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承姓的郡望堂号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7
“和”姓的郡望和堂号是什么啊?

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
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的。

春秋楚国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代都以次为荣,于是都以“和”为姓

拒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此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1、郡望
郡望即地望、郡姓。“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2、堂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以地域命名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以祥瑞吉兆为堂号;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等。

希望能够帮到您!

千乘郡: 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毗陵郡: 春秋时期为延陵,是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并。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延陵又先后属越国和楚国。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并吞六国,统一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籍为帝,国号汉。改延陵为毗陵,仍属会稽郡,此时会稽郡为诸侯王楚王韩信的封地,后汉高祖消灭异姓王,废楚王韩信,把淮东东阳郡、彰郡、会稽郡的五十三城封给了从兄刘贾,称为荆王,又把会稽郡改为荆国。公元前196年,刘贾被淮南王英布所杀,刘邦又封兄子为吴王,复为吴国,会稽郡属吴所有。汉景帝时他造反又被杀,此后,毗陵属会稽郡,归扬州刺史部管辖。王莽当政时一度曾改毗陵为毗坛。汉光武帝建武初复改为毗陵,至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会稽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为吴郡,毗陵县改隶吴郡。三国时期为孙吴辖地,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领三县,治毗陵。晋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掉东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邻县七,治毗陵,此毗陵为郡之始。同时,分丹徒,曲阿地别置武进县,隶毗陵郡,此是武进为县之始。这时,毗陵郡归扬州刺史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仍属扬州。西晋末年,八王混战,边疆少数民族乘机起兵攻西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局面,北方汉人大批渡江避乱。西晋灭亡后,出身中原著名高级士族、老练的政治家王导为建立和巩固建康的东晋政权,维护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苟安江左,推行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方,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设在丹阳、晋陵和广陵等郡境内。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县境,领兰陵县。晋明帝太宁中又侨置南东莞郡于晋陵县境,领莒、东莞、姑幕三县,与南兰陵郡同属徐州。这时,晋陵郡及所领县仍属扬州,与侨置之郡县不相统属。东晋末期,刘裕掌握东晋朝政权,实行土断法,令北方流亡来的士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省去许多侨郡县,以统一行政。南朝宋武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以晋陵郡属南徐州。孝帝大明末置南东海郡领武进。齐末置南兰陵郡,兰陵县属南琅岈郡。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南东海郡为南兰陵郡,改武进为兰陵,所以后来常州又有兰陵这个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废郡置州,以州统县。废晋陵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州以县名,后来常熟县改属苏州,故移常州治于晋、无锡、义兴、江阴四县。从此就有了“常州”之名。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废州置郡,改常州为毗陵郡。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吴兴太守沈法兴借讨伐宇文化及为名,攻下余杭、毗陵、丹阳,据江表十余郡,自称江南大总管,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毗陵为都,自称梁王,号延康。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登帝位,恢复开皇旧制,下令改郡为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子通败沈法兴据毗陵,吴王杜伏威平李子通,改毗陵为常州,并以故兰陵地置武进县,属常州,此时常州领晋陵,武进、无锡、义兴四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常州属江南道,唐贞观八年并武进县于晋陵。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复析晋陵置武进县,并为常州附郭。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两道,常州属江南东道。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常州为晋陵郡。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诸州名,又改晋陵郡为常州。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分浙江为东西二道,常州属浙江西道。唐开元中,定全国州府有四辅、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等级别,县分赤、畿、望、上、中、下七个等级,满四千户为望县,当时全国共有望县六十八个。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为望,为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所辖五个县,其中四个是望县(晋陵、武进、无锡、江阴)。从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常州又先后属于吴和南唐。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了皇权,建号宋。这时常州仍属南唐,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发兵伐江南灭南唐,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钱椒降宋,献两浙渚州,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常州属江南道,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常州属两浙路。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分两浙为东西路,常州属两浙西路。宋熙宁十年,复合两浙为一路。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又分两浙为东、西两路,常州属两浙西路。元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公元1275年,元将伯颜攻陷常州,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常州为路,属浙江行省,领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并置录事司属常州路。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迁晋陵、武进两县治于城内。元朝末年,各地人民不堪压迫,纷纷起义,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义苏北,自称诚王,潜号大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渡江,占领常州一带,建都苏州,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遣徐达、汤和攻取常州,改常州为长春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不久复改为常州府,改晋陵上司为京临,改武进为永定,后又都复为旧名,革录事司,并晋陵入武进。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金陵,以江南为直隶中书省,常州府属直隶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以畿内府州直隶六部,常州为直隶府。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诏改京师(应天府)为南京,仍设六部,常州属南直隶。明宪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析江阴县马驮沙置靖江县,这时常州统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五县。明神宗万历末年,避光宗朱常洛讳,改为尝州府。清朝时期仍袭明制,常州为府,领五县。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设布政使司,常州隶属江南布政使。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57年)又分左右布政使,常州属右布政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常州属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常三府赋重事繁,为了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奏请置县升州,多设官吏,故析武进置阳湖、析无锡置金匮、析宜兴置荆溪,因此,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所以常州曾有“八邑名都”之称。民国初期废常州府,并阳湖县入武进县,城仍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承州郡:亦称平阿县、高邮军、高邮府、高邮州,即今江苏省的高邮市。高邮自汉朝时期起设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高邮在秦朝时期属于“九江郡”,筑台置亭,有最早的邮亭建置,古称“秦邮”。到了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建高邮县。据《扬州府志》、《高邮州志》记载,汉朝时期高邮属广陵国(今江苏扬州),设“平阿县”,因为“汉初名高邮,后改为平阿。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侯,地在州境西。”汉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把他的五个舅舅都封了侯,其三舅王谭封为平阿侯,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镇、下阿溪”等地名。东汉时期,高邮属广陵郡,仍设为“平阿县”。三国时期,高邮属扬州,地名仍为平阿县。晋朝时期,高邮属临淮郡,隶徐州。东晋事情,改为三阿县,属南兖州。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刘宋时,高邮属南兖州,属广陵郡,后又改叫神农郡,但改划“竹塘和三归二县”。南齐时期,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北魏时期曾在高邮西部、天长东部置平阿县。南梁时期,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南陈时期,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直到隋朝时期,才重新叫高邮县,隶属扬州,归江都郡。唐朝时期复设高邮县,隶属淮南道,属扬州广陵郡。北宋时期,高邮属淮南东路,下设高邮军,下辖高邮县;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邮军升为承州,下辖高邮、兴化二县,兴化县原隶属泰州,割至承州。南宋时期,高邮仍属淮南东路,隶属扬州府,下设高邮军,领高邮、兴化二县,但在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军存县,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复为高邮军,仍领高邮、兴化二县。元、明、清三朝地名不变,但元朝时期称高邮府,明、清时期称高邮州。
承阳郡:即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市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考察,五六千年前,人类祖先就使用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衡阳这片土地上种植水稻,饲养猪、牛,过着定居的生活。1.衡阳地域古属三苗、杨越,在战国时期为楚国所辖,是楚国的重要城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长沙郡包括衡阳地域。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孙吴政权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在今酃县;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郡治设在今湘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二郡分立的情况直至隋朝才改,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隋文帝灭南朝陈,改郡为州,废湘东、衡阳郡,设衡州,将临蒸改为衡阳县,州城、县城均在今江东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衡阳县。隋朝废衡阳、湘东二郡而立横州。唐朝天宝年间又曾将衡州改称衡阳郡,直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才复用衡州。宋朝时期衡州又为衡阳郡。元朝时期改为衡州路。明、清两朝则为衡州府。民国初年废府、道而存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属湖南第二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衡阳曾作为飞虎队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在抗日战争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元旦,衡阳市正式建市。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衡阳市改为省辖市。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仍是市县并存。1980年成为省辖市。1983年7月,原衡阳地区与衡阳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衡阳市辖衡阳、衡南、衡山、常宁、耒阳、祁东七县(耒阳、常宁为县级市),以及江东、城南、城北、郊区、南岳五个县级区。 千乘堂:以望立堂。
毗陵堂:以望立堂。即“江苏常州承氏”包括有:听经堂。德掦 堂。杯德堂。
介福堂 :
承阳堂:以望立堂。
延日堂:以望立堂。
光山堂:以望立堂。




13665369958邢氏的堂号有哪些
周费狡答:邢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汉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北魏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2、堂号 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守雅堂”、“三礼堂”、“德行堂”等。邢氏一支字辈:“巧联慧颖登富天长政和物阜宝康大运财气盈门友玉则仙”。山东淄博邢氏字辈:“贵福兰方...

13665369958彭、董、李三姓宗亲为何以“陇西”为郡望和堂号?
周费狡答:陇西是彭、董、李三姓人士的郡望,也是他们的其中一个堂号。由于彭、董、李三姓人士在中国的远祖同源,有亲属关系,因此在传统上三姓人士同为宗亲,称兄道弟,且不许通婚,家门厅堂,贴上「陇西」字样,以资识别,促进感情,加强彼此联系与合作。据陇西望族(彭、董、李)三姓源流族谱所载,彭董李...

13665369958接姓的郡望堂号
周费狡答:夷陵堂:以望立堂,亦称西陵堂、宜州堂、拓州堂、峡州堂、枝江堂。

13665369958李姓有哪些堂号?
周费狡答: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

13665369958宋氏郡望堂号与宗祠对联
周费狡答: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堂号 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

13665369958姓姓的郡望堂号
周费狡答:临淄郡:秦置,汉改为齐郡,相当于今山东济南、临淄一带。三川郡:亦称蔡郡、蔡州。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

13665369958...比如甘姓有勃海郡,丹阳郡,还有堂号,堂号和郡望有什么区别吗,_百度...
周费狡答: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以地域命名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以...

13665369958郡望堂号的来历
周费狡答: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刘姓的堂号“蒲编堂”,...

13665369958张廖姓的郡望堂号
周费狡答:素称“漳南第一关”。清 武:张廖姓,已传至二十五世,分布于诏安县官陂镇的17个村落。为使后世子孙共知张廖姓木本水源,张廖族人取张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为本家族标帜。 崇远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愿仔逝世,张友来奉父祖神主廖姓祖祠,廖族善意...

13665369958郡望堂号的由来演变
周费狡答: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我国的不少...


(编辑:劳径娣)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