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朝人如何过冬?宋朝防寒神器介绍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又到了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了,早上只想窝在温暖的被窝里根本不想起床啊!不过我们现代有了暖气都还这么难熬,古人又是靠什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呢?今天就拿宋朝人为例,为大家讲讲宋朝的防寒神器。其实到了宋朝年间,过冬已经不算什么难事了,可能在早个几百年会显得比较难办,毕竟宋朝的科技发明还是非常厉害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宋朝人的智慧如何吧。
前些天还穿着短袖的衬衫,不想一转眼就入冬了。冬季天寒,菜蔬短缺,对北方人来说,入冬前必做两件事:储存大白菜;打开供暖设施。古时没有集中供暖系统,那么古人过冬又怎么御寒呢?
我们要度过漫漫长冬,离不开一床棉被。古人的床榻之上,当然也有棉被。也许有些朋友会说,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古人没有棉花,用怎么填充棉被?其实,中国人种植棉花的时间并不太晚,大概唐宋时期棉花便从边疆传入了内地。南宋时,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江南、川蜀一带,都出现了棉花种植业,宋人说: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宋人习惯将棉花叫成吉贝,又常称之为木绵,因此今人读史料,很容易跟木棉科的英雄树木棉相混淆。宋人所说的木绵,高仅数尺,二三月下种,秋生黄花,其实熟时,皮四裂,中绽出如绵。符合这一描述的作物,只能是棉花,而不可能是今日的木棉。
由于棉花的种植已相当广泛,宋人的许多纺织品都使用了棉花。苏辙有诗写道: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诗中的木绵裘相当于今天的棉袄;苏辙之孙苏籀也亦有诗:径从南浦携书笈,吉贝裳衣皂帽帷。吉贝裳衣则是棉布衣。浙江兰溪县南宋墓曾出土一条完整的棉毯,长2.51米,宽1.18米,纯由棉花织成,双面起绒,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可知宋人的棉织技术已相当成熟。
用弦弓将棉花弹得松软,填充进被套,便是棉被。许多人以为元明时期才出现弹棉花的技术,其实宋朝史料中已有以竹为小弓,牵弦以弹绵,令其匀细的记载。不管将棉花用于纺织,还是作为棉被的填充物棉絮,都需要先弹棉花。不过宋时尚没有棉被一词,一般叫做重衾、绵衾。
在寒冷的冬天,棉被的保暖效果是相当不错的,所以白居易老人家才说: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南宋有一个叫华岳的读书人,获赠一床棉被,非常兴奋,也写了一首诗,宣布从此不再担心冬天太寒冷:一床浪卷芙蓉皱,十幅香重锦绣开。不怕夜寒侵斗帐,却愁春梦到阳台。
苏辙也有诗歌提及棉被:午鸡鸣屋呼不起,欠伸吉贝重衾里。他的哥哥苏轼,则有一件棉衣,是儋州土人送给他的: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用一件棉衣,足以抵御海南岛的海风了。
但是,如果在北方,冬夜里就算盖上一床棉被,恐怕还是会感到寒冷,罗衾不耐五更寒啊。怎么办?苏轼还有一件御寒神器,叫做暖脚铜缶。他曾给一位叫杨君素的老人家寄去一只暖脚铜缶,并写信告诉他使用方法:某去乡二十一年,里中尊宿,零落殆尽,惟公龟鹤不老,松柏益茂,此大庆也。无以表意,辄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密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也。道气想不假此,聊致区区之意而已。
苏轼的这个暖脚铜缶,其实跟我们今天用的暖水宝是差不多的,装入热水,拧紧盖子,夜里放进被窝里,可以暖脚。因此,宋人又戏谑地将它称为脚婆、汤婆子。
苏轼的朋友黄庭坚大概是听了苏大学士的推荐,花了一笔钱买了个脚婆过冬御寒: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看来脚婆的保暖效果还不赖。南宋诗人范成大也写过戏赠脚婆诗:日满东窗照被堆,宿汤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昨夜踏霜的双脚,在脚婆的温暖下,居然出了汗;诗人睡到日头晒屁股才醒来,而脚婆还是热乎乎的。
你一定会同意,在寒冷的冬天里,在钻进被窝之前,如果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那肯定是一种享受。宋时东京,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这些提茶瓶人之所以到了三更半夜出来做生意,是因为下半夜,办公事私事的人下班回家,路上通常都会买一碗茶汤喝,暖暖身子。
可以想象,提茶瓶人所卖的茶汤,一定是热腾腾的,因为茶汤得趁热喝;在风雪阴雨的大冬天,更是没有谁会掏钱买一碗冷茶。所以,宋朝市井中叫卖茶汤的提茶瓶人,必备一个烧汤烹茶的炭炉,叫做镣炉,炉子的外面,通常套着用来提挈的编笼。我们从南宋画师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上,便可以找到这种可以提着走的镣炉。
我相信,在苏东坡的家里,必定备有烧汤烹茶的镣炉,因为苏轼喜欢烹茶,还特别讲究茶具,比如,他认为煮水的铫子,最好是石铫,因为铜腥铁涩不宜泉。杭州西湖净慈寺的南屏谦师是一名茶艺高手,曾为苏轼点茶,用上了当时非常名贵的兔毫斑黑釉建盏: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镣炉是宋人烹茶的标配,热爱烹茶的苏大学士怎么可以没有一套精美的镣炉?在冬天,镣炉还可以用来取暖,你看,陆游有诗曰:急雨狂风暮不收,燎炉薪暖复何忧。一炉在手,寒冬不忧。
苏轼不但深谙烹茶之道,而且十分好酒。他自言:(我)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意思是说,天下最喜欢饮酒的人,恐怕没有排在我我前面的。不过苏轼酒量不行,他承认: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意思是说,天下最不能饮酒的人,恐怕也不会比我再差的了。苏轼的酒量是饮酒终日,不超过一斤。要知道宋时流行的是低酒精度的黄酒,而不是高酒精度的白酒(蒸馏酒),一日一斤当然是浅量。
黄酒,一般要烫热了喝,这是饮用黄酒的一大特色。在冬天饮黄酒,更是以温酒为宜。我们知道,饮酒可以暖身子,在寒冷的冬季喝一碗温温的黄酒,是御寒之道。按宋时风俗,时序进入农历十月,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
宋人有专用的温酒器皿,比较常用的叫做温碗注子。温碗注子由温碗+注子组合而成,注子即酒壶,温碗则是承放注子的器皿。饮酒之时,先以注子盛酒,再将注子套于温碗上,温碗可倒入开水,将注子里的酒温热,然后才倒入各人面前的杯盏中。以苏大学士对饮酒的讲究,怎么可能没有一套温碗注子?
冬天的筵席上,酒可以用温碗烫热,菜肴呢?又该怎么保温?宋人发明了一种暖碗,叫做孔明碗,又叫诸葛碗。名字似乎暗示了此碗与汉末的诸葛亮可能有些渊源,但毫无证据表明诸葛亮与孔明碗有关。从出土的瓷器文物来看,最早的孔明碗来自北宋。
孔明碗的特点是:碗有双层,里层与外层之间中空,外层碗底有孔洞,可以从孔洞灌注热水入夹层,然后塞住孔洞。这样,冬天用灌了热水的孔明碗盛存食物,便可以给食物保温了。
在宋代,如果你的家里备有几床吉贝重衾,以及一套包括孔明碗、温碗注子、镣炉、汤婆子等在内的御寒神器,你的冬天便可以过得既有风度又有温度了。


17640969817古代过冬取暖七大神器,其中一项延续至今
曾种茗答:火炉火盆 背窗雪落炉烟直,南方的雪在李清照的词里也是格外寒。烤火是普通老百姓最便宜最直接的取暖方式了,古代人过冬都会储备很多柴,富贵人家则烧煤烧。有一年正月大雪,宋太宗感念皇帝可以在暖室避寒,贫苦百姓过冬却异常艰难,因此派人特地给开封城的穷苦百姓和老年人送去衣服、食物和木炭。这就是...

17640969817没有棉袄,没有暖气,古人如何过冬?
曾种茗答:汤婆子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取暖用具,叫做“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住所御寒科学实用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调节室内温度。“太阳能”取暖 很早...

17640969817宋朝没有棉被之类的物品,那他们如何抵御冬天的寒冷?
曾种茗答:而他们平时穿着也基本上以皮毛等防寒类比较强的皮革制品为主,出门在外,他们也会准备一些手炉或者足炉来度过冬天,相当于现在的暖宝宝。相对于普通家的穷人来说,有钱人的日子不得不说过得太好。

17640969817宋朝之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曾种茗答:现代人的冬天的御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制成,但是在古代,棉花是到了明朝才被广泛推广种植和应用,在唐宋时期棉衣也只有名门望族才能享用,那么在棉花没有普及的宋朝之前,古人在冬天靠什么御寒呢?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17640969817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曾种茗答:中下层的普通老百姓最为普遍的过冬衣物实是用葛质与麻质的蓬松絮状物填充制成的“缊袍”,保暖效果并不好。宋朝以后,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原,种植成本低廉、保暖性能较葛、麻都有很大提升的外来棉花,带动着棉衣迅速发展成为老百姓过冬装备之一。此外,运用漂茧制絮的工艺技术,古人也用蚕丝絮...

17640969817宋朝以前没棉被的时期,古人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曾种茗答: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够用到棉被这样的东西,早在宋朝以前,中华大地是没有棉被的。那么可能有人不禁会问,古人在寒冷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呢?这就涉及到穷人和富人两种群体,他们的保暖手段,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有火炉、火盆等取暖工具,有钱人还会花高价购买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用来御寒。古代社会各阶层之间...

17640969817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晚上如何御寒睡觉?
曾种茗答:古时候,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大,富人们和平民们御寒的方式当然也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富贵与贫穷,人们冬天都是盖被子睡觉的,只是那时候还不是这个叫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被子的雏形,人们称之为“衾”,不过衾是填充了许多东西的厚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衾和被的差异就被人们忽视了,...

17640969817古人在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的古代,是靠什么东西过冬的?
曾种茗答:古人第一个取暖的方式就是“椒房殿”了,说到椒房殿大家也许会觉得很耳熟。没错,在电视剧《甄嬛传》里面就有一段皇帝为甄嬛布置椒房殿的场景。之所以叫做椒房殿是因为它的墙壁是用花椒树的花朵研成粉末然后涂抹在墙上的,这种香味不仅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更重要的是“防寒”!这种“高级”的防寒妙招不仅在...

17640969817大家说说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曾种茗答:宋徽宗时设居养院,类似今日之养老院,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咸通“冬月给绵绢衣被,夏单绢衫袴”,[⑧]作为特殊优待。 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当时固然有衣不蔽体者,但也有...

17640969817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们在冬天是怎样御寒的呢?
曾种茗答:古时候的穷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在宋朝以前,人们除了种植粟、麦、稻等必备的粮食作物之外,主要还种植桑、柘、麻、苎麻等。在古代,麻这种作物就是穷人用来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材料,麻这种作物极其的粗糙,相应的造价很低,对于的穷人们来说,他们也只能用得起这种粗糙的料子制作。不过办法也是人想出来...


(编辑:邵符缪)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