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礼仪之争的简介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大礼仪之争的介绍

朱厚熜115岁时,以藩王身份继皇帝位2。从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三年(1524),以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同张璁等新进士大夫之间围绕着当时“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所进行的“大礼议”之争,前后经过三个回合,最后以张璁等人的主张得到采纳而告终。“大礼议”的论争不仅是当时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冲突以及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的交织,更体现了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其实质是天理与人情之争的反映。

简单的说是前朝皇帝(武宗)无后,新皇帝(世宗,前朝皇帝的堂弟)是蕃王(兴献王)之后。新皇帝希望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新皇帝对已故皇帝的称呼),伯父(孝宗,武宗的父亲)为皇伯考。但是大臣们希望皇帝称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皇考。双方互不相让,由此引发的大礼仪。实际上大礼仪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博弈的结果,最后世宗一方胜出。

“大礼议”的论争,由于两派价值观的不同,因而对儒家典礼的解释也大异。透过“大礼议”论争,它背后体现的是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具体表现为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冲突以及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的交织。   旧阁权集团所遵循的是绝对理学的程朱道学,这个理是形上学本体,是普遍存有的根据,也是最深层的价值源泉。杨廷和在“大礼议”一开始就表明:“惟宋儒程颐《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为万世法。”后来他的儿子杨慎偕同列36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注:《杨慎传》,《明史》卷192,第5082页。 )程朱道学主奉形上学之天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中叶以后,它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王阳明有鉴于天理本体与感情实在、抽象的远离现实的先在范畴——理与具体地去格一件一件物、道德规范与践履行为、当然与所以然之间的冲突,导致天理与人情、天理与人心、理性与感性的分二,主张异在的、外超越的天理向内在的、内超越的人心转化,即由天理向人心贴近,向人情落实;二是罗钦顺恢复张载气本论思想,主张“理气为一物”,(注:罗钦顺《与林次崖佥宪》,《困知记·附录》,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1页。)把理拉向气,否定天理的形上学本体性, 认为天理只是气本体固有的条理和属性,罗氏从程朱理气的关系中,表现了由道学向气学发展的倾向。   程朱道学之所以面临着这两方面的挑战,是因为元明以来程朱道学被官方意识形态所强化,成为士子们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和紧箍思想的教条,其内在的理论破绽逐渐显露,其理论思维的生命力渐次削弱,也逐渐脱离了社会实际和丧失了其解释的功能。在这次“大礼议”的论争中,充分暴露了程朱道学不近人情的冷酷面目,不顾现实的僵化心态。张璁认为“大礼议”的统、嗣之争,其实质是天理与人情之争的反映。他说:“圣人缘人情以制礼”,“夫统与嗣不同,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帝承惠帝之后,则以弟继;宣帝承昭帝之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强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尝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矣。故曰:礼,时为大,顺次之;不时不顺,则非人情矣;非人情,则非礼矣。”(注:张璁《正典礼第一疏》,《张文忠公集类·奏疏》卷1。)强调礼要适应时变,要缘人情, 若既不依据时,又不顺人情,就是非礼,也无所谓礼。“人情”与“礼”的关系,《礼记·丧服四制》就说过:“顺人情,故谓之礼”,故非张璁等的杜撰。   张璁与王阳明为同时代的人,王比张大3岁,张比王晚死10年。 “大礼议”之争时,阳明50岁,张璁47岁。“守仁之起由璁、萼荐,萼故不善守仁,以璁强之。”(注:《王守仁传》,《明史》卷195。 )王张之间,思想契合。阳明平宸濠之乱,反遭张忠、许泰之变,因而未能直接参与“大礼议”之争;但张璁、席书、黄宗明、方献夫、桂萼等“圣人缘人情以制礼”的理念,实与阳明的思想合。他说:“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传记之讹缺,则必古今风气习俗之异宜者矣。此虽先王未之有,亦可以义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袭礼也。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礼之礼,行不著而习不察者矣(一部礼经,皆如此看)。”(注:《姚江学案》,《明儒学案》卷10。)“先王制礼,皆因人情”,实乃以本生父为皇考、统与嗣之辨的理论依据,反对徒拘泥于古,而不察今,不得于心的冥行,指出这是非礼之礼,好像这段话就是针对“大礼议”而言的。   虽然王阳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直接上奏疏,但他的学生席书、方献夫、黄宗明、黄绾都与张璁一起上疏,批评杨廷和等以程颐“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所生为伯叔父母”的理论根据。在“大礼议”时,“霍兀yá@⑥、席元山、黄宗贤、黄宗明先后皆以大礼问,竟不答。”(注:《年谱》,《王文成公全书》卷35。)阳明不答并不是不关心“大礼议”的论争,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他在与霍韬的信中说:“往岁曾辱‘大礼议’见示,时方在哀疚,心喜其说而不敢奉复。既而元山亦有示,使者必求复书,草草作答。意以所论良是,而典礼已成,当事者未必能改,言之徒益纷争,不若姑相与讲明于下,俟信从者众,然后图之。其后议论既兴,身居有言不信之地,不敢公言于朝。然士大夫之问及者,亦时时为之辩析。……后来赖诸公明目张胆,已申其义。”(注:《与霍yá@⑥崖宫端》,《王文成公全书》卷21。)这里对霍韬、席书的“大礼议”主张,表示了“心善其说”,“意以所论良是”的态度。这个态度是很明确的。   王阳明虽哀疚丁忧林下,对“大礼议”这样的大事,他是关心的。《年谱》记载:“是时‘大礼议’起,先生夜坐碧霞池,有诗曰:‘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qī@⑦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又曰:‘独坐秋夜月色新,乾坤何处更闲人?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却怜扰扰周公梦,末及惺惺陋巷贫。’盖有感时事,二诗已示其微矣。”(注:《年谱》,《王文成公全书》卷35。)阳明有感“大礼议”之争,以诗表明他的微旨心迹。   鉴于此,近人便指出:“考赞礼诸臣之思想渊源,多为姚江王门高弟,则此一新旧士大夫集团之政争,实与当时新兴王学及正统朱学之对立有关,此又欲明大礼议之思想背景者不可不知也。”(注:欧阳琛《王守仁与大礼议》,载《新中华》1949年第12卷第7期。 )此见中其肯綮。   张璁的历史评价、地位和影响,近人虽有微言,但正史或野史基本上是肯定的。“孚敬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言。”(注:《张璁传》,《明史》卷196,第5180页。)他若清勋戚庄田, 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脏吏,一时苞苴路绝。”(注:《张璁传》,《明史》卷196,第5180页。 )孚敬之名是因璁与朱厚@①之@①讳而改。李贽《续藏书》引许文简曰:“公天性孝友,气度朗豁,博极群书,奇伟迥特,非时俗肤浅所能揆测。及当事莅政,执政以往,刚崛不回,遭遇圣主,建明大礼,乃知殷宗思治,梦帝赍傅,周宣中兴,岳降生申,有由然也。”(注:李贽《张文忠公》,《续藏书》卷12,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1页。)此评较为公允。   )




13526369344简述礼仪之争的内容
邰冠敬答:中西礼仪之争:发生于十七世纪末与十八世纪初的“中西礼仪之争”——是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试图对天主教作某种本土化的改造,以便为中国士民接受。事件过程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教。利玛窦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非常务实的传教士,刚来的时候,他打扮成僧人模样,自...

13526369344大礼仪之争是什么?结局是怎么样的
邰冠敬答:大礼仪之争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时三年的“大礼议...

13526369344明代的大礼仪之争实质是什么?
邰冠敬答: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是场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之争。 事件起因 明武宗朱厚照荒唐了一辈子,在31岁壮年时去世,却没有给江山社稷留下一个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于是明王朝陷入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大空位时期”。 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各种考虑,选定了兴献王朱厚熄外藩入继大统,以此来维系皇朝的血脉。

13526369344礼仪之争争论序幕
邰冠敬答:利玛窦解释,祖先崇拜仅是尊敬祖先的世俗仪式,无迷信成分,与天主教义并不冲突。他还主张将天主教的"神"称为"天主",并指出"上帝"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他的传教方式被称为"利玛窦规矩",为后继者所遵循。1610年,利玛窦去世,他的继任者龙华民成为"礼仪之争"的焦点。龙华民1597年进入...

13526369344礼仪之争是指什么?
邰冠敬答:礼仪之争是1610年,天主教向中国传播时,围绕着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对天的祭祀,关于天主的名称及内涵问题的争论。

13526369344礼仪之争简介
邰冠敬答:这种适应策略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社会相融合,但也引发了其他教派的不满,特别是那些坚持原教旨主义的传教士。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有损基督教的纯正性,引发了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论。这场礼仪之争不仅反映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接纳程度,也揭示了他们在面对异文化时的不同策略和立场。

13526369344礼仪之争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邰冠敬答:礼仪之争起源于17世纪的中国,是一场关于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的争议。它主要涉及到天主教的本地化,以及是否允许中国信徒参与某些具有儒家和佛教元素的传统仪式。这场争议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仪之争的背景是17世纪初,天主教试图在中国传播并本地化...

13526369344礼仪战争出现的原因
邰冠敬答:对于历史上的“中国礼仪之争”,它具体是指在17—18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传教士就对于中国传教方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争论和文化碰撞,中西双方当时未能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从而导致了文化交流中断。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历史的相关记载说,“中国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出现,其中的...

13526369344中西礼仪之争名词释义
邰冠敬答:将他们的观点和实践带回欧洲,这无疑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和争议。这场“中西礼仪之争”不仅反映了不同教派对于传播信仰方式的理解分歧,也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碰撞与交融。在那个时代,耶稣会士们对于适应中国文化的努力,以及他们与欧洲教派的立场冲突,都在学术和宗教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3526369344中国礼仪之争发生在什么朝代
邰冠敬答:礼仪之争的序幕,背后是一场天主教“华化”的争论。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抵达北京,一度自喻为“西僧”,但他旋即发现中国文化由儒家士大夫掌握。他相信要中国人接受天教,必须从士大夫阶层着手,他于是改称为“西儒”,研习儒家文明,穿起士大夫服饰,向中国人介绍记忆术、地图、天文等...


(编辑:嵇钢卞)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