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诗语故事 | 清明上河园与清明上河图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7
       

我们这次从北京开车回老家,原本是打算在洛阳歇歇脚的,没想到出京路过河北时,因为大雾的缘故,高速封路耽误了3个小时,所以就临时改变计划去了开封。原本想去逛逛夜景,没想到到了开封已经是9点多了,加之路上实在太累了,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夜景。   

第二天一早,本来打算和家人一块去逛清明上河园的,没想到一个觉得开车太累,一个又起不来床,于是我就自己骑着单车去了清明上河园。

去之前,我先恶补了下清明上河图的知识: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轻轻打开此图,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骆驼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五匹毛驴[4] 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

      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看起来与鸦雀筑窝方式与高度别无二致。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不尤得惊叹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如上此发达的农业和养殖业。

再看过来的画面已是农业与商贸的接合部,右上面是一队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的从北边拐过来,后面的新郎官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新娘嫁妆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新娘的梳妆物品盒,前面一乘轿子应是新娘坐的,因为轿子的处面都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着,此可谓”花轿“;花轿一词既新娘出嫁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来源此民风民俗吧。轿子后面一挑夫挑着一担鱼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贵有鱼(余)。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因此单凭清明二字,就说这只队伍是扫墓归来是不妥的,应是接亲娶妻活动的队伍。

      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悠哉游哉的反刍着,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

      南边一家两口出行,雇佣了两头牲口及驮夫,还有一个脚夫挑着他俩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东南方向走去。

        茶馆前街道正对面一个酒店,由于不经营早点所以才迟迟的撑起招揽顾客的旗幡,酒店开在散装货运码头,生意自然很兴隆,只是客人正在忙生意,还不到吃饭喝酒的时间,你看码头上货主正在清点要发某地的货物,码头工人正在把运来的货物堆码起来,准备根据运货地点远近,适时安排装卸,正所谓是先上船后起坡。另一条船也正在卸货,在这一、二百年树龄的大树枝叶缝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绳索,也应是六、七十吨左右排水量的大船了。酒店与茶馆之间的街道中间,有一个正在喊一位打卦算命的。

        再过去几家店铺就是主干道汴梁大道了,主干道两边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都围着这风水宝地的货码头与货运栈了,这座货运栈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街道四通八达,南边紧靠深水港湾,有好几艘船只停泊在港湾里依次装卸货物,一条靠码头的船正在卸货,几个码头工人正把像装有粮食之类的麻袋扛下船,船仓里有人正在翻仓与上货,似乎能听到船仓里传出给人把货物麻袋上肩的劳动号子声。紧靠货栈码头停泊着待卸货与装货的船舶,等船老大上船后就吃饭开船,货栈前面的船老大刚结完帐正要上船,半路中正巧遇见了一个熟人,心中记挂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待慢了熟人或朋友,在急切中与之寒酸家常,最后抱拳行礼告辞。这时脚步早己转向,急奔船上去的样子己超然若现。

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码头的主航道中一条货船逆水而上,船右弦上面的水手们都在严密注视时刻应对,避免与停泊的船只发生碰撞。在江河走安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船头前面一艘停泊在码头,欣左预已出来一位水手,时刻注意行船的动向,准备排除船只之间的碰撞,行进中的船只似乎要泊岸了,该船的“头纤”(拉纤队伍的第一位纤夫)己回过身来招呼伙伴们收纤。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橹工摇橹,可见水流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位舵手严密注视着前进方向的水情与船情。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这儿是客运码头,客船上有二十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船顶的几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从虹桥上抛下的缆绳,准备把客船牵引到码头,再拴牢在岸上的栓船柱石上,以增加客船的稳性,左弦上的水手用船蒿把船撑向码头,以增加向码头靠近的动力,船头有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注意码头,用以使客船对正码头调整撑船力度,另一位船工手拿撑蒿右手向前挥动、指挥码头的船工接应,看来他应是此客船的水手长了。客船体形宽大稳性相当良好,船工各司其职工作相当熟练,动作非常协调,看来是一帮素质非常高的船工,仓体与仓面有封闭与阻隔,并有仓门便于客人出进,船没停稳之前仓门决不打开,安全措施相当严谨,可以断定是一艘安全性能良好的长途客动船。

码头上还有不少人向客船上招呼,他们是迎接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的,有的还上了虹桥,借虹桥的高度招呼,以便早点见到亲人,旁边一只小一点的客船上也有人挥手呼喊,那是在招揽生意,呼唤需要到分河航道码头的客人,可以想见当时汴河流域的交通多么发达,水旱各路构成了很大的客运货运交通网络。

虹桥气势不菲,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从桥的结构来看也是一个很大的创造,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当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并分散了负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匀,试想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木料横架在河道上,建筑的难度可想而知,工程的浩大是多么的气壮山河。在桥边有牢固的护拦,以保障车马行人的安全,使工程的使用性能与质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

虹桥是两地咽喉要道,桥面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由于过往行人多人气旺盛,商贩不失时机的占道经营,有的摆地摊,有的卖食品,还有一家卖刀剪,牛尾锁等小五金的摊子,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货摊设计成斜面,这样的场面,一直延伸到桥头的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商贸区。

桥下一艘船逆流而上,似乎要去泊船,船头的船工正在试探河道深浅,因为在桥头得河床里一般要放置一些大石头,以免流水冲刷桥头坡岸防止发生垮塌,所在此位置移船要特别小心谨慎,以免搁浅损坏船只。

上游不远处已有几艘船依次泊在岸边,主航道中有两艘船在航行,橹工的汴河号子与纤工的汴河号子两首和声合唱回响在空中,渐渐的远去,渐渐远去,这些人文的场景与秀丽的河山形成了一副美丽风俗画面,所以一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要找寻的好地方,在对岸的河湾缓冲区,商人不失时机的安置了两条游船,让他们在上面饮酒唱茶,欣赏汴河的风景。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首先是汴河码头与城门的中间地带,特别有利于商贸活动,随着多年没有战乱,酒店茶楼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店铺字号鳞次栉比,各种车轿骡马忙碌不停,画面清楚的看到一间木工作坊的两位技工正在紧张的赶制一辆骡马车,拐弯的街道一位货主租用毛驴,驮工正在把地上的货物上驮,还有一位女士准备租用一乘轿子代步,再看过来是一块不大的劳务广场,又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商务活动频繁,一位算命大师不失机缘的在这儿盖了一间房子,找他推算寿命财运的人很多生意非常兴隆。过溪沟小桥的脚行门前有不少劳工,有的坐着休息,有的在打瞌睡,还有的干脆躺下休息,脚行里面还有骡马也栓在那里,看来他们是在养精蓄锐,以便来了生意后精力充沛的工作,虽然还没有事做但也不会哄抢别人的生意,是很遵守脚行规矩的,你看广场上的劳务人员生意非常好,一乘轿子已起肩上轿,另一乘轿子也在待租,小桥上一位摊贩已把货卖完回家,那边还有一些住户农家桥头还有几头毛驴,屋旁有一妇人抱着一小孩、旁边不远还躺着几头肥硕的猪。

劳务广场拐弯就是护城河大桥,生意人不失时机在这里摆上了摊贩。一个摊贩摆的藤竹编织篮筐,这种物品轻巧坚固耐用,一个做灯笼的更是生意兴隆,这种物品点上灯烛后即明亮又防风,是夜间照明的好伙伴,你看有人买了一个转身正要离去,小贩又在招乎另一个买主,桥上行人如梭,桥的两边护拦还有不少人向河里观看,是否有人在河里钓上了什么大鱼什么的。城门前有一个地摊更有意思,他正在起身半蹬状与一位骑马的人招乎,似乎不放过每一个行人兜售他的鬼玩意儿,后面的几个人也在注意着他生意动向,真有点像生意的托儿。

城门高大宏伟,几匹骆驼缓缓地向城外走去,这种动物内地没有,是戈壁滩的特产,被人们用来作运输工具,应是西域商人来汴梁做生意的,是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商团。

城内更一番特色一家商号好似是另担货运样子,货运物流己具雏形,隔壁又是一家香油加工作坊,香油销售形势很好,还有车马运送,并且货源充足,己是初具规模了,一栋几层楼的客栈,门前客人熙熙攘攘,里面客人也不少,定是大贾富商住的,过街的一间店铺还有修面的,在城内是特别注意仪表的。城市功能真是齐全,吃穿住用样样都有,一家绸缎庄店面很宽,里面放满各色彩绸景帛,可见当时的养蚕织锦相当发达了,送水的生意也很好,地下水好似矿泉水甘甜清爽着呢。就在城内这一小块地方就有两家诊所,杨大夫精于疮瘰外科,赵太丞医术更高明,男、妇、儿科都很精通,各种丸散样样齐全,当时医疗水平相当高了。

从内城方向走来一队人马,前面有仪仗开道、好威风的,常言道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确是一个武官,后面还有人替他拿着一把关刀。另有两人在码头两手拉着嚼口,这是害怕惊马或失前蹄最有效的方法。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说完清明上河图我们再来说说这个清明上河园。我是早上8点多刚一开园就从迎宾门进去的,一进门就有张择端的大型雕像和清明上河图的雕刻,然后沿着东京码头往前走,逛了民俗街,因为我刚开园就进来了,工作人员才开始工作,有打扫的,有的还没有开门,所以我就没怎么逛民俗街,而是上了九龙桥,站在九龙桥上能看见佛云阁和茗春坊,景致不错。

我因为是一个人来逛园子的,自拍拍不上全景,而且早上游客很少,所以好不容易看见一个男的,我赶紧上前跟他打招呼,请他帮我拍几张照,他年纪看上去和我差不太多大,很好说话,随口就说:“没问题,想拍多少张都行啊。”

开始我以为遇到了热心的工作人员,后来拍完后,他让我帮他也拍几张,我才意识到他也是独自游园的游客,然后就聊了二句,后来我们决定结伴而行,一个是可以结伴而行,再有就是可以互相帮忙拍照。

拍好了桥上风景,后来我们二人穿过假山,走过校场后,路边有一家民俗商店,看见里边有租传统服装的,我就进去看了下,看中了一套白色的斗篷,于是就试了下,感觉还不错,就租下来了,一小时30元,一天50元,价格还是挺公道的。

后来这位同伴看我穿着效果不错,他就问有没有男装,刚好也有黑色的斗篷,于是他也租了一身,然后我们就一路游玩,一路拍照。

一路上,我们穿过了秋千园,途径蹴鞠场,来到四方园,在四方园门口有一个书本的雕像旁边拍了第一张古装照。

过了四方园,就快到端门口了,没什么逛的。于是我们又折返回去,后来问了工作人员,说在古代娱乐城那边有民俗表演,然后我们就又过了九龙桥,穿过双亭桥来到了古代娱乐城,路过东京食坊,过了上善门,在王员外家门口看了一场古代抛绣球招亲表演,又在旁边的布袋木偶看了河南话版的木偶表演。

接着,又逛了赵太丞家,穿过水车园,去民俗园看了一些民俗表演,后来延着汴河,边拍照,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又返回了校场,这时正好赶上看岳飞枪挑小梁王的演出,鼓声如雷鸣一般,马蹄声夹杂着喊叫声,场面很是壮观,马术表演尤其震撼。

后来因为手机没电了,中午又要继续赶路,所以就和那位同伴告别,独自回酒店了。

      清明上河园虽然没有清明上河图上画的场景那般全面,内容也不是很丰富,不过也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它大概复原了当时的繁荣的市井生活,尤其是当天我穿的还是传统的斗篷服装,确实有种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一般的感觉,或者说有种拍宋朝电视剧的感觉吧。还要感谢一路与我同行的陌生的男伴。发现拍照还是要找不太熟的人,这位男伴全程都特别有耐心,让拍哪儿的景就拍哪儿的景. 让怎么拍就怎么给拍,远景近景随时调换。比老公那样的猪队友拍的照片简直不要好太多了。



(编辑:单赖询)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