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物无孤立之理的哲学道理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6-10

请谈谈对“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则虽物非物。”的看法。
答:简单的说,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相同和异处,没有异,就不成世界,同处与一个世界,就有或多或少的相同之处。

...的?也就是说世间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这个道理如何证明?
答: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根源在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属性和表现,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和基础,从而有着统一的本质联系。这种统一联系通过事物之间具体的相互作用、转化等形式具体地表现出来。哲学是具体学科的抽象概括,因为具体学科的发展中人们发现了不同事物有着...

张载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答:从对立的方面来看,是“物无孤立之理”,有一事物存在,必然也会有与之矛盾的对立物相对,有阴气必有阳气。从统一的方面看,则是“合而成质,生人之万殊”。阴阳二气虽然互相对立,却能够统一、相感而生成万物,赋予万物质的规定。因此说“立天地之大义”是“阴阳两端循环不已”——矛盾普遍存在于...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
答:8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86.哀莫大于心死——失掉了科学而正确的理想,就失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二、诗句体现的哲理 1.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

《正蒙》句解第三十四
答: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译文】:万物没有孤立的道理,都是气体的同与异,屈与伸,终与始发明了万物,但是它们虽然为万物也并非是万物(万物都是气体的聚散...

...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体现的哲学道理不相同的是()。
答:题目意为天地万物,没有绝对的,有阴必有阳,有否必有泰,有善必有恶,而且循环流转,声声不息。万事万物皆有属性相反的两面,即对立;但是这两面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此观点揭示了世界万物普遍...

张载名言名句及翻译
答:其他如“物无孤立之理”、“动非自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金铁有时而腐,山岳有时而摧,凡有形之物即易坏”、“无常乃所以为常”等话,都体现着事物间相互联系转换的法则。张载还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寒暑、潮汐、日食、月食、风雨、雷霆以及动植物等,都...

成语中蕴含的人生哲学道理
答: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一、唯物论部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切从实际出发。 4.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错误: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5....

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
答:他认为由“气”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无无阴阳者”,没有对立,就不成其为事物,“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始终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张载把各种个别的对立概括为“两”,把各种个别的统一概括为“一”,强调事物总是“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的“两”与“一”之间互相...

高中政治 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
答: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

嵇咸磊15752733683:    古人云“物无孤立之理”,这句话体现了什么理论? -
易琳哈:      : 提现的理论: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物无孤立之理,是北宋张载的易学哲学命题.语出《正蒙•动物篇》:“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嵇咸磊15752733683:    请谈谈对“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则虽物非物.”的看法. -
易琳哈:      : 简单的说,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相同和异处,没有异,就不成世界,同处与一个世界,就有或多或少的相同之处.

嵇咸磊15752733683: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什么 -
易琳哈:      : 不过题中强调的重点在可持续.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发展的速度而是有把世界看成是相联系的系统.而A选项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层次性,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遵循系统优化的原理!这是我的一些观点,仅做参考!

嵇咸磊15752733683: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易琳哈:      : 1、这句话体现了以下哲学道理: ①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 ②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这句话出自出自《韩非子·五蠹》.意思是:世界改变了事情也就随之改变,事情改变了那就需要对变化进行准备.

嵇咸磊15752733683:    王阳明的四句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四句话王阳明说是王门心学的精髓奥义?? -
易琳哈:      : 第一句———————————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

嵇咸磊15752733683: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
易琳哈: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我认为它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嵇咸磊15752733683:    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哲理说明为什么要“扶
易琳哈:      :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人活在世上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与周围的事物、周围的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互相“搀扶”

嵇咸磊15752733683:    明朝有哪几个哲学家 简述一下他们的思想 -
易琳哈:      : 王守仁(即:王阳明)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

嵇咸磊15752733683:    什么是道?道的本质是什么?? -
易琳哈:      :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

嵇咸磊15752733683:    儒家哲学中什么是“理”?
易琳哈:      : “理”,是儒家哲学中关于宇宙本原及 其运行规律的核心概念.“理”,最初是指 物质的纹理和层次,后来引申为事物的规 律、事情的道理之义.《庄子•则阳》中 言:...


相关链接: 佛经最精髓的一句 | 顶级哲学精辟句子 | 哲学最高境界十句话 | 哲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人生最高境界四句话 | 易经最精髓的道理 | 学哲学的人看透了什么 |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看透 | 善学者尽其理哲学道理 | 有哲学又很深奥的句子 | 哲学最高境界是神学 | 相生相克的哲学道理 | 为之于未有哲学道理 | 哲学最高境界是无知 | 精辟透彻的人生哲理句子 | 哲学最高境界是什么 | 生活中的哲学道理 | 物无孤立之理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 | 佛学最高境界是忘我吗 | 观往以知来哲学道理 | 哲学中最经典的十句话 | 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哲学道理 | 人生道理人生哲理 | 不破不立的哲学原理 | 物无孤立之识 | 佛说忍辱最高境界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