13096121841:    伤寒杂病论 -
靳泼友:      : 华佗应该看过吧,然后对该书大加称赞,而且该书对他影响很大

焦郭转13096121841: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靳泼友:      :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药方,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辨证分析定为某种病症,最后根据病症提出治法与药方.《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

焦郭转13096121841: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是一回事吗?它们是不是一本书?还有,哪能看到《伤寒论》原文? -
靳泼友:      :[答案] 不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两本书的合称,指的是《伤寒论》和《金贵要略》两本书,是后人为了方便.如果你想买,建议你到当地新华书店去问一下,应该有原文!

焦郭转13096121841: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
靳泼友:      : 《伤寒杂病论》自序称全书共16卷,但与史载卷数不一致.从王叔和 整编后八个世纪,到宋代经过“校正医书局”考订后,分为《伤寒论》与 《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

焦郭转13096121841:    5伤寒杂病论6 398条原文是什么 -
靳泼友:      :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相关链接: 张仲景唯一补肾的方子 | 伤寒论背诵398条文 | 《金匮要略》原文译文 | 伤寒论白话文原版全文 | 张仲景《伤寒论》原文 | 《伤寒论》原序 | 伤寒论原文及白话解 |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 《伤寒论》398条原文 |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全集 | 《伤寒论》原文阅读 | 张仲景113个药方 |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 伤寒论原文及注解 | 《伤寒论》必背条文 |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 | 张仲景113个药方详解 | 伤寒论398条原文全部 | 张仲景伤寒论原文 |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文 |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 伤寒杂病论文言文 |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 黄帝内经原文 |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电子版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