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
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扩展资料:
1、相关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2、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

神话故事。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为患。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寻找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都失败了,最后被放逐羽山去世。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扩展资料大禹是作为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治水遗址到今天仍旧保存着,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时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存有禹王宫启母石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文明。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

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村位于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南麓,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禹会诸侯等传说。

1981年,禹会村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中国于2000年启动了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图通过汇集多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这一时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而对禹会村禹墟的发掘正是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率队在此进行短暂试掘,发现一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基址。其夯土层不规则,厚薄不均,距今约4500至5000年,符合早期龙山文化特征,但是用途不明。

2007年5月初,王吉怀再次率队对禹墟进行正式大规模系统发掘,希望通过对夯土层的断代和定性,以及更多的遗物证据,揭开“禹会诸侯”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历史典故)



公元前24-21世纪,北半球水患,从尧帝到舜都找治水人才。期初大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但治水失败被杀。大禹子承父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堵为疏,终于治好了水患。



大禹,姓姒,名文命,也称禹,夏禹。
传说,他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
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就有许许多多。禹的出生就很神秘,据说禹的父亲名叫鲧,也是一个部落领袖,因为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横流,黄河、洛河泛滥成灾,百姓们流离失所,深受其害。
尧知道这是关乎人们生死的头等大事,就向四岳说:“谁有治理水患的能力?你们推荐一个人。”四岳说:“鲧可担当此任。”尧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寻思天下这么大,怎样能治好呢!想了想就偷吃了天帝的“息壤”,当下力大无穷。他指挥各地的人们,见哪里水大就扒山堵水,这里堵住了,就再到那里去堵。
他高兴地堵住了黄河、长江。谁知一遇上暴雨,洪水猛涨,冲坏大堤,危害更加厉害。鲧治水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收效甚微。
这时,尧因年事已高,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接任后到全国各地巡查民情,发现鲧治水无力,非常恼火。这时,杨二郎下界视察,得知是鲧偷吃了“息壤”,报给天帝。天帝听后大怒,命令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谁知鲧死了三年,尸首一直不腐烂。后来有个狂人就刨开他的肚子,想看看里面是啥,不料就跳出个白胖小子,见人就会说话,在地上跳来跳去,见风就长,不一会儿就长成一个七尺高的大小伙子。
出现了这样的奇人怪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前来看稀奇。
有一对老夫妇,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也赶来看。大伙问他叫啥,小伙子说:“我叫文命。玉皇大帝知道民间有难,命我下界治理洪水,拯救百姓。”
这对姓姒的老夫妇见小伙子长得英俊,高兴极了,老汉看看老婆,老婆看看老汉,俩人会意的点点头,都想收留这个小伙子当儿子。老汉笑着对文命说:“孩子,你现在也没有家,如不嫌弃,跟我老两口一起过好吗?”文命见二位老人慈祥和善,连忙跪拜道:“父母在上,请受孩儿一拜!”老汉高兴地扶起孩子,从自己身上脱下斗篷披在文命的身上。
姒老汉老来得子。消息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舜感到此人出生不凡,就派伯益去调查真相。伯益回来说:“此人姓姒,名文命,身高八尺,体魄强壮,没从过师傅却聪明过人。每天和邻居长老筹划治水,相当有干才。”舜一听大喜过望,当下派伯益前去相请。伯益说:“人已在殿外等候。”说罢便传文命上殿。
舜观文命举止大方,很有礼貌,就说:“听说你热心为百姓解除水患,今赐你名禹,命你去治理治水,派伯益和后稷为你的助手,你看如何?”文命听罢,叩头领命而去。
禹接受父亲堵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归流的办法。在荆山,禹得到了一柄大神斧;在黄河,他得到了黄龙的协助。逢阻开山,遇沟添土,只知道辛辛苦苦忙着治水,自己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娶妻。
这时,有一只九尾白狐,看上了这位治水英雄,就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化名涂山氏,带着一群姑娘来到治水工地,为民工送茶送饭,慰问英雄。
在民工休息时,姑娘们翩翩起舞,涂山氏带头唱了起来:
治水小伙真吃苦(唻),日夜战斗在河心(吔)。
为了百姓不受害(唻),远离家乡到外边(吔)。
大禹首领本领高(唻),十人见了九人夸(吔)。
阿妹越看越动心(唻),愿与英雄结同心(吔)。
几个小伙子忙推着禹说:“你听!人家姑娘们为咱唱歌跳舞,你也代表咱们唱几句吧!”
在大伙的鼓动下,禹也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春季里来百花开(哎),
仙女们来送饭(吔),
小伙子干劲添(哎)。
那怕洪水狂(唻)。
------
通过对歌,禹和涂山氏更加爱慕,在大家的撮合下,他们结了婚。婚后,禹又一头扎进治水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帮助。在黄河、长江大河里出现有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有鱼身人脸的河精,送给他河图,帮他治水;还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给他一尺二寸的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水位,使他加快了治水速度。
传说,禹最后带人来到卢氏治理洪水,卢王和禹登上熊耳山一看,只见卢氏盆地一片汪洋,山民们都被洪水逼上了山顶。经过勘察,禹决定从崤山的山顶山挖一道大壕让洪水流入黄河。谁知那一带的山石坚硬如铁,禹说:“这真是个铁岭!”后来“铁岭”就叫开了。
铁岭打不通,禹又看准了金斗山北面的一道沟。他让民工先砍大树,堆满山沟,然后点火焚烧。经过三天三夜的焚烧,这种石灰岩的石山一经火烧就分散成灰。这时天突降暴雨,大水卷过燃烧过的山沟,一下把山沟冲下去许多。禹看这办法不错,就让大家反复焚烧,而他自己则拿把大神斧,每天开山不止。
涂山氏总不见禹回家,便来到治水工地,商量着要去送茶饭。禹说:“你去工地,一定要守规矩,必须听见鼓响才可以上去。”她答应记下了。
有一天,禹正在开山,不留意一个石头滚下去敲响了大鼓。涂山氏高兴地提着饭罐走向工地,但怎么也找不到禹的踪影,就向民工们询问。一民工指向半山说:“那不是,正在开山呢!”涂山氏一看,是一只大黑熊在举斧劈山。她不相信,就喊叫起来。禹回头一看:呀!是美丽的妻子送饭来了。就赶快往下跑。涂山氏看见大熊向她奔来,一时羞愧难忍,气得扭头就往回跑。禹一看自己还是一头大黑熊,赶紧变回了魁伟的原貌。可就在这霎那间不见了妻子。顺沟找了半晌,见一个美人石极像妻子,就坐到大石旁边说:“不要生我的气了,咱们回家吧!”禹好话说了几箩筐,也唤不醒美丽的爱妻。禹火了,大声说:“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只听一声巨响,大石启开一道口子,石缝里蹦出一个胖娃娃,一头扑进大禹怀里。大石里还传出声音:“我们的缘分已尽,你们父子走吧!”禹只好抱着儿子返回了治水工地。
禹在卢氏,先后疏通了五里川、朱阳关两大盆地的河道,引老鹳河、淇河水入长江;又凿开了山河口,使卢氏盆地的洪流归入黄河,从而平定水患,保障了江、河中下游部族的安全,他也因治水有功,被公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疏导洛河,禹花了不少心血。他用剑在山河口崖壁上刻下一个“雒”字,以作纪念。后人把禹新开的河沟叫做“大禹沟”,禹用过的石灶称“禹王灶”,用过的脸盆称“禹王盆”。并在金斗山腰建禹王庙,塑禹王像,以纪念大禹治理洪水的丰功伟绩。
大禹治水的事迹还载入了史篇,《尚书.禹贡篇》载:“大禹导洛至熊耳”。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定九州,“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东北流而会合涧水、缠水、再东流纳入伊水,然后东北注入黄河。”
清代卢氏知县刘应元在山河口凿石刻诗,并在河西崖壁留下大型摩崖题记“神禹导洛处”以作纪念。

  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那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每天给大禹缝衣做饭。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说完,就去治水了。涂山氏准备好饭食,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了一只大熊,在山间来来往往,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了吃。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块石头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轘辕山下。可是她东张西望却不见丈夫的踪影,只见一只大熊在山间跳跃治水。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阵,涂山氏跑不动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见此情景,大呼:"还我孩子!"只听一声巨响,石破北方,一个男孩出生了。这个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启。石破生启的巨石高约10米,围长43米,人称"启母石"。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后建都阳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后,汉代为表彰启的母亲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并立下《启母阙》。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 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19783085308我国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孔枯习答:鲧因为治水失败,被舜处死了。鲧死后,舜又 派禹继父业治水。当时禹刚刚结婚,就离开了妻子,奔赴黄河治水去了。 禹带着助手跋山涉水,考察水流的方向、走势以及地势的高低等因素。就这样,禹和各个部落的青年,开始了漫长的工作。禹对不同的水势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禹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消除了...

19783085308大禹治水有什么神话故事
孔枯习答:;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_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那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每天给大禹缝衣做饭。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

19783085308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故事内容
孔枯习答: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

19783085308大禹的神话故事概括
孔枯习答: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是个神形为白马的悲剧性治水英雄。他为了治水,从天帝 那里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鲧死不瞑目,尸身孕育儿子大禹 过三年不腐。天帝派天神来剖开鲧的肚腹时;神形为虬龙的大禹趁机蹦出,一飞冲天!老虎是大禹的幼年玩伴,长大之后威武凶猛,一直随大禹治水,躯...

19783085308《大禹治水》的原文和翻译
孔枯习答:原文: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

19783085308大禹治水的故事
孔枯习答: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而且许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说 大禹治水立轴成是受禹治理过的。其中有关大禹和其父鲧在今鲁南苏北黄淮泛区治水的传说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

19783085308大禹治水的神话是什么?
孔枯习答: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

19783085308大禹治水讲的是什么故事?
孔枯习答:禹为了治理洪水、拯救百姓,走遍了大江南北,到处考察地形,研究水行方向。他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决定不再像父亲鲧那样去堵塞洪水,而是利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消除水灾。疏顺导滞,就是利用自然水势,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然后合通四海。在治水的过程中,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人们挖...

19783085308大禹治水有哪些神话故事呢?
孔枯习答:在众多有关洪水的神话故事中,尤其以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最为出名。一、女娲补天在天地混沌初开的时候,盘古用自己的力量将天地分开;而女娲则用自己的灵力,创造了人类。然而因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太大,有一次出现了天空漏洞的情况。滔滔的天河水,从天空中不断地倾泻而下。对于平凡的人类来讲,哪里...


(编辑:谷阳薇)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