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苗族的生活习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苗族的生活习惯及风俗有那些

一、苗族酸坛

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

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

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有时还在新娘进门处放一把篾筛,新娘踏筛而人,客人绕筛而过,以示区别。进房后,不拜天地,只是主人先给陪伴新娘的一位领头女伴敬酒,再盛一碗酒由新郎新娘全饮。后由主婚人讲一些吉样的话,婚仪即告完毕。 夜幕降临,新郎新娘就各自请出自己的歌手闹夜。男方起歌,女方答歌,你唱我和.歌声不绝。歌手们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往往对歌的男女到头来也成眷属。

新娘新郎在新婚之夜是不能人睡的,必须作为听众一直陪到天亮。到半夜时,主人要煮糯米甜酒招待客人,在场者都得一饮而尽。天亮歌罢,客人散去,婚礼即告结束。

五、苗族的分鸡心和“聪明卡”

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或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只要你为首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成同族中最有威望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掉,必须按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

在苗寨,有时会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聚集在寨子门口、树林溪边或山坳旁,亮开嗓子对歌“盘歌”。于是,不用绊绳,也不要设拦路石,你就会被“卡”在那里,这就是苗家有名的“聪明卡”。

你被“卡”了以后,就得以歌还歌,这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考你的聪慧、反应能力的。

六、苗族葬礼

一般情况下,老人病危将逝时。均有子女和其他亲属守护于身旁。老人一旦断气,便由这些守护者之一吹响牛角。吹牛角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堂屋门坎里、一只脚站在门坎外向前方使劲地连吹三次,使那低沉的声音尽可能传得远些,意在告知村人.本家老人去逝了,请各位乡亲来帮助料理后事。

同时.有人给死者洗澡、穿新衣。新衣可多可少,视死者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必须是穿单不穿双。然后,把一点金器或银器放入死者口中。据说,一为避邪,二为让死者到阴问后好早早“来世脱生”。

村人听到牛角声便相继赶了来,众人相帮着把死者抬到堂屋,平放于一块木板之上。众孝子和亲属们开始商量料理后事的具体内容,诸如派人去赶后家人,请人去采买东西,上山挖坟等等。后事商定下来之后,料理死者后事的序幕便拉开了。

先砍两根两米多长的青竹,用竹片将两根青竹编联成一副单架,在单架上横放一小块木板,用一块很大的黄麻布平铺于竹笆之上,再把死者抬放于单架上,头枕着小木板,身体用麻布裹起来,用一块红布盖在墙壁上。在死者头的两侧,靠墙壁的一侧.放一只被硬憋死的不拔毛的大红公鸡。另一侧放一只葫芦瓢。鸡是后辈对前辈的祭物,葫芦瓢用来接纳亲朋带来的祭物。

把死者悬挂一墙壁之后,由一人在死者断气的地方唱断气调,大意是:谁能起意来抓你,阎王起意。谁能下病魔来害你?阎王下病魔。阎王派金差,左手拿铁链,右手提麻绳,抓走了你的阴魂,你害了这病症,你被抓走了。

唱完,一个人从同一地点吹着芦笙,走到悬挂死者的地方,孝子孝女及其他亲属晚辈紧跟其后,双膝跪地。连连磕头。完毕,再由一人唱指路调,大意为:

你到天槽去,共有3条路:一条是买卖牲畜的路,你不能走;二条是卖布纸的路你不能走;中间一条是找你祖先的路,你走这一条。放牧羊的,是你的公奶。他们同。谁送你来。你说,眼有酒杯大,脚有砧板大的人送我来。这人从石板上走来,从水中回去,你们找不到他的脚印。

唱完,给死者穿上草鞋。如此,把死者悬挂三天后才抬上山土葬。

那边.有人早吹着芦笙回死者的断气处。那八九人早已挂起了一面鼓,把鼓敲起来,芦笙伴着歌声,鼓声低沉而苍凉,芦笙清晰又优扬,制造出一种欢快与悲伤同在.现实与远古共溶的氛围。吹者随着乐曲的激越舒缓且吹且舞,很是欢快。就这样。芦笙鼓声自响起之时至死者抬上山之前,除更换吹打者外。一刻也不能停止。

死者悬挂起来后,需有一死者直系亲属守护于身边。这人苗语称为“自叫郎”,任务是接待前来祭奠的远近亲朋。

祭奠的人来了,“自叫郎”起身磕头,连续三次,然后给每人倒双杯酒,来人报以同样的礼仪,并把从家中带来的祭物献上。祭物一般是香三柱、纸钱三张、鸡蛋炒饭一小包。“自叫郎”接过,打卦。卦为笔杆粗细的竹片破半而成。掷于地下,两半竹片同为二皮朝上或同为二心朝上称为逆卦,反之称为顺势。顺卦表示死者同意接受祭物。这时“自叫郎”可将香钱点燃,将小包鸡蛋炒饭装人死者头旁的葫芦瓢内。逆卦表示死者不愿意接受祭物.还需重打.直至打得顺势为止。

在停放期间,每天早中晚要分别为死者献饭。献饭时要由三人唱早中晚夜饭调。一人吹响牛角,一人背着弓箭,一人挎着箭包,绕房顺跑四圈,逆跑三圈。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战事不绝。士兵们饥饿疲劳之极到处乱抢饭吃。为了防止祭饭被抢食,故吹响进功的号角,带上待发的弓箭,以打退前来抢食的兵马。

第三天东方破晓,人们杀猪宰羊,以祭奠死者、款待众人,这天,前来帮忙吹芒笙敲鼓的人们要穿上花衣(花农具有苗族独特的风格,是妻子婚前一针一线绣织出来的,它表示着妻子对丈夫真挚的爱情)。中午时分,死者亲属给这些人敬酒磕头说:“我们家里无人手,这么大的事全靠你们各位帮忙了。”这些人喝了酒便各吹一把芦笙,从屋内至屋外且吹且舞。目的在于制造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为老人的去逝增添光彩。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仪式,即为第二天杀牛唱一支杀牛调,大意是:

鸟在世上,怕老鹰鹞子啄,人在世上怕症魔。××,你死了,留下儿女在世。人家砍的树粗大,盖的房屋明亮宽大,你留下的儿,砍的木料细小,建的房屋窄小。人家盖得起四方瓦屋,有酒有肉吃。你的儿女盖不起四方瓦屋没有酒肉来招待亲戚朋友,请娘亲母舅心再心宽,明天杀牛招待亲戚朋友。送你上山。

第四天吃过早饭,一阵激烈的锣鼓声敲过之后,便送死者上路了。锣鼓敲起来.芦笙吹响着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的是抬死者的人,再后面是送葬的众人。他们离开村寨,来到一块宽阔的平地。在平地上顺绕四圈逆绕三圈后将死者放在中间.折来棕叶遮盖在死者的上方以挡阳光。在死者的近旁栽一根木桩,把锣鼓挂在上面敲,吹芦笙者依然吹又舞。

这时,有人牵来黄牛一头,拴在广场一角,用一根长长麻绳,一头穿在牛鼻孔里,一头握在死者的手上。意思是,要死者把牛带到阴问去。有了牛,才不被别人欺负,才可犁田耙地,才有粮食吃。

人们开始给死者敬酒七次,均举过头顶泼于地上。烧香三次,烧纸钱不计其数。后打卦,若出现顺卦,说明死者愿牵着牛走。“自叫郎”打来一瓢清水洒在地上.高声大喊道“杀牛”。

于是,从人群中走出二人,一人提一柄大斧,向牛头猛击数下,使牛倒地身亡。

这时,二人又一次背起弓箭,吹响牛角绕死者顺跑四圈逆跑三圈,以示打退阴问前来抢牛的鬼魂,让死者牵着牛顺利去阴间。

那边开始剥牛皮,就地架起一只大铁锅煮牛肉。吃中午饭时唱一首中午饭调,大意是:

太阳要过山了,你的孝子端给你中午饭,左手端着七碗肉,右手端着七碗酒。中午饭吃完,左手牵牛绳,右手拿着赶牛棍,赶起牛来要起身,你上阎王殿,你转回身来看看,你的儿女眼泪掉下来了。

唱完后吃饭。饭毕,送葬的人们则抬着死者几乎是跑步向山中奔去,以便在太阳落让山前将死者葬下。

孝子是必去的。下葬时,他必须把死者亲自放人棺中说:“你安心去吧,若别的死鬼来抢你的东西,你就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烂的。”说完,孝子亲自盖棺板,挖几锄土盖棺,随后才由众人将土垒起,砌成坟堆。在下葬前,还得由一个人背一点坟地上的土回家,放在死者曾睡过的床脚。

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带上三只竹筒,一只装水,水中放一切燃着的火炭,一只装饭.再一只装菜,来到坟前祭奠死者。祭奠完,在坟的近旁折一根棍子,对棍子说:-我来带你回家了。”带出约二分之一的路程,将棍子插在地上,又说:“你在这儿等着,明天我来接你。”第二天便又来接,以同样的方式走全程的三分之一路程,第三天便回到家中。进家门时,对棍子一说:“我接你进家了!”然后就可把棍子扔了。

自此.每天吃饭时,都在家堂上祭一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表示请逝者同吃,这一礼俗直至对死者进行超度之后,才可解除。

在苗族的整个葬俗中,每一个礼俗的进行,都必须有酒相伴,酒伴着苗族葬俗的全过程。另外,办丧事这几天,无论农活阔忙,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帮助办丧事而不出工,直到丧事结束为止。

一、苗族酸坛

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

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

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有时还在新娘进门处放一把篾筛,新娘踏筛而人,客人绕筛而过,以示区别。进房后,不拜天地,只是主人先给陪伴新娘的一位领头女伴敬酒,再盛一碗酒由新郎新娘全饮。后由主婚人讲一些吉样的话,婚仪即告完毕。 夜幕降临,新郎新娘就各自请出自己的歌手闹夜。男方起歌,女方答歌,你唱我和.歌声不绝。歌手们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往往对歌的男女到头来也成眷属。

新娘新郎在新婚之夜是不能人睡的,必须作为听众一直陪到天亮。到半夜时,主人要煮糯米甜酒招待客人,在场者都得一饮而尽。天亮歌罢,客人散去,婚礼即告结束。

五、苗族的分鸡心和“聪明卡”

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或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只要你为首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成同族中最有威望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掉,必须按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

在苗寨,有时会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聚集在寨子门口、树林溪边或山坳旁,亮开嗓子对歌“盘歌”。于是,不用绊绳,也不要设拦路石,你就会被“卡”在那里,这就是苗家有名的“聪明卡”。

你被“卡”了以后,就得以歌还歌,这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考你的聪慧、反应能力的。

六、苗族葬礼

一般情况下,老人病危将逝时。均有子女和其他亲属守护于身旁。老人一旦断气,便由这些守护者之一吹响牛角。吹牛角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堂屋门坎里、一只脚站在门坎外向前方使劲地连吹三次,使那低沉的声音尽可能传得远些,意在告知村人.本家老人去逝了,请各位乡亲来帮助料理后事。

同时.有人给死者洗澡、穿新衣。新衣可多可少,视死者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必须是穿单不穿双。然后,把一点金器或银器放入死者口中。据说,一为避邪,二为让死者到阴问后好早早“来世脱生”。

村人听到牛角声便相继赶了来,众人相帮着把死者抬到堂屋,平放于一块木板之上。众孝子和亲属们开始商量料理后事的具体内容,诸如派人去赶后家人,请人去采买东西,上山挖坟等等。后事商定下来之后,料理死者后事的序幕便拉开了。

先砍两根两米多长的青竹,用竹片将两根青竹编联成一副单架,在单架上横放一小块木板,用一块很大的黄麻布平铺于竹笆之上,再把死者抬放于单架上,头枕着小木板,身体用麻布裹起来,用一块红布盖在墙壁上。在死者头的两侧,靠墙壁的一侧.放一只被硬憋死的不拔毛的大红公鸡。另一侧放一只葫芦瓢。鸡是后辈对前辈的祭物,葫芦瓢用来接纳亲朋带来的祭物。

把死者悬挂一墙壁之后,由一人在死者断气的地方唱断气调,大意是:谁能起意来抓你,阎王起意。谁能下病魔来害你?阎王下病魔。阎王派金差,左手拿铁链,右手提麻绳,抓走了你的阴魂,你害了这病症,你被抓走了。

唱完,一个人从同一地点吹着芦笙,走到悬挂死者的地方,孝子孝女及其他亲属晚辈紧跟其后,双膝跪地。连连磕头。完毕,再由一人唱指路调,大意为:

你到天槽去,共有3条路:一条是买卖牲畜的路,你不能走;二条是卖布纸的路你不能走;中间一条是找你祖先的路,你走这一条。放牧羊的,是你的公奶。他们同。谁送你来。你说,眼有酒杯大,脚有砧板大的人送我来。这人从石板上走来,从水中回去,你们找不到他的脚印。

唱完,给死者穿上草鞋。如此,把死者悬挂三天后才抬上山土葬。

那边.有人早吹着芦笙回死者的断气处。那八九人早已挂起了一面鼓,把鼓敲起来,芦笙伴着歌声,鼓声低沉而苍凉,芦笙清晰又优扬,制造出一种欢快与悲伤同在.现实与远古共溶的氛围。吹者随着乐曲的激越舒缓且吹且舞,很是欢快。就这样。芦笙鼓声自响起之时至死者抬上山之前,除更换吹打者外。一刻也不能停止。

死者悬挂起来后,需有一死者直系亲属守护于身边。这人苗语称为“自叫郎”,任务是接待前来祭奠的远近亲朋。

祭奠的人来了,“自叫郎”起身磕头,连续三次,然后给每人倒双杯酒,来人报以同样的礼仪,并把从家中带来的祭物献上。祭物一般是香三柱、纸钱三张、鸡蛋炒饭一小包。“自叫郎”接过,打卦。卦为笔杆粗细的竹片破半而成。掷于地下,两半竹片同为二皮朝上或同为二心朝上称为逆卦,反之称为顺势。顺卦表示死者同意接受祭物。这时“自叫郎”可将香钱点燃,将小包鸡蛋炒饭装人死者头旁的葫芦瓢内。逆卦表示死者不愿意接受祭物.还需重打.直至打得顺势为止。

在停放期间,每天早中晚要分别为死者献饭。献饭时要由三人唱早中晚夜饭调。一人吹响牛角,一人背着弓箭,一人挎着箭包,绕房顺跑四圈,逆跑三圈。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战事不绝。士兵们饥饿疲劳之极到处乱抢饭吃。为了防止祭饭被抢食,故吹响进功的号角,带上待发的弓箭,以打退前来抢食的兵马。

第三天东方破晓,人们杀猪宰羊,以祭奠死者、款待众人,这天,前来帮忙吹芒笙敲鼓的人们要穿上花衣(花农具有苗族独特的风格,是妻子婚前一针一线绣织出来的,它表示着妻子对丈夫真挚的爱情)。中午时分,死者亲属给这些人敬酒磕头说:“我们家里无人手,这么大的事全靠你们各位帮忙了。”这些人喝了酒便各吹一把芦笙,从屋内至屋外且吹且舞。目的在于制造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为老人的去逝增添光彩。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仪式,即为第二天杀牛唱一支杀牛调,大意是:

鸟在世上,怕老鹰鹞子啄,人在世上怕症魔。××,你死了,留下儿女在世。人家砍的树粗大,盖的房屋明亮宽大,你留下的儿,砍的木料细小,建的房屋窄小。人家盖得起四方瓦屋,有酒有肉吃。你的儿女盖不起四方瓦屋没有酒肉来招待亲戚朋友,请娘亲母舅心再心宽,明天杀牛招待亲戚朋友。送你上山。

第四天吃过早饭,一阵激烈的锣鼓声敲过之后,便送死者上路了。锣鼓敲起来.芦笙吹响着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的是抬死者的人,再后面是送葬的众人。他们离开村寨,来到一块宽阔的平地。在平地上顺绕四圈逆绕三圈后将死者放在中间.折来棕叶遮盖在死者的上方以挡阳光。在死者的近旁栽一根木桩,把锣鼓挂在上面敲,吹芦笙者依然吹又舞。

这时,有人牵来黄牛一头,拴在广场一角,用一根长长麻绳,一头穿在牛鼻孔里,一头握在死者的手上。意思是,要死者把牛带到阴问去。有了牛,才不被别人欺负,才可犁田耙地,才有粮食吃。

人们开始给死者敬酒七次,均举过头顶泼于地上。烧香三次,烧纸钱不计其数。后打卦,若出现顺卦,说明死者愿牵着牛走。“自叫郎”打来一瓢清水洒在地上.高声大喊道“杀牛”。

于是,从人群中走出二人,一人提一柄大斧,向牛头猛击数下,使牛倒地身亡。

这时,二人又一次背起弓箭,吹响牛角绕死者顺跑四圈逆跑三圈,以示打退阴问前来抢牛的鬼魂,让死者牵着牛顺利去阴间。

那边开始剥牛皮,就地架起一只大铁锅煮牛肉。吃中午饭时唱一首中午饭调,大意是:

太阳要过山了,你的孝子端给你中午饭,左手端着七碗肉,右手端着七碗酒。中午饭吃完,左手牵牛绳,右手拿着赶牛棍,赶起牛来要起身,你上阎王殿,你转回身来看看,你的儿女眼泪掉下来了。

唱完后吃饭。饭毕,送葬的人们则抬着死者几乎是跑步向山中奔去,以便在太阳落让山前将死者葬下。

孝子是必去的。下葬时,他必须把死者亲自放人棺中说:“你安心去吧,若别的死鬼来抢你的东西,你就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烂的。”说完,孝子亲自盖棺板,挖几锄土盖棺,随后才由众人将土垒起,砌成坟堆。在下葬前,还得由一个人背一点坟地上的土回家,放在死者曾睡过的床脚。

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带上三只竹筒,一只装水,水中放一切燃着的火炭,一只装饭.再一只装菜,来到坟前祭奠死者。祭奠完,在坟的近旁折一根棍子,对棍子说:-我来带你回家了。”带出约二分之一的路程,将棍子插在地上,又说:“你在这儿等着,明天我来接你。”第二天便又来接,以同样的方式走全程的三分之一路程,第三天便回到家中。进家门时,对棍子一说:“我接你进家了!”然后就可把棍子扔了。

自此.每天吃饭时,都在家堂上祭一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表示请逝者同吃,这一礼俗直至对死者进行超度之后,才可解除。

在苗族的整个葬俗中,每一个礼俗的进行,都必须有酒相伴,酒伴着苗族葬俗的全过程。另外,办丧事这几天,无论农活阔忙,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帮助办丧事而不出工,直到丧事结束为止。
一、苗族酸坛

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

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

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有时还在新娘进门处放一把篾筛,新娘踏筛而人,客人绕筛而过,以示区别。进房后,不拜天地,只是主人先给陪伴新娘的一位领头女伴敬酒,再盛一碗酒由新郎新娘全饮。后由主婚人讲一些吉样的话,婚仪即告完毕。 夜幕降临,新郎新娘就各自请出自己的歌手闹夜。男方起歌,女方答歌,你唱我和.歌声不绝。歌手们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往往对歌的男女到头来也成眷属。

新娘新郎在新婚之夜是不能人睡的,必须作为听众一直陪到天亮。到半夜时,主人要煮糯米甜酒招待客人,在场者都得一饮而尽。天亮歌罢,客人散去,婚礼即告结束。

五、苗族的分鸡心和“聪明卡”

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或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只要你为首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成同族中最有威望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掉,必须按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

在苗寨,有时会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聚集在寨子门口、树林溪边或山坳旁,亮开嗓子对歌“盘歌”。于是,不用绊绳,也不要设拦路石,你就会被“卡”在那里,这就是苗家有名的“聪明卡”。

你被“卡”了以后,就得以歌还歌,这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考你的聪慧、反应能力的。

六、苗族葬礼

一般情况下,老人病危将逝时。均有子女和其他亲属守护于身旁。老人一旦断气,便由这些守护者之一吹响牛角。吹牛角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堂屋门坎里、一只脚站在门坎外向前方使劲地连吹三次,使那低沉的声音尽可能传得远些,意在告知村人.本家老人去逝了,请各位乡亲来帮助料理后事。

同时.有人给死者洗澡、穿新衣。新衣可多可少,视死者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必须是穿单不穿双。然后,把一点金器或银器放入死者口中。据说,一为避邪,二为让死者到阴问后好早早“来世脱生”。

村人听到牛角声便相继赶了来,众人相帮着把死者抬到堂屋,平放于一块木板之上。众孝子和亲属们开始商量料理后事的具体内容,诸如派人去赶后家人,请人去采买东西,上山挖坟等等。后事商定下来之后,料理死者后事的序幕便拉开了。

先砍两根两米多长的青竹,用竹片将两根青竹编联成一副单架,在单架上横放一小块木板,用一块很大的黄麻布平铺于竹笆之上,再把死者抬放于单架上,头枕着小木板,身体用麻布裹起来,用一块红布盖在墙壁上。在死者头的两侧,靠墙壁的一侧.放一只被硬憋死的不拔毛的大红公鸡。另一侧放一只葫芦瓢。鸡是后辈对前辈的祭物,葫芦瓢用来接纳亲朋带来的祭物。

把死者悬挂一墙壁之后,由一人在死者断气的地方唱断气调,大意是:谁能起意来抓你,阎王起意。谁能下病魔来害你?阎王下病魔。阎王派金差,左手拿铁链,右手提麻绳,抓走了你的阴魂,你害了这病症,你被抓走了。

唱完,一个人从同一地点吹着芦笙,走到悬挂死者的地方,孝子孝女及其他亲属晚辈紧跟其后,双膝跪地。连连磕头。完毕,再由一人唱指路调,大意为:

你到天槽去,共有3条路:一条是买卖牲畜的路,你不能走;二条是卖布纸的路你不能走;中间一条是找你祖先的路,你走这一条。放牧羊的,是你的公奶。他们同。谁送你来。你说,眼有酒杯大,脚有砧板大的人送我来。这人从石板上走来,从水中回去,你们找不到他的脚印。

唱完,给死者穿上草鞋。如此,把死者悬挂三天后才抬上山土葬。

那边.有人早吹着芦笙回死者的断气处。那八九人早已挂起了一面鼓,把鼓敲起来,芦笙伴着歌声,鼓声低沉而苍凉,芦笙清晰又优扬,制造出一种欢快与悲伤同在.现实与远古共溶的氛围。吹者随着乐曲的激越舒缓且吹且舞,很是欢快。就这样。芦笙鼓声自响起之时至死者抬上山之前,除更换吹打者外。一刻也不能停止。

死者悬挂起来后,需有一死者直系亲属守护于身边。这人苗语称为“自叫郎”,任务是接待前来祭奠的远近亲朋。

祭奠的人来了,“自叫郎”起身磕头,连续三次,然后给每人倒双杯酒,来人报以同样的礼仪,并把从家中带来的祭物献上。祭物一般是香三柱、纸钱三张、鸡蛋炒饭一小包。“自叫郎”接过,打卦。卦为笔杆粗细的竹片破半而成。掷于地下,两半竹片同为二皮朝上或同为二心朝上称为逆卦,反之称为顺势。顺卦表示死者同意接受祭物。这时“自叫郎”可将香钱点燃,将小包鸡蛋炒饭装人死者头旁的葫芦瓢内。逆卦表示死者不愿意接受祭物.还需重打.直至打得顺势为止。

在停放期间,每天早中晚要分别为死者献饭。献饭时要由三人唱早中晚夜饭调。一人吹响牛角,一人背着弓箭,一人挎着箭包,绕房顺跑四圈,逆跑三圈。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战事不绝。士兵们饥饿疲劳之极到处乱抢饭吃。为了防止祭饭被抢食,故吹响进功的号角,带上待发的弓箭,以打退前来抢食的兵马。

第三天东方破晓,人们杀猪宰羊,以祭奠死者、款待众人,这天,前来帮忙吹芒笙敲鼓的人们要穿上花衣(花农具有苗族独特的风格,是妻子婚前一针一线绣织出来的,它表示着妻子对丈夫真挚的爱情)。中午时分,死者亲属给这些人敬酒磕头说:“我们家里无人手,这么大的事全靠你们各位帮忙了。”这些人喝了酒便各吹一把芦笙,从屋内至屋外且吹且舞。目的在于制造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为老人的去逝增添光彩。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仪式,即为第二天杀牛唱一支杀牛调,大意是:

鸟在世上,怕老鹰鹞子啄,人在世上怕症魔。××,你死了,留下儿女在世。人家砍的树粗大,盖的房屋明亮宽大,你留下的儿,砍的木料细小,建的房屋窄小。人家盖得起四方瓦屋,有酒有肉吃。你的儿女盖不起四方瓦屋没有酒肉来招待亲戚朋友,请娘亲母舅心再心宽,明天杀牛招待亲戚朋友。送你上山。

第四天吃过早饭,一阵激烈的锣鼓声敲过之后,便送死者上路了。锣鼓敲起来.芦笙吹响着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的是抬死者的人,再后面是送葬的众人。他们离开村寨,来到一块宽阔的平地。在平地上顺绕四圈逆绕三圈后将死者放在中间.折来棕叶遮盖在死者的上方以挡阳光。在死者的近旁栽一根木桩,把锣鼓挂在上面敲,吹芦笙者依然吹又舞。

这时,有人牵来黄牛一头,拴在广场一角,用一根长长麻绳,一头穿在牛鼻孔里,一头握在死者的手上。意思是,要死者把牛带到阴问去。有了牛,才不被别人欺负,才可犁田耙地,才有粮食吃。

人们开始给死者敬酒七次,均举过头顶泼于地上。烧香三次,烧纸钱不计其数。后打卦,若出现顺卦,说明死者愿牵着牛走。“自叫郎”打来一瓢清水洒在地上.高声大喊道“杀牛”。

于是,从人群中走出二人,一人提一柄大斧,向牛头猛击数下,使牛倒地身亡。

这时,二人又一次背起弓箭,吹响牛角绕死者顺跑四圈逆跑三圈,以示打退阴问前来抢牛的鬼魂,让死者牵着牛顺利去阴间。

那边开始剥牛皮,就地架起一只大铁锅煮牛肉。吃中午饭时唱一首中午饭调,大意是:

太阳要过山了,你的孝子端给你中午饭,左手端着七碗肉,右手端着七碗酒。中午饭吃完,左手牵牛绳,右手拿着赶牛棍,赶起牛来要起身,你上阎王殿,你转回身来看看,你的儿女眼泪掉下来了。

唱完后吃饭。饭毕,送葬的人们则抬着死者几乎是跑步向山中奔去,以便在太阳落让山前将死者葬下。

孝子是必去的。下葬时,他必须把死者亲自放人棺中说:“你安心去吧,若别的死鬼来抢你的东西,你就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烂的。”说完,孝子亲自盖棺板,挖几锄土盖棺,随后才由众人将土垒起,砌成坟堆。在下葬前,还得由一个人背一点坟地上的土回家,放在死者曾睡过的床脚。

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带上三只竹筒,一只装水,水中放一切燃着的火炭,一只装饭.再一只装菜,来到坟前祭奠死者。祭奠完,在坟的近旁折一根棍子,对棍子说:-我来带你回家了。”带出约二分之一的路程,将棍子插在地上,又说:“你在这儿等着,明天我来接你。”第二天便又来接,以同样的方式走全程的三分之一路程,第三天便回到家中。进家门时,对棍子一说:“我接你进家了!”然后就可把棍子扔了。

自此.每天吃饭时,都在家堂上祭一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表示请逝者同吃,这一礼俗直至对死者进行超度之后,才可解除。

在苗族的整个葬俗中,每一个礼俗的进行,都必须有酒相伴,酒伴着苗族葬俗的全过程。另外,办丧事这几天,无论农活阔忙,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帮助办丧事而不出工,直到丧事结束为止。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一、苗族酸坛

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

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

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有时还在新娘进门处放一把篾筛,新娘踏筛而人,客人绕筛而过,以示区别。进房后,不拜天地,只是主人先给陪伴新娘的一位领头女伴敬酒,再盛一碗酒由新郎新娘全饮。后由主婚人讲一些吉样的话,婚仪即告完毕。 夜幕降临,新郎新娘就各自请出自己的歌手闹夜。男方起歌,女方答歌,你唱我和.歌声不绝。歌手们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往往对歌的男女到头来也成眷属。

新娘新郎在新婚之夜是不能人睡的,必须作为听众一直陪到天亮。到半夜时,主人要煮糯米甜酒招待客人,在场者都得一饮而尽。天亮歌罢,客人散去,婚礼即告结束。

五、苗族的分鸡心和“聪明卡”

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或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只要你为首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成同族中最有威望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掉,必须按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

在苗寨,有时会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聚集在寨子门口、树林溪边或山坳旁,亮开嗓子对歌“盘歌”。于是,不用绊绳,也不要设拦路石,你就会被“卡”在那里,这就是苗家有名的“聪明卡”。

你被“卡”了以后,就得以歌还歌,这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考你的聪慧、反应能力的。

六、苗族葬礼

一般情况下,老人病危将逝时。均有子女和其他亲属守护于身旁。老人一旦断气,便由这些守护者之一吹响牛角。吹牛角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堂屋门坎里、一只脚站在门坎外向前方使劲地连吹三次,使那低沉的声音尽可能传得远些,意在告知村人.本家老人去逝了,请各位乡亲来帮助料理后事。

同时.有人给死者洗澡、穿新衣。新衣可多可少,视死者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必须是穿单不穿双。然后,把一点金器或银器放入死者口中。据说,一为避邪,二为让死者到阴问后好早早“来世脱生”。

村人听到牛角声便相继赶了来,众人相帮着把死者抬到堂屋,平放于一块木板之上。众孝子和亲属们开始商量料理后事的具体内容,诸如派人去赶后家人,请人去采买东西,上山挖坟等等。后事商定下来之后,料理死者后事的序幕便拉开了。

先砍两根两米多长的青竹,用竹片将两根青竹编联成一副单架,在单架上横放一小块木板,用一块很大的黄麻布平铺于竹笆之上,再把死者抬放于单架上,头枕着小木板,身体用麻布裹起来,用一块红布盖在墙壁上。在死者头的两侧,靠墙壁的一侧.放一只被硬憋死的不拔毛的大红公鸡。另一侧放一只葫芦瓢。鸡是后辈对前辈的祭物,葫芦瓢用来接纳亲朋带来的祭物。

把死者悬挂一墙壁之后,由一人在死者断气的地方唱断气调,大意是:谁能起意来抓你,阎王起意。谁能下病魔来害你?阎王下病魔。阎王派金差,左手拿铁链,右手提麻绳,抓走了你的阴魂,你害了这病症,你被抓走了。

唱完,一个人从同一地点吹着芦笙,走到悬挂死者的地方,孝子孝女及其他亲属晚辈紧跟其后,双膝跪地。连连磕头。完毕,再由一人唱指路调,大意为:

你到天槽去,共有3条路:一条是买卖牲畜的路,你不能走;二条是卖布纸的路你不能走;中间一条是找你祖先的路,你走这一条。放牧羊的,是你的公奶。他们同。谁送你来。你说,眼有酒杯大,脚有砧板大的人送我来。这人从石板上走来,从水中回去,你们找不到他的脚印。

唱完,给死者穿上草鞋。如此,把死者悬挂三天后才抬上山土葬。

那边.有人早吹着芦笙回死者的断气处。那八九人早已挂起了一面鼓,把鼓敲起来,芦笙伴着歌声,鼓声低沉而苍凉,芦笙清晰又优扬,制造出一种欢快与悲伤同在.现实与远古共溶的氛围。吹者随着乐曲的激越舒缓且吹且舞,很是欢快。就这样。芦笙鼓声自响起之时至死者抬上山之前,除更换吹打者外。一刻也不能停止。

死者悬挂起来后,需有一死者直系亲属守护于身边。这人苗语称为“自叫郎”,任务是接待前来祭奠的远近亲朋。

祭奠的人来了,“自叫郎”起身磕头,连续三次,然后给每人倒双杯酒,来人报以同样的礼仪,并把从家中带来的祭物献上。祭物一般是香三柱、纸钱三张、鸡蛋炒饭一小包。“自叫郎”接过,打卦。卦为笔杆粗细的竹片破半而成。掷于地下,两半竹片同为二皮朝上或同为二心朝上称为逆卦,反之称为顺势。顺卦表示死者同意接受祭物。这时“自叫郎”可将香钱点燃,将小包鸡蛋炒饭装人死者头旁的葫芦瓢内。逆卦表示死者不愿意接受祭物.还需重打.直至打得顺势为止。

在停放期间,每天早中晚要分别为死者献饭。献饭时要由三人唱早中晚夜饭调。一人吹响牛角,一人背着弓箭,一人挎着箭包,绕房顺跑四圈,逆跑三圈。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战事不绝。士兵们饥饿疲劳之极到处乱抢饭吃。为了防止祭饭被抢食,故吹响进功的号角,带上待发的弓箭,以打退前来抢食的兵马。

第三天东方破晓,人们杀猪宰羊,以祭奠死者、款待众人,这天,前来帮忙吹芒笙敲鼓的人们要穿上花衣(花农具有苗族独特的风格,是妻子婚前一针一线绣织出来的,它表示着妻子对丈夫真挚的爱情)。中午时分,死者亲属给这些人敬酒磕头说:“我们家里无人手,这么大的事全靠你们各位帮忙了。”这些人喝了酒便各吹一把芦笙,从屋内至屋外且吹且舞。目的在于制造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为老人的去逝增添光彩。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仪式,即为第二天杀牛唱一支杀牛调,大意是:

鸟在世上,怕老鹰鹞子啄,人在世上怕症魔。××,你死了,留下儿女在世。人家砍的树粗大,盖的房屋明亮宽大,你留下的儿,砍的木料细小,建的房屋窄小。人家盖得起四方瓦屋,有酒有肉吃。你的儿女盖不起四方瓦屋没有酒肉来招待亲戚朋友,请娘亲母舅心再心宽,明天杀牛招待亲戚朋友。送你上山。

第四天吃过早饭,一阵激烈的锣鼓声敲过之后,便送死者上路了。锣鼓敲起来.芦笙吹响着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的是抬死者的人,再后面是送葬的众人。他们离开村寨,来到一块宽阔的平地。在平地上顺绕四圈逆绕三圈后将死者放在中间.折来棕叶遮盖在死者的上方以挡阳光。在死者的近旁栽一根木桩,把锣鼓挂在上面敲,吹芦笙者依然吹又舞。

这时,有人牵来黄牛一头,拴在广场一角,用一根长长麻绳,一头穿在牛鼻孔里,一头握在死者的手上。意思是,要死者把牛带到阴问去。有了牛,才不被别人欺负,才可犁田耙地,才有粮食吃。

人们开始给死者敬酒七次,均举过头顶泼于地上。烧香三次,烧纸钱不计其数。后打卦,若出现顺卦,说明死者愿牵着牛走。“自叫郎”打来一瓢清水洒在地上.高声大喊道“杀牛”。

于是,从人群中走出二人,一人提一柄大斧,向牛头猛击数下,使牛倒地身亡。

这时,二人又一次背起弓箭,吹响牛角绕死者顺跑四圈逆跑三圈,以示打退阴问前来抢牛的鬼魂,让死者牵着牛顺利去阴间。

那边开始剥牛皮,就地架起一只大铁锅煮牛肉。吃中午饭时唱一首中午饭调,大意是:

太阳要过山了,你的孝子端给你中午饭,左手端着七碗肉,右手端着七碗酒。中午饭吃完,左手牵牛绳,右手拿着赶牛棍,赶起牛来要起身,你上阎王殿,你转回身来看看,你的儿女眼泪掉下来了。

唱完后吃饭。饭毕,送葬的人们则抬着死者几乎是跑步向山中奔去,以便在太阳落让山前将死者葬下。

孝子是必去的。下葬时,他必须把死者亲自放人棺中说:“你安心去吧,若别的死鬼来抢你的东西,你就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烂的。”说完,孝子亲自盖棺板,挖几锄土盖棺,随后才由众人将土垒起,砌成坟堆。在下葬前,还得由一个人背一点坟地上的土回家,放在死者曾睡过的床脚。

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带上三只竹筒,一只装水,水中放一切燃着的火炭,一只装饭.再一只装菜,来到坟前祭奠死者。祭奠完,在坟的近旁折一根棍子,对棍子说:-我来带你回家了。”带出约二分之一的路程,将棍子插在地上,又说:“你在这儿等着,明天我来接你。”第二天便又来接,以同样的方式走全程的三分之一路程,第三天便回到家中。进家门时,对棍子一说:“我接你进家了!”然后就可把棍子扔了。

自此.每天吃饭时,都在家堂上祭一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表示请逝者同吃,这一礼俗直至对死者进行超度之后,才可解除。

在苗族的整个葬俗中,每一个礼俗的进行,都必须有酒相伴,酒伴着苗族葬俗的全过程。另外,办丧事这几天,无论农活阔忙,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帮助办丧事而不出工,直到丧事结束为止。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饮食

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吃山泥鳅
山泥鳅即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着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宅

吊脚楼
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

火炉

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苗族人十分尊敬老人长辈,幼辈见到长辈,平时多行鞠躬礼,吃饭时,请老人上座,行路要让长者先行。遇喜庆盛会时,不分长幼,都行作揖礼,切记不可对妇女行握手礼。

到苗家做客,千万不可在火炕旁的凳子上就坐,因为火炕旁是苗家设灵位祭祖先的地方。晚上如果主人叫你“包总“(意为睡觉),你不要爬上床去睡,必须规规矩矩睡在火炕的“地铺“上,但千万不能说这是“地铺“,睡地铺苗家叫“包大斗“,是指睡在地上的牲畜的。安排客人“睡地铺“,是让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灵睡在一起,表示敬重客人。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见礼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

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走客”、“闹寨”与敬酒之俗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寨苗家把串亲戚叫做“走客”,苗语叫“低昂汉”。走客有多种情况,如平常有事或年节时要走客;亲戚家有喜事(如结婚、立新房、生小孩)时要走客。不同情况所带礼物的品种和数量是有区别的。

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或大的节日(主要是吃新节和苗年)走客时,一般要带一只鸡、一包糯米饭(二、三升)、一块肉(腌的、新鲜的均可)、鲤鱼等食物。所带的这些礼物,俗称“杂包”。客人到来时,不仅全家人要热情招待,而且主人家还要招来房族叔伯兄弟甚至全寨的人共解“杂包”,一起喝酒聚餐,品尝所带佳肴,以示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然后,主人家还要将客人带来的糯米饭等食物分给每家一点。第二天,分得“杂包”的人要按辈份、年龄的大小依次请客


18582659196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松全发答:.3,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4,满族: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

18582659196不同民族的风俗是什么?
松全发答: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的传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4、纳西族(三朵节)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也叫“三多节”。5、白族(青姑娘节)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

1858265919656个民族的风俗和特点一览表,民族风俗有哪些
松全发答: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简单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1、布依族-“抢龙水”。当新年钟声敲响,“抢龙水”成为布依族村民的盛典。家家户户派出的代表守候在村中水井旁,只为能最快抢到第一桶井水,“抢来好运”。2、独龙族-“剽牛祭天”。独龙族庆祝卡雀哇的主要方式。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年节。被选中的...

18582659196民族风俗有哪些
松全发答:1、蒙古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2、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3、壮族:着名节日有一年一度...

18582659196汉族的生活习俗
松全发答: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3、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18582659196中国各民族生活习惯
松全发答:中国各民族生活习惯:1、蒙古族 (měng gǔ z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

18582659196各民族文化习俗
松全发答: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

18582659196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加急!!!
松全发答:各民族生活习俗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中国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方面,汉族以米、面为主,喜食蔬菜、豆类、肉、鱼及蛋类,尤其注重烹调技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喜饮奶茶;朝鲜族...

18582659196彝族风俗、服饰、节日习俗、饮食、民居
松全发答:一、彝族风俗 1、成年礼:少女成年,要举行成年仪式。彝族少女成年的换裙仪式,彝语称为“撒拉火”,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俗称“换童裙”,在少女13岁或15、17岁时举行。2、婚礼风俗: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

18582659196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松全发答:1、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称浴佛节,也叫冷河伤寒节,是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泰族和东南亚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用纯净水互相泼洒,以祈求洗去身上的陈年旧事和晦气,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代表着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维吾尔族的礼仪 维吾尔族人见面时,从来不相互握手...


(编辑:祝燕欣)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