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学中所有所有生命执著的这个我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5-30

佛教中关于生命的真谛的佛语
答: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还是共有一个自性?
答: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这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的这个”自性“实质是”分别妄想“,而共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其本质不是生、住、异、灭的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而是无妄想颠倒、无爱憎...

佛教里说的了生死是什么?
答:要除众生相,就是要去除对世界一切人为的执著,也就是说,所有众生都是好人,我对所有众生都没有意见,...你们是看到这么多人很可怜,连师父这么好的书都不知道,师父教的这么好的白话佛法,这个人怎么都不知道...不论是生命的一期期轮转,还是我们的心念,一个念头生起,然后灭,然后再生起,都可以叫做生死。一切的...

佛经说“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什么意思?
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无尽的宇宙、无量的众生、无数佛、万法万相,其实就是一个,又可以现无量。任何一法当下即是全体,当下又是某一法 于此法界、真如,不一不异,无有中间而可执著,无增无减。——《金光明最胜王经》

关于佛教里的“妄想,分别,执著”?
答:一切源于“我欲、我见”的想和思考,都属于妄想;脱离“我欲、我见”的想和思考属于“正见、正思维”部分。一切源于“我欲、我见”的错误追求,实际上在佛法中叫“妄执”,也就是错误的执著;而对认识正确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觉悟、完成自己的责任义务、提升自身的素质、消除自己的惰性等正确的修行,...

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感召出了“六道”?没有了那些,六道就会自 ...
答:并不是这样的理解,六道是指实有的有情众生不同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佛法对世界的划分有色法和名法,色法指的就是一切物质世界,名法指的是一切与心理意识、思维活动有关的意识、概念、判断、认识等行为。佛法并不是所谓单纯讲意识或者单纯讲物质的,而是讲名与色的和合。在色法中,一切都有自己...

佛教中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答:在苦中,染苦为乐。在苦里头,认为是快乐,这是颠倒。“此是集,招感性”,集是聚集,烦恼是我们聚集来的,是自己心里招来的。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执著,就是自私,就是妄想招来的。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你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里面若没有烦恼,外面烦恼也不来了...

佛家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
答: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烦恼,不是脱离社会。只有正确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烦恼产生。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做事稀松,而是要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佛学中有十难、五毒、六欲、七情、八苦、九难、十劫吗?
答:十难:指佛陀在成道之前和成道之后所经历的十种艰难险阻,如生、老、病、死等。十难是指人生的苦难,也是人们追求解脱的原动力。五毒:指贪、嗔、痴、慢、疑五种执著或烦恼,是造成众生轮回的根源之一。六欲:指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六种欲望,也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因素之一。七情:指...

佛法讲断恶修善,又讲放下执着分别,如果我们连善恶也分不清,也不去执 ...
答:对于善或者恶的执着其实也一样是这样,在“我见”的程度去看问题,都是来自于固定的、表面的认识分析,而不是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去认识,只有放弃行为和思维中的贪、嗔、痴。让心的活动仅仅停留在需要的地方、需要的程度,不去制造“我”的种种局限,一切都不去执著,这样才能得到轻松和快乐。佛法讲不...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法中说的:执着、妄想是什么意思? -
段乔盼:      : 一、执着就是:对欲望的执着,对妄想的执着.人的欲望有:安全欲望、食欲、情感欲望、物质欲望、精神欲望、智力欲望、创造欲望,这些欲望,都是执着、妄想造成的.执着于欲望,就是执着于自私的想法,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通过满足别人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叫自私,会产生恶业;为满足别人的欲望,叫行善,会产生善业;恶业会产生恶报,善业会产生善报.但是,只要和欲望相关,就都是执着,脱离欲望,修的就是净业了.修净业就可以成佛,获得无上智慧和无边法力. 二、妄想就是对执着的妄想,看不清万物的本质规律,总是想要得到哪些虚妄的东西,总是想要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贪嗔痴慢疑”都是妄想.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法中提到的“执着”,什么叫执着呢,不是说只有执着 -
段乔盼:      : 谛深大师开示:如何修执着心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众:如何修得不执着于种种法种种道、获真如自性,释迦如来已说,吾今为汝等讲说如何修执着心获得果位.善知识,一切有为法,皆有法之缘,所谓法之缘,皆为执着得,如何破其缘,当以...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法中十二因缘说的是什么? -
段乔盼:      : 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之一,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生命的轮回”.佛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说“十二因缘”最为详细:(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瞿背荣15729994030:    执念障在佛学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 -
段乔盼:      : 执念障的含义是指:由于执著一切都是真实存在而产生的妄想,这种妄想能障碍住众生的真心自性而不能成佛.但佛教里并没有这个名词,和其意思相同的正式名称是“我执”和“法执”. “我执” 是指人们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教当中所说的妄想分别执着是指什么? -
段乔盼:      : 妄想分别执着是什么,你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而不单单是“妄想分别执着是什么”而已. 我们一切的烦恼的根源,都因为二字,也就是:我执.执着这个身体,执着“我”这个是根啊!妄想分别执着是枝叶,贪嗔痴慢疑是花果啊.你首先要明...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教中四圣谛是用来修什么的 -
段乔盼:      :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段乔盼:      : 首先,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段乔盼:      :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瞿背荣15729994030:    为什么在佛学里要讲求不要执著?在人生当中也是这样吗?
段乔盼:      : 这个问题即使佛法里没讲,当你自己经历的事多了,你也会明白到底该不该执著. 佛法里的不执著并不是叫人坚持或者放弃,主要是指一种心态,相当于中国人说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吧,因为过分的执著其实毫无益处,浪费时间,徒增烦恼,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不少事是求之愈切,离之愈远,不求不盼,反而水到渠成,人生本就如此,世人痴迷,常常执著,佛是正遍知,智慧者,自然能识真相.

瞿背荣15729994030:    佛学里说道生灭无常,我觉得有些还是有规律的啊 -
段乔盼:      : 佛学里说道生灭无常真正意义是让人们放下心中的那份片面的"执著",比如这有一个好看的杯子,人们就被它的外表所迷,认为这个东西可以追求到,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看,它的组成是由许多分子组成,在微观看就是原子,在细看就是能量...


相关链接: 一曲佛歌《心灯》 | 佛不渡三种人 | 佛经伪经一览表 | 佛系最走心的句子 | 最厉害的三部佛经书 | 大彻大悟的精美短句 | 佛说一切因果 皆有定数 | 放下心态一切释然句子 | 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 | 佛语禅心八个字 | 佛家的大彻大悟人生观 | 佛陀悟道的生命的真相 | 佛语渡人的禅语 | 凡是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 | 《金刚经》精髓六句 | 佛歌《佛前最美的莲》 | 弘一大师的最经典语录 | 致自己大彻大悟的句子 | 佛语感悟人生禅语 |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 佛说一切皆是虚妄 | 佛说死亡的真相 | 人生最顶级的禅语 | 让人大彻大悟的佛语 | 人生最高境界四句话 | 很现实很走心的句子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