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什么?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核式原子结构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在卢瑟福提出其核式原子结构之前,汤姆逊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枣糕式”的电子模型。
该模型认为,原子是正电部分是一个原子那么大的、具有弹性的冻胶状的球,正电荷均匀地分布着,在这球内或球上,有负电子嵌着。这些电子能在它们的平衡位置上作简谐运动。观察到的原子所发出的光谱的各种频率认为就相当于这些振动的频率。

扩展资料:
用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和带电粒子的散射理论只能解释α粒子的小角散射,但对大角度散射无法解释。 卢瑟福经过仔细的计算和比较,发现只有假设正电荷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α粒子穿过单个原子时,才有可能发生大角度的散射。
也就是说,原子的正电荷必须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核内。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卢瑟福进一步计算了α散射时的一些规律,并且作了一些推论。这些推论很快就被盖革和马斯登的一系列漂亮的实验所证实。

枣糕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所以α粒子穿过时受力应当基本平衡,偏转应当微乎其微
但是实验发现,尽管大部分小角度偏转,但是极少数粒子的确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就是这些极少的粒子,把枣糕模型废了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为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直线运动的α和β粒子在碰到物质原子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β粒子的散射数目要比α粒子更多,因为β粒子的动量和能量要小得多。如此迅速移动的粒子以其原来的路径穿过了原子,而观察到的偏转是由于遍布于原子系统内强电场作用的结果。


19393195979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
蔡叛旭答: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

19393195979科学家的实验有那些
蔡叛旭答:1911年 拉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 发现原子核,第一次正确提出原子结构.

19393195979居里夫人的实验过程
蔡叛旭答:1.精心设计实验 卢瑟福为了研究原子结构,精心设计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整个 实验设计的非常巧妙,它不仅实验目的明确,思考周密,而且还能抓住关 键,出奇制胜.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明原子内部电子和其它粒 子的分布状况,以检验 J·J 汤姆逊提出的原子的正电子球模型,即认为 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体中,而...

19393195979现代物理有哪些呢
蔡叛旭答:对阴极射线的研究表明,原予不是不可分割的一一所有原子都包含有电子。a粒子散射实验向世人揭示了核。瑟福提出原子核的“行星模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卢瑟福解释了核嬗变和放射性。汤川提出了束缚核子的强核力模型。提出核的液滴模型和作轨道运动的核子模型。标准模型 对宇宙线、放射性和粒子碰撞的研究...

19393195979盖革计数器 需要注意什么
蔡叛旭答:卢瑟福对这个实验的各种参数作了详细分析,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从1920年起,盖革和德国物理学家米勒(E. Walther Muller,1905-1979)对计数器作了许多改进,灵敏度得到很大提高,被称为盖革-米勒计数器,应用十分广泛。 盖革-米勒计数器是根据射线能使气体电离的性能制成的,是最常用的一...

19393195979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蔡叛旭答:维尔纳的理论不仅正确地解释了实验事实,扩展了原子价的 概念,还提出了配位体的异构现象,为立体化学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领域。 他的理论一发表,使得到了化学界的极高的评价,并因此而 荣获一九一三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5 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经过二十年的艰苦研究,威尔斯...

19393195979一道高中物理题(万有引力)
蔡叛旭答:1)GMm/R^2=mv^2/R → (1/2)*mv^2=GMm/2R=We Wk=mgR=GmM/R W总=3GMm/2R M=(4/3)*3.14*R^3*P W总=2*3.14*6.67*10*6.4^2*5.5=94364.39J 2)GMm/R^2=mV^2/R V^2=GM/R Vmin=(G(4/3)*3.14.R^2*P)^(1/2)=62.9^(1/2)=7.93 ...

19393195979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
蔡叛旭答: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


(编辑:裘雁菲)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