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智化寺音乐》同哪些古乐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神曲的上古智化坐骑怎么获得?

亲爱的玩家:
您好,可以在紫晶商店用15000紫晶来进行兑换。
兄弟玩网页游戏平台客服很高兴为您解答。

  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乐音、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下面有详细的介绍(有讲到 叫什么 在什么时代?):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明正统年间随著智化寺的建成,打太监王振随之将宫廷音乐引入。经寺僧们研习演练,形成集宫廷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智化寺音乐的整个体系由乐谱、乐器、乐调、曲牌几个部分组成,全都采用工尺谱记写。其所用乐器是特制的,以管、乐、笙、云锣等为主要演奏乐器。曲目200多首,丰富多彩,乐僧队伍自形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承袭不断,传至今日已有28代传人。
  1952年智化寺艺僧法广在如来殿的经厨里发现了由第十五代艺僧永乾抄本。谱本线装,高40毫米,宽25厘米,用的是高丽无帘痕米色纸,装订完整。封面中间行楷书《音乐腔谱》四字,封底内自上至下楷书“岁大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容乾吉祥如意”22字。内容无序幕,共录有管乐谱48首。
  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北京智化寺音乐,是北京文博交流馆的一项重要业务。自1990年8月请回原智化寺已还俗艺僧张本兴、张广福、胡安和、朱锡泉等人,开始进行了-智化寺音乐抢修、发掘、研习、演出工作。并应国内外邀请组织演出100余场,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十分良好的轰动效应。1999年7月24日以《中国佛教音乐传世珍品音乐会》首次进入我国音乐的最高殿堂--标记音乐厅演出,2000年又在北京护音乐厅,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各演出两场,观众众无虚席掌声不断。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佛教协会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部门专家研究认定,智化寺音乐为唐宋的余音,是我过目前仅存的四大古乐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该庙道士安来绪、张教振、孟清真、张隆兴等传说,此庙在九曜街时就有鼓乐活动;安来绪说,他曾见到过书有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乐抄本,此谱藏于该庙“魁星楼”,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被烧毁于该楼之中。另外,尚有安来绪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乐谱抄本(此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这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始于15、16世纪的明代,最晚不会晚于18世纪前期的清代。
  清末民初,城隍庙及其乐社由姚春发主持,姚传授的艺徒有安来绪、王尉生、孟清真等。姚春发逝世后,由安来绪接替主持庙事及乐事。安传授的艺徒有张教振、樊明智、张存柱等。40年代中,在安来绪主持下,城隍庙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专门传习鼓乐,收有不少乐社艺人习艺,如著名鼓吹艺人周檀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安的努力,在其他鼓乐社日趋衰落的情况下,城隍庙鼓乐社始终坚持活动,直到i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城隍庙鼓乐社更加生气勃勃,经常参加音乐会演出和重大节日游园的演出活动。1961年11月,城隍庙鼓乐社接受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由安来绪率领赴京作专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西安鼓乐遂更为广泛地为音乐界所关注和重视。


  大相国寺梵乐的乐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之精华。演奏曲目十分丰富,分声乐和器乐两种,曲目有200个,至今仍残存《大相国寺手抄秘谱》、《师旷六律》等乐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佛教音乐中是最为独特的一枝。其声乐曲中的“倡”以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语言为内容,由通常的梵语三十二个音节构成,尤为宝贵。而器乐曲则以传统佛乐及中州地域音乐为主,演奏规范,编制严密。在开封繁塔及铁塔壁砖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乐的乐手。挖掘、整理、继承大相国寺梵乐,对于完善中华音乐宝库十分重要。


  五台山佛教音乐渊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往生礼赞》、唐代是五台山佛乐的极盛时期,五台山僧人澄观是华严经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时完成了呗赞音乐的系统整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八载:"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如来具是六十种声音……"这种呗赞音乐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
  虽然五台山各种佛教音乐不同,但都体现了北方宗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乐的婉丽。佛光寺文殊殿前现存石经幢,刻于877年。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八人,说明了佛乐当时的发展壮况。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乐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 "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内容上分为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两种。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青庙音乐留传下来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组成:瑜珈焰口、禅门口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等。
  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黄庙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禅曲诵经之部、吹腔之部、仪用之部。黄庙音乐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传入内地,曲牌多为藏语译音。但也吸收了汉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但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风格特点不同。青庙音乐讲究规矩,黄庙则不太严格。两庙使用调高不同。黄庙使用本调,即管调。使用工尺谱,即现代E调。青庙比黄庙低一个调,即角调,高音相当于现代D调。另外,青庙以汉民族乐曲为主,黄庙则继承了许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庙风格以庄重典雅幽静见长,黄庙音乐则刚强洪亮,粗犷有余。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乐器,青黄两庙大体相同,都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青庙音乐主要有:手鼓馨、铛子、中木鱼、方锣、鼓、铙、忏钟、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为主,管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黄庙乐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铃管子、笙、大木鱼,大号、别莉、海螺、铙钹,唢呐、海笛。黄庙乐队以管子为主,笙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0人组成。每日早晚迎送太阳时,使用的乐器有大号、唢呐、海螺、别莉等。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所以说,佛乐在佛教活动中,那抑扬顿挫的诵经节奏,或配以伴奏,或单独清唱,或经停乐起,唱念结合,声乐相间。忽儿深谷溪泉,忽儿高岭鸿雁,其水乳交融的演奏,具有十分浓郁的古典风味,不禁会令人想起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格调。
  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它们有的来自佛曲、有的来自古典乐曲、有的来自民间俗曲,一经佛乐队演奏,既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又有鲜明的佛乐特色。黄庙音乐中的吹腔用于黄庙各种殿堂仪式和各种佛事活动。乐曲有的来自青庙音乐如《秘摩岩》、《上字翠黄花》、《六字真言》等,有的来自古典乐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儿高》等,也有一部分来自民间乐曲。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乐音、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明正统年间随著智化寺的建成,打太监王振随之将宫廷音乐引入。经寺僧们研习演练,形成集宫廷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智化寺音乐的整个体系由乐谱、乐器、乐调、曲牌几个部分组成,全都采用工尺谱记写。其所用乐器是特制的,以管、乐、笙、云锣等为主要演奏乐器。曲目200多首,丰富多彩,乐僧队伍自形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承袭不断,传至今日已有28代传人。
  1952年智化寺艺僧法广在如来殿的经厨里发现了由第十五代艺僧永乾抄本。谱本线装,高40毫米,宽25厘米,用的是高丽无帘痕米色纸,装订完整。封面中间行楷书《音乐腔谱》四字,封底内自上至下楷书“岁大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容乾吉祥如意”22字。内容无序幕,共录有管乐谱48首。
  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北京智化寺音乐,是北京文博交流馆的一项重要业务。自1990年8月请回原智化寺已还俗艺僧张本兴、张广福、胡安和、朱锡泉等人,开始进行了-智化寺音乐抢修、发掘、研习、演出工作。并应国内外邀请组织演出100余场,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十分良好的轰动效应。1999年7月24日以《中国佛教音乐传世珍品音乐会》首次进入我国音乐的最高殿堂--标记音乐厅演出,2000年又在北京护音乐厅,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各演出两场,观众众无虚席掌声不断。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佛教协会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部门专家研究认定,智化寺音乐为唐宋的余音,是我过目前仅存的四大古乐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该庙道士安来绪、张教振、孟清真、张隆兴等传说,此庙在九曜街时就有鼓乐活动;安来绪说,他曾见到过书有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乐抄本,此谱藏于该庙“魁星楼”,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被烧毁于该楼之中。另外,尚有安来绪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乐谱抄本(此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这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始于15、16世纪的明代,最晚不会晚于18世纪前期的清代。
  清末民初,城隍庙及其乐社由姚春发主持,姚传授的艺徒有安来绪、王尉生、孟清真等。姚春发逝世后,由安来绪接替主持庙事及乐事。安传授的艺徒有张教振、樊明智、张存柱等。40年代中,在安来绪主持下,城隍庙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专门传习鼓乐,收有不少乐社艺人习艺,如著名鼓吹艺人周檀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安的努力,在其他鼓乐社日趋衰落的情况下,城隍庙鼓乐社始终坚持活动,直到i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城隍庙鼓乐社更加生气勃勃,经常参加音乐会演出和重大节日游园的演出活动。1961年11月,城隍庙鼓乐社接受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由安来绪率领赴京作专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西安鼓乐遂更为广泛地为音乐界所关注和重视。

  大相国寺梵乐的乐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之精华。演奏曲目十分丰富,分声乐和器乐两种,曲目有200个,至今仍残存《大相国寺手抄秘谱》、《师旷六律》等乐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佛教音乐中是最为独特的一枝。其声乐曲中的“倡”以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语言为内容,由通常的梵语三十二个音节构成,尤为宝贵。而器乐曲则以传统佛乐及中州地域音乐为主,演奏规范,编制严密。在开封繁塔及铁塔壁砖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乐的乐手。挖掘、整理、继承大相国寺梵乐,对于完善中华音乐宝库十分重要。

  五台山佛教音乐渊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往生礼赞》、唐代是五台山佛乐的极盛时期,五台山僧人澄观是华严经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时完成了呗赞音乐的系统整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八载:"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如来具是六十种声音……"这种呗赞音乐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
  虽然五台山各种佛教音乐不同,但都体现了北方宗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乐的婉丽。佛光寺文殊殿前现存石经幢,刻于877年。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八人,说明了佛乐当时的发展壮况。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乐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 "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内容上分为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两种。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青庙音乐留传下来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组成:瑜珈焰口、禅门口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等。
  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黄庙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禅曲诵经之部、吹腔之部、仪用之部。黄庙音乐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传入内地,曲牌多为藏语译音。但也吸收了汉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但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风格特点不同。青庙音乐讲究规矩,黄庙则不太严格。两庙使用调高不同。黄庙使用本调,即管调。使用工尺谱,即现代E调。青庙比黄庙低一个调,即角调,高音相当于现代D调。另外,青庙以汉民族乐曲为主,黄庙则继承了许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庙风格以庄重典雅幽静见长,黄庙音乐则刚强洪亮,粗犷有余。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乐器,青黄两庙大体相同,都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青庙音乐主要有:手鼓馨、铛子、中木鱼、方锣、鼓、铙、忏钟、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为主,管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黄庙乐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铃管子、笙、大木鱼,大号、别莉、海螺、铙钹,唢呐、海笛。黄庙乐队以管子为主,笙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0人组成。每日早晚迎送太阳时,使用的乐器有大号、唢呐、海螺、别莉等。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所以说,佛乐在佛教活动中,那抑扬顿挫的诵经节奏,或配以伴奏,或单独清唱,或经停乐起,唱念结合,声乐相间。忽儿深谷溪泉,忽儿高岭鸿雁,其水乳交融的演奏,具有十分浓郁的古典风味,不禁会令人想起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格调。
  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它们有的来自佛曲、有的来自古典乐曲、有的来自民间俗曲,一经佛乐队演奏,既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又有鲜明的佛乐特色。黄庙音乐中的吹腔用于黄庙各种殿堂仪式和各种佛事活动。乐曲有的来自青庙音乐如《秘摩岩》、《上字翠黄花》、《六字真言》等,有的来自古典乐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儿高》等,也有一部分来自民间乐曲。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15915115228智化寺京音乐的介绍
慎要哲答: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七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活化石。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从寺院逐渐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以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

15915115228中国四大鼓乐
慎要哲答:北京智化寺音乐 位于北京市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因其保留了流传近500年的京音乐,而成为中国古老音乐的传播中心之一。智化寺建于1446年,原是明英宗的弄权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笃信佛教,将明朝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并汲取了当时民间音乐精华,聘请了大量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的艺僧在寺庙中弹奏演唱,逐步...

15915115228北京智化寺有什么好玩的?北京智化寺简介
慎要哲答: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鲁米仓胡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建于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它因英宗皇帝的赐名而得名,并以其独特的佛教音乐文化闻名于世。智化寺的北京音乐,源自明朝宫廷,已传承560多年,至今已是第27代。这种音乐融合了宫廷、佛教和民间音乐的元素,与中国其他四大古乐齐名,...

15915115228北京智化寺有什么好玩的北京智化寺游玩攻略
慎要哲答:京音乐是中国五大古乐之一,至今保留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博物馆之夜活动,不定期举办 地址: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 智化寺开放时间:8:30-16:30(周一闭馆)智化寺简介:坐落在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建成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英宗赐名而得名。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

15915115228最古老的音乐是谁发明的 叫什么 在什么时代?
慎要哲答: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承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它起源于明正统年间,随着智化寺的建成,由太监王振引入宫廷音乐。经过寺僧们的研习和演练,形成了集宫廷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智化寺音乐的整个体系由乐谱、乐器、乐调、曲牌几个部分组成,全部采用工尺谱记写。...

15915115228谁知道中国四大古乐?
慎要哲答:泉州南音,作为中国四大古乐之一,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纳经闭庙音乐齐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老音乐文化的瑰宝。

15915115228中国四大古乐指什么?
慎要哲答:北京智化寺音乐 位于北京市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因其保留了流传近500年的京音乐,而成为中国古老音乐的传播中心之一。智化寺建于1446年,原是明英宗的弄权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笃信佛教,将明朝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并汲取了当时民间音乐精华,聘请了大量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的艺僧在寺庙中弹奏演唱,逐步...

15915115228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慎要哲答:智化寺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中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汉族音乐。昆剧: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15915115228北京智化寺有什么好玩的?北京智化寺简介
慎要哲答:1. 智化寺,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鲁米仓胡同,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地。2. 该寺建于公元1444年,即明朝正统九年,得名于英宗皇帝的赐名,并以其独有的佛教音乐传统著称。3. 智化寺的北京音乐源自明朝宫廷,历经560多年传承,至今已是第27代传人。这一音乐形式融合了宫廷、佛教与民间音乐...

15915115228为什么智化寺的音乐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慎要哲答:内容丰富的工尺谱本以及曲牌、曲目、乐器等汇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那一首首古老的旋律,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目前智化寺音乐能够演奏的曲目共有38首...


(编辑:严荆往)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