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哪些重要性?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本草纲目》有哪些重要意义?

中国的地大物博,草药多,长得像的草药更多,这东西又不像什么过期零食,吃了顶多跑肚拉稀。药吃错了的话,会死人的...
李时珍做的,就是把各种能确定下来的草药的形状、制作、用途以文字确定下来,就好比制定了一个ISO标准,以后再用药就照着这本书就成了。最大的意义就是,就算是庸医,只要不是丧尽天良乱用药,能照着书本来,基本就不会治死人。
老李还有个地方很伟大,就是所有可能当药的东西,他都会亲身尝尝。比如:头发、耳屎、人粪、膝盖骨...
特点嘛:本草纲目有文字解说,又有插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正常的学过文化的人,一般都能看懂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人,是历史上杰出的药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李时珍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勤奋好学。他认真阅读各种药物学著作,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时二十六年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编写。
《本草纲目》全书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一共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验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共约一百九十万字。并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方法都作了详细说明,绘制成图。李时珍不仅从实地观察纠正了以往本草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并从古人的经验中总结认定了药物的性能和效用,如延胡的止痛作用、牵牛子的下泻作用、黄岑的降热作用、三七的止血作用等他都能根据古人的经验再在临床应用中一一加以验证。李时珍以科学家的求真精神,批判了药物学中的迷信思想。历代本草存在着不少“神仙不死”等荒诞不经的记载,他在记述“水银”时,就揭露批判了历代因贪图长生服食水银的危害,指出历代的方士借此去宣扬封建迷信,那是不足怪的。
《本草纲目》不仅对前人的科学研究作了总结,而且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新阶段。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而且对植物、动物、矿物都做了可贵的记载。出版后不久,万历年间就传到了日本,接着又传到朝鲜、越南。十八世纪时又传到欧洲,先后被译成拉丁、日、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为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

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扩展资料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蕲州城东。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成立了国家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并于1982年再次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纪念馆内保存有与李时珍相关的大量资料及著作,是全国闻名的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李时珍



李时珍是蕲州人,就是现在湖北省的蕲春县人。

他的父亲叫李言闻,又名李月池,是一名远近闻名的医生,家中常有不少病人来求诊。李言闻在平时常上山采药,李时珍小时候也经常跟随父亲去采药,抓蚂蚱、蝴蝶,玩玩花草。

李言闻也很有学问,他不但收藏许多医药方面的书,还收集一些古代的经书。不仅如此,他自己还有著述,他的著作有《艾叶传》、《人参传》、《四诊发明》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李时珍从小就受到医药的熏陶。他同情那些被病魔折磨的患者,喜欢那些芬香的药草味,对做一个医生十分向往。当他看到患者经他父亲调治痊愈以后,自己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和羡慕。他渴望自己将来也能做一个济世救人的医生。

可是,李言闻却不这么想。他盼望李时珍能步入官场,为自己的家庭争得荣誉,所以从小就督促李时珍读书。儒家的“四书”、“五经”是必读的,有些还要求背诵烂熟。当时社会上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就是通过考试,选择其中统治阶级认为优秀的人去做官。

尽管李时珍的志趣不在官场,而是在医药这门学问上,但他当时还很小,只是个刚刚懂事的孩子,他还不敢与父亲的命令拗抗,硬着头皮读下儒家那些经典著作。他天资聪颖,虽觉乏味,却也都记了下来,并且能灵活运用。

13岁那年,父亲带他到黄州参加考试,果然一试命中,得了个“秀才”。父亲十分高兴,更加起劲地督促他深入读书。可是李时珍却愈觉厌烦,也无心再深造了。他16~19岁曾两次到武昌参加中级水平的考试,都失败了。

就在这个时候,李时珍也得了骨蒸劳热病,发烧、咳嗽不止,人也日渐消瘦。他苦苦哀求父亲,不要再迫他读那些枯燥的八股文了,他愿做一名继承父业的医生。

父亲看到这般情景,也不忍心再迫逼他,只好答应他的要求。他一方面用自己高超的医术,亲自为儿子调理,一面安慰他。李时珍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不多久,病也痊愈了。

经过这一番曲折的经历,李时珍开始步入医药职业的行列了。

读书、实践与著书

自从得到父亲的谅解和同意之后,李时珍的心情就一天天好起来。他不喜欢四书五经,并不是不爱读书,而主要是那时候的读书目的不明确,觉得没有“奔头”。

现在,为了当一名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医生,他拼命的读起书来了。他不但复习了以前读过的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其他能看到的书,其中包括小说、稀奇古怪的故事、寓言等等。与此同时,他也开始脱离只是帮父亲抄抄方子的阶段,而进入独立处理病人的阶段。每当他有不够了解或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他才去向父亲讨教。每当他自己治好一个病人时,他心中那种宽慰的心情,就更无法形容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时珍的兴趣开始发生了变化。小时候因与父亲上山采药,所以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兽,他都感兴趣。但他对治疗病人所用的药物,比对疾病的兴趣更浓一些。为了满足自己这方面的兴趣和志愿,李时珍开始阅读古代那些专门论述自然界各种事物的书籍,像《山海经》、《尔雅》等,都是他阅读的重点。有些专门论述自然界花草虫兽的书,像《竹谱》、《香谱》、《菊谱》、《兽经》、《龟论》等等,以至于历史书、地方志、小说、炼丹书、药方书、笔记、传记、博物志……他都感兴趣。换句话说,只要他能看到的书,他就要拿来看。他还边看,边摘录,边做笔记和写心得。

就这样,他在家中关门读书达十年之久,据说连大门也不出。他十年内读书多达800种。这个数字现在看来不算太多,但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他在27岁那年,还以医术高明,被推荐入朝,在北京当上了太医。这对他自己来说,倒不是什么值得引以为自豪的事,但他自己倒觉得这是读书的好机会。这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有许多宝贵的好书,在民间根本看不到,只有在朝廷的藏书处才能看到。李时珍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收集到许多十分宝贵的医药资料的。

李时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的亲身经历所记载下来的十分宝贵的资料,但他自己也觉得这些资料可能会存在不少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例如,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亦多谬误”,唐代的《新修本草》“亦多驳误”,而宋代唐慎微著的《证类本草》也常常“草木不分,虫鱼互混”。他还举出一些例子,如他指出书中把“萎蕤”和“女萎”混为一种药物,其实前者是草本,后者却是藤本植物;而前者是补益性的药,后者却是排浓、消肿的解毒药。更为严重的是把有毒的钩吻误当成能补益身体的黄精。这些都是严重的错误。

李时珍深深知道,医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如稍一不慎,用错了药,那就会是害人而不是救人,这种事是医生所绝对不许可出现的。神圣的责任感,促使李时珍立下志愿,要重修一本新的本草书,也就是中药学著作。

在李时珍以前,历代的本草学著作,重要的就有四五十种。他为了超过前人,除深入钻研前人的本草书和参考其他各类著作以外,还重视实践,用亲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来补充前人的不足,纠正前人的错误,发挥自己的新知。

在广泛阅读前人著作的基础上,他决定到自然界去,做实地调查,亲自实践。他除了在自己家乡各地巡游学习、为人治病以外,还不辞辛苦,跋涉万里,足迹踏遍几乎大半个中国,包括河北、江苏、湖南、安徽、河南等地。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大大增加了写作的科学性。

李时珍就是这样,前后用了近30年的时间,读书、实践、实地考察,最后投入著作。他把自己的著作取名《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万字左右,书中共收药1892种,其中374种是前人没有提到过,由他新增加入本草书的。书中还绘有药物图1000多幅,治病验方10000多个。

由于书的篇幅过大,刊刻出版困难,直到他去世以后3年才得以出版。




13277275183《本草纲目》这本医学巨著,在世界医学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苗管昌答:《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

1327727518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对草学的贡献是什么?
苗管昌答:《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杰作,而且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学、化学等也有贡献。该书对植物分类学的认识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丰富得多,并早150年。对生物进化的认识,肯定了生物界有一定发展变化的顺序,分类反映了进化的顺序。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

13277275183李时珍被后人称为药圣,他为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
苗管昌答: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

13277275183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是什么?
苗管昌答: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

13277275183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各被誉为什么
苗管昌答:一、《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本草学大成的著作。李时珍花费27年时间完成《本草纲目》,历经三次改写,至万历六年(1578年)定本。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参考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大量心血。《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书中附...

13277275183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
苗管昌答:《本草纲目》是研读前人书籍的读书心得,与千百次采药行医的经验结晶,在介绍该书时,李时珍写道,“唐宋本所无,金元我明诸医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虽曰医家药品, 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 《本草纲目》190多万字,共五十二卷,十六部,记载了1892种药物,...

13277275183李时珍有什么贡献
苗管昌答:一、学术思想 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二、个人著述 1、《本草纲目》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

13277275183我国在 16 世纪明代出了一个医药学家姓李叫时珍, 佢写成一本书,叫...
苗管昌答: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一小部分条目仍不够科学,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死人枕席、男 *** 治蛇咬、女 **...

13277275183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哪个好一些?
苗管昌答:《神农本草经》是多种古代用药经验的总结,所以没有具体作者,而《本草纲目》有明确作者,是李时珍。《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


(编辑:邢差乔)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