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学问题)如何才能放下对色财名食睡的执着呢?如何克制自己的贪欲呢?贪欲强烈就像着魔一样无法自控!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4
(佛学问题)如何才能放下对色财名食睡的执着呢?如何克制自己的贪欲呢?贪欲强烈就像着魔一样无法自控!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九
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人俱。菩萨摩诃萨四万二千。时有菩萨名无垢藏。与九万二千诸菩萨众。恭敬围绕从空而来。尔时世尊即告大众。彼诸菩萨。为遍清净行世界普花如来劝发来此娑婆世界。令于我所听受普入不思议法门。其诸菩萨亦当集会。说是语已。无量无边他方此界诸菩萨众。悉来集会耆阇崛山。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尔时无垢藏菩萨。手持七宝千叶莲花。至如来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遍清净行世界普花如来。以是宝花奉上世尊。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作是语已。即升虚空结加趺坐、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念过去久远世时。曾于普灯佛所。闻说普入不思议法门。我于尔时。即便获得八千四百亿那由他三昧。又能了知七十七万亿那由他三昧。善哉世尊。愿垂哀愍为诸菩萨说此法门。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文殊师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若诸菩萨欲学此法。应当修习诸三昧门。所谓色相三昧。声相三昧。香相三昧。味相三昧。触相三昧。意界三昧。女相三昧。男相三昧。童男相三昧。童女相三昧。天相三昧。龙相三昧。夜叉相三昧。乾闼婆相三昧。阿修罗相三昧。迦楼罗相三昧。紧那罗相三昧。摩睺罗伽相三昧。地狱相三昧。畜生相三昧。阎魔罗界三昧。贪相三昧。嗔相三昧。痴相三昧。不善法三昧。善法三昧。有为三昧。无为三昧。文殊师利。若诸菩萨于如是等一切三昧。善通达者。是则已为修学此法。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色相三昧。即说颂曰
观色如聚沫 中无有坚实
不可执持故 是名色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声相三昧。即说颂曰
观声如谷响 其性不可得
诸法亦如是 无相无差别
了知皆寂静 是名声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香相三昧。即说颂曰
假令百千劫 常嗅种种香
如海纳众流 而无有厌足
其香若是实 则应可满足
但有假名字 其实不可取
以不可取故 鼻亦无所有
了知性空寂 是名香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味相三昧。即说颂曰
舌根之所受 碱醋等诸味
皆从众缘生 其性无所有
若能如是知 因缘和合起
了此不思议 是名味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触相三昧。即说颂曰
触但有名字 其性不可得
细滑等诸法 皆是从缘生
若能知触性 因缘和合起
毕竟无所有 是名触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意界三昧。即说颂曰
设集三千界 无量诸众生
一心共思求 意界不可得
不在于内外 亦不可聚集
但以于假名 说有种种相
犹如于幻化 无住无处所
了知彼性空 是名意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女相三昧。即说颂曰
四大假为女 其中无所有
凡夫迷惑心 执取以为实
女人如幻化 愚者不能了
妄见女相故 生于染着心
譬如幻化女 而非实女人
无智者迷惑 便生于欲想
如是了知已 一切女无相
此相皆寂静 是名女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男相三昧。即说颂曰
自谓是男子 见彼为女人
由斯分别心 而生于欲想
欲心本无有 心相不可得
由妄分别故 于身起男想
是中实无男 我说如阳焰
知男相寂静 是名男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童男相三昧。即说颂曰
如树无根枝 花则不可得
以花无有故 其果亦不生
由无彼女人 童男亦非有
随于分别者 假说如是名
了知彼女人 及童男非有
能如是观察 是童男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童女相三昧。即说颂曰
如断多罗树 毕竟不复生
何有智慧人 于中求果实
若有能了知 诸法无生者
不应起分别 童女为能生
又如焦谷种 其牙本不生
女人亦复然 是童女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天相三昧。即说颂曰
因清净信心 及以众善业
受诸天胜报 端正殊妙身
珍宝诸宫殿 非由造作成
曼陀罗妙花 亦无种植者
如是不思议 皆因业力起
能现种种相 犹若净琉璃
如是殊妙身 及诸宫殿等
皆从虚妄生 是名天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龙相三昧。即说颂曰
受此诸龙身 由不修于忍
兴澍大云雨 遍满阎浮提
不从前后际 亦不在中间
而能生此水 复归于大海
如是诸龙等 积习性差别
起于种种业 业亦无有生
一切非真实 愚者谓为有
能如是了知 是名龙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夜叉相三昧。即说颂曰
是大夜叉身 从于自心起
是中无有实 妄生于恐怖
亦无有怖心 而生于怖畏
观法非实故 无相无所得
空无寂静处 现此夜叉相
如是知虚妄 是夜叉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乾闼婆相三昧。即说颂曰
彼实无所趣 名言假施设
了知趣非趣 乾闼婆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阿修罗相三昧。即说颂曰
修罗相所印 其相本无生
无生故无灭 阿修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迦楼罗相三昧。即说颂曰
无身以为身 名字假施设
名相无所有 迦楼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紧那罗相三昧。即说颂曰
法无作而作 说为紧那罗
了知此不生 紧那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摩睺罗伽相三昧。即说颂曰
彼由于名字 随世而安立
是中无有法 而妄起分别
了知此分别 自性无所有
彼相寂静故 摩睺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地狱相三昧。即说颂曰
地狱空无相 其性极清净
是中无作者 从自分别生
我坐道场时 了此无生相
无相无生故 其性如虚空
此相皆寂静 是地狱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畜生相三昧。即说颂曰
如云现众色 是中无有实
能令无智人 于此生迷惑
于彼畜生趣 而受种种身
犹如虚空云 现于诸色像
了知业如幻 不生迷惑心
彼相本寂静 是畜生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阎魔罗界三昧。即说颂曰
造作纯黑业 及以杂业者
流转阎罗界 受于种种苦
实无阎罗界 亦无流转者
自性本无生 诸苦犹如梦
若能如是观 阎罗界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贪相三昧。即说颂曰
贪从分别生 分别亦非有
无生亦无相 住处不可得
贪性如虚空 亦无有建立
凡夫妄分别 由斯贪染生
法性本无染 清净如虚空
十方遍推求 其性不可得
不了性空故 见贪生怖畏
无畏生畏想 于何得安乐
譬如愚痴人 怖畏于虚空
惊惧而驰走 避空不欲见
虚空遍一切 于何而得离
愚夫迷惑故 颠倒分别生
贪本无自性 妄生厌离心
如人欲避空 终无能脱者
诸法性自离 犹如于涅槃
三世一切佛 了知贪性空
住此境界中 未曾有舍离
于贪怖畏者 思惟求解脱
如是贪自性 究竟常清净
我证菩提时 了达皆平等
若执贪为有 于彼当舍离
由妄分别故 而言舍离贪
此唯分别心 实无有舍离
其性不可得 亦无有灭坏
平等实际中 无解脱分别
若于贪解脱 于空亦解脱
虚空及与贪 无尽无差别
若见差别者 我说令舍离
贪实无有生 妄起生分别
彼贪本性空 但有假名字
不应以此名 而生于执着
了贪无染故 是则毕竟空
不由灭坏贪 而得于解脱
贪法与佛法 平等即涅槃
智者应当知 了贪寂静已
入于寂静界 是名贪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嗔相三昧。即说颂曰
以虚妄因缘 而起于嗔恚
无我执为我 及由粗恶声
起猛利嗔心 犹如于恶毒
音声及嗔恚 究竟无所有
如钻木出火 要假众缘力
若缘不和合 火终不得生
是不悦意声 毕竟无所有
知声性空故 嗔亦不复生
嗔不在于声 亦不身中住
因缘和合起 离缘终不生
如因乳等缘 和合生酥酪
嗔自性无起 因于粗恶声
愚者不能了 热恼自烧然
应当如是知 究竟无所有
嗔性本寂静 但有于假名
嗔恚即实际 以依真如起
了知如法界 是名嗔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痴相三昧。即说颂曰
无明体性空 本自无生起
是中无少法 而可说为痴
凡夫于无痴 而妄生痴想
于无著生着 犹若结虚空
奇哉愚痴人 不应作而作
诸法皆非有 杂染分别生
如欲取虚空 安置于一处
设经千万劫 终无有积聚
愚夫从本来 经不思议劫
所起于痴结 而无少分增
如彼取虚空 终无有增减
多劫集于痴 增减亦如是
又如于槖籥 受风无际限
愚痴着欲乐 无有厌足时
是痴无所有 无根无住处
以根非有故 亦无痴可尽
以痴无尽故 边际不可得
是故诸众生 我不能令尽
设我一日中 能度三千界
所有诸众生 皆令入涅槃
复经不思议 无量千万劫
日日如是化 众生界不尽
痴界众生界 是二俱无相
彼皆如幻化 故不能令尽
痴性与佛性 平等无差别
若分别于佛 彼则住愚痴
痴及一切智 性皆不可得
然彼诸众生 皆与痴平等
众生不思议 痴亦不思议
以不思议故 不应取分别
如是思惟心 思量不可得
痴亦不可量 以无边际故
既无有边际 从何而得生
自性无生故 相亦不可得
了痴无有相 观佛亦复然
应当如是知 一切法无二
痴性本寂静 但有于假名
我证菩提时 亦了痴平等
能作如是观 是名痴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不善三昧。即说颂曰
知彼贪嗔痴 种种诸烦恼
所有诸行相 虚妄无真实
能如是观察 是不善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善法三昧。即说颂曰
汝等应当知 诸善意乐者
心行各差别 皆同于一行
以一出离相 了知于一切
皆悉寂静故 是名善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有为三昧。即说颂曰
汝等应当知 一切有为法
非是所造作 亦无可称量
我了知诸行 性无有积集
一切皆寂静 名有为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无为三昧。即说颂曰
无为性寂静 于中无所著
亦复无出离 但有假名字
为执着众生 而说彼名字
能如是了知 名无为三昧
尔时世尊。说如是等不可思议微妙偈时。九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三万六千比丘。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二万亿那由他诸天。及六千比丘尼。一百八十万优婆塞。二千二百优婆夷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菩萨。演说种种三昧名字。令其闻者诸根通利。而于诸法得智慧明。不为一切邪见众生之所摧伏。亦令证得四无碍辩。于一文字而能了知种种文字。于诸文字了一文字。复以无边辩才。为诸众生善说法要。亦令证得甚深法忍于一刹那了一切行。是一切行。各各复有无边行相。皆能了知。佛言。文殊师利。
有三昧名无边离垢。若菩萨得此三昧。能现一切诸清净色。
复有三昧名可畏面。得此三昧。有大威光映蔽日月。
复有三昧名出焰光。得此三昧。能蔽一切释梵威光。
复有三昧名为出离。得此三昧。令诸众生出离一切贪恚愚痴。
复有三昧名无碍光。得此三昧。则能照曜一切佛刹。
复有三昧名无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诸佛所说教法。亦能为他敷演斯义。
复有三昧名曰雷音。得此三昧。善能显示一切言音上至梵世。
复有三昧名为喜乐。得此三昧。令诸众生喜乐满足。复有三昧名喜无厌。
得此三昧。其见闻者无有厌足。复有三昧名专一境难思功德。得此三昧。而能示现一切神变。
复有三昧名解一切众生语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说一切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了一切字同于一字。
复有三昧名超一切陀罗尼王。得此三昧能善了知诸陀罗尼。
复有三昧名为一切辩才庄严。得此三昧善能分别一切文字种种言音。
复有三昧。名为积集一切善法。得此三昧能令众生悉闻佛声法声僧声。声闻声缘觉声。菩萨声波罗蜜声。如是菩萨住三昧时。令诸众生闻声不绝。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唯愿世尊。加威护念。令我获得无碍辩才。说此法门殊胜功德。佛言。善哉随汝所愿。文殊师利复白佛言。若有菩萨。于此法门。受持读诵无疑惑者。当知是人于现身中。决定获得四种辩才。所谓捷疾辩才。广大辩才。甚深辩才。无尽辩才。于诸众生心常护念。随所修行欲毁坏者。皆能觉悟令无毁坏。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汝于斯义能善分别。如布施者获大财富。持禁戒者决定生天。若能受持此经典者。现得辩才必无虚妄。如日光出能除诸暝。亦如菩萨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决定无疑。受持读诵是经典者。现得辩才亦复如是。文殊师利。若复有人。于现身中欲求辩才。当于此经心生信乐。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勿生疑惑。
尔时无垢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佛涅槃后。于此法门心无疑惑。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我当摄受加其辩才

放下也不难:


如果天生命好,那么做做坏事,也抗的住,亿万富翁天天邪淫,也最多落个千万富翁。
如果本身命就不是特别好
还天天嗔恨啊,邪淫啊,造口业啊,天天作死
那想幸福美满飞黄腾达万事如意受人尊敬,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取而代之的就是:
要什么没什么。处处受人不待见,没有社会地位(因为气场不好,阴气重)
婚姻不美满,即使有因缘也天天吵架,另一半不忠诚,
(而且另一半感情历史也会复杂糟糕,严重影响现在感情)
小孩子不听话,没出息,老人生病,中年事业危机
身体过早不好,掉头发,肾虚,腰痛,注意力无法集中,做不好事情更让人讨厌
。。。。。。。各种烦,不顺
。。。。。。。。。。。。。。
以上这些其实很多都是年轻的时候纵欲邪淫的果报

想想这个,我觉得邪淫嗔恨,不难对治,早点积福积德,今生日子好过些,来世也不用堕地狱,做猫做狗,做鸡鸭,做小龙虾,猪牛羊肉给别人吃。最好不过投胎个贫穷家庭当人

在末法时期。《楞严经》後面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统统是以神通来表演,来摄受,障碍一切众生。
『依教修行』,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训、教学来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有了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修正的标准用什麽?就是用佛的教训,依照佛的教训,把我们自己所有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老实念佛决定没有障碍,唯独念佛这个法门,可以能避免魔事。但是你的心要坚固、要清净,一心一意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才行。如果我们修念佛法门,心里还贪图世间名闻利养,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摆脱魔障。如果你再喜欢神通,喜欢奇奇怪怪的,那妖魔鬼怪就更多了。如果我们以清净心、坚定的意愿,一心求生西方,经上说得很好,「阿弥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这个人」。所以魔不得其便,他想来干扰你,你有护法菩萨,这个不是普通的护法神,是护法的菩萨,是阿弥陀佛派遣的,我们要相信
念佛是心平气和的去念,是没有一切欲念去念,这样才能念得成功。你有个欲望、有个念头,你这样去念容易着魔。因为你有希望在那里,魔就给你一个希望,换句话说,你有个把柄在人家手上掌握到;「我什麽希望都没有」,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譬如,「你想要钱」,我有很多钱就诱惑他,他就会上当;「你想要名」,我给一个名义,就把他套住了。你什麽希望都没有,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无可奈何。所以念佛人心要清净,真正念佛不求往生、不求一心不乱、不求功夫成片,什麽都不求,我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了几天,他自然得一心,自然见佛往生,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我们一般人,只要是学佛的,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罪业很重,天天求佛、拜佛、诵经、拜忏,希望什麽?消业障!那业障到底有没有消掉?很少人认真去检点一下、去反省一下,业障有没有消掉?如果业障没消掉,换句话说,你所有的那些修法不灵!实在说,不是方法不灵,是你修学错误了,你修的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所以虽然勤苦修学,业障还是消不掉。业障消除的现象,就是烦恼轻,智慧长,心里面会快乐,我们常讲法喜充满,这个快乐不是外面来的;外面来的,那是刺激,那还是烦恼,外面来是你贪爱之心,外境引诱你这个贪爱之心,那还是烦恼,不是真正快乐;真正快乐,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喜悦。法喜充满,身心自在,身心清净,这叫业障消除。
</SPAN>

首先 要深刻理解佛教理论,尤其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其次 要看到自己的执着,就是说随时检查自己的内心,在行为上一沾染就要认得出,认出来就改,最初做不好不要紧,慢慢来。第三 修戒定慧,三者是相互生发的,做好一方面,另外两方面也会受益。第四 念佛是为了一心不乱,禅定也是一样,看你怎样做能得一心,不要想着得定,先从一心开始,做好了也就可以靠这个一心来更好地做上面的“其次”这一条了。第五 不要迷信,遇事多动脑。以上是我的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心念佛共同学习践行印光大师开示随缘每日连载
【【切勿小瞧 极平常、“不起眼”的这一句佛号!】】●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经),●了义中无上了义●(教经),●圆顿中最极圆顿●(理教)。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极深妙者,即极平常者●。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复周群铮居士书】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复周群铮居士书】欢迎转发共享,随喜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18262108590(佛学问题)如何才能放下对色财名食睡的执着呢?如何克制自己的贪欲呢...
茹章泽答:能现一切诸清净色。复有三昧名可畏面。得此三昧。有大威光映蔽日月。复有三昧名出焰光。得此三昧。能蔽一切释梵威光。复有三昧名为出离。得此三昧。令诸众生出离一切贪恚愚痴。复有三昧名无碍光。得此三昧。则能照曜一切佛刹。复有三昧名无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诸佛所说教法。亦能为他敷演斯义。复有三昧...

18262108590贪嗔痴慢疑和七情六欲都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戒除?
茹章泽答:恐,惊;要戒除,最好的方法是:一,先“明心见性”;二,依心性去修定,绵密保护心性不动摇(要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随境迁);三,保熟了才放任!举例子:比如一个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的人刚听人说了,他懂得应该不抽烟,但是因为养成习惯,一时戒不掉,就得慢慢戒!经过一断时间的缓慢戒除...

18262108590在佛教中什么叫做真正的放下
茹章泽答:佛陀是这么说的,后人是这么记录的,祖师们翻来覆去说的也是放下。大家既然是来修道,就要万缘放下,老老实实地下功夫,三年五年十年,当世间的一切都牵动不了你的心时,你就入道了!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都是因为我们对外在的事物还有感觉,功名利禄还放不下,面子虚荣心还放不下,对别人的呵斥、...

18262108590怎么放下(佛学进)
茹章泽答:凡是有情生命都怕死,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放下是让心不再纠结于那些烦恼上,是要你活在当下。比如吃饭的时候就安心吃饭,不要一边嘴里吃着饭还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睡觉时就安心睡觉,不要又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担心会焦虑,焦虑会失眠,失眠又让你怕死,就越担心越...恶性循环。爱自己没什么错...

18262108590如何放下自己?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4种心
茹章泽答:所以,放下其实不是认同,也不是纵容,因为认同和纵容都是“对他”的,真正的放下,是接纳,是放过你自己。如何放下自己呢?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我们的4种“心”。佛学里的分别心,是指攀比、比较的意思。无论什么事情都想要判定个优劣高低,那么你就很难真正放下自己。禅语有云: “内心没有...

18262108590佛家戒律有哪些?
茹章泽答: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

18262108590请位佛学大师解释如何放下爱情 拜谢 请赐教
茹章泽答:2,爱情是生理成熟的表现,人一到青春期普遍会出现一次。3,爱情是激素过度分泌,生理学一般人都知道一些了。4,爱情是互相占有(类似一种重要财产)5,爱情也有财产,地位,美丽,健康,名誉,智力等因素影响。6,爱情是一种心理疾病,爱情升起时理智就弱了,爱情减退时才看到对方有这么多缺陷!

18262108590佛教说要人放下追名逐利的心…
茹章泽答:楼上师兄提到了圣严法师的开示, 这里再提另外一个圣严法师所提倡的概念, 叫四它: 面对它, 接受它, 处理它, 放下它, 以此四它做为处事原则, 既可以把事情处理好, 我们也能安心自在 就以学生为例, 学生最讨厌的大概就是考试, 但是也不可能逃得掉, 就算采取逃避甚至抗拒的心态, 时间到了, ...

18262108590心静不下来
茹章泽答: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人对五欲贪得无厌,有人却惧之若洪水猛兽。其实五欲并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滚沉浮,当然会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间却应该有正当的五欲生活。吃得过多就太胀,睡得过多就太昏沉,但...

18262108590佛教要去除欲望,那人的生理欲望要去吗?要知道人也是通过这些欲望才得以...
茹章泽答:大乘佛法是化解欲望,因为人的欲望不管生理、心理上的,都是受业力(让人身不由己地做财色名食睡的奴才)引发。而依照般若波罗密(即智慧)照见业力的因缘果报--让我们造苦又受苦,那自然就放下、消业,欲望就化解了


(编辑:华纪卞)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