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柳腔有哪些特点?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柳腔有什么历史背景?

清嘉庆年间,地处山东平度市小沽河西北岸的仁兆镇沙窝村,有一王姓外地人在该村定居,以演唱兼营手工业谋生,人称王师傅。
王师傅在演唱和授徒过程中,将流传当地的民间曲调“姑娘计”和“绒花调”与“本肘鼓”结合,配上一些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乡间俚曲,创作了韵词,串乡走户进行演唱,借此为生计。
由于其曲调宛转,词意明达,易学好懂,故深受群众喜爱,本村和邻村的青年纷纷向其学习。借吹打、演唱谋生的吹鼓手、盲人更是如鱼得水,争相效仿,一时间,此曲调风行四乡八里。
因王师傅主要演唱形式是串村走户,故当时被称为“串门调”。每逢节日、庙会,民间艺人则围桌盘椅,五七人一伙,生旦净末丑,你一段,我一句,辅以简单的乐器唱起来,观众围坐,这种演唱形式,民间称“盘凳子”。
王师傅晚年,专门授徒传艺,但由于当时学无曲谱,徒弟只好跟着师傅唱的溜着,不会的跟随着会的溜,于是就被群众称为“溜腔”。
王师傅的第二代传人孙增基、孙传富、王启培等人,嫌其不雅,取曲调宛转悠扬之特点,借“溜”字之谐音,定名为“柳腔”。
王师傅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收了孙增基这个徒弟,。孙增基身材修长,聪慧过人。而且,他跟着王师傅潜心学艺,达到了入痴入迷的程度。
有一次孙增基去挑水,因心中想的全是柳腔的事,挑起两个粪筐子就走,到了水井时才知道搞错了,可见其用心之专。
孙增基作为柳腔艺术第二代传人的代表人物,既继承了王师傅教传下来的艺术成果,又与其他民间艺人一起,在串村走街“盘凳子”的演出实践中,对柳腔艺术进行了加工整理,丰富了柳腔演唱的各种曲牌,并开始将四胡作为要伴奏乐器,不断的使柳腔这一新的剧种发扬光大。
后来,柳腔在长期串村围场“盘凳子”演出的过程中,吸收并且融汇了其他剧种的精华,逐步完善成熟。在1900年前后,王师傅的二代传人孙增基、王启培等人,在古岘镇管村戏楼租赁了戏装,把柳腔搬上了舞台,进行了第一次化妆演出。
至此,柳腔这个产生于民间,发展和活跃于民间的戏曲艺术,终于在王师傅、孙增基、王启培、孙传富等两代民间艺人经过百余年的艰辛努力,而脱胎于“盘凳子”的曲艺演唱形式,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柳腔走上舞台后,以它浓厚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群众欢迎。随着戏班走南闯北的串村登台演出,柳腔艺术迅速在平度、即墨等地流传开来。
有很多村也相继成立了柳腔戏班,形成了以专业戏班为主,民间戏班为辅的局面。促进了柳腔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使这一崭新的地方戏曲成了流行于胶东各地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舞台艺术。
孙增基、王启培等人在演出过程中,对师傅传授的剧目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整理,并不断增加演出剧目,以适应营业演出的需要。期间,王启培又收了古岘刘邦君、麻兰刘德昌为徒弟。
这两人天赋司性俱佳,除擅演柳腔外,京剧、评剧、梆子、茂腔都能唱,对丰富柳腔的唱腔和表演程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柳腔艺术第三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
刘邦君工生角,艺名“刘伶”;刘德昌工旦角,艺名“刘曼:,这两人与即墨艺名刘小的刘洪石,艺名刘森的刘柞连齐名,被人们合称为柳腔“四刘”,饮誉四乡。
职业柳腔戏班活跃于胶东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造诣较高的柳腔艺人。这些职业性戏班,有时单演柳腔,有时柳腔、京剧、梆子、茂腔“三合水”或“四合水”同台演出,为柳腔向其他剧种学习创造了条件。
当时,柳腔艺人多是贫困的农民,因此,在组班演出时,多由地方上的乡绅或官员做财东,购置行头,聘请演员组成戏班,四乡演出。
后来,周祥山赁装组班,聘请刘德昌、刘邦君及苏万喜、陈春香、李洪喜等人,组成戏班,专演柳腔,历时4年,演遍平度、即墨等地。
由崔乐曾为东,柳腔的第二代传人王启培重新出山执鞭组班,历时4年。戏班演遍平度、即墨、莱阳、掖县。
一年的秋后,灰埠镇城子村全村凑钱写了“刘曼”、“刘小”的戏,村里扎了“七出头”的大戏台,当时戏班约有20多人,唱了4天,四乡观众争往观看,盛况空前。
之后,平度的张彬庆为东挑头,购置了行头,遍请柳腔四大名流,即刘德昌、刘邦君、刘洪石、刘柞连,成立了柳腔“四喜”戏班。张胜祥、官振民、袁秀莲等,也应聘入班。戏班历时5年,演遍胶东各地。
这次组班,由于大部分都是有名的演员,角色多,行当全,演出排练等活动较为稳定。所以艺术水平迅速提高,是柳腔艺术走上舞台后发展提高的火红阶段。
平度不少地方一直还流传着一个笑话:
刘小、刘曼上了台,大嫂抱着枕头跑出来,冬瓜地里摔了一跤,把瓜当儿怀里揣。
说明当时“四喜”班的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喜”班成立后,四乡流动演出。年节、山会、农闲时活跃于农村乡间,农忙时,则进入城镇。
在这一时期。由刘柞连、官振民等人带领一批人进入青岛市,重新以“盘凳子”的演唱形式进行活动。带了一批徒弟,培养了一批观众。
柳腔的第二代传人孙增基晚年不能登台演出,回到了柳腔的发源地仁兆镇沙窝村,组织了子弟戏班,传授柳腔艺术。其中,孙增基的弟子较出名者有孙传正、孙传宝、孙武保、孙增虎、孙增智等。
戏班以本村拳房为基地,常年活动,逢农闲、节日则到四乡演出。演出时杂以高跷、杂耍,有时也“盘凳子”。
因沙窝村子弟多习武,故高跷、杂耍用的都是真刀真枪,四乡闻名。在登台演出时,也一改柳腔专工文戏的传统,增加部分武打剧目。其中,孙增虎就是当时较出名的“刀马旦”。
他们当时到外乡演出,约有20多人,用席扎的戏台有“三出头”、“五出头”,辘轱架子上铺上木板,还有戏剧报子广告,很有气派。演出的大多是柳腔的传统剧目,有“四京”、“八大记”等。并辅以其他群众喜爱的剧目。
其中,孙增虎扮丑旦、孙德海扮花旦演出的《拉磨》一戏,是表现恶婆婆虐待“熬头”媳妇,逼媳妇推磨。舞台上拉磨的毛驴是演员借助道具扮成的,演出逼真。二位演员功底深厚,唱做俱佳。剧情诙谐时使人捧腹,悲时催人泪下。所以,每次演出,都在观众的要求下“返场”。
有一次在“蒲城”演出此戏后,扮演恶婆婆的孙增虎在派饭时竟没人愿要他,说他心太“狠”。
孙增虎武功极好,擅演武戏,在平度东乡,即墨西乡很出名。当时即墨地有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相中了他,想将闺女许配于他,一时间孙增虎唱戏唱回个俊媳妇成为了美谈。
平度、即墨两地隔河相望,故历史上多有联姻。沙窝柳腔艺人孙武保做为养老女婿在即墨吕家庄定居,同时也把柳腔艺术带到那里。这对柳腔的传播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等。

《罗衫记》:目前大都以曹述之本为准,前身为青岛金光茂腔剧团的胶州茂腔剧团曾金凤孙瑞秀演出最为经典。从前农村演此剧,还有郑月素下山,认义父母写状,
徐能还有一女徐翠莲等情节。故事取材自冯梦龙“三言二拍”中《苏知县罗衫再合》,据说“五坝江口”就在胶南市坡里一带,故老年人传言“胶南不演《罗衫
记》,胶州不演《血手印》”。近年胶南茂腔剧团也排演了《罗衫记》,胶南胶州的老演员都没有证实上述说法。



《玉杯记》:孙红菊率领的“胶州心连心茂腔剧团”有演出“王二英思夫”录像,从张廷秀得中出京开始,花园“对帘”相认结束。实际上前面还有张廷秀一家逃难苏州,到王家做万字楼雕刻,王家认廷秀义子,廷秀进京路上被赵旺暗算,花子金秀风相救等情节。《回杯记》为其中一部分。



《绣鞋记》:实际上就是《王定保借当》,目前茂腔吕剧演出本基本相同。但茂腔同时还有《三节烈》,是对《绣鞋记》的再加工和延伸。1962年茂腔演员刘翠
兰灌制“杀鸡”唱段,展现秋兰招待王定保的情景,在所有现存剧本中都没有收录。2011年青岛市(胶州)茂腔剧团庆祝建团60周年,王春艳老师演唱了秋兰
的一段唱。



《火龙记》:胶南茂腔剧团上世纪80年代有《张郎休妻》磁带,后来王淑贤老师带领王本宏等摄制舞台录像。胶州心连心剧团也有《张郎休妻》VCD,剧本不
同,演法比较传统。柳腔《火龙记》应该是最贴近原貌,唱词极为乡土,比如丁香回忆在娘家所受伦理规范的教育,张郎瞎眼要饭后,丁香为其作面条时的唱段,每
句都有历史典故。



《金簪记》:最早喜欢上这个戏,还是从即墨柳腔老演员管秀兰的《月墙》开始,王美蓉和杨二舍精彩的对唱和唱词,简直无人可出其右。小时候曾经看过湖南花鼓戏电影《花墙会》,几出戏凑到一起,才能通晓《金簪记》的全貌。



《钥匙记》:儿时农村业余茂腔剧团常演,印象深刻的是虔婆啰嗦自己的风流事,为了搜转香楼钥匙,三九天往苏凤英身上泼凉水,以及神仙李长庚脱鞋打张小等情节。柳腔两个版本都没演《庞山会》和《大报仇》。而茂腔专业剧团几乎都没有这个戏。



《风筝记》:这几乎是唯一一个茂腔柳腔目前都没有音像流传的剧目,只能通过剧本大体了解一下。


《丝兰记》:柳腔演出了《佛殿相会》一折,比较有特点的是小生龙观宝把百家姓放进唱词,但字幕打的错别字连篇。胶州茂腔大剧本中因为打字错误,误写成“佛殿向辉”,结果以讹传讹,去年出的《青岛地方戏茂腔》居然原封录入,遗毒不浅。

柳腔也叫“邦柳”,因为它是“本肘鼓”吸收花鼓秧歌和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的曲调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与茂腔、五音戏血缘相近,声调委婉悠扬、柔和细腻。曲调中有花调、悲调之分。花调欢快舒展,适宜于演喜剧,悲调低沉而缠绵,多用于唱悲哀之戏。

板头有慢板、二板、三板、四不像、导板、娃娃、哭迷子等。唱腔中,演员往往一唱就是几十句、上百句,道白很少。

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坠琴、三弦、扬琴、低胡以及笙、箫、唢呐、锣鼓等,唱起来琴音缭绕、乡音浓郁,耐人寻味。

在柳腔音乐中,每当剧中人物演唱大段剧词、中间需要换韵或告一段落时,便吹唢呐当做过门衬垫,叫做“吹垛子”。

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新中国成立后,柳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即墨县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经新老艺术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使柳腔不论在演出剧目,还是唱腔板式、音乐伴奏与曲牌上,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迎来了柳腔艺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向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肯定和赞扬。

柳腔的传统剧目有上百出,以“四京”、“八记”为主。“四京”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记"是《罗衫记》、《玉环记》、《火龙记》、《绣鞋记》、《钥匙记》、《金簪记》、《风筝记》、《丝兰记》。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剧目不少,如《七人贤》、《双拐》、《马寡妇开店》、《小姑贤》、《打城隍》、《拾麦子》等。

柳腔老艺人刘顺仙,擅演旦角戏,主演的《月墙》、《丝兰记》等在观众中享有盛誉。老艺人张秀云曾晋京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受到欢迎。

艺术新秀张淑英、袁玲崭露头角,张淑英主演的《孟姜女》、袁玲主演的《花灯记》等功底扎实,唱腔优美,独具特色。

柳腔长期扎根于民间,舞台上洋溢着乡土气息,许多艺人土生土长,熟悉生活,演出的节目也深受观众喜爱。




17613469116秦腔的主要特点30字
幸厚帝答:它的特点是:1、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 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善于 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以演历史 题材的大戏为主,也有很多描写家庭伦理 的剧目。2、大都文词通俗,结构紧凑,表达人 物思想感情质朴有力。在明末清初秦腔流 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

17613469116秦腔有什么特点
幸厚帝答: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音乐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

17613469116黄梅戏声腔有什么特点
幸厚帝答: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

17613469116昆曲唱腔的特点是什么
幸厚帝答: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

17613469116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什么
幸厚帝答:主要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则显得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和梆子腔有所不同,显然受了徽调中其它南方腔调的影响。京剧高拨子用大筒胡琴伴奏,定弦do、so,具有二黄反调的情调特征。其板式有导板、碰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尤其是垛板,节奏铿锵,旋律跳动结集...

17613469116黄梅戏的三腔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幸厚帝答:主要特点表现在:仙腔和彩腔都是四句体,演奏时字位,锣鼓,以及复句都有固定的方法,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叙事抒情的方式表达艺术感情。下面小编来简单介绍下这三种腔调吧。一,彩腔,它本来是黄梅戏中的主腔调,但后来随着戏曲的不断演变,彩腔成为了戏剧性转折的唱腔,在男女同台演奏,都是采用...

17613469116京剧唱腔的特点是什么?
幸厚帝答:京剧的特点 1、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2、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3、京剧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

17613469116五音戏的唱腔特点主要是
幸厚帝答:五音戏的唱腔特点主要是:1. 五音体系: 五音戏的唱腔体系主要由五个基本音调组成,分别为“上、去、入、平、下”。每个音调都有独特的音高和音域,演唱时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剧情的发展。这种独特的五音体系是五音戏的鲜明特色之一。2. 音韵优美: 五音戏的唱腔注重音韵的优美,追求...

17613469116京剧的唱腔有什么特点
幸厚帝答:京剧的主要特点: 京剧是主要在徽汉两大剧种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多种地方腔调而形成的剧种。其特点是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其吹打曲牌主要来自昆曲。其最初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已逐渐归并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旦、净、丑四行。其各行当都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式...

17613469116京剧的特点是什么,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
幸厚帝答:京剧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二黄”和“西皮”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


(编辑:房乖性)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