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 六波罗蜜的 忍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佛中的忍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所说的“忍”一般指“忍辱”,是菩萨修行六波罗蜜中的第三种。意思是忍受他人侮辱或迫害等,而不起愤怒心。忍的程度从浅到深分为五种: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1、生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人们没有办法逃避,没有一点招架之功,百般无奈只好把它忍耐下去,然而这种忍耐是在外力的压迫下作出的选择,心如刀绞,非常痛苦。“忍”字是心上一把刀,因此叫生忍;
  2、力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不跟它正面发生冲突,而是借助各种方便法门,用最大的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一下。例如:逆境加身时,可一心称念佛号,借佛号的力量把嗔恚心压下去。但是修行不到一定层次,不能放松警惕,防止嗔心东山再起,因此称作力忍;
  3、缘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应用智慧来观照,即运用十二因缘观照,为什么无故挨打受骂,其中必定有种种原因,必是前生恶缘成熟,如果作受报想,作还债想,这样就是再大的逆境也不生嗔恨心,而心甘情愿去面对,因此叫缘忍;
  4、观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行者以空观智慧来观察四大体空,了知身心无我可得,既然连我也没有,哪里还有什么我被打挨骂的逆境呢?亦即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逆境二者完全是空的,如此观照,嗔恨心自然不会发生了,因此称观忍;
  5、慈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菩萨行者不但不生嗔恚心,反而生大慈悲心,对加害者哀怜愍念,认为这人愚痴可怜,将来必受果报。我应该用佛法方便教化他,让他觉醒,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因此叫慈忍。

波罗蜜的意思是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这与佛教中追求得修行是一样的。渡彼岸者,由以妄为我,随心四相流转造作恶业,身处苦海而不自知的状态脱离,恢复本有的觉知、慈悲、以及功德,大悲普施疗苦众生无有疲厌。
六波罗蜜,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般若即是离妄。何以能离,不住妄心故。
以不住六识故,不著五蕴;不住七识故,离于五蕴,度一切有苦;不住八识故,离一切相,于一切法逮得清净;不住菩提一真如心故,离于身心,了知一真如心性同一切法性,得现清净圆觉。
菩萨以慈悲不舍众生故,离于身心,不舍身心,善调身心,具足一切善根;不住三昧而能示现诸三昧,不住禅定而能示现诸禅定;由此能入一切众生诸根性欲,为众诊病,随病授药,而无有疲厌。 菩萨不离于善根、慈悲而行般若。若离于善根、慈悲而行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不能至彼岸故。菩萨不离菩提心而行般若。若离菩提心而行般若,即非佛法,为魔行故。

扩展资料:
六波罗蜜高度概括了菩萨修行的各个方面,所以又称六度万行。菩萨修行六度不能离开慈悲心,所以佛当年先讲四无量心,而后宣讲六波罗蜜。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又不能离开前五度,否则即是断学般若。佛在多部经中反复告诫切不可断学般若,果报在三恶道。
波罗蜜:如《无量义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与大菩萨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波罗蜜

以前也忍,但忍得很辛苦,硬忍下来。

现在也是忍,但就没那么辛苦了,有时候觉得对方很可惜(还没到可怜),有种感觉,觉得她这么生气(脑下垂体分泌毒素),全身上下细胞都在哀号......

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发火的点,是比较有来由的,对方骂我也是循逻辑的,我还不确定我有没不对的地方,我就比较先会注意去想的是,我究竟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于是情绪就没在注意她向我发火的那点上,如果我很确定我没错的,我就有种感觉,我肯定以前(甚至过往生)给她不好的印象,不然干嘛我没错,她还怎么大火气?

另外有时候有突然发生的向我发火的,好像她也比较没来由的,对方骂人也没什么逻辑的,我就觉得她骂我,但骂不进耳(一种感觉),因为没有什么证据和逻辑,开始多多少少有种她为我消业障的感觉。

ps:虽然您说不要理上的,但我还是想建议您多听经,理听多了,事上才会慢慢有改变。

附:学佛次第及相关资源

净空法师网站 http://www.amtb.tw/

儒释道网路电视台http://www.amtb.tw/tvchannel/live8_js1.htm

「认识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

「三皈传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

转自净空法师网站,(Q&A 讯问台)http://www.amtb.tw/section2/qa.htm?web_index=1&web_sub_index=1

给新进的同修-初学导引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68&web_rel_index=876

忍,非大恶大邪切勿出手!
还手容易,但是忍耐却难了!

忍的基础是理解对方行为的原由,有了理解就能产生同情和宽容,在此情况下应该就没有什么脾气了

忍并非是强压下自己的怒气。

忍耐是愚蠢的,忍辱是智慧的。

忍耐是不管事情是否适当,一味的强压自己的怒气,但终有一天会爆发的。

忍辱是建立在体谅。 当别人攻击你的时候,应当思维说什么话是适当的,说什么话是不适当的。 无论对方多么泼辣都好,如果说什么话在那时候都是不适当,那么就放下不说。 思维一切是苦,一切无常,一切无我。 不适当的话会造成不善口业以及更多麻烦以及烦恼。 自己是如此,他人更是如此。

忍辱的近因是如实见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无论他人如何攻击你,都是以无嗔的心态去理解以及体谅。 理解这是不善业,自己应当避免。理解他人的行为原因。 体谅是因为自己了解佛陀教导,实行佛教才明白这是不善业,这会带来烦恼。 而他人并不了解。

当然如此思维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会避免冲突以及嗔。但事后也许会不满,那么就思维慈心观。

重点在于了解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在下虽然不能说这忍辱实行到很好,甚至可以说有时的确还会控制不住,但可以说的是在下的确这样的如法生活。

楼上说的忍的基础是理解对方行为的原由,有了理解就能产生同情和宽容,在此情况下应该就没有什么脾气了 。这是很好的回答。推荐。

无忍之忍
该忍的忍,该还击还击,以不动心为标准,以利益众生为目标。

遇到泼妇要忍。

前不久被一逆向行驶的自行车所撞,没有一句问候,反而向我讨要修车费,无礼,见无法讲理,转身离去,泼妇不可理,越理事越多。忍辱可以免去很多是非和烦恼。和无礼之人越说越生气,又何苦?

我多行忍辱,结果都是好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事一身轻。



(编辑:翁索希)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