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空间站受到地球引力,为什么没落到地面?老师在地面做了什么实验?你也模拟一下这个实验。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7
月球也受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为什么不会落到地面呢?试着提出一个猜想.

月球在受地球的万有引力的同时,还受太阳的万有引力.后者远大于前者,所以后者起了主要作用.
猜想: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我们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时候可以算出向心力是多少,这个向心力正好等于地球给月球的万有引力大小。反过来,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月球离地球变近,速度保持不变,但向心力是随着距离的一次方增加的,而万有引力是随着距离的二次方增加的,它们就不可能再保持平衡。为了保持平衡,月球只能在原来的半径轨道上公转。所以不落在地面上的原因就是地球对月球的万有引力维持了月球的向心运动,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而不是直接落到地球的地面上来。

拿一个碗,放一个玻璃球,然后转动碗,玻璃球就会沿碗壁做圆周运动。速度过快小球就会飞出碗沿,速度过慢,小球就会掉落碗底。这其实是一个向心力与离心力平衡的问题。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但为什么不能把月球吸引过来?因为月球在运动,对地球会产生离心力,这两个力平衡,月球就会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地球有引力为什么不能把月球吸引过来?光想到地球有引力,在海上某些地方涨潮退潮也跟月球的引力有直接关系。地球的引力大范围抓住了月球,月球也是一颗有能量的卫星天体,有缓慢的自转速度,跟地球的间距保持着一个引力平衡的关系,什么向心力,角动力,互相排斥的斥力,那都在其次,对于这么大一个天体,这些解释都不怎么靠谱。

不仅没有被地球吸引过来撞向地球,每年还以2.5厘米的尺度远离地球。将远离地球250米,10万年后,才2.5公里,这是一个很微小的差异。10万年后,人类文明还是一个未知数,地球和月亮却永远保持着这种亲密关系。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行授课。王亚平和冰墩墩在中国空间站同框。 (视频截图)视觉中国供图
对地球上的孩子们来说,承载着无限梦想的星辰大海浩瀚无边,也很遥远。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老师的声音和面孔,却格外清晰和亲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位“太空教师”的形象就是他们心中梦想的样子。
3月23日,“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再次开讲,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又一次唤醒大家对太空的奇思妙想。仿佛开启一扇门,“天宫课堂”再次将孩子的想象力和星辰大海之梦打通,太空探索继续远航。
冰墩墩在太空走了直线
忙完冬奥会之后,“顶流”冰墩墩又在空间站“加班”。太空抛物实验演示了天地之间抛物区别。王亚平手拿冰墩墩抛出,如果是在地面,冰墩墩一定会下坠,但在“天宫课堂”,正如王亚平所说:“冰墩墩并没有像在地面一样下坠,而是沿着直线近似匀速前进。这和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现象相同。”
太空授课地面主课堂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就是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在地球上,人们被地心引力牢牢吸在地上,但空间站属于微重力环境,冰墩墩没有往下坠。张健解释说,平抛运动是中学物理知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规律,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是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平抛运动到底遵循怎样的规律,运动轨迹如何,老师平常只能通过想象的方式让同学们去理解。他看到这次太空授课冰墩墩所演示的情况非常兴奋,“这样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失重时物体平抛的规律”。
实际上,平抛运动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张健在黑板上画了个半径为R的球体,代表地球,地球上标出一座高山。他说:“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做平抛实验的话,把物体抛出,它将落向地面,如果将物体抛出的速度变大,它将会落向更远的地方。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它有没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环绕地球的一颗卫星呢。”
这个想法最早由牛顿提出,是一个思想实验,也被称为“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所谓思想实验,又称为理想实验,指的是用一定的逻辑法则在头脑中进行物理问题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这类思想实验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并不鲜见,张健举例,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对接实验,帮助人们认识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用理想升降机提出了强等效原理;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也是利用了单电子衍射理想实验。
“基于逻辑法则和事实基础开展的思想实验,对科学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健说。
至于“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则引出了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张健解释,7.9千米/秒是第一宇宙速度,也是最小的火箭发射速度;如果抛出速度大到11.2千米每秒,就达到了第二宇宙速度,是脱离地球引力的最小发射速度,比如可以飞向火星;如果抛出速度大到16.7千米每秒,就达到了第三宇宙速度,这是飞出太阳系的最小发射速度。
其实,中国航天,就是这样越走越远的。
“冰球”实验为无容器柜出场打前站
此次太空授课中,晶莹的热“冰球”实验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上,这是最让人捏把汗的一个实验。
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被王亚平从储存袋里挤出,形成球体悬浮在空间站中,她手中的毛杆一碰小球,球体随即开始结晶,变成了一个“冰球”的样子。只是结晶过程放热,王亚平拿手碰了碰小球,告诉大家,其实它是热的。
中国科技馆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辅导员吴彦旻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个实验对这个过饱和溶液的状态要求比较高。
为啥容易失手还非要选这个实验呢?吴彦旻透露,这是为了引出叶光富展示的“宝物”——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他幽默地说,授课专家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把这个实验柜比作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吴彦旻介绍,通常熔炼物质都需要使用容器承载材料,就是坩埚,往往因此会引入杂质,在材料凝固过程中,会受容器影响,导致实验取得的数据不准确。
“无容器”就是不用容器承载,使物体在悬空的状态下实现熔炼的过程。再回头看亚平老师的实验,溶液球飘浮在空中,这次并没有使用固水环,和地面最大的不同是,材料在悬浮条件下完成了结晶变化。同样没有使用容器,“天宫课堂”还向大家展示了,无容器柜用激光加热合金小球到熔融状态以及再辉现象。
“容器对材料的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容器的形状,它表面的结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对材料的晶格结构、缺陷、纯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进一步解释,特别是一些多元的合金,比方说两元或三元合金,由于它的浓度不一样,在地面上做的时候它会分层,在微重力环境下,它这方面的影响没有了,如果再把容器的影响去掉的话,就有可能长出纯度更高、结晶度更高、结晶更好的材料。
太空水油分离基本靠“甩”
在地面上,受重力影响,密度不同的水和油会出现分层现象。而在太空中,水和油分离的现象显然不同。王亚平老师将装有水和油的小瓶用力摇晃后,水油并没有分层,而是依然混合在一起,直到叶光富老师的“人工离心机”启动,才将水和油成功“甩”分层。
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怎么来的?人们的第一感觉是去了太空当然就失重了,地球引力够不到了,真的是这样吗?
吴彦旻笑着回答:“咱可能小瞧地球大大的能力了。”他算了一下,空间站离地的高度大约400公里,这个是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母就是地球半径的平方,计算得出,空间站轨道高度的重力水平并没比地面低太多,大约是地面重力水平的88.5%。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吴彦旻解释,空间站微重力的成因和它的飞行速度有关,目前公布的天宫空间站的飞行速度是7.68公里每秒,差不多是步枪子弹速度的10倍。这么快的速度如果没有什么力量拉着,那妥妥地就飞向宇宙了。此时尚存的88.5%的重力正好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向心力,保证空间站既没有飞离也不会坠落,它老老实实地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那为啥都要说微重力,而不是零重力呢?吴彦旻说,首先,地球不是一个理想的均匀球体,本身形状就不是,各部分的密度也不一样。它拉扯空间站的力道就有波动。其次,受空间站机动能力和稀薄大气的影响,空间站也很难做到速度恒定。此外,空间站是个复杂的机器设备,上面有各种仪器在运动,航天员每天还有大量的运动处方任务要完成。他说:“把空间站的环境描述为微重力是非常准确的说法。”
“液桥”实验操作简单原理高深
相比其他实验,“液桥”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是怎么被选上天的呢?
王亚平在太空用水搭起一座“桥”,相比于地面主课堂上同学们手里微小的液桥,她在空间站中的液桥可谓巨大。“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副团长、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揭秘,“天宫课堂”实验设计有三条基本原则。
陈征说:“第一是安全,不能危及空间站的运行,不能有任何的安全隐患。第二,实验现象要和地面有明显的差异,地面上完全不可能随便拿一杯水就能做出一个液桥的。第三是方便航天员的操作,不要给航天员太多额外的负担。这几方面液桥实验都很符合,所以就把它作为太空授课中的一个内容了。”
此外,看似简单的液桥实验其实并不简单。陈征解释,在大学教师看来,关于液桥已经不再仅讨论表面张力,而是需要让同学们关心物质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
物理学界流传着一个故事,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临终前曾说:“当我见到上帝后,我一定要问他两个问题——什么是相对论,什么是湍流。我相信他只对第一个问题应该有了答案。”著名科学家理查德·费曼称湍流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陈征说:“空间站可以最大限度摆脱地面重力影响研究流体,给今天的物理学家创造了最好的探索条件。”
在太空授课过程中,“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教师、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物理教师李晓彤和学生们同步做了液桥实验,她说:“同学们特别喜欢,觉得很神奇。”
事实上,正如陈征所想,小小的液桥一头拉住了正在勤奋读书的孩子,一头拉住了星辰大海的梦想。
设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实习生 李相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一种叫做离心力的自然现象维持了太空站绕地球运行而不会掉下来,原理和月球绕地球运动不会掉下来一样。目前我国的空间站已经官宣,每天绕地球19圈,大约96分钟绕一圈,每秒的速度为7.8公里左右,也就是2.8~2.9万千米/小时,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如果要做实验的话很简单,找个绳子,上面挂一个重物转圈圈就是。

空间站由于离地球比较远,收到的地球引力是非常小的。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矫正的话,空间站也是有可能慢慢下降的,最终会掉到地球上。但是每隔段时间就会使用外部的动力,对空间站的轨道进行修正,保证空间站不会被吸引到地球上。

那是因为他的重力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个空间站,所以来说是不会掉下来的。


13887007602空间站为什么不掉下来
暴昌琼答:空间站不掉下来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以及空间站的轨道运动产生的离心力之间的平衡。首先,空间站围绕地球运行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这种引力试图将空间站拉向地球的中心。然而,空间站并没有直接坠入地球,而是绕着地球运行。这是因为空间站也有一个向外的力,即离心力,这个力使空间站试图离开...

13887007602国际空间站将近400吨,为何不会掉下来?
暴昌琼答:因为国际空间站与地球之间存在两种力,一种是空间站的离心力,一种是地球的吸引力,当这两种力平衡时,就可以保证空间站不被坠落,这和行星与它自己卫星之间的力的关系是一样的。国际空间站运行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轨道上,总质量超过400吨,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1998年开始建造,2010年完成...

13887007602我们往宇宙发射空间站,它们长期在那里,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暴昌琼答:,就是缺少维护以及提升轨道而坠入地球太平洋。大家也不用担心我们的空间站掉下来,因为时不时的空间站也会进行制动,也就是“点火”抬升轨道,定期调整空间站的轨道所需,这也就是空间站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和平号空间站是因为得不到补给才坠入地球的。我们的空间站不仅有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补给,还有太...

13887007602空间站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暴昌琼答:空间站不会掉下来是因为它们沿着地球引力的轨道运动,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所处的环境和它所受到的力量。空间站位于地球的外层空间,受到的主要力量是地球的引力。这种引力试图将空间站拉向地球的中心。然而,空间站并没有直接坠入地球,而是绕着地球运行。这是因为空间站也有一个...

13887007602人站在圆形的地球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暴昌琼答:因为人被巨大的地球引力吸引着,所以不会掉下来。具体的来说,地球的中心叫地心,地心在地的里面,像一块特大的磁铁,有很大的吸引力,把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向地心吸引,而我们人站在地面上,地球对面的人应该是倒立的,但是由于地球巨大,它的直径达到12756千米,在这么大个直径范围内,地面上的人都会觉得...

13887007602为什么站在地球的另一端的人不会掉下来?
暴昌琼答:地内电场产生的强大的引力,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重力。它不仅牢牢地吸引着整个地壳,它还透过地壳吸引着地表上面的一切物质,并与其它星体产生作用力。我们世代生活的这个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巨大电场。在地球表面的环境中,地震光、雷电、极光、电离层、磁层等电磁现象一度被各种“部分理论”解释成不同的原因。如果冷静地...

13887007602为什么地球另一端的人不会掉下去
暴昌琼答:因为宇宙本身没有上下之分,致使地球产生以地心为参照系的上下,这样地球另一端和我们一样,地心,即脚下就是我们的下,也是地球另一端的下,而脚下都有地面支撑,所以站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不掉下去。

13887007602为什么人站在地球上掉不下来
暴昌琼答:因为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由于地球质量较大,而人质量较小,所以表现出来的是人被地球吸引着。 人站在地球上掉不下来的原因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地心在地的里面,地心像一块特大的磁铁,有很大的吸引力,把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向地心吸引,连小鸟如果不飞也会被地心吸引到地上,所以人们不论站在什么...

13887007602地球另一端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哪?
暴昌琼答:是因为有地球的引力,把所有的人和物体都吸在地球表面上了。与其他所有星球一样,地球是悬浮在宇宙中的球体。宇宙中本就没有上下左右,只是人们习惯上,把头所在的方位,或者是地球表面以外的方向称为“上”,而把脚所在的方位,或者是地表以下的方向称为“下”。我们站立在地球上,是因为地球引力的方向...

13887007602卫星为什么不会因为地球的引力吸引而落入地球呢?
暴昌琼答:在理想情况下物体一旦达到7.9km/s,那么在飞出地球后它会永远绕着地球运动,但实际上在500km到800km的高度上,航天器仍然会受到逃逸层大气分子带来的阻力,因此如果卫星和国际空间站实际上是越飞越低的,因为大气分子降低了它们的速度,而地球引力趁此机会又拉低了它们的轨道,国际空间站受此影响不得...


(编辑:何轻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