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桃花源诗翻译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桃花源诗>>白话翻译

桃花源诗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一、原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二、翻译: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 陶渊明创作的附于《 桃花源记》之后的一首 五言诗,诗与记珠联璧合,又相互独立,并无重复之感。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诗》原型地:
“桃花源景区以前叫大酉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当地文史专家黎洪告诉记者,最早提出“桃花源原型在酉阳”的,是酉阳本土籍诗人陈汝燮及才高八斗的土司后代冉崇文,时间为咸丰八年(1858年)。
159年前,陈汝燮与冉崇文同宿成都石牛寺。在夜晚谈古论道之时,二人不约而同地认为大酉洞酷似陶渊明所记桃花源。
陈汝燮还写下《题桃源行并序》:“酉阳才是真桃源,桃花源记非寓言……陡辟一重天与地,田园屋宇无尘气。想见树中长子孙,先芬能诵秦皇避。吾酉在汉属武陵,路忘远近问津明。
永嘉以后没蛮獠,直到元明失洞名……”论证了大酉洞为何是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丢失洞名的原因等等。
后来,冉崇文在编修《酉阳直隶州总志》时,便将这一考据记录进去。这也是酉阳最早提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此的历史记载。
尽管如此,桃花源的原型地归属一直就争议不断。
光绪年间的赵藩在《清明节偕幕僚游大酉洞》中,用“迁陵地归武陵属,图经辩难森词锋。必求实之信凿矣,争言附会嗤君蒙”的诗句,表明当时各地对桃花源原型之地的争议。
“所以,关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地到底在哪?早在100多年前,争议就开始了。
“事实上,在武陵山区一带,类似‘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像桃花源的地方不少。”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认为,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经典要素,它们也代表着人们心目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诗》的原型地也许无法考证,重要的是,这首诗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体现。”鲜于煌表示。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余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编辑本段译文背景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编辑本段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编辑本段段落分析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编辑本段后记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编辑本段诗外话
汉末以来,中原动荡,兵连祸结。史书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安定生活的记载。诗人熟读历史,亲历祸乱,切身体验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宦海沉浮,冷眼旁观,也深知官场黑暗与民间疾苦。于是他向往没有兵灾战乱、没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向往没有君臣尊卑、没有赋税徭役的祥和环境。种种传说故事,种种美丽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向往的诗文双璧:《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诗外话
汉末以来,中原板荡,兵连祸结。史书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安定生活的记载。诗人熟读历史,亲历祸乱,切身体验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宦海沉浮,冷眼旁观,也深知官场黑暗与民间疾苦。于是他向往没有兵灾战乱、没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向往没有君臣尊卑、没有赋税徭役的祥和环境。种种传说故事,种种美丽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向往的诗文双璧:《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余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翻译:秦始皇扰乱天下,贤达的人就避开乱世。夏黄公、绮奇里季去商山隐居,桃源中人也从乱世中消失。去桃源的踪迹消蚀而湮没了,通乱世的路径也荒废了。桃源中人相勉致力农田耕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树竹林繁茂成荫,豆子和谷子都能按时种植。养蚕可以收获长丝,秋收也没有赋税。生着草的小径交相通连,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当时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欢歌,老年人也能随心游逛。花草也随着天气的和暖而繁茂,林木也在秋风强劲时落叶。即使没有年号和历史编著,那四季的变化也年年如此。高高兴兴的没有尽头,用不着操心烦愁。这奇迹隐没了五六百年,终于有人看到了这人间仙境。世俗鄙陋而桃花源中淳厚那是根源不同,可仙源一现接着又消失了,请问那些在世上交游的俗人,怎能猜测到这尘世外的情况!在清风的吹抚中我慢慢地走着,我要寻求和颂扬那和我志同道和的人呢

桃花源诗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我说 你选的那个最佳答案一点都不标准 简直就是胡乱弄的


18813542250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翻译,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蓟虽仇答:《桃花源记》中我们随处可见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与诗人在《移居》诗中所写的“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又是多么一致!但《桃花源记》比作者在田园诗中所写的农村...

18813542250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花源》原文及翻译赏析
蓟虽仇答: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花源原文: 源上花初发,公应日日来。丁宁红与紫,慎莫一时开。 诗词作品: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花源 诗词作者:【 唐代 】 韩愈 诗词归类: 【咏物】

18813542250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古诗原文翻译赏析李白的诗
蓟虽仇答: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想象 自由 豪迈译文及注释译文 在高堂白壁...

18813542250九王之子在静花源什么意思?
蓟虽仇答:"九王之子在静花源"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根据文学解析,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在静谧的花园中,九个王子一同留下,意味着富贵、尊贵、华丽的存在。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差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另外,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

18813542250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
蓟虽仇答: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

18813542250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蓟虽仇答:桃花源诗中与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意类似的句子是“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2。从表达方式看,桃花源记运用‘描写’和‘记叙’。桃花源诗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抱歉,这个不知道】如“怡然有余乐,桃花源诗中与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意类似的句子是“ , ”。

18813542250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表现诗人怎样的
蓟虽仇答:热爱花园,对花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18813542250唐诗赏析之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该诗的作者想表达什么隐喻
蓟虽仇答: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这是一首回赠诗,表现了诗人对王维亦官亦隐生活的羡慕,从“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中,可以体会诗人的隐退之思。全诗清新幽远,新颖别致,自然浑厚,读之回味无穷。开头“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两句,一写客人,一写主人。起句实写客人,...

18813542250千秋岁·北城南埭原文_翻译及赏析
蓟虽仇答:人事改,花源在。神仙虽可学,功行无过醉。新酒好,就船况有鱼堪买。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諡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18813542250陶渊明想借花源的生活,表达自己怎样的想法
蓟虽仇答:表达了诗人向往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编辑:杜全放)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