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家开放大学 51699-职业与人生-1单元测验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什么是大学教育?

狭义的“大学教育”指的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以后,收到的文化教育。
大学的本质其实就是给了你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更好的成长平台。大学的职责是培养更多有思想的人才。
当你走出大学校门的那刻,你发现自己不会再是那个当初让父母担心你独立的孩子,因为大学这四年里,你成长了,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你不会再哭着鼻子,对爸妈说想家,因为你知道总有一天你会独立的,总有一天你不会再让爸妈为你担心。
你不会再迷茫的刷着空间人人微博朋友圈,在上面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知道了怎么去排解寂寞,怎么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你不会再稀里糊涂的爱上一个人,不会再去为了恋爱而恋爱你更愿意一个人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直到那个真正对的人出现为止。
你不会再整天抱怨学校的小气,老师的功利,也不会再抱怨同学的冷漠,因为这一切你都习以为常,你学会了接纳,终于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现在的你或许更愿意坐在图书馆,看看自己喜欢的书。饭后更喜欢散散步,听听音乐。游戏对你来说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你会偶尔感慨身边的学弟学妹们的单纯与稚气,却不会再去改变什么,因为很多事情需要真真切切的去经历。
现在的你感激曾经的自己,大学让你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逃课,第一次通宵,第一次挂科,第一次翻墙……你做着曾经自己不敢做的事情,不停的刷新着自己的三观,终于有天你稳定下来。
原来,大学教会我们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让我们学会了成长,摒弃了浮躁,做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说大学的本质是让我们学会了成长,大学职责是培养出了我们这些比没上大学更有思想的人们。

现代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之一,在中国的特定时期内还属于应试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现代社会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为目的。虽然它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在这同时,它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沦为社会的婢女。
为此,大学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修养,能够按照人的样子组织世界。这样,大学教育才能从目前唯社会是用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才能引导社会文明发展。
这样,大学毕业生将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真正存在;不是单面人,而是内涵丰富的人。他们到了社会上,不仅能够谋生创业,而且完全能够承担起改革社会的重担。

扩展资料:
教育模式:
第一,中国本科教育是“被专业”的教育。在现有本科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会带上极强的专业烙印,每一个本科生除了学校的标签之外,同时都贴上“专业标签”,并自然而然地分流到与之相应的各行各业。
显然,在计划模式下,这一特征有其制度的优势,但在社会行业产业结构不断变换的今天,这一“被专业”的本科教育无疑需要深刻的变革。
第二,中国本科教育是“被计划”的教育。在现有本科教育模式下,高校从招生计划到教学计划,从教学计划到就业计划,都带有很强的“计划”思维,高校在“计划”面前缺乏自主权,学生在“计划”面前缺乏选择权。
一方面,带来了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虚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却难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尤其匮乏。
第三,中国本科教育是“被选择”的教育。在现有本科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我国本科教育中引入了国外大学常见的学分制、选修制等制度安排;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甚至是学习进程中,又都是事先被预设的,学生缺乏选择的空间和机会。由此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缺失。
第四,中国本科教育是“被大众”的教育。经过近20年的大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度大众化阶段,即将迈入普及化。尽管在数量上已经大众化,但由于人才培养的观念、模式、体制和质量标准缺少精英教育的基因,导致数量上的大众化缺乏精英教育的支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本科教育



(编辑:颜梵琦)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