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姓的来源及姓龙的名人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一、姓氏源流
龙姓的起源多与神话传说相关,确切起源难以考证。主要源流有:
1. 源自黄帝时期,传说中有龙行官,其后代以龙为姓,居住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形成河南龙姓。
2. 源自夏商时期,夏朝有龙姓纳言(一种官职),其子孙以龙为姓,因夏朝活动于晋南地区,故此支龙姓出自今山西省境,形成山西龙姓。
3. 源自御龙氏,传说中夏朝御龙氏刘累(因有驯龙技艺,被夏帝孔甲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有以龙为姓者,刘累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形成河南龙姓。
4. 源自豢龙氏,相传董父因驯养龙而被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姓者,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形成湖北龙姓。
5. 西汉时期,牂牁地区有龙姓大族,治所在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 据《北史》记载,新疆地区的且弥王、焉者国(今属新疆)王为龙姓。
二、迁徙分布
龙姓的迁徙分布广泛,约在汉代已形成三大繁衍中心:甘肃境、湖北湖南境、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之间地。龙姓由于支派繁多,自一开始就分布广泛。汉代以前已有龙姓迁入蜀中,并由蜀中南迁至贵州。魏晋南北朝时,龙姓家族输入了许多新支派,如《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者国王皆龙姓。同时,中原龙姓因北方战乱大举南迁,使南方龙姓人数急剧增长,为江南一带龙姓繁衍打下坚实基础。
三、郡望堂号
龙姓的堂号有“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等。其中“世师堂”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曾赞誉他的“八德”,皇帝因此提拔他为太守,称他“堪为世人师”。“经德堂”源自清朝龙起端所著《经德堂文集》,其书房名为“经德堂”。龙姓还以“武陵”、“天水”、“纳言”为堂号。
龙姓的郡望包括:
1.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2.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移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3.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4.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5.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6.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废。
四、历史名人
龙姓历史名人包括:
1. 龙汝元(?-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字春舫。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终中炮阵亡。
2. 龙启瑞(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人散友,字辑五,号翰臣,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3.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4. 龙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5. 龙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6. 龙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7. 龙勤: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任程邑学长。
8. 龙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9. 龙庾: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开成(838)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10. 龙况:字景荀,生唐绍通(860),龙纪元年(889)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五子,皆显贵。
11. 龙玑: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12.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13.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状元,任内阁中书。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15672813252龙姓是怎么来的,还有全国有多少姓龙的
郗徐烁答:据 《姓氏考略》所载,夏朝的刘累因驯龙有术,深得夏帝孔甲赏识,封其为“御龙氏”,刘累后人遂以赐姓“龙”为氏。2、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等资料所载,黄帝有一臣叫龙行,其后人有以龙为氏者。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舜臣龙为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4、出自豢...

15672813252名字中含有龙的名人
郗徐烁答:回答:龙氏古老家族表现出类拔萃 关于龙氏的来源,许多姓氏专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广韵》上所说的:“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所说的:“《姓纂》曰,尚书,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又,董父,己姓,赐姓豢龙氏,龙且,楚人,为项羽将,急就章,龙未央,亦楚人也”;...

15672813252姓龙的祖先是谁?
郗徐烁答:出自姬姓。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和刘姓同源。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御...

15672813252龙姓起源和来历
郗徐烁答: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 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

15672813252龙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
郗徐烁答:1. 源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记载,黄帝有臣龙行,其后人以地名河南为籍贯,为河南龙姓。2. 源自夏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龙为夏时纳言,龙也纳言,子孙以官为姓。因夏的活动地域在晋南,故此支龙姓出自今山西境内。3. 源自古代神话传说,...

15672813252龙的姓氏来源和历史
郗徐烁答:1. 龙姓起源一说来自黄帝之臣龙行。《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居住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郑),龙行是黄帝的臣子,这便是河南龙姓的由来。2. 另一支龙姓源自舜时的纳言龙,后人以官名龙为姓。《通志•氏族略》记载,龙是舜的臣子,担任纳言,其子孙以官职为姓,这一支龙姓起源于...

15672813252历史上姓龙的名人有哪些
郗徐烁答:湖南长沙人,在贵州贵阳长大,他是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 原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曾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现任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5、龙瑞 笔名大龙、蜀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之后从事工艺美术...

15672813252姓氏“龙”的起源
郗徐烁答:龙姓历史名人众多,如龙子,被孔子引用以告诫子贡;龙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龙勤,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生,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龙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东汉时,初任山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

15672813252请问中国汉族的龙姓的起源
郗徐烁答:名人精粹 龙子:又称“龙叔”,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

15672813252关于龙姓的相关资料
郗徐烁答:关于龙姓的相关资料 请问龙姓人在哪里生活人数较多?是不是所有姓龙的都是古代谁谁谁的后人??我对自己的这个姓氏了解实在太少,请介绍一些关于龙姓的资料... 请问龙姓人在哪里生活人数较多?是不是所有姓龙的都是古代谁谁谁的后人??我对自己的这个姓氏了解实在太少,请介绍一些关于龙姓的资料 展开  我来...


(编辑:戴诗真)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