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胸有成竹、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2
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扩展资料有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
3、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4、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5、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6、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7、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 ——巴尔扎克


B


18759281102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_百度知...
庾成耍答:A项中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一叶障目体现的是孤立、片面看问题的观点,A项排除。B项中两个成语蕴含的均为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C项中的盲人摸象反映的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守株待兔,是将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不能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故也排除。拔苗助长违背了...

18759281102成语中的哲学
庾成耍答:“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

18759281102中国四字成语及哲学道理
庾成耍答:生生不已 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形容一切生物新陈代谢,永无停止。无边风月 无边:无限;风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修齐治平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一分为二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

18759281102流传在民间隐含中国哲学思想的成语?
庾成耍答:哲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哲学,几乎所有的民间故事传说当中都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18759281102中国古代有许多成语故事,这些成语都包含着从生活中
庾成耍答:①符合题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的兴旺跟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强调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成语与哲学道理前后一致;②不合题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此句也用来表示人物或事情的...

18759281102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如...
庾成耍答:【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哲学的产生这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中国古代的这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意故事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这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说法正确;ABC说法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18759281102汉语成语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
庾成耍答:我们将从成语与哲学的关系入手,研究成语中体现的哲学思想,这将有助于我们通过成语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可以进一步展现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贡献。发掘成语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利于中国人和外国人学习、使用汉语的精华部分——成语。 论文首先分析了汉语成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概况,...

18759281102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庾成耍答: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下面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1 【成语】: 居心叵测 【拼音】: jū xīn pǒ cè 【解释】: 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推测。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

18759281102中国成语故事有什么大的道理?
庾成耍答:做人、做事,礼教、礼仪,每个成语都代表不同的人生道理、哲理。

18759281102带有哲理性的成语故事 越多越好
庾成耍答: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


(编辑:贺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