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场译文 明朝刘侗 于奕正写的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谁有刘侗的《水尽头》的译文?急需!

水尽头》演绎

明代文人刘侗有《水尽头》一文传世。所谓“水尽头”,也就是香山樱桃沟最西端的“水源头”,谷尽处而见泉水之源,故有此名。其文开篇云(略有删节):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

这几句大意是说:从观音石阁往西行,便进入了山谷(即今天说的“樱桃沟”)。遍地可见溪水岩石,它们是泉与山派生出来的。北京这儿古代属于北方燕地,气候偏寒,竹子难于生长,可这里成片密植,实在是奇异的景象。瞻仰了隆教寺,再往西行,就听到了泉声,不过声响比较小,这是因为花草竹林都争着让泉水浇灌它们,泉水就无暇发出洪亮的声音宣泄声势了。接着往上游走,溪水围绕浸润竹林花木的情况渐渐少了,水和植物之间有了距离,泉声随即壮大,水流激荡在石头缝里,溅湿了游人的衣服。

文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有两个:竹林和隆教寺。先说寺院。明代文人刘侗游览的这个山谷,古称“退谷”,“樱桃沟”乃是俗名。从全文看,他以一路上的古刹作为标志来显示行踪,由东到西依次是隆教寺、圆通寺、太和庵、广泉废寺和五华寺。这五座庙,如今都没有了。樱桃沟里隆教寺的遗址还能见到,进谷走不了多远,从溪水北岸登上十多级台阶,有墙和门,门楣上镌刻着“古柯亭荫”四字。进去可见一处山崖间的平地,一两亩大小,当年这里便坐落着隆教寺。小院东北角,古槐临风矗立,应为古刹初建时所植,上周我们去游览,一家三口手拉手将将合围之,估计树与寺的年龄当在半个千年。

竹子,从地势看还真有可能成林了。山谷一般都是呈现出喇叭筒的形状,越往外越宽阔。樱桃沟也如此,隆教寺东边的谷地,伴随溪水蜿蜒,有几处很是开阔呢。北纬最北端的竹林,应该在北京城北百余公里的怀柔县(如今改“区”了)西北边的红螺寺院里,我拜访过。依纬度算,樱桃沟溪水浸润的明代小竹林,实在无法称奇。我前面说“值得关注”,原因是这些退谷修竹与曹雪芹有关系。先打住不论,接着欣赏《水尽头》的后半部分:

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难字只有“唶”,音“鸡”。“唶唶”是小鸟鸣声,比喻泉声较小。“草至不可族”意思是草最不能分类叫出名字。“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这句,侧面告诉我们乃是春游。全篇饱受赞誉的句子是这个:“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不掠人之美,照录今人的注释:意谓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树,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寿安山就是柿子。“香山”,今北京市西郊香山。“仰山”,碧云寺以东、卧佛寺以西的一段山。“寿安山”,在卧佛寺北边,即樱桃沟所在。此文尾句,从游记看我不大喜欢,不过套用了古人窠臼,但从史料看又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当年退谷深处乃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非常幽静有野味。关于“广泉废寺”的记载也有史料价值,文章里的竹林和废寺引发了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联想,他有过涉及曹雪芹晚年居住地的说法,我撮要录于此——
看他(刘侗)写这一地方的风景,竹林和泉溪乃是两大特色。这便是樱桃沟了。王渔洋在康熙十一年(1672)游退谷,有“溪南万竿竹,岁久渐蒙密”的诗句,可证到康熙初年此处竹林依然很好。而敦诚在雪芹死后所作诗,其中有“退翁亭上风竹合,卧佛庵前石磴纡”的话,上句正就是写这卧佛寺以西的退谷景物,则不但证实乾隆年间竹林犹在,而且说明敦诚对这地方也很熟悉。这地方距香山、碧云寺不过往北五里地的光景,而和传说中的香山稍东的健锐营正白旗、厢黄旗之地,相去最近,往后一转即是幽径可通。乾隆时也不曾是多么繁华,和山前一带大异其趣,是幽僻所在。一般人游到卧佛寺的,也多不知其旁侧有此深秀幽僻的好去处。雪芹很可能是爱上了这块西山最胜之境、幽人之宫的地方。如果考察一下明朝的题咏,也都和敦家弟兄等人所写的薜萝门巷、曲径幽斜,黄叶村居的情景相似。因此,我很疑心曹雪芹的游踪可能和这里十分密切,他友人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保存的一首雪芹散步西郊憩废寺的诗题,在樱桃沟深处,磵谷的夹山逐步升高的地方,正有一处有名的废寺,即广泉寺,也是一个吻合点。他的村居也许竟然离此非远,,这或者就和“健锐营”的传说有关系。能够和泉溪篁竹、健锐营房两相结合的地点,除了这一带,别无第二处地方。考虑到能和所有线索都十分吻合的,这确是一个极值得研究考察的地点。注:退谷竹林之南,传说中雪芹所住过的“厢黄旗北营子”之北,有小村名“北沟”,地点最合所想。
曹雪芹究竟是住在正白旗营地叫“黄叶村”的老屋,是周汝昌先生猜想的退谷竹林之南的小村“北沟”,抑或是其他几个专家考证过的村落,还是这些地方他都居住过或居住过两处以上,这成为红学争论的热点问题。在我看来,它们不过曾经隐藏于附近方圆几公里的一个房顶下边,雪芹大师喝过哪口井的水,真就那么要紧吗?
呵呵,我这里倒有个要紧的错误需要澄清。前几天写《黄叶村杂记》,受一张地图的误导,猜测说,明代就已经颓圮了的广泉古寺,其位置就在樱桃沟水源头正北方向,爬山几百米可到吧,即今天“草帽亭”与北边燕儿岭山脊之间的某处凹地里。看来方位是说错了。《水尽头》结尾处特意明确了方向:“又西上广泉废寺”。这个寺院应该在水源头的正西,而不是正北。前些年,有好事者遵从古籍记述的文字去索此寺,留下的游记也特意说明是从“水源头”攀登西边的山岭,并说见到了古井,有篆字石刻,曰“广泉古井”,压盖在废弃了的井口上。既然有“古”字,可见是后人的手笔了。
下次再访退谷水尽头,往西面山上爬爬

  
  虽然八月十五不是节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特别是女孩子,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
  中秋节,是现代最隆重的法定节日之一。中国人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节的?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此节俗与上古时期八月祈祀活动有直接关系,远古时的八月已有以酬农神、祭地母和祛灾驱疫为主题的庆典。
  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从《周礼·春官》的“中秋夜迎寒”一说来看,“中秋”在中国古人心中已占有一定位置,但此时的“中秋”与现代的“中秋节”并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节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节日。倒是当时的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已将八月十五列为法定节日,放假三天。
  虽然八月十五不是节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特别是女孩子,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诗,所描写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
  开帘见新月,
  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北风吹裙带。
  诗中的“新月”,便指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刚升起的月亮。在唐代,“女子拜月”风俗颇为流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词》,进一步证明了拜月风俗对唐代女性的影响,连小女孩都知道——
  幼女才六岁,
  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
  学人拜新月。
  唐代女性为何喜欢中秋拜月?这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来,中秋节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一样,都是女性节日。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神”相对应。
  “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作为月神的月亮更被拟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这一观念在唐代已被广泛认同,唐代女性爱拜月,便很好理解了。
  后来,唐代女性的“拜月”风俗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共有的中秋节风俗,希望“貌似嫦娥,圆如洁月”,由此还衍生出“月亮占候”、“摸秋送瓜”等风俗。
  古代女性如何拜月?明末文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里有这样的记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
  至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节日规则,应该是古代女性出于维护自己节日空间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事实上,这一规则并非“全国通行”,有的地区拜月便不避男性,甚至男女同拜,明嘉靖时期的《固始县志》曾记载,当地“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
  北宋时期中秋节有了“团圆”内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中秋节”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间。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这本书所记述的是南宋时的节日风俗,卷四中的“中秋”条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
  另有学者引《洛中见闻》称,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但所赐之饼是不是月饼?尚不好说。
  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的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同时代的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条,均出现“月饼”一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月饼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专用节日食品,乃“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不过在中秋节这天食用,意义非同寻常。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来源:网络】

明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

白话文翻译:

(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都把自家的小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把火红的石榴花花儿别在女儿的头发上,因此这几天也叫“女儿节”。初五日午时(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前,大家伙儿都躲在天坛里,叫“避毒”。午时一过,就来到马坛墙下散步。(北京一带)没有沿江一带地区把粽子用丝线拴着投到河里的习俗,但也包粽子;没有赛龙舟的习俗,但也比赛游玩耍闹。南边玩耍的地方主要是金鱼池,西边则是高粱桥,东边是松林,北边是满井。虽然人们去的地方不一样,但凑钱饮酒、游玩则是一样的。太医院的一帮子人,举着旗帜,吹着喇叭,来到南海子,为的是抓癞蛤蟆来制作蟾酥。方法是,用针先在枣树叶上扎几下,然后拿这针再扎癞蛤蟆的双眉之间,癞蛤蟆的浆液就喷射到枣树叶上。拿着这沾有癞蛤蟆浆液的枣树叶遮到人的眼睛前面,眼睛就不会受伤了。拿菖蒲枝叶在酒里蘸一下,和艾草一起插在门上。人们把雄黄涂在耳朵和鼻子上,叫“避虫毒”。每家每户都挂起五雷符,人们头发上也戴着小纸符。有的人头发上还戴着五种毒虫或五种瑞草样子的饰物。每人脖子上都戴着五彩绳儿,有的还挂着金或锡做的小物件,有的像铜钱,有的像长命锁,叫“端午索”。



(编辑:从萱俊)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