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蛮夷指的是那些地方的人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古代指的蛮夷之地是哪里?

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
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
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扩展资料蛮夷之地吴国的崛起
周朝建立,吴国被一分为二,一国为虞国,建于中原,另一国为吴国,建在蛮夷之地。传至十二代时,晋国灭掉了中原地区的虞国。两代之后,蛮夷之地的吴国崛起,纵观吴国历史,从太伯创国至寿梦时期崛起,总共历经十九代更迭。
吴地最早的百姓被称为“东夷”,至夏商时期,改为“九夷”。寿梦时期前,吴越民族一直生活在南部平原,而这里一直被北方百姓视作“蛮荒之地”,吴越原住民自然而然成为了“蛮夷”。吴国的起源,离不开太湖水网地域,为渔耕部落。
随着历代发展,吴地衍生出独特的水文化、鱼文化,船文化。受此影响,历代吴国君主的名字与王号,都与这些文化息息相关。在他们看来,由独特地域衍生出来的文化,是吴国的灵魂,更是赖以生存的根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蛮夷

湖北湖南一带带。

在古代,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

现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经》表明,两千多年前,一点四方的结构便已产生。这本书中,“天下”以中原为中心,被分作五个部分。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仔细地描绘出了一个以中原“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

从这种观念出发,历代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九州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扩展资料: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四周皆为“蛮夷”,融合华夷等级世界的“天下”观,或者说是国家认同,这是早期国家建构和塑造的观念基础,从殷商时期就以东西南北方位来建构世界,将自己居中作为四方的统治者。

西周继承这个传统,以周王朝为中心,周围封建诸侯,形成周的天下。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权威失坠,中原诸侯起而尊王攘夷,成为华夏的中心,周边分布着不同于中原文明制度的“夷狄”。无论是西周的诸侯,还是春秋战国的中原霸主,都以礼制文明相高尚,作为天下的中心,在他们眼里,越往外走,文明程度越低。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由此产生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天下观和华夷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蛮夷



  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多喜欢吃生菜,色拉和醋。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西戎
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在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诗·大雅·绵》歌泳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诗·小雅·采薇·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采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见戒,猃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说:“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经过征服与争取,戎狄“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实际上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方国的兼并,有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
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是否作族称,还要进一步研究。“羌”或“氐羌”则在商代已作为族称,而且羌还用作对西方各族的通称。
确定地以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灭商以后,为表示对商的敌忾,称之为“戎殷”或“戎衣”。至西周中叶,徐为西周东方劲敌,虽明属东夷,仍往往称之为“徐戎”,此称延续到春秋战国。自春秋时起,“戎”还偶而与“华”并称为“华戎”。这些都是以戎作为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至于“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东夷为多义词大致有三种意思:
1 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羲和、帝俊、太昊、蚩尤、少昊、大舜、伯益等。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
2 东夷人华化之后,称外国或外囯人。如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
3 “夷”字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东夷一词也带有了贬义。
远古东方部落称为夷,而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因为周室相对于东方诸夷部落来自于西部,但是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词义性质从地理名词转变成对中国文化起源领域意义上的文化渊源性质的名词。东夷,即东边的夷人,“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与华是同位语。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在汉时朝鲜,日本也被称为东夷。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文明,他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西方戎羌系文明、南方苗蛮系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初始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

南蛮 南蛮,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民族。是世界稻作文明、海洋文明的创造者;茶、陶器、漆器...手工业的发明者;世界女神祭祀、萨满文化的传播者,南蛮为世界古老民族之一。

[编辑本段]【南蛮的历史称呼】
商朝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
先秦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

南蛮的历史关系】

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西蜀三星堆文明与南蛮是同一个祖先——祝融(烛龙)。

北戎北戎 北戎
也称山戎(有史学家认为山戎是另一个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匈奴的一支。春秋时分布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郑抗北戎之战∶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冬,北戎军南下侵郑。郑庄公因戎军以步兵为主,较己方战车机动性强,惧其实施突袭,遂采纳公子突建议,针对其“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下相救”(《左传·隐公九年》)的弱点,以一部兵力佯败诱敌,将郑军主力分作三部,埋伏于北戎军追击必经道路附近。当北戌军深入伏击地域后,郑军三处伏兵同时出击,切断北戎前、后军联系。北戎前军被郑大夫祝聃部围歼,后军仓惶溃逃。

西戎,北狄,南蛮,东夷。都是以古代的中原为中心,形容周围的少数民族的。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夷,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用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族,亦称东夷。
不过很多时候蛮夷都只是泛指,形容少数民族。

清朝时称西方国家的人为夷,南方人人为蛮。
蛮夷也称西方国家的人,或者南方人。后期称西方人为蛮夷。


13280779036羌、戎、夷、狄、蛮、胡指的都是指什么人,后裔在哪里?
郟钢堂答:夷:古代东部民族,其后裔广泛分布在今山东、江苏 戎:古代西部民族,与羌分布有区别 狄:古代北部民族,后裔广泛分布在今华南与华东地区 蛮:古代南部民族,后裔分布在云南、贵州 胡:古代西北民族,后裔分布在新疆境内 (以上全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区别的说法)...

13280779036四夷是指哪些人群?
郟钢堂答: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夷者,带弓之人也。夷字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意思是“平...

13280779036夷人的地理位置
郟钢堂答: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

13280779036华夷中的夷指华夏以外的人吗?
郟钢堂答:华夷中的夷指的不是华夏以外的人,华夏族融合周边少数民族形成汉族,汉族融合周边形成中华民族,古代可能指华夏以外的人,而夷近代专指外国人。

13280779036夷人指的是哪里人
郟钢堂答:夷人是对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也指外国人。春秋时期,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于是就有了夷人这个概念。夷人的具体出处如下:1、《书·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孔颖达...

13280779036“夷”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郟钢堂答:3.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蛮(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称)4.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囶或外囯人 [foreign country;foreigner]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与夷决战.馀夷脱逃.5.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

13280779036“四夷”指的是哪四个人?
郟钢堂答:学过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四夷”指的是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那这是指四个民族吗?非也,“四夷”是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文化较为落后各民族的泛称,指的是四个部族。最早的提法来自《礼记》: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一)东夷,是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夏商周时期主要指生活在...

13280779036东夷,西狄,南蛮分别是指什么人
郟钢堂答: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西狄泛指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南蛮,是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先秦时代,中原王朝泛称中原(黄河中下游)周边四方的南方部落为“蛮”、北方部落为“狄”、西方部落为“戎”、东方部落为“夷”。"蛮夷戎狄"是中原王朝(夏、商、周三代)对黄河中下游周边部落的称谓,不...

13280779036夷人是什么意思?
郟钢堂答:回答:使用弓箭的民族   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用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族,亦称东夷。先秦时,东夷民族众多,主要指以传说时代的太皞、少皞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及其后裔,《禹贡》称为鸟夷。太皞,风姓,建都于陈(今河南...

13280779036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是指哪几个地方的人
郟钢堂答:1. 中原在古代的地理概念大致涵盖了今天的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区。2. 北狄通常指古代河北、东北以及蒙古高原一带的部族。3. 西戎则是指今天陕西以西至新疆等地区的古代民族,历史上这一区域也被称为西域。4. 陕西及青海部分地区早期被视为西戎,后来被称为西羌,这一地区的民族在汉民族的形成中扮演...


(编辑:路轻贝)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